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方志远 |“神一般"的三保太监

8.3 方志远 |“神一般"的三保太监

00:00
16:35

世界变幻莫测,历史教你选择。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与喜马拉雅共同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节目。我是江西师范大学方志远,由我为大家主讲明朝大变局。


上一集我们说到由于海上的不安定,导致明太祖启动禁海令。但是,就在明朝的禁海过程中,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也就是郑和下西洋。这是中国意义上的“大海航”事件。


明太祖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他一共有二十多个儿子,这个成就足以令其自豪。当年周文王为何能够奠定取代商朝的基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就是儿子多,不但有伯邑考这样的孝子,更有姬发(周武王)、姬旦(周公)这样能够昌大家业的能干的儿子。所以,朱元璋也效法当年的周武王,创建明朝之后,在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的同时,把其他的儿子分封到西安、太原、北平、开封、武昌、长沙、大同、大宁,这个大宁就是现在内蒙古的宁城县,希望在这些藩王的拱卫之下,大明皇朝千秋万代。


但人算不如天算,太子英年早逝,太孙朱允炆继位。四年之后,第四个儿子朱棣“靖难”成功,夺取了皇位。幸亏朱棣有本事,也幸亏其他的兄弟本事不大,没有弄成像西晋那样的“八王之乱”,导致西晋的覆灭,它没有发生这样的后果。


那么“靖难”的成功使朱棣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也就是明朝历史上的“太宗”,到了嘉靖的时候,改了一个庙号叫“成祖”。


有明一代的所有的基本制度,是“太祖”朱元璋一手制定的;但是有明一代所有的露脸的事情,都是“成祖”朱棣所做的。而最露脸的一件事,无过于郑和下西洋。


郑和他是云南人,本姓马,小名三保,所以明朝的传说里头都叫“三保太监、三保太监”,就这样来的。他是回族人,这个“马”姓是居住在内地“回民”的通姓,据说是“穆罕黙德”第一个字母“M”的发音,表明自己是“穆罕黙德”的后代、是“穆斯林”。也有记载说,郑和的家族曾经十分地显赫,原住中亚,他六世祖(赛典赤·乌马尔)入元,被封为“咸阳王”。但非常令人不解的是,这位“咸阳王”并没有住在咸阳,而是放在了云南,成了元朝镇守云南的梁王的属下。郑和出生是在明太祖洪武的三、四年之间,到了他十岁左右,明将傅友德、蓝玉率大军征云南,元朝在内地的最后一块地盘被明军占领,末代梁王赴滇池而死,而郑和的父亲也在这一场战争之中战死。


郑和被俘之后,被施以宫刑,入宫为小宦官,后来归属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由于不断地立功,改姓为“郑”。对被俘虏的少数民族少年施以宫刑,是明朝前期的通常做法,通过这种方式进宫为宦官的少数民族少年,不但有回族的,还有蒙古族的、有女真族的、有瑶族的,等等。


成化时代著名的宦官,创建西厂的汪直,便是被施以宫刑的瑶族少年。


燕王朱棣起兵“靖难”的时候,有一批宦官在战场上立功,为首的几乎都是少数民族的宦官:比如郑和、孟骥他们是回族人,云祥、田嘉禾是蒙古人,王彦、王安是女真人等等。还有,这个王彦被称为“狗儿”,郑和被称为“马儿”,这两位攻城拔寨的时候他们往往冲在最前,最先登上城楼,所以他们也最为著名。


后来,王彦被派往巡视黑龙江,镇守辽东,而郑和则奉命出使西洋,镇守南京。传说中的郑和的这个形象很有意思,说是:身长九尺,腰大十围,洪音虎步。这是个彪形大汉,是一个壮士。还有一种说法,说成祖准备派遣郑和下西洋前,曾经咨询过一个著名相师的意见,也就是善于相面的人、看相的人,这是术师中的一种。这位相师连连称赞“得人也”,说无论是论相貌,还是论才智,宦官之中就没有可以比肩郑和的,他可以代表着国家的形象[①]


永乐三年,也就是公元1405年,农历六月,郑和奉命和另外一位宦官,名叫王景弘的一道率部通使西洋,开始了他第一次的远航。


大军的集结点,就是曾经的“六国码头”,苏州太仓的浏河黄港。


这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空前壮举。据记载,这一次的远航,有“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包括有军队、有翻译以及各类技师,还有文职的随行人员,他们分别乘坐着“宝船”、“马船”、“粮船”、“坐船”、“战船”等等,组成庞大的“联合舰队”,从苏州太仓刘家河出长江,途径福建海域,在五虎门,也就是现在福建福州闽江口一带进行休整,等候东北季风的到来。然后由福建海域南下,经南海抵达今越南的中部占城。第二年六月,郑和的船队到达现在的印度尼西亚一带,然后途径爪哇及苏门达腊的旧港,再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到达锡兰,到达古里。


(郑和下西洋航线图)

这个“锡兰”,在现在印度半岛东南的大洋之中,也就是印度洋上的斯里兰卡,在中国古籍中曾经被称为“狮子国”。这个“古里”实际上更加有名,它在现在印度西南部的科泽科德一带,《宋史·外国传》称其为“南毗”,元朝江西籍的航海家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称之为“古里佛”,又可以说是“古里国”。活动在元明之际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有一本口述的著作,叫做《伊本·白图泰游记》,把这个地方称之为“卡里卡特”。


“古里”是古代印度洋上的交通要冲,也是阿拉伯商人和中国商人过往印度洋的中转站,汪大渊乘坐的中国船曾经到过“古里佛”。而伊本·白图泰自己也说,他在“卡里卡特”的时候,以及在马尔代夫一带漂荡的时候,乘上了一艘中国的船,才来到中国福建的泉州。


永乐五年九月,也就是公元1407年,经过两年多的航行,郑和的船队回到了南京。随同郑和一道来南京的,有沿途各国派来的使者,他们代表各自的君长,向大明皇帝表达崇高的敬意,并且带来了各处的“贡品”,这就是所谓“朝贡”了。可以说,这些“朝贡”的使者,是被郑和“招”来的。这也是中国历代朝贡的通例,所以古人给它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名称,叫做“招徕远人”。


郑和回南京的时候,还给成祖朱棣带来了一件礼品,一件什么礼品?一个活生生的人。就是占据着“旧港”的“海盗”首领陈祖义,这是华人。


旧港位于马六甲海峡的东南口,属“三佛齐”国,也就是今天印度尼西亚的“巨港”。那么“旧港”或者“巨港”,它是从印度洋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太平洋、或者从太平洋进入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的必经之路。后来随郑和“下西洋”的翻译官,一个叫费信的,写了一部书,叫《星槎胜览》,他专门说到这个“三佛齐”:


不但土地肥沃,盛产稻谷及各种香料,而且有自己的手工业,特别是地处南洋与西洋的通道马六甲海峡的东南侧,是谋生发财的好地方[②]


宋元以来,已经有无数的汉人漂洋过海来到这一带。这位陈祖义也是随着这股持续几百年的海外移民浪潮,在明朝建立以后来到三佛齐的,在我印象里头,还有一个电视连续剧就专门说他。在电视连续剧里头,他是个英雄。我们也可以肯定,这个陈祖义一定是个人物,是位英雄,所以他才能够拉起一支队伍,干起了亦商亦盗的营生,成为远近著名的海盗领袖,甚至成了旧港的港主。


(电视剧《郑和下西洋》中的陈祖义)

有史料记载,郑和的船队到了旧港以后,陈祖义作为当地的首脑,他假装投降归顺,却暗中图谋偷袭,由于这个图谋被泄露,反被郑和所俘虏。向郑和告密的是谁?是当地的另一位华商的领袖。所以,我想在这里不排除陈祖义是华人移民内部矛盾和斗争的牺牲品,因为后来,这位告密者成了明朝在当地的代理人,取代了陈祖义。明成祖褒奖了进贡的使者,而对于抗拒天朝的陈祖义,下令斩首示众。


在此后的二十年里,郑和的船队又出动了六次,所以有“七下西洋”之说。《明史·郑和传》开列了郑和所到达的三十余国,最远的航行,直抵今日非洲东海岸索马里和红海沿岸的苏丹、沙特阿拉伯及阿曼、也门一带。


郑和的七次下西洋,下南洋,处处“宣天子诏”,就是宣告明成祖的诏令,态度好的当地首脑,赐其君长;有不服者,用武力威慑;有图谋妄动者,以兵力除之。这个时候的明朝国力强盛,而沿途南洋、西洋一带又并没有大的国、强的国,所以,郑和的船队耀武南洋、西洋,颇有当年西汉陈汤的那种气概,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被郑和所“诛”者,不但有“海盗”首领汉人陈祖义,还有一些地方酋长和君主。譬如说第二次“下西洋”,郑和船队来到锡兰,锡兰国王觊觎郑和携带的礼物,一面将郑和请入其国,一面派兵劫掠郑和的船队。但是如此雕虫小技,当然被身经百战的郑和所识破。郑和乘虚攻破其城,俘虏了国王及其妻子、官属。而在第三次“下西洋”时,苏门答腊的一个“伪王”(就是明朝政府不承认的一个王)的一个弟弟,由于没有得到郑和的认可和封赐,愤怒之余,率兵邀击郑和的船队,结果连同妻子、属下在内,被郑和所俘虏。被俘的“锡兰王”和“苏门答腊”伪王的弟弟,均被郑和带回到南京献俘。当然,和对陈祖义不一样,对于这些“外国人”,成祖朱棣显示了“大度”,批评教育之后,礼送回国。这也是中国历代皇帝的通常做法。


诸位想想,这些事情发生在当时,是何等风光。这些事情,是如何大大彰显了明朝的“国威”,也给明朝的皇帝朱棣带来了极大的面子。朱棣也给郑和及其一行,还有“朝贡”的使者们极大的面子,“爵赏有加”——既加官晋爵,也厚给赏赐。


到了宣德八年的四月,也就是公元1433年,宣宗在位,郑和在最后一次远航之中,也就是第七次远航的时候,病逝于古里,所以他和印度的古里是有缘分的啊,享年63岁。


但是,有一件事情不得不说:就是我们文献,包括《明史》所记载的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是无法复制的。因为按那个尺寸所复制的船只,大概只能在太湖中行驶,却无法下海,更无法进入大洋。但是为何有这样的记载?这是因为郑和的船只尺寸,后人没有发现原始的记录,而《明史》中的记载,却是从小说中抄来的,而小说家又没有航海的经验,所以以讹传讹。


(郑和宝船复原图)

郑和虽然走了,但是“郑和下西洋”从此成为一种永久的记忆,由其所开创的南洋、西洋贸易网络,直接影响着这一地区与中国的贸易,也成为此后葡萄牙人由印度洋进入太平洋的动力。


六十多年之后,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抵达古里。所以我们设想一下,如果郑和下西洋推迟六十多年,或者达·伽马提前六十多年,郑和的近三万人的庞大船队,或许和达·伽马的四艘船、170名船员遭遇,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故事。


这一集我们介绍了在禁海背景下的郑和下西洋,那么下一集我们将要说,几十年后,竟然有人希望效法郑和,但却是望洋兴叹。谢谢大家,我们下一集再见。


今天的问题是:你觉得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和西方大航海的性质有区别吗?


如果你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在下方的评论区中提出,小助手们会挑选大家的问题,汇集起来统一给大家答复。听众答疑将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中统一推送哦~~


[①]出自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卷上;

[②]古名三佛齐国,自爪哇顺风,八昼夜可至其处。自港口入去,田土甚肥,倍于他壤,古云一年种谷三年生金,言其米谷盛而多贸金也。民故富饶,俗嚣好淫,水战甚惯。……地产黄熟香、速香、降香、沉香、黄蜡、鹤顶之类,货用烧炼五色珠、青白磁器、铜鼎、五色布绢、色段、大小磁瓮、铜钱之属。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上善若水书苑

    精彩绝伦

  • 毛毛牛bj

    如此庞大的船队,七次远洋,为皇上挣够了面子,显示了皇威、国威,可谓“惊天动地动”,但居然没有详细的记载,宝船也没有留下任何资料,真让人费解!既然海禁,为什么郑和又可以下西洋?可见,禁的是民间商船,皇帝的官船不在禁之列。想到欧洲大航海是从民间开始的,比如哥伦布,一开始是探险,后受到皇室、商人资金上的支持。目的很明确,发财和扩张,直至发现了美洲大陆。这和郑和下西洋是很不一样的。从朱元璋的“禁海”,看到了他的狭隘,目光短浅,是中国的大航海虽然早于欧洲,却无疾而终的主要原因。

  • 看穿万古洪荒

    回民,做了太监。

  • 再活三十也枉然

    非常精彩

  • 茶色沉香_qt

    明史的记载抄小说,小说家不懂航海,于是郑和下西洋的船只尺寸永远成谜。历史画着一个个谜一样的圆圈,现在的人能窥探一二

  • 敏思者

    不错

  • 1891672dmop

    朱棣一开始是明太宗,这也是朱棣最中意的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