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4:王兆鹏丨政治失意,文坛得意,终成一代词宗

辛弃疾4:王兆鹏丨政治失意,文坛得意,终成一代词宗

00:00
27:18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中南民族大学的王兆鹏。上一讲我们欣赏了辛弃疾词中的山水世界,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辛弃疾词,不仅拓展丰富了词的心灵世界和生活世界,更拓展了词的艺术空间,大大提升了词的艺术表现力。我们从四个方面来看他词的艺术成就:语言的突破、用典的神妙、意象的转换、方法的更新。

 

我们首先来看看语言的突破。

 

词是语言的艺术,辛弃疾的语言极具个性化。根据内容题材和创作对象的特点,或雅或俗,或庄或谐,声口毕肖。比如,同是送侍妾,《临江仙·侍者阿钱将行赋钱字以赠之》和《鹊桥仙·送粉卿行》的语言就大不相同,前者典雅,后者通俗。因为阿钱读书多,精通诗文,擅长笔札,经常代辛弃疾写应酬的书信,所以辛弃疾就为她量身定做,用书面雅言,精心挑选有关钱的典故构成送别词境:


一自酒情诗兴懒,舞裙歌扇阑珊。好天良夜月团团。杜陵真好事,留得一钱看。  岁晚人欺程不识。怎教阿堵留连。杨花榆荚雪漫天。从今花影下,只看绿苔圆。

 

词人一开头就说,阿钱走后,俺就没心情没兴致喝酒赋诗看舞听歌了,一则寄寓舍不得之意,二则含赞美之意,非阿钱的歌不听,非阿钱的舞不看。老天爷也舍不得呢,好天良夜月圆圆,这是要人团圆,而不是让人分别。不是俺舍不得,是杜甫好事多事,偏要“留得一钱看”。老杜的诗句原本是说囊空羞涩,故“留得一钱看”,稼轩信手拈来,字面不改,却改换其意,说是留得一个阿钱看,你说这辛老爷子,也忒聪明了。平平常常的一句杜诗,被他一点化,就妙趣横生。

 

粉卿读书不多,只是粗通文墨,所以,送她的词,就用口语俗话:


轿儿排了,担儿装了,杜宇一声催起。从今一步一回头,怎睚得一千余里。旧时行处,旧时歌处,空有燕泥香坠。莫嫌白发不思量,也须有思量去里。

 

一听就明白,读来亲切有味。此词虽然是大白话,但场面感、动作感都很强。开篇写粉卿出门的情景,乘轿子回家,挺排场的呢!这哪像是侍女,倒像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呢。要上路了,不是像柳永《雨霖铃》那样说“兰舟催发”,也不是轿夫催着出发,而是“杜宇一声催起”,连杜鹃鸟都在催她“不如归”,粉卿岂不是更迫不及待地想早些出发回家么?下片写粉卿别后自己对她的思念。平时粉卿陪辛老爷子走路,为辛老爷子唱歌。辛老爷子说,今后只怕是走路也想你,闻歌也想你呢。哇,老爷也这么想念俺呢!读到这,粉卿一定很幸福,很开心。

 

辛弃疾词最突出的语言成就,是语源的变革,打破词作语言的壁垒,首次用经史散文的语言融铸新意象、创造新境界。词的语言,原有两大来源,一是从日常生活语言中提取,一是从前人诗赋等韵文中转化,没有人敢用经史中的语句,没有人敢从散文里吸取语汇。而辛弃疾则独创性地从经史子集等散文中提取语汇入词,不仅盘活了语言资源,赋予经史子集中的语言以全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解放了词体,丰富了词的语汇和表达极限。经史散文中的语言,他信手拈来,一如己出。如《贺新郎》之“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分别化用了《论语》、欧阳修《江邻几文集序》和《晋书·温峤传》《新唐书·魏征传》《南史·张融传》中的成句。

 

再说第二点,用典的神妙。


用典,本来是诗词的基本手段,而辛弃疾词用典极多,熟典生典、常典僻典、旧典新典、“古”典“今”典,都信手拈来,融合无间。所谓古典,指古代、前代的典故;今典,是指本朝、当代的典故。比如《满江红·贺王宣子平湖南寇》词中“白羽风生貔虎噪,青溪路断鼪鼯泣”两句,白羽,是古典、旧典,青溪是今典、新典。白羽,既是指诸葛亮用“白羽扇指麾三军”的典故,又融合了《北史》卷八九《陆法和传》的故事:侯景之乱时,陆法和在江陵的江中阻击侯景部将任约,两军战船对峙,陆法和派人纵火烧敌船,因是逆风,无法烧及敌船,于是“法和执白羽麾风,风势即返”,任约之兵大溃。这应是白羽风生典故的真正来源。而字面上,又是化用苏轼《与欧育等六人饮酒》:“苦战知君便白羽,……引杯看剑坐生风。”“白羽风生”四个字,融化两个事典、一个语典,辛弃疾用典之妙,可见一斑。

 

辛弃疾用典的方式,变化多样,有明用、化用、曲用、叠用等方法。明用,是直接引用,往往字面上出现典故所含的关键字。如《破阵子》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是写兵营里将士们分吃牛肉、共听琴声的情景,如果直接说吃牛肉,听弹琴,就既没有韵味,也没有艺术含量。于是辛弃疾用“八百里”的典故来代指牛肉,用“五十弦”指乐器。五十弦,因为我们熟悉李商隐的《无题》诗,所以一看,就能联想到“锦瑟无端五十弦”的诗句,而明白五十弦是指瑟类弦乐器。这“八百里”,意思就不那么明显了。凡是按字面的意思解释不通或不好理解的,那一般就是用了典故。这也是判断诗句词句是否用典最简易的方法。这“八百里”,原是一头牛的名字。《世说新语》里记载,喜欢炫富的贵族王恺(字君夫),家中养有一头牛,名叫八百里驳,可以奔跑八百里,相当珍贵。王济(字武子)有次对王恺说:我的箭术不如你,今天咱俩比试比试,就用你家的那头八百里驳做赌注。王恺自以为箭术高明,于是爽快答应,并让王济先射。没想到,王济一箭中的,对早就准备好杀牛的手下说:“快取牛心来吃。”不一会儿,八百里驳就被杀了烤熟,王济切了一大块牛肉,扬长而去。辛弃疾用这个典故, 让八百里跟五十弦对仗,贴切巧妙又大气。“八百里”的字面,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八百里”军营,场面十分壮观。理解了这个典故,又让我们联想到王恺、王济赌牛的豪迈以及八百里牛的威猛。历史人物和现实场景、当下将士吃烤牛肉的痛快和历史上那头生猛的活牛形象,交相辉映。一个典故,融合了两重时空场景,组合了两组古今人物,汇成无限的艺术张力。

 

化用,也可称为活用,将典故字面融化在叙述之中,字面是描述一个动作或一种状态,看不出用典的痕迹。读者不知其典故,照样可以理解字面的意思,知道其典故,理解会更深一层,也更能理解词人之匠心与表现之巧妙。如《西江月》写醉态:“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这以手推松一句,有动作,有对话,活脱脱写出醉后摇摇晃晃、不承认自已喝醉而以手用力推松的神态。句式灵动自然,完全不觉得是用典。当我们知道这句是用《汉书·龚胜传》的“胜以手推常曰‘去’”的典故后,越发佩服辛弃疾用典的出神入化,如盐着水,浑化无痕。用典既贴切,造语亦天然。

 

曲用,是曲意用典,言在此而意在彼,字面的意思与实际寓意不同。最典型的是《贺新郎·再用前韵》结末的“顾青山与我何如耳。歌且和,楚狂子”。“歌且和,楚狂子”两句,来源于《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dài)而!’”字面用楚狂歌,其实,词人的用意所在,是暗指楚狂接舆歌的末句“今之从政者殆而”。意思是当今的从政者并非善类,可能有害人。这首词作于宁宗嘉泰元年(1201),这年的“从政者”,即执政的宰相是谢深甫。而谢氏在七年前的绍熙五年(1194)任御史中丞时,曾弹劾辛弃疾“交结时相,敢为贪酷”,使辛弃疾被罢免福建安抚使而闲居。词中“歌且和”的前一句“顾青山与我何如”,暗用《史记·陈丞相世家》所载吕媭谗害陈平的故事,隐指当年谢深甫对自己的谗言诬陷。当年谗害自己的谢深甫,如今独掌朝纲,辛弃疾不免为朝廷忧虑,也为个人的前途忧虑。

 

叠用,指连续用典,用一连串的组合典故来叙述一个完整的事件。这是辛弃疾独创的,技术难度最高、艺术含量最大的用典方式。比如《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上片就是用一系列典故写绍兴三十一年(1161)在扬州一带发生的宋金大战。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其中“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三句用四个典故。投鞭飞渡,化用《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和《晋书﹒杜预传》“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两个典故,写完颜亮的猖狂和南宋军队的迅猛阻击。“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又用两个典故写完颜亮被部下射杀、南侵金兵的可悲下场。《史记﹒匈奴传》载,匈奴太子冒顿[mò dú]作鸣镝,命令部下:“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意思是鸣镝射到哪里,大家就一齐射到哪里,否则就斩首。后来跟随他父亲打猎,用鸣镝射其父,左右皆随鸣镝而射杀之。“鸣髇”故事中的人物是匈奴人,故事的性质是儿子弑父,主要情节是用箭射杀。这与金主完颜亮被部下用箭射杀高度吻合:人物的身份吻合,都是胡人;事件的性质吻合,都是敌国臣子弑君父;故事的主要情节吻合,都是用箭射杀其君。用典如此贴切精妙,真是罕有其匹。佛狸,是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指金主完颜亮,拓跋焘曾率师南侵至长江北岸,完颜亮也同样率百万军队南侵至长江北岸,连南侵的地点方位都相同,用典之贴切恰当,无以复加。

 

辛弃疾用典多,前人讥为“掉书袋”,但绝大多数用得精准精美精妙。而且用典是辛弃疾的一种语言艺术,不足为其病为其累。正如陈廷焯所说:“辛弃疾词拉杂使事,而以浩气行之。如五都市中,百宝杂陈,又如淮阴将兵,多多益善。风雨纷飞,鱼龙百变,天地奇观也。”(《词则·放歌集》卷一)

 

我们再来看看第三点,意象的转换。


唐五代词的意象,大多与女性生活相关;北宋词的意象,则与文士的日常生活、官场生活相关。而辛弃疾词,创造了一系列与战争相关的军事活动意象,空前丰富了词的意象画廊。

 

行伍出身、经过战火洗礼的英雄辛弃疾,早年有着战场上横戈杀敌的战斗体验,终生朝思暮想,希望能驰骋疆场,杀敌立功,完成国家恢复大业。因而,刀、枪、剑、戟、弓、箭、戈、甲、铁马、旌旗、将军、奇兵等军事意象,不断涌现于笔端,“少年鞍马”、“少年横槊”、“千骑弓刀”、 “嵯峨剑戟”、“马革裹尸”、“斩将更搴旗”、“倚天万里须长剑”、 “却笑将军三羽箭”、“边头猛将干戈”、“红旗铁马响春冰”、 “犹记红旗清夜,千骑月临关”和等军事意象,构成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也突显着辛弃疾的英雄气概。这些军事化意象,是辛弃疾词特有的元素,既构成了辛词雄奇刚健的风格,也改变了宋词主体意象的柔美特质。

 

艺术表现方法上,辛弃疾也有更新和突破。苏轼打破诗词的文体界限,将诗歌的表现手法移植于词,扩大了词体的表现功能。而辛弃疾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再一次突破词体的疆域边界,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议论、对话等手法引入词中,彻底解放了词体。《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借鉴韩愈《进学解》、周敦颐《爱莲说》四面受敌法 ,围绕“辛”字的含义层层展开议论,表现出词人刚烈的品格、忠义的家风和坎坷的身世。词说: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著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词是为同姓的辛氏兄弟送行,围绕“辛”字来构思运笔。开篇说:姓辛的品性特点何如?那可是“烈日秋霜,忠肝义胆”!这是千载以来家谱上明明写着的家训家风。“辛”字是如何得来的?为何叫做“辛”?原来是辛姓人家充满了“艰辛”、“悲辛”、“辛酸辛苦”,还因为姓辛的人天生有些刚烈的骨气“辛辣”。上片从正面说“辛”,宣示姓辛的人品、人生、个性。下片从反面写,世上的芳香甜美,跟咱们不沾边。这是提醒茂嘉十二弟做官后不要贪图享受,要艰苦奋斗,好为辛家争个金印回来,光大家声。好好做官,也不必思念俺这闲居山林的大哥,不必回望对床风雨的兄弟情谊,一心为公,一心为民,俺就安心了。此词幽默中有庄重严肃,调侃戏谑中有真情、正气和骨气。

 

辛弃疾还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结构来布局谋篇。《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就是模仿江淹《恨赋》和李白《拟恨赋》的结构方式,融汇历史上多种幽怨事,来烘托离愁别恨,章法独特绝妙。原词是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这是一首精心结撰的送别词。结构上层层递进,大开大合,又首尾呼应。开篇说鹈鴂的叫声已很悲惨了,更悲惨的是鹧鸪和杜鹃的叫声。鹧鸪和杜鹃的啼叫声,啼得春天匆匆归去都无处可寻,啼得百草千花都凋零殆尽。这鹧鸪和杜鹃的叫声够悲惨了吧,可还比不上人间的离别。下面连用五个人间离别的故事:王昭君弹着琵琶辞亲出塞,陈阿娇被赶出皇后住的金殿移居冷宫长门宫,卫庄姜送归妾,李陵将军兵败被俘后在河梁与苏武诀别,太子丹易水送荆轲。五个离别的故事,都注意形象性、场面感和动作化。每件事着墨不多,却都刻画出人物、场面、动作。写来又各具面目,或隐括前人诗句,或提炼原始故事的关键情节和典型场景。笔法变化多姿。就构思之新奇、笔法之灵活、结构之缜密、技巧之难度而言,此词堪称辛弃疾“第一离别词”。

 

辛弃疾词的卓越成就和崇高地位,南宋以来就得到一致的认可辛弃疾雄才大略,因受时代环境的制约,没能在政治上、军事上成就英雄的伟业,转而在文学上开疆拓土,开宗立派,建立了不朽的艺术丰碑,成为一代词坛领袖。清人陈廷焯赞道:“南宋而后,辛弃疾如健鹘摩天,为词坛第一开辟手。”(《云韶集》卷二)“辛弃疾词如龙蛇飞舞,信手拈来,都成绝唱。词至辛弃疾,纵横博大,风雨争飞,鱼龙百变,真词坛飞将军也。”(《云韶集》卷五)他开创的词派,史称豪放派,又称苏辛词派或辛弃疾词派。同时的陆游、陈亮、刘过和韩元吉、袁去华、刘仙伦以及南宋后期的戴复古、孙惟信、刘克庄、陈人杰、刘辰翁、文天祥、蒋捷等词人,或与其词风相近,或传其衣钵,都属同一词派。

 

好了,关于辛弃疾我就为你讲述到这里,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让你对这个南宋大词人有了更生动的认识。我是中南民族大学的王兆鹏,我在喜马拉雅等你,再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9夏荷

    谢谢老师!

  • Anael汐汐

    语言的突破,用典的神妙,意象的转换,方法更新。

  • 李李源

    王老师非常风趣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