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 方志远 | 凭什么说明朝只有一位皇帝?

8.8 方志远 | 凭什么说明朝只有一位皇帝?

00:00
16:12

世界变幻莫测,历史教你选择。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与喜马拉雅共同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节目。我是江西师范大学方志远,由我为大家主讲明朝大变局。

在上一部,我们说到明朝进入“大航海时代”的种种契机,但是明朝并没有抓住这些契机。那么从这一集开始,我们将要说到明朝的政治生态和政治心态,正是这样的生态和心态,使明朝无法进入“大航海时代”。


公元1368年的农历正月乙亥,也就是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在南京的“钟山之阳”祭告天地,即皇帝位,建国号“明”,年号“洪武”,去世后庙号为“太祖”。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的皇朝宣告诞生。


明太祖朱元璋像

有一种说法,说明朝只有一个皇帝,这个皇帝就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这个说法虽然有点绝对,但明太祖朱元璋对于明朝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建立明朝。


清朝的康熙皇帝可谓明太祖的知音。康熙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99年),康熙帝第三次巡视江南,决定再度亲自去祭奠明太祖在南京的孝陵。随行的大学士们就纷纷阻拦,说是前两次下江南,皇上都亲自往孝陵祭奠,事不可三,此次由大臣代行即可。但是,他们的这个意见被康熙皇帝驳回。怎么驳回的?这两句话很有意思,说:“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①]。”——说这个明太祖是英武伟烈之主,不是一般帝王可以比得上的。结果不但去了,还特别手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的匾额,这块匾额至今尚在。


康熙手书“治隆唐宋”匾额

康熙的这种态度,当然是出自对前代开国帝王的一种崇敬,不知道是否也受其父顺治皇帝的影响。顺治十年的时候(公元1653年),顺治帝和内院的范文程、宁完我、陈名夏等人一起读《资治通鉴》,突然发问说:中国历代的帝王,从汉高祖以下,何帝为优?问哪一个最优秀?众人就推举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光武帝、宋太祖、明太祖等等,其中,又公推唐太宗为最优,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人的“共识”。但是没有想到,当时年仅16岁的顺治皇帝发表了不同意见,他发表什么意见?说“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也就是说中国历代的帝王,他认为明太祖是最优的。为什么这样说?顺治皇帝的理由是“洪武所定条例章程,规画周详[②]。”


那么顺治、康熙父子二人对明太祖的推崇,既是因为朱元璋赤手空拳,建立起偌大的一个家业,更因为他一手设计的国家制度,不仅奠定了明朝近300年的基业,而且因为“规画周详”,而为清朝所继承,所以有“清承明制”之说,犹如“汉承秦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规画周详”,既是指具体的措施,更是指立国的精神。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活了71岁,在位时间是31年,所以他有足够多的时间,在借鉴秦汉、隋唐、宋元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设计他的国家制度。明朝的国家制度,它既对是秦汉以来国家制度的延续和发展,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当然话说回来,也并不是在位时间越长,思考就越完美,有的时候在位时间过长,倒越是折腾,越是多虑,越是过犹不及,所以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叫:“人算不如天算”,过虑也不行。


秦汉以来中国君主制的基本要素,无非是两点:第一,君主专制,这是相对于官僚集团而言;第二,中央集权,这是相对于地方权力而言。朱元璋在这个过程中的贡献,是确立了我把它归纳为16个字的这样一种全方位的制衡原则——以内制外、内外相制、以下制上、上下相维。这是我对明代的官僚体制、国家机器所归纳的16个字的特点。他通过这16个字,通过这种全方位的制衡原则,确保国家机器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对皇权的至高无上构成威胁。那么要点有两个:第一,废除宰相制度;第二,打造内廷宦官和外廷文官两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的“双轨制”的政治体制。


一些历史著作和民间高手,喜欢将中国古代的皇帝和宰相,比之于今日的主席(或者总统)和总理(或者国务卿),评书家更每每将宰相说成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从表象来看,这些说法不无道理,但从本质上说,我倒毋宁把皇帝和宰相的关系说成是或者看成是现代家族型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关系。董事长可以世袭且具有决策权,总经理则永远是高级打工仔。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关于皇帝和丞相或者宰相分工的法律条文,《汉书·百官公卿表》给“丞相”下了一个定义,说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这个定义很含糊,也很微妙,关键在于两个字,一是“丞”,一是“助”。“丞”什么呢?丞是“秉承”的意思,秉承皇帝的意志,“助”是什么呢?是“辅助”的意思,也是辅助皇帝。所以,他的责任是秉承皇帝的意图,辅助皇帝管理国家事务。这样,皇帝和丞相的职能就具有一种重叠性。如果皇帝年富力强又事必躬亲,那么丞相或宰相他的责任就是协调各个部门贯彻皇帝的意志,实际上是一种“秘书长”或是“办公室主任”,他们是以其人生的阅历、从政的经验和学识见解来贯彻皇帝的意志。这也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皇帝和丞相的关系。只有当皇帝不问政事或者本来就是傀儡的情况下,丞相才有独立处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但是这个风险也很大,常被认为是对皇权的威胁,被指责为“专权”,被指责为“擅政”。正如明太祖所反复强调的,国家一旦进入到这种时代,离改朝换代就不远了。


那么从秦汉到宋元,虽然宰相的名称有不同、权力也有起落,但是宰相制度却是皇帝制度的重要补充。然而到了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的正月,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杀左丞相胡惟庸,然后直接废除了明朝的宰相府,当然明朝的宰相府那个时候叫中书省,同时将原来中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由原来的正三品提升为正二品,让其分掌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又将作为军队最高统率机构的大都督府一分为五,分统在京各卫和地方各个都司。接着,又废除品秩过高的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专管监察,品秩与六部尚书一样,也是正二品。这样,就完成了中央的权力结构的造型。


宰相制度的废除,既是明代国家权力结构的重大变化,也是中国古代国家权力结构的重大变化。那么明太祖对自己这个举措,他是极其得意的,并且把废除宰相列为祖制,以后的后继者决不允许设立宰相,如果大臣们有建议设立宰相的,本人腰斩,全家充军[③]


但是明太祖又有个极端,什么极端?他把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也归之于“设立宰相”,这就是危言耸听了。如果果然如此,继往开来的汉代也就不会再设宰相了,而且(宰相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朝。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明太祖的任何决策,它都是“国家意志”,废除宰相的要害是:它取消了文官系统的首脑,以各部门或各权力系统的相互制衡来作为维护皇权的基本手段和方针,这是对皇帝集权、中央各部门分权,中央集权、地方各部门分权的国家权力结构的一个基本的法律规定。


在明太祖精心设计的明朝国家权力结构中,除了外廷的文官、武官系统,还有两股极为重要的力量,其一是内廷的宦官系统,其二是诸侯王的系统。虽然有记载说明太祖曾经立有禁令,宦官不得读书识字、不得干预政务。但洪武时期,十二监、四司、八局,这个是被称之为明朝宦官二十四衙门的这些设置,以及宦官的出使、视军、侦刺,都已经显示出它与外廷相抗衡的“以内制外”的这样一种态势,并最终形成明朝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内廷宦官系统与外廷文官系统的双轨制的权力体系,实质上是通过宦官系统对文官系统进行制裁。而从洪武三年开始分三批,一共封的23个诸侯王,少者他可以领兵三千,多者可以统军两万,不仅仅足以挟制各省的都司,而且负有在紧要关头起兵“靖难”的这种“以外制内”的责任,至少他最初的愿望如此。


因此,明朝的国家权力就其结构来说,可划分为两大集群。第一大集群是从中央到地方的这种行政、军事及监察等权力机关,这是用以治理国家、来管理民众、镇压反抗、抵御外侮的,即主要用以维护国家稳定的权力系统,这是一套。第二套则是内廷的宦官和外地的诸王,这是专门用以控制文官,控制武官,以维系朱明王室的权力体系,宦官的态势它是以内制外,而诸王的态势则是以外制内。


与此同时,还要说明,明朝实际上还有一套系统,它体制上属于文官,它的职能上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这就是以六科,即吏、户、礼、兵、刑、工这六个科,和十三道监察御史所组成的明朝的言官系统。它是明太祖“以下制上、上下相维”治国理念的产物,所有的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监察御史它的品秩都很低,很多都是刚刚中进士的官员,它是七品甚至是从七品,但是他们拥有站在传统道德和国家利益的双重立场上,对一切社会问题和官场弊病,乃至对皇帝本人的一些不良行径进行揭露,进行批判的这么一种法律权力。所以,明朝的文官系统、武官系统、宦官系统、诸王系统,以及一切所谓的“皇亲国戚”,包括皇帝,都在他们的监督之中。当然,更主要的是作为皇帝的“耳目”,这个“六科十三道”它对一切的违法行为和违纪行为,它可以“风闻言事”,它不必要证据的,风闻言事。所以这样一来,一切明朝的官僚机构,无论是内廷、外廷,也都在这个系统的监督之下。


明朝中央权利结构简图

 所以,虽然有几个时段明朝出现了几位权力比较大的宦官,譬如说王政、譬如说刘瑾,譬如说魏忠贤,所以也有“宦官专权”之说。但是明朝的宦官,他“参政”是全方位的,因为他们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但是他们的“专权”,却具有可控性。所以我们看到的一个事实是,明朝的宦官权力再大,我们刚才列举到的这几个,只要皇帝三天不接见,立即身首异处,因为早就觊觎他们权力的身边的宦官、早就盯着他们问题的言官,可以提供够他们死十次的这种罪状。


魏忠贤像

那么这一次,我们非常简单地,也概括性地和大家说了明太祖对国家制度的设计。这套制度绝对有利于铲除一切危及大明朝统治的因素,但绝对不利于大明朝适应时代的发展而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那么到下一集,我将和大家讨论明朝对于思想文化方面的压制。谢谢大家,我们下一集再见。


今天的问题是: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都盛赞明太祖朱元璋,你的看法又如何呢?


如有其他问题,请在下方的评论区中提出,小助手会挑选大家的问题,汇集后统一答复。听众答疑将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推送哦~~


[①]出自《清圣祖实录》卷193;

[②]出自《清世祖实录》卷71;

[③]出自《明太祖实录》卷239:“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怀旧人_wp

    事实证明,高层统治者一定不能上没有文化的泥腿子

  • n8k8mwyv0c5aogp0spcc

    方老师,你好!请问一下:你所发的朱元璋画像是那么帅的,可是我们以前的历史书画的朱元璋画像是那么丑的人?真实的朱元璋画像以哪个为准?

  • 毛毛牛bj

    他明太祖那一套再精明,不过只为一个目的:维持皇权专制。专制到连宰相都取消了,真是来得彻底。之狭隘,之目光短浅无人能比。还提什么“大航海”,人家根本不知道“大航海”为何事,为什么要“大航海”。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我怕谁?明太祖打造的是一个铁桶王朝,死气沉沉。清朝皇帝还欣赏这一套,只能说明他们属于同道,一样的思想、政治体系,也是一样的没出息。明朝闭海锁国,清朝闭关锁国,如出一辙,积贫积弱就是这样造成的。

  • 金中_Vulture

    人类历史的发展都具有共性的,秦始皇发明的三公九卿+郡县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伟大制度。皇帝是元首最高统治者,可以世袭。丞相或宰相总领百官,管理行政与军事后勤事物,是政府首脑。太尉掌管军队,是军队最高长官,管理军队日常事务,类似美军参联会主席,皇帝是军队总司令;御史大夫是副宰相,掌行政与百官监察,类似现代司法+监察委。欧洲的首相制度,奥斯曼土耳其的首席帕夏都是相类似的制度设计。朱明则为一己私利而乱改。看上去是杂合了三公九卿一部分,周朝分封制,东汉和中晚唐的宦官制度,搞出来的东西四不像,使国家长时间处于严重内耗动荡之中,皇室荒糜秃废。更严重的是它的太子制度和东宫体制,几乎没有一个皇帝是合格的。

  • 奥格斯都大弟没有蹄

    清朝是要摆正自己的正统地位,才尊明太祖,毕竟明朝实在挑不出一个好的,只能尊他。实际明太祖比唐宗差了一个宋祖都不止。

  • 小矮人的幸福生活

    说到底 平民百姓最在意的就是会不会打仗 自己的日子是不是稳定安乐 可是不同的制 法 却能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

  • 和_vvv

    风闻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