06 管鲍之交:如何寻找创业合伙人?

06 管鲍之交:如何寻找创业合伙人?

00:00
13:33

在我们国家五千多年的历史里,号称“千古一帝”的君王其实真不算少,可“千古一相”真的少之又少。算来算去能担得起这个称号、争议最少的,应当就是春秋时代齐国齐桓公的丞相——管仲。


总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会有一个非常靠谱的女人。不过在管仲的背后,站着的是两个非常靠谱的男人:一个是管仲的老板——齐桓公姜小白,另一个就是好基友鲍叔牙。


可以说,管仲能成为一代名相,一半靠的是天赋和才学,另一半就是靠命中遇到的这两个贵人。今天我们故事的主角,就是管仲命里的第一个贵人兼好基友——鲍叔牙


鲍叔牙和管仲,从祖辈论都属于姬姓贵族,也就都是周天子的远房亲戚,而且他们俩还是老乡。


管仲家原本也是显赫的大族,但传到他这一辈,不知道什么原因家道中落。但是人家的家学和人脉这些资源都还在。所以他和鲍叔牙还是一个圈子里的人,能相互结交也是大概率事件。


所谓人脉的价值就体现在这儿,普通人即便手头比管仲家富裕,他有机会接触的人,你还是接触不到。


管仲认识鲍叔牙的时候,他们俩应该也就是二十多岁,两个人相处了一段时间以后,鲍叔牙就有了一个重大发现。管仲的财务状况虽然非常糟糕,可他的头脑、见识绝对远高于自己。


可以说鲍叔牙最聪明的地方,正是永远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处世的智慧,首在自知,其次才是知人,而自知的首要之处,在于知道自己不知。


既然自己不知道,那找个知道的人来合作,后面自己的人生短板自然也就补齐了。对鲍叔牙来说,他的人生补丁就是管仲。


管仲深谙人性,明晰利害,知道一件事以何处为抓手最好,而这些都是鲍叔牙所不具备的。于是他提议要和管仲合股做生意。因为管仲家早就破产了,所以他的出资基本也就是象征性的,本钱的大头都是鲍叔牙掏的。


买卖做起来以后,因为管仲以前欠了不少账,所以时不时还会挪用公款来还债。等到年底分红的时候,他和鲍叔牙还是二一添作五对半分,里外里一算,相当于管仲没出几个钱却拿了利润的大头,鲍叔牙作为金主,却拿了小头。


如此一来鲍叔牙手下的伙计实在看不下去,想提醒一下自己老板,管仲这小子不地道,结果反倒被老大给怼回去了。这里面除了鲍叔牙的豁达以外,其实更多的可能还是智慧。


其实看看后来管仲对齐国的治理就该明白,在管理方面这位就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管仲能以商道治国,搞出一个春秋霸主,那人家管理企业的能力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换句话说,管仲和鲍叔牙的合作,可能算是史书上记载的最早的管理入股。


说得再功利一点,鲍叔牙即便是在合作中只拿小头,获益也绝对好过自己单干。伙计们只看到了分账的比例,但鲍叔牙作为老板,他看到首先是自己的不知。


所谓“管鲍之交”,真正可贵之处,一是相知,二便是自知。反观如今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乃至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业合作,走到最后多数都会弄成不欢而散、两败俱伤,这其中与其说是缺了豁达,倒不如说是缺了这种自知。


一来二去,生意越做越大,这二位就引起了齐国高层的注意。当时齐国的文化氛围和其他中原诸侯国大不一样:春秋早期,其他诸侯国还在强调政治正确的时候,齐国的文化氛围就已经非常务实了,甚至连《周礼》在齐国都被大大简化。


此外,周朝是以农耕文化起家的,可是齐国却偏偏保持着浓厚的商业气息。所以齐国的政治就有“商而优则仕”的传统。商业做得好,就有机会步入政坛,这和现在的西方国家其实差不多,比如川普,就是地产商出身。


在当时,齐国的国君齐僖公邀请管仲和鲍叔牙分别作了自己两个儿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老师。说是老师,其实在教导之外,他们扮演的角色更接近于智囊,同时也是国君为儿子们提前安排的未来班底。因为这些儿子今后哪怕不是国君,起码也有自己的一块封地需要管理。


接到了国君的邀请以后,管仲马上就答应了,可鲍叔牙并不乐意。齐僖公几次派人上门请鲍叔牙,他都称病没去。为什么会这样呢?


齐僖公一共有三个儿子,长子诸儿,老二公子纠,老三小白。这其中老大诸儿,压根没遗传到一点老爹的本事,人缘也不好,虽然身为长子,但朝野上下普遍不看好他。而在另外两个儿子里,齐僖公更看好公子纠,对三儿子小白就显得没那么上心了。


那站在鲍叔牙的角度来说,他这个老师怎么都会让人感觉有点像是去凑数的意思。而与此同时自己的兄弟被指派给了未来的种子选手。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再豁达的人,心理也总会有点不平衡,这也是人之常情。


后来在管仲的反复劝说下,鲍叔牙最后还是去赴任了。一个聪明人,只要情绪上那个坎儿过去了,剩下的道理上的问题反倒会变得异常简单。


未来老二和老三争王位是大概率事件,真到了那一步,必然是一场零和游戏,两个公子最后肯定只能活一个。而作为幕僚未来的前景无非两种,要么是大富大贵,要么就是万劫不复,绝没第三条路。


赴任之前,管仲和鲍叔牙做了一个约定:到最后无论是谁的老大做了国君,这个人都要拉兄弟一把。


这其实就是标准的分散投资、对冲风险。鲍叔牙也是商人,他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鲍叔牙虽然最开始不乐意,但是只要决定接受这份工作,就再不会带着这种负面情绪。对公子小白是尽心竭力的去辅佐,也正因为这样,小白对自己的这位老师,才能做到言听计从、君臣同心。


这也是鲍叔牙的又一个处世智慧:面对一件事,可做,也可不做,但绝不让自己勉强着去做。能力不足或许还可以提升,但一个人绝对不可能做好一件自己不喜欢做的事。而相比于不做,做坏一件事对自己的损失永远都更大。


其实如今也是一样,当你面对一件让自己不爽的工作或是委托时,要么真正说服你自己,要么索性直接拒绝,否则很容易让自己陷入费力不讨好的窘境。


再然后,中间的故事暂且略去不表,总之在经过一系列波折以后,公子纠最后死于非命,管仲做了阶下囚。公子小白最终齐国新君,史称齐桓公。


一般历史发展到这个阶段,也就到了论功行赏、分胜利果实的时候。无论从才能、功绩还是此前所处的位置来说,鲍叔牙都是当之无愧的新一任丞相。可没想到是,鲍叔牙坚决反对,而是极力向齐桓公推荐管仲来做丞相。可是当初二子争位的时候,管仲差点一箭射死齐桓公。


也正因为鲍叔牙的极力举荐,才有了后面管仲拜相,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俩人合股做生意,让管理入股的一方拿一半利润,这个只要是有足够的智慧,一般人还是能做到的。可是能让出一国的相位,那就不是一般人做得出来了。即便是为了履行约定,那鲍叔牙只要能保住管仲一命,再给他争取一个高级职务,就足够成为千古美谈了。


而另一方面,其实鲍叔牙自己也清楚,以他的个性,也确实不适合做一国丞相,否则会害人害己。至于具体是怎么回事,后面我们会再细说。


人们一说管鲍之交,总会联想到情怀和道德。而我们会发现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和智慧,其实是分不出彼此的——智在利己,德在利人,而德之本为智,智之极为德,有大智,方有大德。


真正的道德,既不会是打肿脸充胖子,损害自己根本利益去慕虚名,也不会是慷他人之慨,来沽名钓誉。鲍叔牙和管仲之间,无论是分钱,还是举荐他做丞相,根本还是在于鲍叔牙清楚,无论为商还是治国,管仲都有这个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鲍叔牙其实也是受益者。


再进一步说,智慧和能力,其实也并不是一回事:所谓能力,是在特定位置能把事做好,而智慧,则是能给自己找到合适的位置。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