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4 方志远 |“万历援朝”:300多年前的朝鲜战争

8.24 方志远 |“万历援朝”:300多年前的朝鲜战争

00:00
16:47

世界变幻莫测,历史教你选择。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与喜马拉雅共同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节目。我是江西师范大学方志远,由我为大家主讲明朝大变局。


我们在上一集说,张居正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使明朝的财政富裕起来,但是在这一集,我们不得不指出,一连串的战争,把这些积蓄消耗殆尽。


我曾经一再重复着一个观点,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它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离不开也无法摆脱它的“国际环境”。“国际环境”的改善,可以给国内的发展带来机遇,“国际环境”的凶险,可以给国内的发展带来危机。明朝也一样。“倭寇”和“海盗”的客观存在,导致了明朝的主观禁海,成为与“大航海时代”擦肩而过的重要原因。


而“北虏”问题的长期存在,则导致了明朝财政上的捉襟见肘,并且不断消耗着明朝的国力。但这也没有办法的事情,作为一个政权,明朝朝廷需要应对来自内部的和外部的各方面的压力,谁让你朱家要争着做这个皇帝?谁让你们挤破脑袋要进入官场?既然做了皇帝,既然进了官场,既然掌控着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资源,你们就必须承担它的责任。


就在张居正通过改革,让明朝的朝廷重新振作起来,让明朝的国库重新鼓胀起来的时候,内部的问题和外部的问题又发生了,而且都是发生在张居正去世的十年之后,发生在“后张居正时代”。


内部的问题是:万历二十年初,有一位名叫哱拜的蒙古族将领,他在副总兵的职务上退休之后,又毛遂自荐,要求为国立功。注意,他的这个“国”当然是明朝而不是蒙古。但是,当时的宁夏巡抚,是个小心眼,他看不惯这个哱拜的举动,处处给他为难、处处给他穿小鞋,加上其他各种的原因,哱拜愤怒了,和子弟们一道,发动兵变,杀了这个巡抚。但问题是他又联络河套地区的“套虏”,这样就兵连祸结。


明廷调集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延绥五镇的兵力,历时八个月,将其平定。这场动乱,被称为“宁夏之乱”。


宁夏之役: 名将李如松的成名之战

也就在同一时期,以播州也就是现在贵州遵义一带的一位土司,他的名字叫杨应龙,以杨应龙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的一批上层人物,因为与明朝当地的官府发生严重冲突,战争连年不断,缅甸、安南也在此时进行挑衅。明朝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剿抚并用,方告平息。这场动乱,被称为“播州之乱”。


播州之役区域图

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哱拜、杨应龙有多少的不是,明朝在宁夏、在播州地区的官员都难辞其咎。中国历史上明智的统治者,都把“治吏”作为治国的第一要务,因为吏治一腐败,兴一利而出百弊。而且各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激化,都直接与“吏治”相关。


外部的问题是:万历二十年,日本以“借道”为名,入侵朝鲜。而作为宗主国,明朝出兵援朝,经历了一场前后达六年之久的“跨越国境”的战争。


嘉靖末年开始,虽然东南沿海的“倭患”平息了许多,但并不说明“南倭”的问题彻底解决。恰恰相反,它正在以新的形式严峻起来。


过去的“倭寇”,可以说是“散兵游勇”,是由日本国内战争失败的武士、谋求海上生存的海商、海盗,再加上中国沿海地区的居民所组成,目的是发点小财。但此时,随着日本国内的统一,由丰臣秀吉掌控的这一台在统一战争中打造的“战车”,和当年明成祖在“靖难之役”打造的“战车”一样,也无法因为国内战争的平息而停止运转。战争机器继续运行,因为日本是小国,它国内战争平息,那么运行的方向当然是海外。首先是离得最近的朝鲜半岛,然后就是离得较近而且积聚着巨大财富的中国。到了近代,它还瞄准了同样具有吸引力的东南亚及更为广大的地区。毫不夸张地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和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侵入朝鲜,是循着同一条道路走过来的,战争机器有多强,它走得就有多远。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592年,农历四月十三日,日军在朝鲜的釜山登陆。五月十日,朝鲜国王的告急文书已经由兵部上呈给万历皇帝,书中称:“倭船数百,直犯釜山,焚烧房屋,势甚猖獗[①]。”但是,在从日军登陆到告急文书抵达北京的二十多天里,日军已经占领了朝鲜的王京汉城,朝鲜国王正在逃往平壤的路上。接着,日军连续攻占开州、平壤。朝鲜一共有三个京城,号称“三京”,这就是汉城、开州和平壤。朝鲜的“三京”及三分之二的国土,被日军所占领。


明朝政府决定出兵,援助朝鲜、驱逐“倭寇”。朝鲜军民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惊恐、溃败之后,也开始组织起了对日军的抗击和骚扰。前后持续六年的朝鲜战争,由此开始。


朝鲜将这场战争称之为“壬辰倭乱”,因为万历二十年,是中国农历的“壬辰”年,朝鲜奉中国为正朔,用的是中国的纪年。日本人则称之为“文禄・庆长の役”,因为此时是日本后阳成天皇文禄、庆长年间。而明朝的中国人,则称之为“万历朝鲜之役”,因为发生在万历时期,发生在朝鲜。


虽然说是“援朝”,但当时明朝的决策,却是非常艰难的。艰难在哪里?艰难在于敌、友它的情况都不明朗。早在日军侵朝之前,就有在日本的福建籍华商许仪后、陈甲(有文献记为“陈申”)等人,通过各种途径,冒死向朝廷传递信息,说朝鲜一面为中国的属国,一面又向日本进贡,并且将在日本起兵侵犯中国时为其前驱[②]。而当时的日本,确实已经禁止琉球向中国进贡,又每每威胁朝鲜。而当时的朝鲜,一方面是明朝的属国,它另一方面也想在辽东得到一些好处,并且确实屈于日本方面的压力,暗中通款。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在若干年后,徐光启的一份奏疏中就加以了说明[③]。他的这份奏疏中概说了当年日本“引诱”朝鲜,而朝鲜立场摇摆的一种状况。徐光启的奏疏是这样说的:


朝鲜之国俗,绝重世类。下奴籍者,永不得与良人齿。有大功当封拜,乃为除其籍,(他有贱民的籍,这个户口)子孙得仕进,犹止冗员也。


什么意思?有一位韩姓奴籍者,他以“擒反贼”功,除掉了奴籍,即使你立了战功,把你的奴籍解除,你的子孙要做官,也只能做闲官。他的儿子名叫韩翼,虽然考科举考得了第一名,虽然解除了奴籍,却不得为京官,于是一怒之下投靠日本,并且说服日本的丰臣秀吉,来挑拨中国和朝鲜的关系,并且唆使丰臣秀吉出兵朝鲜,结果丰臣秀吉发大兵进入了朝鲜。


丰臣秀吉像

朝鲜的南方地区,也就是现在的韩国,多高山林木,本来是易守难攻的,但是因为朝鲜完全没有防御,所以日本军队席卷而过,不但能占据了王京,而且占据了开州、还占据了平壤。所以徐光启说,他的这一个消息,是得知于东征将士的口中,而东征将士又听之于朝鲜的村学究。至于说真还是假,他说并不可知。实际上这里头有真有假。


徐光启说这个传说它来自于东征将士,东征将士又得知于朝鲜的村学究,村学究们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进入官场。所以唆使丰臣秀吉出兵朝鲜的这么一位韩翼,反而得到村学究们的同情。于是这些村学究幸灾乐祸地讲述了这个也许有些“原型”,但是更多的是出于杜撰的一个“离奇”的故事,而“东征将士”们或者又在这个基础上,有新的“创作”。所以很多历史传说,尤其是戏说,就是这样来的。


但是正如徐光启的奏疏所说,明朝当时是有怀疑的:朝鲜的地方那么大,而南部又是崇山峻岭,怎么一点抵抗都没有?是日军过于凶悍,还是朝鲜过于柔弱?或是朝鲜和日本联手,共同来对付中国?所以,类似的传说也就不能不令人将信将疑,也使明朝及辽东官员接二连三地派人到朝鲜去,希望得到事实的真相,作为庙堂决策的依据。


后来人们知道,明朝的猜疑是错的,朝鲜之所以一溃千里,并非与日本相勾结,而是政治上的极端的腐败所致。三百年后的“甲午战争”,日本侵占朝鲜,进入中国的东北,同样没有花多少时间。


当然,疑虑归疑虑,万历皇帝在内阁张位、兵部尚书石星的支持之下,迅速决策,出兵朝鲜。而且,一旦决策,就调动了当时所能够调动的最精锐的部队:名将李如松为全军统帅,所部有经过李氏父子长期培养的辽东镇的“辽兵”,和吴惟忠等人率领的蓟州镇“浙兵”。辽兵是以东北汉族为主体,包括蒙古族、乃至女真族的多民族的部队,作战勇敢。浙兵则是当年戚继光带到蓟镇的训练有素的惯战之师,而且他们娴熟火器。有意思的是,戚继光、李如松都曾经出任过明朝京军“三大营”里头的一营,也就是“火器营”的副将,所以他们二位都对于使用火器得心应手。后来事实说明,在朝鲜战役里头,这个火器是带有重要决定意义的。


李如松在万历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鸭绿江畔誓师,二十一年正月初四日便兵临平壤。初九日对平壤发动全面的进攻。当天晚上,伤亡惨重的日军小西行长部撤出平壤。李如松挥师南下,朝鲜的北部日军全部肃清。但是,在汉城北边约三十里,有一个地方叫做“碧蹄馆”,李如松在这里遭到日军的阻击,辽东兵和日军都是伤亡惨重。李如松率军退回到开城,日军也退守到汉城。两军它就进入对峙态势。军事上的平衡,就是谈判的开始。所以每一次的战争,都是包含着谈判和战争。所以叫谈谈打打。


万历朝鲜之役形势图

此后,日军撤出汉城,龟缩在釜山。而李如松所率的明军主力也撤出朝鲜。朝鲜国王重新回到了王京汉城。但是,虽然日本和中国都是撤军,但目的却不相同。明朝是为了还朝鲜的独立和平安,日本却是为了重新备战。所以在四年之后,万历二十五年二月,日本发起了新一轮的侵朝战争,明朝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援朝战争。这一轮的战争前后持续了将近两年,明朝由于国内问题太多,它无法全力以赴地进行在朝鲜的战争,日本同样由于力量的不足,只能在朝鲜的南部与中朝军队相抗衡。双方又进行了一场消耗战。


一直到了万历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598年的农历七月,丰臣秀吉病死,日军军心大乱,急于撤回。中朝军队趁机发动攻击,日军损失惨重,但中朝军队也付出了重大的伤亡。我们中学历史教材上说到的朝鲜水师统帅李舜臣、中国海军将领邓子龙,也都在这一次海战中殉国。


中日之间400多年前的在朝鲜的这一次较量,由于日本国内的动荡而以明朝军队的“惨胜”而告结束,但留下的后患却是非常严重的。


我们这一集说到万历时代的“朝鲜战争”,明军“惨胜”,却付出沉重的代价。那么这个代价是什么?我们将在下一集将其表述出来。谢谢大家,我们下一集再见。


今天的问题是:对丰臣秀吉,你怎么看?


如有其他问题,请在下方的评论区中提出,小助手会挑选大家的问题,汇集后统一答复。听众答疑将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推送哦~~


[①]出自朝鲜《宣祖实录》卷26‘’

[②]出自朝鲜《宣祖实录》卷27;

[③]出自徐光启《海防迂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毛毛牛bj

    日本因为国土实在太小,对别国的领土有着病态的渴望,一有机会就想抢夺。当年丰臣秀吉打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明朝也是不得不出兵,所谓“唇亡齿寒”。况且朝方毫无抵抗之力,一溃千里。不得不说,实在太low 。战争都是劳命伤财的,毋庸置疑。

    开大极 回复 @红花香雾: 因为利益,老祖宗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战争不为利益的,那就是为了面子了。参考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征高句丽不是为了利益,而是为了当老大。

  • 和_vvv

    治吏。

  • 紫衿王嘲

    😃

  • 1351064gdtg

    参考唐朝,元朝初年的外征。战争机器一旦起来很难简单停下来,大量战争精锐,如何处理,如何安抚都是学问。日本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