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中南民族大学的王兆鹏。上一讲我们讲了辛弃疾词中的生活,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辛弃疾词的山水世界。
辛弃疾热爱山水、留连山水。他自己说是“一生不负溪山债”(《鹧鸪天》)。他又长期住在乡村,熟悉乡村,所以,自然山水世界、乡村生活世界,也成为他词世界里的一道道靓丽风景。
我们先来看看辛弃疾笔下的山。
辛弃疾写得最多的山,是江西上饶、铅山一带的山,诸如灵山、南岩、积翠岩、雨岩、西岩等等,以不同的姿态矗立在辛弃疾词的艺术世界里。他笔下山,有的像战马奔腾:“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有的山,似神仙幻化。如《归朝欢·题赵晋臣敷文积翠岩》是这样写的:
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柱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
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
积翠岩,在江西铅山县西。一个普普通通的积翠岩,辛弃疾写来却神乎其神。一则说这积翠岩是共工当年怒触不周山时折断的天柱,二则说这积翠岩是女娲补天时扔下的一块石头。光是这想像就够奇特的了,可辛弃疾还嫌不过瘾,他还笑共工为啥子发怒,笑女娲为啥子忙着补天。两个“笑”字,把远古的神话人物拉近到眼前,有了亲近感。
积翠岩是共工、女娲时代的遗留物,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有着深厚悠久的历史感。故“先生”特来“摩挲试问”,问岩石见证了历史上几多风雨、几番沉沦、几次兴亡。“摩挲”,显示出词人对岩石的惊奇与喜爱。“先生”,可以理解为词作者本人,也可理解为积翠岩的主人赵晋臣。上片一气贯注,写积翠岩的稀奇,暗写主人不寻常的发现自然美的眼光。主人在“野烟荒草”中发现了这块奇石奇岩。过片写积翠岩长期被弃置山野之间,无人爱怜它、欣赏它,以至于常常被儿童敲下来做打火石、被牛羊磨角,岩石的原生态被破坏。幸得被主人赵晋臣发现,不然积翠岩长期闲置山间就不被人所知了。
结句“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由石写人。积翠岩沉寂千年,一朝被赵晋臣发现,由不遇变为大遇。古来寒士,也是如此,机会一到,即能大遇。遇与不遇,时也命也!其中有无奈,也有期盼。不遇时希冀有遇,有理想之光照亮,则不遇时不至沉沦。这就深化了主题,提升了词的思想境界。
又如《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先之韵》写南岩:
笑拍洪崖,问千丈翠岩谁削。依旧是西风白鸟,北村南郭。似整复斜僧屋乱,欲吞还吐林烟薄。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辛弃疾写词如用兵,神出鬼没。同样是写山,写来各具面目。这里写南岩,与前面写山不同。他登上九天,笑着手拍仙人洪崖的肩膀,问道:这千丈翠岩,如此奇特,是哪个仙人削成的?疑问句式,表达了词人初见南岩的惊奇、惊喜,笑问神仙,又表达了他对南岩鬼斧神工的赞叹、激赏。“依旧是西风白鸟,北村南郭。似整复斜僧屋乱,欲吞还吐林烟薄。”这几句,写南岩周边的环境,白鸟飞没,村庄错落,远处一排排的僧屋掩映在树林间,林间的雾霭欲吐还吞。充满了生活气息。
他笔下的山,多以雄奇气势见长,而不以精致玲珑取胜,即使是小山矮岩,也能写得气势凌云。有次辛弃疾开山建房,不曾想挖出一块大石头。他喜出望外,取名“苍壁”。并写了一首《千年调》为它做广告宣传。原词是这样写的:
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吾使丰隆前导,叫开阊阖。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览玄圃,万斛泉,千丈石。 钧天广乐,燕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璧。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
这石壁原本很普通,只是事出意外,仿佛是上天所赐。石壁既是上天所赐,他干脆来个太空之旅。瞧他多威风:左手提青云,右手挟明月,让云师丰隆做导游,在前面开路,叫开天门。进入太空之后,四处遨游,直达太空最高处。他像屈原一样,游览了昆仑山的悬圃,看到了万斛的喷泉,欣赏了千丈高的巨石。这还不算,天帝特地在瑶池设宴为他接风,并让皇家乐队奏着天上最美的音乐侑觞,一边举杯劝他喝酒,一边说“把苍壁赏赐给你”。游过太空下凡时,还恋恋不舍,连马也留恋,御夫伤感。辛弃疾这想像,真是太神奇了。一块仿佛天上吊下的石头,竟然把他引向太空神游,看了天上的美景,听了天上的仙乐,喝了天上的美酒。想像之奇,深得屈原《离骚》、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遗韵。词的构思,也是学《离骚》体。
这首〈千年调〉词一传出,人们以为苍壁十分雄奇,应该超过当地的四大名胜积翠岩、清风峡、岩石山、玲珑山。有位客人来看过之后,大失所望,不觉大笑而去。心想,你辛弃疾也太能吹了,就这么一块石头,也好意思叫苍壁。辛弃疾见状,再写一首〈临江仙〉词,为苍壁辩护:
莫笑吾家苍壁小,稜层势欲摩空。相知惟有主人翁。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
辛弃疾对客人说,莫笑俺家苍壁小啊,那嶙峋突兀的气势可直达苍穹。你们不理解它,主人我可是他的知己。俺家苍壁有心跟泰山、华山争雄,本就无意跟玲珑山斗巧。辛弃疾看重追求的,是气魄的宏大、气势的雄伟,而不是小巧精致的柔美。由此词可以看出辛弃疾的审美态度和审美理想,就像李清照《鹧鸪天》写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看重的是内在的气骨美、精神美,而不是外在的色彩美、形式美。“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是辛弃疾审美理想的诗意表达。
欣赏了辛弃疾笔下的山,再来欣赏他词世界里的水。他笔下的水,是奔腾纵姿,飞动跳荡。《沁园春》写瀑布是:“惊湍直下,跳珠倒溅。” 《清平乐》写溪水是:“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千里盘盘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带”,都充满了跳荡的生命力和飞动感。辛弃疾笔下的山水,都是他生命激情的外化,具有独特的生命情调。
再如《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上片写钱塘江潮: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暮。悄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辛弃疾是行伍出身的军人。军人的经历和眼光,让他看什么都往军事方面想像。看山,把山想像成战马;看水,把水想像成是鏖战的雄兵。此词开篇写远观的景象,潮水在远处出现时,如半空飞来的一群白色鸥鹭。不一会潮水就奔驰到眼前,那声响,那气势,如战鼓轰鸣。潮头如山奔走,潮阵如雄兵鏖战。“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二句,如电视直播,极富动态的镜头感和声响美。“朝又暮。悄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两句,写踏浪吴儿的勇敢无畏,又像是特写镜头,展现吴儿在波涛浪谷之间自如地飞翔,时而如跳鱼直上潮头,时而踏着浪花起舞。特别是踏浪者手持的那面红旗,在白浪之间飞舞,镜头感极强,让人联想到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一望无际的雪地上“冻不翻”的那面红旗。红白相映,特别吸人眼球。岑参的红旗是被严寒冻住不动,而辛词的这面红旗却是在咆哮起伏的滔天巨浪中翻飞,看得人心惊魄动。
辛弃疾词中的乡村,充溢着浓郁的泥土气息、生活气息。如《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是一首纪实之作: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己酉,是孝宗淳熙十六年,即1189年,辛弃疾五十岁。这首词写他在上饶山间路上的见闻,但不是一时的见闻,而是往来多次的见闻。镜头逐次推出,先是一座山冈的一片松树林,词人曾在这儿避过暑;接着是一栋茅屋,曾在里面避过雨。再连续推出路边的怪石、飞泉,这回酒醉,扶着怪石看飞泉,醒来一看,原来还是上回酒醒之处。上片写山中景,下片写村中事。来到一个村落,只见灯火通明,几家门前乡亲进进出出,笑声不断,喜气洋洋,原来是这家聚媳妇,那家嫁闺女,难怪如此热闹喜庆。走出村头,是一片稻田,稻花香飘,丰收在望。词人也不觉为之喜在心头。
词用时空重叠之法,一笔写出几度时空中的活动和场景。松冈、茅檐、怪石、飞泉,是眼前景,又是旧时景。避暑避雨、酒醉酒醒、闲去闲来,是往日今时重复出现的动作。将过去时态、现在时态打成一片,笔法极简炼。
《清平乐》写一家人的生活状态,也非常具有镜头感和亲切感。原词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词人能不能用四十六个字的小令,把一家人的家居环境、生活、劳动、娱乐的场面细节都写来?辛弃疾的回答是,能!这首《清平乐》就是生动的答卷。这家人住在小溪边上,溪边青草茂密,一栋又矮又小的茅草屋座落在溪头,门前坐着白发苍苍的老俩口,面色红润,说话时透着酒气,醉眼朦胧中亲昵地用吴侬软语话着家常。老俩口的大儿子,在溪东头的庄稼地里给豆苗锄草,家中老二坐在门前空地上用竹子编着鸡笼,静静地听着老爸老妈聊天。最可爱的是小儿子,躺在溪头,剥莲蓬吃。一家五口,每人的动作情态、所处环境、劳作活路,都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辛弃疾的表现能力真是超强。用词来写人物,本很少见,一两句就把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老俩口的头发、口音、醉态、亲昵都一一写出,用笔之细致,描写之真切,唐宋词中着实罕见。辛弃疾擅长写景物,写情感,也擅长写人物!
顺便说一下,《清平乐》这个词调的韵律非常有特点,上片四仄韵,句句押韵,韵位密集,节奏感强。下片四句,三句押平声韵,韵位稍疏,节奏相对舒缓。上急下缓,上仄下平,富有变化。而上片句式为四五七六,每句字数长短不齐,下片则为四个六言句。上片句式参差,下片句式整齐,又有变化。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此调读来韵味悠长,当时配乐演唱应更加美听。
辛弃疾常常将农村特有的建筑、景物写入词中。比如“牛栏西畔有桑麻”,“鸡鸭成群晚不收”,“荒犬还迎野妇回”(《鹧鸪天》)等,这“牛栏”、成群的鸡鸭,荒犬的形象,是辛弃疾第一次写进词世界里。他像常常到乡村采风的记者,把各式各样的乡村人物摄入镜头中,大大丰富了词的人物画廊。如 “青裙缟(稿)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鹧鸪天》),写穿着青裙白衣的少女,趁新蚕出生前的闲暇去看外婆。“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鹧鸪天》)写村头桑树夹道的小路上见一位年轻少妇正笑吟吟地走来,跟路人亲切地打着招呼。看她那妆扮,应该是趁寒食节回娘家看望的归宁女。再看他的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沙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博山道中,辛弃疾常来常往。这天一大早就扬鞭走马,晨露打湿了征衣。他背着摄像机,环顾四周,捕捉让他心动的景物。忽见沙滩上有影子在移动,仔细看去,原来是夜宿的白鹭在警觉地窥探,莫非是白鹭梦见抓住了鱼虾,听到人声而被惊醒?咔嚓,稼轩捕捉了白鹭眠沙的镜头。再往前行,溪边又见婀娜多姿的洗衣女的倩影。正要拿起镜头拍个特写,只见一位洗衣女子微笑着背过身去往家赶,稼轩用镜头追随着她的背影,忽听村边门前传来一阵阵小孩的啼哭声。原来洗衣女是赶回去照顾小儿女。稼轩觉得好温馨,于是录下这乡村浣衣女回家照顾啼哭小儿的音像,将“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定格在稼轩词的艺术画廊里。
辛词中这些村姑村妇、儿童父老,让我们感到亲切而陌生。亲切,是这些人物如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物,那么平凡,又那么生动;陌生,是词史上很少有人关注、呈现过这些乡村人物。虽然苏轼在徐州写的《浣溪沙》组词里让“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的村姑村妇们露过脸,但只是偶尔涉笔,不像辛弃疾是画卷式的系列描绘。
好的,这一讲,我们欣赏了辛弃疾词的山水世界和乡村生活世界。下一讲将分享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我是中南民族大学的王兆鹏,我在喜马拉雅等你,下期再会。
真英雄
音乐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