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从最根本处循序渐进,天下无难事

113.从最*************

00:00
16:59


第六十三章 无难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大小多少,误以为大的,我们要缩小它来看它,让它回到实相来。所以“大小”不是让它小,而是让它回到应有的真实面来。误以为多的,我们要减少它,让它回到实相来。


反之亦然,小的让它大,少的让它多,一样的道理。这个用意在哪里?回到中道来。因圣人心中只有实相,不惑于大小多少,只有实相。所以大的让它回到实相来,小的也回实相来,多的少的都一样。


看《论语》这一段: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说我没有什么可以批评的。这个大圣人,他的德性我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再见缝插针的,插不了针的,没有缝。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他自己吃的东西很清淡,而致孝乎鬼神,但要祭祀的时候都是最好的东西。那如果反过来,自己吃最好的,祭祀的时候最差的,那禹的德性还写在书上吗?那就看不到了。


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自己穿的都是很粗的,但是他要上朝堂的那一套,他是代表谁穿的?国君。他就要用天底下第一流的,这样了解意思吗?因为他不是为他设的,谁当国君都要让他非常尊荣,有代表性,对不对?可他自己私人退朝之后所穿的呢?非常粗的。


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自己所住的这个卧房,很随便,勉强凑合就可以;而百姓的沟恤,为了让它不淹水,是做得尽善尽美。所以禹,吾无间然矣!对于大禹的德性,我实在是没有丝毫可以再批评的。


为什么要举这一段?这就是所谓的大小多少了。把自己的大看成什么?单薄的。我跟平民是没两样。不要说小,不要说我比他们小,其实也不比他们小,但我跟他们是一样。老天爷给平民百姓的生命跟给我的生命,一不一致?完全一致。给皇帝的生命跟给乞丐的生命,往内观,观照得到实相一不一致?完全一致,就是大小多少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要跟大人物讲话,因为大家看到大人物都会怕,为什么?因为你没有看到实相,你把他看大了,他的生命跟我们一致,但他外面所盖上去的那些衣服是不一样的。


好像我们要进到里面去看一个宝藏,要进到里面之前,第一重的帘幕要拉开,里面还有一重;第二重再拉开,进去还有一重,还没看到宝藏;第三重再拉开,一直拉一直拉,拉到最后,每一个人从外面的帷幕拉到最里面,当你看到最里面真相的时候,完全一致。


而外面的帷幕不一样,第一重拉开:哦,他是皇帝!第二重拉开:哦,他是爸爸!第三重拉开:哦,他是老师,对不对?可是你一直拉一直拉,拉到最后:他是男的,哦,她是女的。把我们的乾坤袋再拉开的时候,各位有什么不一样?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说大人,不要看他的大,你把他看小,他起码跟你一样大,对吧?这样就可以,这就是没有妄见的意思。


报怨以德。对于有埋怨的、有怨恨的,不怀报复之心,不故意地对抗,仍然做我们分内该做的事,如待平常人一样,用应有的礼貌、正直的心去对待他,叫做报怨以德


很显然,你可能会觉得我这个翻译跟你心里想的不太一样。人们常将此句解读为:对于心怀怨恨的人我们要加倍地对他更好、对他施恩,叫做报怨以德。这个或许是暂时的方法之一,但却非治世的常道,特例不可以当通则。或者在你的怨里面有一个特例,你是那样做,但不是治世的通则。


我们来看《论语》这一段,就能了解:徒弟问:“有人说以德报怨,真是令我感动,师父,您认为那一派的说法怎么样?”孔子说:“何以报德?”他说:“好了,你以德去报怨,对你有怨的、有恨的、有做错事、有对不起你的,你还以德报他。那我请问你,对你很好的、对你有功的、对你有惠的、对你有德的那一些,你用什么报他?”这要不要有所区别?这是有所区别的。


他说用什么来报怨?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样你就懂得区分了,什么叫“直”?就是我的分内,我该做的就是这一些,我对别人就是这一些,对平常我很有礼貌的人也是这一些,对我很感激的人也是这一些,那我就用这一些对待他。


好比我在户政机关里面当公务员,那对我骂东骂西的那一个人来办事,我要不要给他办?我还是可以给他办,因为我分内就是这样,以直去报怨。当然我们有时候会以怨报怨,我们给他刁难。


这一章老子所谓的以德报怨,其实就是孔夫子说的“直”,直就是一种德。其实它是同样的,不要说谁高谁低。但有的时候我们会声闻过情,会提倡这样的论调,你会特别感动。但是你想一想,什么才是治世的常道?若是有一天变成,当别人对你不好的时候,会得到别人加倍的好的时候,那世界会变成什么?那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一个人应该心怀仁慈,但不能因此而好坏分不清,功过分不清,是非也分不清。如果是非分不清,赏罚不明,制造过错的反而得到更多的照顾,会吵会闹的反而得到更多的利益,这个将使社会大乱。


一个足以制乱的人,那个还有什么仁可言?他都失去生生不息的意思。所以以直报怨,这个叫做真德。这边所谓的以德报怨,其实就是孔子所说的以直报怨,他的真意是如此。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看这一段,图谋困难的事要懂得从最容易的地方来做起,建立伟大的功业要懂得从细小的地方来做起。因为它是细小的跟简单的累积起来的!


天下难事必起于容易的最小的那个点,天下大事必起于最细的那个点,做你该做的分内的事,过程中必经历的事,一丁点一丁点,这样去做它。


例如,想要获得世上的和平,这个是非常困难的,你一听到这个词你就觉得根本不可能,坦白告诉你就是不可能。从有历史以来到现在都还是不可能,对吧?没有的。但世界是由人来组成的,让更多人的内心享受到本自俱足的和平,观照本性实相就有了。


何其自性,本来清净,对不对?六祖不会骗人的,他观照到自性,发现里面这么清净,清净不必外求,可以享受到我们本性俱足的和平,这个部分是可以立即推广的。


所以说,我们要提倡世界和平这个题目未免太大,但是我们让我们接触到的人的内心可以享受到和平。那世界是不是人组成的?当然是,你已经逐步在实施了。或是想要改正积累而来的习气或毛病,这样可能很大。狗改不了吃屎,我就是这样,这就是我,有没有?我们一辈子都不愿意改。


这可能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程,但是我们可以从检验每一个起心动念作为开始,每一个举止作为开始。因为你的个性不就是从你的思想跟行为让我们感受到的吗?对不对?从当下愿意改的这一刻,从这一刻开始检验起。


而想要让每个起心动念都远离三心四相的牵缠,这是很困难的,那么我们可以由检验当下的内心是否纯净作为开始,当下这一刻。不要讲过去,不要讲未来,因为你也不活在过去,你也不活在未来,对不对?你检验你每一次活着的那当下,现在检验看看,那就是当下。


你只活在当下,所以不要讲那么多,想到的时候就现在就开始检验,就如此。或是想要进入真修领域,想要在自身中展开那么深奥、那么奇妙的返本造化,是那么样的悠远而难测,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个事放心的交给我们本性,对吧?


你可能不知道下一个工程会进展到什么,下一个通关过窍是什么,下一个剥阴取阳到什么样的时候你会经历了什么?你不晓得你想到说三年后,还要五年后,甚至还要十年后,哎哟,那么遥远,你想太多了。你只是安心的交给本性,本性一有机会它就给你生生不息,不是吗?


再看下一句: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因此圣人不空谈这个大,而是做好那个最根本、最容易的小事,因此能够成就伟大而深远的影响力。不要空谈大,就是这个大的事情总是由很小的东西累积的,不是吗?


掌握到根本,去想、去思考、去聆听、观察,到底组织成这么大的变化的最小因子是什么?你专注那一项就可以了,而且在当下。也不要去管它十年后、五年后、三年后,都不要想。现在这个当下,照顾好我的本性。


下一餐吃好干净的素食,就这一餐,你不要想明天后天,想得头都大,对吧?就这一餐,甘愿一点,走远一点去找,这一餐吃水果!就这样,不要想太远,不然我们什么事都做不了。


我们把事情扯得太大,其实它都是由很小的事情所累积来的。好比成佛是个大事吧?要完成这个事并不容易,但我们却可以从见性这个小小的东西来做起,因为显现本有的造化之性,便已经迈开返本还原的大道,让它显现而已。不断地显现,你只做显现,显现他的性,就这样。


好比一个蛋,蛋要变成鸡,给它温度,给它温度,性已经在里面了!对不对?你就给它那个母鸡的温度,当下就给它这个温度,你只做这个,你根本不必去管那多奇妙、多浩瀚的工程,你只要守着最简单的原则。


圣贤之所以能够成功,他跟我们不同,并不是他做非常复杂的事情,而是他懂得掌握那个根本处,非常小的、非常简单的一个根本所在。


显现我们本性的纯净造化,其实这个也不容易了解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去除干扰本性运作的妄念来做起;


里面到底怎么造化,搞不清楚,那我可以把干扰它的、破坏它的,我先把它移走。好像牧羊一样,把老虎隔绝在外,把那个豹子隔绝在外,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得到的;


要彻底的明心,彻底的去除妄念,其实也不容易,但我们可以检验当下的黄庭,我们可以检验黄庭是否受到情识的攀附,是否回到原有的清真,这一点只是透过一点观照我们就可以理解的;


保持内心的每个当下的清真无误,累积这么简单细小的事,就这件事情,明心就可以见性。可以明心,可以见性,也可以渐渐地迈向成佛造化的道路,就是检验每个当下、每个当下。


那你说,那些想起来不得了,那今天有今天的当下,明天还有,要三个月,还要三年,那多苦,对不对?这其实也不难的,为什么?因为检验一段时间就是自然的事情,让它成为自然,它就不会成为你的负担,对不对?只是这个事情而已。圣人就像这样,掌握一件事的原理及始末,故圣人不为大,不吹牛,凡是由根本处循序渐进,所以终能成就他伟大的志业。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未就根本,我们就开始轻易地给别人或给自己很多承诺,之后却像无头的苍蝇一样,我们不知道怎么样去实践它。如此一来,便要失信。我们对自己失信,我们对别人要失信。因此凡是看得太简单,不务根本,那么将来必带来更多的困难。所以轻诺必寡信,看得简单必多难。


就像修行这个事情,我们往往轻视探索修行的根本原理的重要。在未了解原理过程及掌握实修的根本办法之前,我们开始自称已经修行多年,我们自称功力有多深。


我们常常碰到学员会这样跟我讲:“我六岁就开始修行了。”六岁开始吃饭我是相信的。说会了多少的神通法术了,照见几世的三世因果了,或已经度了多少人了,成就多大的道场等等。最后才发现,所做的努力与真正的实修是完全无关的.....那如此一来岂不是中了我们的轻诺寡信之机吗?也让原本简易的事情变得重重的困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因此圣人为了成就大事,必先细心探求到其最根本的原理,他才开始行动。最简单的那一项到底是什么?我只要做好那一项就行了,因此才能够避免掉重重的困难。这个就是佛陀为什么劝人要正精进的原因所在。


正精进,便是先清楚成佛的根本原理,还有他基本的行持。原理是什么?这么长串的原理里面让我做的最简单的事情到底是哪一项?而后再开始去精进,这个便是各教经典的价值所在。各教经典就是正精进的一个宝典、一个指引,不要让你走错路,不希望浪费你一天的脚步,你不要往经典以外的地方去。


有没有哪一本经典劝你一定要先懂三世因果再修行的?没有,你找不到。有没有哪一部劝你神通法术之后再修行?没有。有没有劝你通灵之后再修行?没有,真的没有。你翻遍所有经典,有谈到这个事,但大半谈到的时候还带几句骂的,批为旁门左道,对吧?这就是它的经典的价值所在。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我们修行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寄望在我刚才所说的术流动静、旁门左道上面,对吧?我们一定要以圣贤经典为依归。那原因是因为我们总是往另外一个方向正在前进,我们的习性就是往完全相反的方向就开始前进。


翻阅各教经典所教导的不外“心”跟“性”两个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了心才能显现性,显现性才迈向成佛之路。它讲的是一串过程,这个便是所有经典中的最高准则,也是你要正精进的最高准则。


成佛这个大事建立在见性之上,见性成佛,对不对?就见性上面。而见性这个大事,建立在明心之上。因此,明心便是你要作于易、为于细的一个地方,一个枢机所在,就做这个事。


因为什么?因为性本自俱足,那干扰性的是谁?是心。所以你不要去管性的事,你只要管说谁干扰它,这样简单了吗?就把干扰的问题剔除就可以。


什么是心?那问题来了,心在哪里?心如何运作?心的污垢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它才会发生,看得到?而它的本来清真应该什么样子?如何由三心四相返回它的本貌,不就是研究这一些吗?为此本人撰写《修行原理》以及《心即是气》这两本书,为的并非谈什么空泛的高远目标,而是阐述它的最细的一个根本,以便让众生的正精进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岱莉

    这一集很有收获,周围同事中有一些工作中偷奸耍滑的人,总是要帮他们接电话了,工作上出小错了,还不得不去补救,但如果针锋相对的眼睛里揉不得沙子跟他们相处,反而会使矛盾僵化,倒不如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以直报怨】,关系缓和了,然后适当的指出,每个人都是有良知的,他们也会反思的,这样不仅保护了自己的心性,也不会挑动他的气血,保护了他的心性。

  • _丶若影

    真正的的圣人教我们修行

  • 允执厥中w

    大到世界和平,小到个人安宁,圣人守住根本—起心动念间的清净无为,外在的成就也许没有,但内在的成就却使他一点点由凡人走向圣人,进而帮助更多的人获得内心的安宁。 这还要源于过程中一直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正精进,回到气的实相。

  • kathy_hx

    黄庭一气的枢机,就是成佛大业的最“易”、最“细”处,感恩讲师的开示🙏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1012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30803

  • 笨笨的素素

    修行虽远,但是要做的是在当下。 不用管五年十年以后,“现在这个当下,照顾好我的本性”,从下吃一餐吃好干净的素食开始吧!

  • 格物致知_bd

    讲得太好了!

  • 牛顿书童

    不是以道报怨吗?

  • 听友409075971

    感恩

  • 听友409075971

    感恩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