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 方志远 |“元敬词宗先生”:戚继光大将军的华丽转型

8.18 方志远 |“元敬词宗先生”:戚继光大将军的华丽转型

00:00
13:47

世界变幻莫测,历史教你选择。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与喜马拉雅共同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节目。我是江西师范大学方志远,由我为大家主讲明朝大变局。



上一集,我向大家介绍了王阳明“心学”,以及明朝朝廷不仅没有能够压制住“王学”的勃兴,却被舆论倒逼,承认王学的官方地位。那么这一集,我们将看看社会风尚是如何推动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华丽转型的。


在明代社会多元化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人们的追求,也在多元化。一代名将戚继光,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推动下,向“文化人”转型。


戚继光像

明朝的名将很多,譬如开国名将徐达、常遇春;譬如先在“靖难之役”奋勇当先,后来又带着庞大的舰队游弋南海和印度洋的郑和;如与戚继光齐名,在剿灭倭寇的战争中屡建战功的俞大猷、刘显;如率军从荷兰占领者的手中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等等。但是,唯独戚继光,不但在南北两条战线都取得了赫赫战功,而且在军队建设中,给后人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榜样。尤其是他还留下了一段从山海关到八达岭长达数百公里的长城,让当代的人们继续享用他的贡献。


戚继光能够做出如此大的贡献,而且在当时就产生重大的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戚继光有自身的天赋、有自身的努力,同时得到执政大臣如徐阶、高拱特别是张居正,以及前后的总督如胡宗宪,还有巡抚谭纶等人的支持。


第二、戚继光身边聚集了一批了不起的人才,这些人才帮助他出谋划策打胜仗,帮助他出谋划策搞好和上级的关系,这个也极其重要。


第三,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这就是他交结了一批著名的文化人,这批文化人推动着戚继光由纯粹的军事将领向文化人、向“儒将”转变,并且向社会各界传播着戚继光的个人魅力和重要贡献。在这些文化人中,在戚继光角色转型的过程中,有两个人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两位人物都在嘉靖后期和万历前期大名鼎鼎,一个名叫王世贞,一个名叫汪道昆。他们和张居正同一科,都是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而且都做过兵部侍郎,所以有“两司马”之称。


王世贞像


汪道昆像

两司马之一的王世贞是苏州太仓人,字元美,中进士的时候只有十九岁,比同年中进士的张居正还小四岁,是活跃在嘉靖、万历年间文学群体“后七子”的领袖,也是嘉靖后期和万历前期的文坛领袖。鉴于他的名气,有人认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应该出自于王世贞之手,而书中的蔡京父子,则暗指他的仇人严嵩父子。、


《金瓶梅》书影

两司马的另一位汪道昆,是徽州休宁人,字伯玉,也是大大有名的文化人。我们今天所知道的署名“天都外臣”的《水浒全传》的这个“序”,实际上就出于汪道昆之手。王世贞曾经把汪道昆和“后七子”的另外一位领袖李攀龙相提并论,说是:“文繁而有法者于鳞”——就是李攀龙;“简而有法者伯玉”——这就是汪道昆。于鳞是李攀龙的字,伯玉是汪道昆的字。有了王世贞的这个评价,汪道昆的名声更加响亮。


汪道昆和戚继光的交情,早在嘉靖剿倭期间就已经开始。当时,戚继光是福建的总兵,而汪道昆,他是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福建,二人在剿倭的战争中成了莫逆之交。


隆庆元年,戚继光应召为神机营的副将、蓟镇总兵,正在赋闲的汪道昆陪同戚继光北上,带着戚继光去拜访自己在太仓的“石友”,也就是铁兄弟王世贞。


汪道昆比王世贞大一岁、比戚继光大三岁,所以轮排序来说,这三个人里头,汪道昆最大,王世贞第二,戚继光年龄最小。年龄相仿的两位大文人和一位大将军,在王世贞太仓的别墅,这个别墅叫“弇园”,他们聚了三天。在这三天里头,也不知道他们喝了多少美酒、听了多少场昆曲,也不知道他们讨论了多少共同关心的国家大事,于是戚继光也和王世贞成了“石友”。


需要说的是,这一次的拜访,令戚继光大开眼界。号称人间天堂的苏州的繁荣,昆曲发祥地苏州太仓的娱乐,王世贞那个号称“弇园”的别墅的典雅,和文化人在一起的情趣,都使戚继光感叹不已。自己戎马半生,荣誉无数,自以为享尽了天下的富贵,但是和这些人比较起来,发现自己原来是个土包子,是个乡下人。


从此以后,戚继光在工作之余,在军务之暇,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和文化人交往,和文化人欢聚。他要在军旅生活之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丰富自己的娱乐活动。所以诸位也可以看看,随着明代多元化时代的到来,这种文化的力量它有多大。


从此以后,在戚继光的神机营的衙门、在戚继光的总兵府,从来就没有间断过王世贞、汪道昆以及其他文化人介绍来的朋友。戚继光来者不拒,热情款待,帅府中总是高朋满座。戚继光和这些文化界的朋友吟诗作赋、相互唱和。王世贞和汪道昆也时时书信往来,对戚继光不断的进步进行褒奖。


文人们开始像尊重王世贞一样来尊重戚继光,他们尊称戚继光为“元敬词宗先生”。戚继光对这个称号也十分得意。什么原因呢?要知道这个“元敬词宗先生”不是可以轻易得到的。戚继光的字叫“元敬”,而王世贞的字叫“元美”,当时的人们把王世贞称之为“元美词宗先生”,是文坛的领袖,首屈一指的大文豪,是后辈文人的祖宗,所以称其为“词宗先生”。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用在戚继光身上的这个“元敬词宗先生”,它有多大的份量。


戚继光作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军事天才,那是当之无愧的,但要讲究吟诗作赋,坦率地说,并非当行。只是由于戚继光给了王世贞的众多的追随者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把作为明朝“九边”之首的蓟镇,建设成了文化人聚会的文化中心,所以大家感谢他,给了他至高无上、与王世贞平起平坐的文化尊号。


话又说回来,这个尊号,分量极重,那么得来也就不容易。所以我说,戚继光得到这个新的荣誉称号、这个至高无上的文化尊号,是花了大价钱的。在蓟镇的十六年,人人都知道戚大将军好客、人人都知道戚大将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于是,慕戚继光之名前来拜访的,希望在总兵府谋得一官半职的,希望能够来蓟镇打秋风的,希望从“元敬词宗先生”那里得到一点盘缠或创作经费的,从北京到蓟镇,络绎不绝、道路相望。


时间一长,戚大将军也感到压力大了。修筑长城、坚固堡垒、招募军队、精良武器,需要大量的银子;孝敬皇上、孝敬内阁、孝敬司礼监、打点兵部、户部和都察院的官员,也是需要银子的;为了满足各方面朋友的需求,为了不让远道而来的朋友失望,还需要银子。所以,尽管戚继光竭尽所能弄银子,但进银子的渠道远远没有从北京到蓟镇的道路宽广,进银子的速度远远没有成群结队的朋友来得更加快捷。


《明史·戚继光传》对戚继光的贡献、对戚继光的本领作了高度的评价,但在将戚继光和俞大猷进行比较时,却用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用了一句什么话呢?说“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什么意思?说戚继光用兵果断、刚毅,超过俞大猷;但是戚继光的操行,戚继光对钱财的这种态度,那就不如俞大猷了。为什么操行不行?因为戚继光缺钱。


明朝的官员和清朝不同,清朝自从雍正推行“养廉银”的制度,戚继光这个级别的官员一年有“养廉银”三至五万两[①],除了自己的开销之外,可以用来迎来送往。但在明朝,在万历时期,戚继光这个级别的官员每年实支的岁俸,只有12石米、200多两银子[②]。那么,送皇帝、送张居正、奖赏各色人才的银子从哪里来?不言而喻,他要四处弄钱,人们开始对他的操行表示怀疑了。当然,若干年后,人们又对戚继光弄钱表示理解。因为戚继光坐镇蓟镇十六年,边境安逸。边境一安定,所以有人认为他不知道为国家省了多少万两的银子。原话是这样的,说“不知省国家几千百万钱粮,全边塞几千百万赤子[③]!”保护了多少生命,省了多少的钱粮,他所花的钱,比起他节省的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这个评价太有意思了。


岳飞想想都是了不起的,另外岳飞有一句名言,说:“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天下太平矣[④]。”他不说武官不爱钱、文官不怕死,武官不爱钱固然是好事,但如果你惜死,你不会打仗,你再不爱钱,你再两袖清风,这样的将领,再多也是枉然。


岳飞像

那么我们这一集以戚继光的华丽转型,展示了明代社会的变化。下一集我们将看到,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又给明朝的转型带来了哪些新的机遇。谢谢大家,我们下一集再见。


今天的问题是:对于明史中对戚继光和俞大猷评价,你怎么看?


如有其他问题,请在下方的评论区中提出,小助手会挑选大家的问题,汇集后统一答复。听众答疑将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推送哦~~


[①]出自《清世宗实录》卷54;

[②]参见杜婉言、方志远《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明代卷》;

[③]出自董应举:《崇相集·严海禁疏》;

[④]出自《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岳飞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瑾原Song

    看到教科书以外的东西,这才是听大师课的精髓所在。

  • 毛毛牛bj

    曾自驾去山东半岛游走,第一站蓬莱,看到戚继光的塑像。“抗倭名将戚继光”,战绩辉煌,如雷贯耳。“抗倭”,“倭”是何人?日本海盗。没曾想戚继光还有这样一面。人都是多面的,一点不奇怪,只是自己孤陋寡闻不知道而已。

  • 和_vvv

    石友。

  • 和_vvv

    石友。

  • 甘心207

    戚继光电影

  • 海洋_61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