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第六周彩蛋课】黄执中:一句话讲完的故事,怎样展开分享?

030【第六周彩蛋课】黄执中:一句话讲完的故事,怎样展开分享?

00:00
09:43



【吸引关注】避免“好为人师”

避免分享时的说教感,关键就在于两点:第一,避免使用“我告诉你”、“我认为”,尽量使用“我听说”、“我看到过”,要把自己和对方都摆在一个信息接受者、一个听说者的角度;第二,对所讲的事实或道理,要保持一种可以被质疑的开放性。


【吸引关注】用“高代价”吸引听众

怎样说话,才会让别人更想听呢?我们的建议是:在分享之前,不妨先介绍一下,这个信息它是如何的来之不易;而你为了得到这个信息,所付出的代价,它不一定是有形的金钱,它也可能是一些无形的东西,比方说时间,比方说获得的教训。


【吸引关注】分享和炫耀的区分

怎样分享,才不会显得在炫耀?第一,不要去分享那些你自己都描述不清,别人也没有办法体会的事情,而是要去挑选那些,你能够正确传达给别人的故事;第二,要用别人能够明白、甚至体会的角度去形容和分享。



大家好!我是黄执中。


之前的课程,我们有教过,该怎么样利用一个小片段,展开成一段完整的分享。那今天呢,我就来示范一下,这种展开的过程,具体是怎么做的。


前一阵子,我听到了一句很有趣的话,是一位经济学家说的(不是薛老师)。


这位经济学家,叫阿尔文‧罗思(Alvin Roth),是史坦福大学的经济系教授,他也因为研究博弈论,在2012年,得到了诺贝尔的经济学奖。


如果你还有印象的话,莫言,也是在同一年,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


那这位罗思教授说了什么呢?他说:“哥伦布,并不是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人,其实呢,他是最后一个发现新大陆的人。”


好,听到这儿呢,你会不会觉得很奇怪?连小学生应该都知道嘛,哥伦布是第一个发现了新大陆的啊,怎么会变成了最后一个呢?


其实,罗思教授的意思,是这样的。


当我们说,一个人“发现”了一件事,这里所谓的“发现”,其实包含了两个重点。第一,指的是“他看到了”;第二,指的是“他让大家知道了”。


所以,一个发现者,他不但要看到别人没看过的东西,而且呢,他必须有能力,让大家都知道这一点!


就像很多的冒险电影里,主角都会拿着藏宝图,去寻找那些消失的遗迹、神秘的宝物。


而当他突破重重关卡,亲眼看到了那个遗迹的那一刻,这个主角就已经成为了发现者吗?


其实还不够。


主角呢,他还必须要安全地离开,回到大家身边,当着众人的面前,告诉大家,“我看到了什么东西,我有过什么经历。”


此时此刻,大家才会觉得,“喔!你是这一座遗迹的发现者。”


而相反的,如果那个主角,在找到遗迹以后,默默离开,绝口不提;或者更惨,这个主角在遗迹里面,不小心踩到了一个什么陷阱,在里头死于非命。


那么,虽然在理论上,他明明就已经看到了遗迹,但是,对人类来说,这个遗迹的发现者,就尚未出现。


人类还会继续探索下去,努力去等待下一个人,去“发现”这座遗迹。


这就是为什么,罗思教授会说:哥伦布,是最后一个发现新大陆的。


因为,在哥伦布以前,也许还有其他的航海家,登上过新大陆的土地,但是,我们没听说过。他们没有回来过,我们不知道。


而哥伦布,却把他的事迹,公告周知、大肆宣传,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以至于,在哥伦布之后,就再也没有人,可以再一次地,去“发现”新大陆了。


所以,不管你是要发现遗迹、发现新大陆,或者是要在实验室里,发现科学定理……你真正的考验,都不仅仅是在于你能不能发现那个目标,而是在你发现了之后,能不能够传递给大家知道。


也因此,所有成功的发现者,其实都是一个成功的传达者。


让大家知道,其实比你自己看到更重要──这就是罗思教授那句话,带给我的第一点启发。


而我的第二点启发呢,就是我们平常跟人竞争,都是在竞争谁是“第一人”。可是,在很多领域里头,真正有价值、值得竞争的,应该是谁是“最后一个人”。


什么意思呢?


就是所有的竞争者里,率先做出成果的,这叫“第一人”,很厉害。


可是,如果你做出的,是一个决定性的成果,这个成果呢,可以把整个竞争的局面,全部都给终结了,以至于再也没有人,可以在这个领域继续竞争了,那这个,就叫作“最后一个人”。


好比说,当年在汉朝的时候,写史书的人很多,自从有了班固的《汉书》之后,当年有好多的文人,都努力在写《汉书》的续集。以至于,延续着《汉书》的作品,在当时,一度高达有二十一种版本。


但是,虽然有这么多种续集,但真正取得决定性成果、作为正统续集,流传下来的,却只有一种,那就是范晔的《后汉书》。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当年,范晔他老兄,一旦写成了《后汉书》之后,其他人写的各种版本的续集,相形之下都黯然失色,自然而然就被淘汰了。


所以,范晔他不是第一个写《后汉书》的人,但他却是最后一人。


又好比,唐代有个诗人叫崔颢,他有一首著名的《黄鹤楼》,可能很多人都听过,就是: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首诗历来都很受推崇,很多学者甚至称为,唐代七言律诗的压卷之作。


就连李白到了黄鹤楼,都甘拜下风,他说的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崔颢虽然不是第一个,歌咏黄鹤楼的人,但是因为他的诗,实在是太精采了,把大家的作品都给压倒了,别人看了自叹不如,崔颢就成了歌咏黄鹤楼的最后一个人。


其实,一段好的表达,追求的就是这种,“最后一次”的效果。


要让人听完以后,觉得你讲得实在是太好了、传达得实在是太精准了!他已经完全领会到你的意思,已经没有必要,再去听别人,用别的方式再讲一次了。


而别人呢,就算他换了个方式,来传达你刚才同样的意思,对其他听者来说,也只是老调重弹,不会再产生新的触动了。


这时候,你的那段表达,就叫作“最后一次”。听众听完了之后呢,他就会有一种感觉,叫“曾经沧海难为水”。


听过你这种说法之后,再听别人的,就没有意思了。


好的,关于这个主题呢,我就讲到这里。你看,这就已经是一个大概5、6分钟,一段相当完整的分享了。


你仔细看看,我们这段谈话。它原本只是罗思教授的一句话,他在谈哥伦布,但我们一路讲到了范晔的《后汉书》、讲到了崔颢的《黄鹤楼》,讲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发现”、什么是好的传达。


这个过程,就是把一个小小的片段,充分展开的过程。


你看,所谓的展开,不是要你单纯地去重复、或反复地强调,也不是要你花更多篇幅来讲。


而是要找到,同一个素材,还有哪些不同面向的理解,不同面向的延伸,让别人呢,能够从中得到启发。


如果借用马老师的说法,这就是:一个好的表达者,应该是把一个话题,“掰开揉碎”。


什么叫“掰开揉碎”?就是要让大家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好比你把一块月饼掰开,是要让大家能够看到,原本外头瞧不着的内馅,尝尝原本不知道的滋味。


你把一座闹钟拆开,就是想让大家看看里面的构造,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运作,看到一些表面上,看不出来的东西。


这才是掰开揉碎的目的,是把有限的素材,给讲到透。


像我们之前,在《奇葩说》里,帮忙培训选手的时候,常常就会遇到一个状况,就是很多选手,他没有办法像这个样子,把一个观点掰开揉碎,尽情开展。


以至于,这位选手虽然有观点,可是他的观点,几句话就讲完了、就词穷了,只好努力去伸出第二个、第三个观点,不然就没话讲。


但其实,如果一个人缺乏了展开、掰开揉碎,他缺乏了这种能力,那么,他的观点,永远都不够用的。这世界上的话题,他永远都是两三句就讲完了,而且,也就没有办法让观众印象深刻。


所以,我最后呢,出一个分享题给大家:请各位仔细回想一下,你有没有听过哪一次的表达,产生了“最后一次”的效果,那个人的说法,让你印象特别深刻,以至于,你在听到别人说到类似观点的时候,你都有那种“哎呀,某某某已经讲过了嘛”的感觉呢?


如果你有这样的经验,欢迎大家回复在留言区里,跟我们分享。


人人都需要的表达课,咱们下次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晏旸的大学生小栈

    仅仅就观点来讲,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也许是奇葩说第四季中罗振宇导师所说的一个观点,大致辩题我记不得了,貌似也是说关于人的成长的吧,说来也觉得可笑,他当时说的什么很有触动,但在现在我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当时他说的观点直击本质,一切抵达本质的东西,在以后就很难被一些表层的东西所超越了,所以可能印象深刻吧

    旭日88 回复 @晏旸的大学生小栈: 年轻时爱喝糖水,年长了爱喝酒精。没好没坏,这也是成长。成长的本质不是提高了,也不是向好了,而是变得复杂了!

  • 大写的酒桶

    作业,执中学长的这堂表达课里的“发现者”就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以后别人再提到“发现者”,我一定会想起来这堂课的故事,以及故事里“最后一个发现者,哥伦布”

  • 1864910enqp

    奇葩说中薛教授关于结婚那期的论点,太让人印象深刻了!别的推文每次再说这个观点,我一定会想到薛教授

  • 卯卯卯_xs

    少爷的网易博客以及新浪微博的与网友互动就经常给我一种后无来者的感觉~是一种“妈耶,还可以这样?!”的颠覆感。比如坏消息的定义:一个坏消息如果能被好消息冲刷的都不叫坏消息,真正的坏消息只能被坏消息冲刷…(大概是这样),又或者那次热搜的“他对我很好”是优点么所揭露的实质……………哦,还有还有奇葩说的种种……

  • 时代的寻恶者

    阿詹的结辩 趁着年轻 我偏要勉强。不管是看金庸的小说还是听别人说起这句话,想起的都是阿詹在发光的表达

  • 卷毛粉

    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是一个小练习,问我怎样把一个用过的旧本子卖给别人。我当时然了一个观点是,这个本子上记录了原作者的想法和经验,可能会对人有所帮助。就结束了,那后面就有人补充说,这个本子记录了blablabla(结合买家关心的点)原作者最后也成为了这方面非常优秀的人,这是她曾经的笔记,虽然是一个旧本子,但这个本子远比一个普通的新本子更有价值。虽然有点异想天开,但是这个补充的回答就像是把盛好饭的勺子直接塞到人嘴里,这个动作做完之后,这个观点就结束了,当时就觉得,到这儿才算彻底说完了。

  • 4dczdj58rrsi2aq13dbg

    咳,不过也许并不是总管的问题,说不定对别人有很有用呢。但是对于个人而言,确实如此。书友请勿见怪。

  • CORAL韶棠似锦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晓说》中的《高晓松YY未来世界》,高晓松脑洞大开,而将来的人们,都变成了盒中人。

  • 华华仔687

    把发现掰开揉碎的很到位

  • 德克_vg

    很庆幸在同学的推荐下,看过一本叫《生而贫穷》的社科类书籍,讲述历史上人类为追求公平公正而构造的世界观以及为之实践的方法论。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其一是对于成功的方法的三种分类顺序,可能自己不谙社会之道,一开始不屑,不过接触社会之后,才发现是自己太过单纯,确实成功的种类很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过是知识分子的遮羞布而已,改革开放时期很多发家致富的人可以说不是文邹邹的读书人。我不想把财富的富足和成功划等号,但现实社会中,人们衡量成功的标杆中富足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毕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确实是这样,不要太理想化,社会就是残酷的,弱肉强食。其二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