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变幻莫测,历史教你选择。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与喜马拉雅共同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节目。我是江西师范大学方志远,由我为大家主讲明朝大变局。
上一集,我和大家说了明太祖对于国家制度的设计,这一设计从制度上封闭了通向“大航海时代”的出路。而这一集,我将和大家讨论明朝对思想文化的压制,这种压制同样也是和大航海时代的趋势背道而驰的。
洪武四年(1371)三月,刘基,也就是那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刘伯温,刘基致仕——退休了。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了一封文书给他,所以史料上说:“手书问天象”——就是看看现在的天象,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因为古人讲究“天象示警”。刘基详细做了条陈,他的大意是这样的:“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稍济以宽大[①]。”什么意思?就是说(明朝)我们国家立法和行政,一直以来是非常严厉的,那么现在国家稳定了,政策应该宽松一些。刘基如此回复,是有针对性的,直指朱元璋立法和行政的过于严厉。朱元璋对刘基的回复不认同,声称:“元以宽失天下,朕救之以猛[②]。”这几个字很有意思。 说元朝是怎么失天下的?它就是因为太宽纵。所以我要以“猛”来纠这个宽纵。可见,君臣二人所谓的“蜜月期”早已过去,他们在对形势的认识和立法的思想上,已经产生重大的分歧。
刘基像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明太祖以严治国、以猛救弊的思想和行为逐步升级,持续对富民,对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打击和压制,对社会财富进行剥夺,大批杀戮功臣,当然也同时严厉惩治贪吏,残酷打击持不合作态度或者通过言论和文字讥讽统治者的文人,形成了洪武时代“严峻冷酷”的政治生态。
生逢顺治、康熙两朝的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学者,叫朱彝尊。朱彝尊或者是出于对清代文字狱的憎恶,或者是出于明朝遗老的怀旧之心,所以在他的笔下,洪武时代,也就是明太祖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君臣融合,士大夫过着闲适悠游生活的这么一个时代。他有这么一段文字,很有意。他说:“孝陵不以马上治天下,云雨贤才,天地大文,形诸篇翰[③]”,孝陵就是明太祖死了以后埋的那个陵,在南京,就叫孝陵,就意味着是指明太祖,就是做了很多文化工程,“七年而《御制》成集,八年而《(洪武)正韵》成书,题诗不惹之庵,置酒滕王之阁……”然后说了一大串关于明太祖的文化建设,而且列举了当时的一些著名的文化人。譬如说“江左则高、杨、张、徐”,江左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江东,用现在的概念,也就是我们江苏这一带,江南这一带。“中朝则詹、吴、乐、宋,五先生蜚声岭表,十才子奋起闽中”,这就是说在广东有所谓的“五先生”,在福建有所谓的“十才子”,而三百年诗教之盛,超过前代。这是朱彝尊,他以明朝遗老的身份,发表了这么一段议论。
朱彝尊石雕
事实我们也可以说明太祖虽然出身于贫苦,却是自学成才,更受士大夫的影响,喜欢舞文弄墨,而且热衷于文化统治。朱彝尊所说的《御集》,是指明太祖朱元璋本人的文集,被称为《御制文集》。而所谓的《正韵》,实际上是指《洪武正韵》。那么说到《洪武正韵》,实际上有点像我们现在所说的“规范普通话”。
这些文献的制作,目的正是在建立一种新的模式和规范。套用孔子的话,就是在元朝的“礼崩乐坏”之后,重新建立起行为规范。参与乃至主持这些文化活动的宋濂,也记载了修订乐章的情形,同时对元朝的一些他们认为不符合中华礼制的这些乐、这些礼进行抨击。所以宋濂也有一段话[④],说:
“礼以导敬,乐以宣和”。礼的目的是什么?是引导人们敬畏祖宗,敬畏国家;乐的功能是什么?是引导人们倡导和谐。“不敬不和,何以为治?”那么元朝把古乐废除,它所流行的都是些淫词艳曲,什么叫做淫词艳曲?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元杂剧、元曲,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君臣看来,都是一些淫词艳曲。
宋濂像
那么明太祖制作《洪武正韵》以及其他的文化工程,他的目的都是为了“导中和、崇治体”,都是为巩固政治服务的,都是为了革除一切的“淫词艳曲”。所以我说我们今天所认为的元朝文化艺术中的这种时代性成果,人们喜闻乐见的元曲、杂剧,都在革除之中。
那么回头我们再说到朱彝尊所津津乐道的所谓江左诸先生、中朝诸先生、岭表五先生、闽中的十子等等,在洪武时期实际上几乎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
明朝的嘉靖、万历时代的文坛领袖王世贞对这一点看得十分清楚,所以他表述,说是洪武时代,若论诗名家,毫无疑问当推刘基、高启、袁可师。但是,刘基虽然有佐命之功,却被下毒而死。至于是传说中的胡惟庸所下之毒还是另有隐情,现在不得而知;高启虽然参加过修《元史》,却因为出言不慎,泄露了宫中的一些污秽,所以被借故腰斩;袁可师则因为为太子辩解而得罪了朱元璋,结果为了避祸而假装疯癫。这些那些著名的诗人。若论文学,无过于宋濂、王祎。宋濂致仕之后,因为胡惟庸案的牵连,一个儿子、一个孙子被杀,自己放逐四川,死于途中。而王祎也则因为奉命往云南劝原来元朝的梁王归降而被杀,尸骨无存。
生逢自由奔放的嘉靖、万历时代的王世贞,深深同情生活在严峻冷酷的洪武时代的他的那些文人前辈,所以特别发出感叹:“士生于斯,亦不幸哉[⑤]!”这八个字,是痛心疾首。读书人生于那个时代,真是他们的不幸。应该说这才是当时文人的真正的感受。
悲剧不仅仅是发生在刘基、高启、宋濂等数人的身上。清朝有一位学者叫陈田,编了一部书叫《明诗纪事》。在《明诗纪事》的“序”中,陈田一口气列举了洪武年间最著名的35位诗人。但是根据我所见到的材料,这35位诗人中的32位曾经被征辟为官,而这32人中,有9人被杀或死于非命,他们分别是:刘基、汪广洋、高启、张羽、徐贲、谢肃、黄哲、王偁【chēng】。另有3位因事得罪,他们是:杨基、唐肃、刘崧。也就是说,洪武时代曾经被起用的著名的诗人,有近一半被杀、被害、被罢,其中包括地位最高、名气最大的刘基(御史中丞、诚意伯)、汪广洋(中书省右丞相、忠勤伯)。而所谓的“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竟无一人幸免,其中三位被杀,一人获罪。
由于文网之密、政治形势之严峻,那么江西发生了一件很悲惨的事情:江西有个贵溪县,贵溪县有叔侄二人,为了躲避官府的征用,当然他们也觉得不屑为明朝的“五斗米”折腰,于是把右手的拇指剁去,以表示无法效忠朝廷。明太祖闻报大怒,连同屡征不出的“苏州人才”姚润、王谟,均诛其身而抄没其家,并且将其列入《大诰》,作为典型的案件,以警示天下。《大诰》中有一个律,叫做“寰中士夫不为君用律”,就是由这两个案件而起来的。那么还有苏州常熟的一位读书人,很有意思,他白天在市中游逛,只要见到书,不问古书还是今书,就借以观之,甚至竟日不还。这个时候天下刚定,所以他的父亲看到他这样好书,非常地担心,唯恐他被府县官员所知道了,于是不断地劝儿子:别读书!在那个时代,好学就是招祸。喜欢读书唯恐官府得知,谱曲作词则可能自招灾祸,一切的娱乐几乎都被禁止。因为在明太祖看来,娱乐和淫词艳曲一样,只会使人好逸恶劳,只会败坏道德,并且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所以《大明律》有这样的条文,说:“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王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⑥]。”它连这个剧本,艺术家创作什么作品,它的内容全部有规定。具体执行就更为严峻。
有记载说在南京的军官、军人,只要学了唱戏的,通通把舌头割掉;有下棋的,把你的手剁下来;蹴鞠的,把脚卸下来;做买卖的,发边远充军[⑦]。”有一个府军的千户由于喜欢吹箫,结果一吹被上司知道了,将上嘴唇连同鼻尖一起削去(虞让男、虞端);龙江卫还有一个指挥,蹴鞠,结果砍了右脚,全家发充云南(伏颙)。
明成祖即位之后,继续打击各种艺术。当时有一个刑科都给事中上了这么一道奏疏,说:“乞敕天下法司,今后人民倡优装扮杂剧,除依律神仙道扮,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者不禁外,但有亵渎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非律所该载者,敢有收藏、传诵、印卖,一时拿送法司究治[⑧]。”所以国家它是通过法令对文学艺术及其传播者进行公然地蔑视。
说到文艺工作者,我们现在称之为“艺术家”的艺人,那个时候也是受到歧视的。男的(歌者),必须戴绿色的头巾;而女性的(乐工),必须服黑漆的唐巾,以表示和“良民”进行区分。在这一种严峻的打击之下,文学艺术的创作它只能归于沉寂。
当然,明太祖的治理如果只有以上我们刚刚介绍的,那么我们可以说是黑暗一片。但是明太祖的治国又不仅仅是这些“大棒”。“大棒”的对应,还有胡萝卜。所以对于普通的民众,对于安分守己务农、安分守己务工、安分守己经商并且向国家好好交税的,好好服役的这些“良民”,对于安分守己读书并且积极参与科举的读书人,对于安分守己为朝廷办事的官员,明太祖都给予充分的保护,并且不断告诫官员,国家刚立、天下初定,需要固本强根,那么民众就犹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初植之木,不可摇其根”。同时要求全体民众,学习明太祖自己手定的《大诰》、学习自己亲自主持修订的《大明律》,学习反映优良传统的“乡规民约”,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
所以,每当说到明太祖的治国理念,说到明太祖的文化政策,我心里同样也是充满矛盾。所以历史很多事情它是复杂的,我们不可能用一个概念把它完全概(括)之。我为什么充满矛盾呢?因为我赞成他的治国“初心”,不赞成他的过于严厉的法律和限制。但是,二者之间如何协调?朱元璋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大概在他的那个时代,还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和智慧。
这是我们用了一集的篇幅,来讨论明朝的国家制度和文化政策、经济政策。同时指出,明太祖的“初衷”是社会的稳定。但是他这种初衷,却是以“固化”和“封闭”为特点的。尤其有意思的是,为了办好自己家里面的事,他甚至灌输一种理念,有点像我们通常所说的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就成为明朝的“国策”。但是我们下一次将要说到,他的儿子朱棣似乎却有更大的抱负,他不光光管国内的事,他还希望管周边的事,希望得到各国的朝贡,希望成为天下的共主,那么这个儿子,当然是明成祖朱棣。谢谢大家,我们下一集再见。
今天的问题是:对于朱元璋的文治,史学界褒贬不一,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如有其他问题,请在下方的评论区中提出,小助手会挑选大家的问题,汇集后统一答复。听众答疑将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推送哦~~
[①]出自《明史·刘基传》;
[②]出自《明通鉴》;
[③]出自《静志居诗话·明太祖》;
[④]出自《洪武圣政记》;
[⑤]出自《艺苑卮言》;
[⑥]出自《搬做杂剧》;
[⑦]出自《客座赘语》;
[⑧]出自《国初榜文》;
呵呵😊😊😊😊!64646464646464
士生于斯,亦不幸哉。
朱元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皇帝,他的才能不及秦始皇,元世祖的万分之一毫,缺统治极其残酷和黑暗,其统治的人残酷性远超秦的万倍。他残酷屠杀功臣勋贵,株连甚广,他用文字狱残酷迫害文人雅士,他用残酷的大诰禁绝一切娱乐与文化艺术,有明一代中国文明处于重重黑暗之中;他重新发行纸币,但不以国库金银储备为基础,滥发纸币,导致统治后期通胀飙升,经济濒临崩溃,人民生活极其困苦。朱元璋把天下看做他们老朱家的私产,违背宋元以来君臣共治的传统,是历史上首位建立特务机构锦衣卫进行残酷统治的帝王。朱元璋还恢复早已被唐宋元废除的人殉制度,泯灭人性。综上种种,朱元璋除了是个变态的杀人魔王之外,根本没有资格做皇帝。
_阿Z_ 回复 @金中_Vulture: 以非黑即白之心态言事,会给人乱咬一气之感。
方老师大家
过于严苛的管理,往往都是管理者的心理有问题
就是文人多么被压迫,作为现在人看他们,也觉得他们引领不了时代。
中国古之畸形,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已经奠定基础了。
资本制衡政权还有些筹码,而且本身有软弱性。但是宋之后的文人……只能靠头铁,也不能怪中国古之文人大多酸腐。
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不仅为明代的读书人悲叹,也为咱中国历史中的至暗时代悲叹!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如果”,可没有“也许”,只有史实。老师开篇中讲得好,学习历史不为历史而遗憾,而为今天之觉悟,更为明天不为今天而遗憾。关键在于学而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