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 方志远 | 东林“党人”的担当和意气

8.20 方志远 | 东林“党人”的担当和意气

00:00
15:30

世界变幻莫测,历史教你选择。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与喜马拉雅共同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节目。我是江西师范大学方志远,由我为大家主讲明朝大变局。


上一集,我们说到利玛窦的到来,给明朝带来了新的气象,但是明朝仍然没有能够跨过通向“大航海时代”的门槛。这一集,我们将介绍一个以“正人君子”组成的群体,但这个群体,却用他们的一腔热血和其他力量一道,将明朝推入万丈深渊。


外部世界在大踏步地前进,明朝的万历皇帝这个时候却正在“赌气”,他在和母亲赌气,在和外廷文官赌气。因为他喜欢一个郑姓女子,并且封了这个女子为贵妃,这就是著名的郑贵妃了。


郑贵妃像

万历皇帝和郑贵妃二人情投意合。郑贵妃还为皇帝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也是活泼可爱,取了个名,叫“常洵”。熟悉明史的朋友知道,这位“常洵”,就是后来被李自成在洛阳俘虏的“福王”。但是,万历皇帝虽然贵为天子,却没有办法立郑贵妃为皇后,也没有办法立郑贵妃的这个儿子为太子,什么原因?因为母亲不同意,言官们也不同意。由于这些力量的阻扰,万历皇帝没办法,于是赌着这口气,他沉醉在酒中、沉醉在色中,同时一心一意要给郑贵妃和儿子常洵聚财,所以内部挖矿、外部寻金,一旦不遂意,便大发雷霆。被人称为犯了“酒、色、财、气”四种病。但是其实呢,到了万历时代,这“酒色财气”已经被认为是明代社会上上下下互动的“社会病”,比王阳明时代的病更严重。


明代士大夫从来就不乏有识之士,他们有家国情怀,有献身精神,对于这上上下下的“酒色财气”病,他们痛心疾首,希望能够有所改变,希望能够有所作为,于是,一股政治力量迅速崛起。他们希望用自己的政治主张,用自己的政治改革,对国家的事情、对天下的事情重新规划,希望大明皇朝能够得到振兴。这股政治力量,被政敌们取了一个十分响亮的称号,叫“东林党”。


这个被人强加为“党”的“东林党”的领袖,名叫顾宪成,是明朝南直隶常州府的无锡县人,万历四年在南京应天府的“乡试”中名列第一,这是南直隶的又一位解元。我们原来说过一位解元叫唐伯虎,那个顾宪成,又是一位解元。这是一位从小认真,办事执着得有点认死理的年轻人,但对于思想领袖,认真、执着、认死理恰恰是不可或缺的个性。顾宪成进入仕途以后,处处表现出来的,正是这种认真、执着而又认死理。这个个性,使得顾宪成毕生为他所认定的真理而奋斗,毕生向他所认定的不符合道德、有损于国家利益的人和事作斗争,无论这个人是皇帝、是内阁,还是其他,只要不符合道德、不符合原则,顾宪成均予以批评。


顾宪成像

张居正去世以后,申时行、王锡爵相继为首辅。这位王锡爵也是有个性的,于是把顾宪成找到内阁,私下进行沟通。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做思想工作,找他谈话。王锡爵是苏州太仓人,顾宪成是常州无锡人,他们都来自于中国经济发达区。前者是嘉靖四十一年会试的会元、殿试的探花,是翰林院的前辈;而后者则是万历四年南直隶的解元,是官场中的晚辈。二人之间,本来应该有诸多的共同语言,但讨论政务辄不合。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记载了二人之间的一段对话,很有意思,说:


锡爵尝语宪成曰:“当今所最怪者,庙堂之是非,天下必欲反之。”宪成曰:“吾见天下之是非,庙堂必欲反之耳[①]


这个倒有意思了,内阁大学士指责顾宪成,说我们朝廷、我们内阁决定的什么事情,你们统统反对它。顾宪成说,恰恰相反,我所看到的,倒是天下人希望什么,你内阁必要反之。所以这就是叫做“天下之是非,庙堂必欲反之耳”。


你也不听我的,我也不听你的,谁怕谁?但这个问题十分严重,说明明朝的国家已经没有统一意志了。


但是,正如谷应泰所说,这个时候的王锡爵还算是君子,整个官场还是比较宽松,随着意气的越来越盛,问题也就越来越严重。


到了万历二十二年(1592),认真、执着又认死理的顾宪成被削籍,什么(是)削籍?就是把他的那个功名削掉,不让他做官了。革职为民,回到老家无锡。无锡原来有一个书院,叫做“东林书院”,是南宋名儒杨时的讲学之所。顾宪成虽然被“削籍”,却获得了更多的社会声誉,却获得了更多的社会同情。这也是明朝中后期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谁因为得罪皇帝、得罪内阁而受到惩罚,谁就得到舆论更高的赞赏。在常州府知府和无锡县知县的帮助下,顾宪成重修东林书院,和弟弟顾允成,以及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一道,讲学其中。


无锡东林书院旧址

讨论世道、讨论学术、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成为东林书院的主要功课,说到这里到有点像东汉的“月旦评”,专门裁量人物,品议时事的。顾宪成本人声望极高,他的同志中又多宏儒达士,所以一时之间,从者如云。在万历的政局中,出现了一个朝廷是非、官场曲直的评价中心,一个公开与庙堂分庭抗礼、公开与当权者叫板的舆论中心,并在朝野上上下下有着广泛的支持者和同情者。一些由于同样的原因受到处罚的官员回到家乡以后,也办起了书院,也和顾宪成一样,聚结“同志”,和东林书院遥相呼应。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身在书院,胸怀天下,说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正是“东林同志”的胸怀和抱负的写照,他们力图成为道德的坚守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东林书院它的名声一大,问题也就出来了。包括顾宪成在内的“东林同志”,开始将自己视为正义的化身,开始和自己批评过的晚年张居正一样,变得无法接受别人的批评,变得开始党同伐异了。这个时候,发生了“李三才”事件。


明 李三才像

这位李三才呢,也是明代中后期大名鼎鼎的人物。身为凤阳巡抚,辖区内有四位“矿监税使”,他们是:山东矿监陈增、仪真税使暨禄、扬州税使鲁保、沿江税使邢隆。这些矿监税使既为万历皇帝,也为自己谋求利益,所以大肆掠夺社会财富。其中又以山东矿监陈增最为猖獗。山东全省自巡抚以下官员,无不受陈增的凌辱,唯独李三才,不仅在气势上压倒陈增,而且“按律”对其爪牙进行打击,并且击毙多人,还没收了他们搜刮的民财数以十万计。天下拍手称快,陈增为之“夺气”。有一个记载说,陈增由于憋住这股气,后来竟然死了。


为什么李三才能做到这一点?而其他官员难以做到,无非是一身正气,无欲则刚。这正是顾宪允和他的“东林同志”共同倡导的气节,而李三才在对付这些“矿监税使”时的谋略和手段,却是顾宪成等书生所没有的。


东林书院的讲学和议论,从不忌讳、触动和刺激当权者,恰恰相反,顾宪成倒是希望这些批评能够唤起当权者的良知,能够令他们改弦易辙,更希望在这些当权者中寻找到可能践行自己政治理想的“同志”。因为,精神教化固然可以涤清社会,政治权力则可实实在在地拯救民生。想当年阳明先生,如果不是做了南赣汀漳巡抚,不是平定了宁王宸濠之乱,立下了不世之功,他的学说又怎么能够让人信服?顾宪成在寻找“同志”,李三才实际上也在寻找“同志”。顾宪成和东林同志对李三才的所作所为大加赞赏并且广为宣传,而李三才也对顾宪成和东林书院给予各方面的支持。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李三才和顾宪成都有伟大的抱负的,但是他们的抱负并不一样。顾宪成是道德的追求者和践行者,用王阳明的话说,他们是“问道德者”。问道德者关心的是过程,是问心无愧。而李三才是功名的追求者和践行者,用王阳明的话说,是“问功名者”。问功名者所关心的是结果,是成王败寇。顾宪成是道德家,而李三才是政治家。所以,顾宪成一生为人光明磊落,他的为人处事受人信服。而李三才则需要施展阴谋诡计,行事作为自然有争议之处,这就必然触犯他人的利益。这样一来,对李三才的批评也就多了起来。但是,顾宪成是办事认真而又执着的人,他认准了李三才他就要力挺李三才,这实际上等于引火烧身。此后,凡是反对李三才的,同时也反对东林;而东林诸同志为了捍卫他们的政治楷模,谁反对李三才,就是我们的敌人。本来应该是相互扶持,结果变成了相互的拖累。


事情到了这一步,矛盾自然也就尖锐起来。因为任何的批评、任何的表扬,都有其片面性,顾宪成和东林书院的同志们所批评的人,难道就一无是处吗?顾宪成和东林书院的同志们所褒扬的人,如李三才,难道就十全十美吗?这些矛盾在对一些具体的人物、具体事件的态度上于是形成了分野,于是在大学士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与东林观点相对立的政治群体。以山东人为主体的,被称为“齐党”;以湖广人为主体的,被称为“楚党”;以浙江人为主体的,被称为“浙党”;以南直隶昆山人为主体的,叫“昆党”;以宣城人为主体的叫“宣党”等等。所有这些“党”,他们又给东林书院的同志冠上了一个名称,叫“东林党”。所以东林党、昆党、宣党等等,都是别人称的。


从明朝后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南明时期,明朝朝廷的朋党之争,由此而生。这样一来,就只有斗争而没有妥协了,只有党同伐异而没有是非原则了,最终酿成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和“东林党”之间的斗争,彻底摧毁了明朝士大夫中的元气,也把明朝推入到万丈深渊之中。


那么我们这一集介绍了东林党人的担当,也十分不情愿地指出了他们的意气用事,而正是这种意气用事,他们和他们的敌对力量一道,将明朝推入万丈深渊。那么在下一集,我们将分析,明朝又是如何在内忧外患中走向崩溃的,是怎么样在外忧内患中离大航海时代渐行渐远的。谢谢大家,我们下一集再见。


今天的问题是:汉末有“望门投止思张俭”的故事,当时的月旦评和明后期东林书院品议时政的情形,你觉得二者之间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吗?


如有其他问题,请在下方的评论区中提出,小助手会挑选大家的问题,汇集后统一答复。听众答疑将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推送哦~~


[①]出自《明史纪事本末·东林党议》;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麦子WANG

    这种真的很可怕,动摇国本。你行你上啊,别人干事你就在旁边挑刺抬杠呗。积毁销骨

  • 毛毛牛bj

    所谓“书生意气”,问题在于这意气是一味追求犀利,面对着紧迫的国家大事,一方提出应对方案,另一方就跳出来对人不对事地大肆批判,对问题的讨论迅速堕落为党争,失去基本立场。只顾“党争”,不顾天下。这就是大明的局面,破不了的局。

    每逢佳姐 回复 @毛毛牛bj: 是啊,东林党都是些啥垃圾?都是夸夸其谈的伪君子。还什么义气?担当?让这位说书的歇歇吧

  • Weixiying

    东林党人怎么断送了明朝?没有说明白啊。

  • 带土哥

    讲的不好

  • 和_vvv

    东林党,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负面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