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7 方志远 | 越打压越反弹的阳明“心学”

8.17 方志远 | 越打压越反弹的阳明“心学”

00:00
14:26

世界变幻莫测,历史教你选择。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与喜马拉雅共同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节目。我是江西师范大学方志远,由我为大家主讲明朝大变局。


我们在上一集展示了明代社会的风尚的变化。那么这一集,将展示在这种风气催生出来的学术:阳明心学。


在仕途、财富、文化三重价值标准相继出现且并存的这个过程中,也是三重价值标准相互渗透的过程。国家权力的控制者积极寻求社会财富,谋求文化地位,而社会财富的控制者也积极寻求国家权力的倾斜和保护、同时附会风雅,要成为“文化人”。而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同样在谋求政治权力、谋求社会财富。社会的多元化侵蚀着传统道德的底线,腐败的痼疾持续侵蚀着明朝的官场并且愈演愈烈。商人固然是在追逐利益,文人也多陷于利益场中。王阳明在给弟子黄宗明的信中指出了这一现象,说:


“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这是王阳明所认为的正常的现象。你如果追求的是道德,是教化,那么官场、功名不足以累你的心;你志于功名,要在官场上步步高升,富贵就不应该使你累心。他认为正常的是这样,但现在不是这样了——“但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①]。”名曰为道德,其实是在谋功名;说是谋功名,其实是在谋利禄。所以中国有句古话真是了不起,叫做争权夺利,一切表面上的争权,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夺利。


王阳明像

浙江有一位万历时期的著名官员[②],也可以说是学者,他历数了明代浙江的人物,说到刘基、方孝孺、于谦、胡世宁、孙燧、王守仁。特别为王阳明的倡导加了一个注脚,说是这几位君子者,岂非志于道德,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富贵不足以累其心者耶[③]!这些人,就是榜样,他们有志于道德,所以功名不足以累其心,他们有志于功名,所以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这种将“功名”视为“道德”,将“富贵”视为“功名”的现象,王阳明称之为“心中贼”。他希望用“致良知”来恢复人们心中早已被泯灭的“良知”,少一些“私欲”,多一些“天理”。


王阳明和历代的“思想家”、“哲学家”及同时代的“学者”不同,他不但能讲学授徒,还特别能办事。别人搞不定的事情,到他手上,几乎都迎刃而解,所以随着王阳明本人的被神化,“王学”也就风靡全国,大有取代朱(朱熹)学之势。


但是,王阳明的成就、王学的风靡,统治者不高兴。王守仁死了,明朝朝廷便对他进行清算。当时的“朝议”对王阳明做了这样的“盖棺定论”,我们看看怎么盖棺定论的:


“守仁事不师古,言不称师。欲立异以为名,则非朱熹格物致知之论;知众论之不与,则著朱熹晚年定论之书。号召门徒,互相唱和。才美者乐其任意,或流于清谈;庸鄙者借其虚声,遂敢于放肆。传习转讹,悖谬日甚……若夫剿[灭]輋贼、擒除逆濠,据事论功,诚有可录……今宜免夺封爵,以彰国家之大信;申禁邪说,以正天下之人心[④]。”


这个“廷议”有保留地肯定王阳明的“事功”,但是全盘否定王阳明的“学说”,直指其为“邪说”。从而引起阳明弟子及所有推崇、同情王阳明及王学的人们的不满。


但是平心而论,“廷议”对王阳明学说的评价,并非全是攻击,倒有几分客观。当时的学术讲究师承关系,如湛若水,他是陈献章的弟子;陈献章和胡居仁、娄谅等,则是吴与弼的弟子。再如王艮,王艮是王阳明的弟子;徐樾、颜钧是王艮的弟子;何心隐、罗汝芳则是颜钧的弟子。但是,王阳明从未入任何学者之门,尽管拜谒过娄谅,但也并不认为自己就是娄谅的弟子。王阳明的学说,也确如“廷议”所说,是从批判朱熹而起的;为了调和和朱学的关系,断章取义地收录了朱熹的一些自我反省的书信和言论,说是朱熹晚年已经后悔早年著述太多,致使脱离了学术的根本,从而引起了更大的争议。而王门弟子,也确实是良莠不分,招致诸多的非议。


但是,这个“廷议”,又是典型的“立场决定观点”,对于王学的精髓,对于王阳明所提出的亲民、致良知、知行合一,以及“此心在物则为理”为核心的“心即理”视而不见,全然抹杀。


但是,这个时候的明朝,已经不是洪武、永乐时期的明朝,朝廷的认识影响不了舆论。与朝廷的冷漠乃至封杀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王阳明的灵柩所过之处,南安府、赣州府、吉安府、临江府,这些都在江西的境内,百姓遮道,哭声震地;因学术分歧与王阳明存有芥蒂的江西铅山籍退休大学士费宏、同样因为学术分歧由挚友分道扬镳的江西弋阳籍礼部尚书汪俊,专门赶到贵溪,迎候灵柩。弟子钱德洪、王畿刚刚离开绍兴,准备北上参加殿试,得知老师逝世的消息,再一次放弃殿试,一面讣告同门,一面掉头而西,经富阳、桐庐、衢州、常山、玉山、上饶,和王阳明的养子王正宪一道,在江西弋阳迎候王阳明的灵柩。


嘉靖八年二月四日,王阳明的灵柩抵达绍兴。从这以后,一直到嘉靖八年十一月十一日落葬,前来凭吊的人们络绎不绝。他们之中,有王阳明的生前好友湛若水、伍文定、刘节、龙光等人;有广西、广东、江西、浙江等省,绍兴、杭州等府,山阴、会稽、余姚等县的官员。门人之中,已经是吏部尚书的方献夫,以及黄绾、欧阳德、邹守益、魏良弼、薛侃、王臣、黄宗明、翁万达、陆澄、万澈、应良等,纷纷从各地赶来凭吊。多的时候,同一天抵达绍兴的竟然有上百人。不少友人和弟子从江西一直将灵柩护送到绍兴,接着又在绍兴操办丧事。


王阳明去世了,王学却更加猛烈地在全国传播。


嘉靖九年五月,阳明弟子薛侃及董沄等人,在杭州城南10里王阳明曾经游历过的天真山,建立起一座可容纳100多人住宿的书院,宣传王学。邹守益、欧阳德、方献夫等弟子在书院兴建时,专程从北京、南京等地赶来,搬砖运瓦。


嘉靖十一年正月,由吏部尚书方献夫发起,兵部侍郎黄宗明,翰林编修欧阳德、程文德、杨名,六科给事中戚贤、魏良弼、沈谧,南京礼部侍郎黄绾,以及钱德洪、王畿等王门弟子40多人,在皇帝的眼皮底下、京师的庆寿山房集会,相互激励,共倡王学。


嘉靖十二年,已经是南京国子监司业的欧阳德,和同门何廷仁、黄弘纲、刘阳、钱德洪等人,聚会于南京的僧寺,开讲于南京的国学,王学信徒闻风而至。


嘉靖十三年,邹守益在南京国子监祭酒任上致仕,与同门刘邦采、刘文敏在福建建复古、复真、连山等等书院,加上刘邦采原来创建的“惜阴会”,称之为“四乡会”,宣传王学。春秋二季,齐往吉安的青原山,会讲王学。


此后,凡有王门弟子及再传弟子为官或为乡绅的地方,无不建立书院及祠堂,祭祀王阳明、传播王学。《传习录》、《阳明年谱》、《阳明文录》,以及《朱子晚年定论》、《山东甲子乡试录》等文稿也一印再印。特别是王艮在泰州及江北广大地区聚众讲学,硬是折腾出一个新的学派,叫泰州学派。


嘉靖三十二、三十三年间,王阳明弟子聂豹的学生徐阶,他以大学士的职务之便,与欧阳德、聂豹等人,会讲于北京的灵济宫。灵济宫又称洪恩灵济宫,始建于成祖永乐时期,至王阳明出生的成化时代,达于极盛。嘉靖时期,灵济宫虽然已经败落,但仍然是北京的“大去处”。在徐阶的号召之下,王门弟子上千人大会灵济宫,这个声势何等的浩大。


到了隆庆元年(1567)五月,科道官耿定向等人联名上疏,为王阳明颂功。吏部、礼部二部经过会议,对王阳明重新做出了评价,不但全面肯定王阳明的“事功”,称其为“文武全才”,而且也高度评价他的“学术”,说是“阐圣贤之绝学”。在他们眼里,“圣贤”之学已“绝”,经过王阳明的阐发而重见天日。到了万历十二年,在“舆论”的倒逼之下,也为了树立一个想为国家办事、又能为国家办事的典型,王阳明被送入到孔庙,从祀孔子。


但是,王阳明的学说其实是柄双刃剑,因为它既是明代社会多元化的产物,也推进着明代社会的多元化,尤其是思想的多元化。从此,以南京、苏州及江南地区为主要发源地,思想家、文学家、在朝的“清流”派、在野的闲散官员,以及小说、戏曲、歌谣等形形色色的文学作品,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的策动者和表现形式。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又直接摧毁了明朝国家的一体化,而这些社会思潮及其推动者,并不对后果承担责任。


那么这一集,我们非常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了王阳明的“心学”,实际上王阳明的心学,它在当时所发生的作用和对在日本所发生的作用,我们是应该高度重视的。他所提出来的“亲民”、“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理义,在我们当代实际上也有现实意义。我们同时也谈到,明朝朝廷不仅没有压制住“心学”的勃兴,却被舆论倒逼,承认王学的官方地位。那么下一集,我们将介绍另外一位伟大人物,他的华丽转身。这位人物是谁?戚继光。谢谢大家,我们下一集再见。


今天的问题是:关于王阳明,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事迹?


如有其他问题,请在下方的评论区中提出,小助手会挑选大家的问题,汇集后统一答复。听众答疑将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推送哦~~



[①]出自《王阳明全集·与黄诚甫》;

[②]此人为张瀚(1510—1593),字子文,谥恭懿。明朝仁和(今浙江杭州)人。著有《松窗梦语》;

[③]出自《松窗梦语》;

[④]出自《明世宗实录》卷90。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不变的梦1984

    老师,建议不要大段引用古文,即使引用古文,也要加入必要的解释,您要明白,听众的水平各异,很多人的文言文水平不高,您这样大段的引用而不加解释,使得听众听起来感觉吃力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和_vvv

    致良知,知行合一。此心在物则为理。

  • 和_vvv

    志于道德,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富贵不足以累其心。争权夺利。

  • 甘心207

    心学与儒学

  • 13998327iwj

    和宗教也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