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的情商】没有表达欲,该怎么办?
我们并不是没有表达欲,而是希望自己没有表达欲,因为我们不想去面对“欲望无法达成”的糟糕后果。那怎样找回表达的欲望呢?其实就是找到表达的快乐,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往内在去找,而不是往外在去找。
【表达的情商】欲言又止,是一种被动的争取
我们之所以在表达的时候欲言又止,可能并不是放弃了表达,而是采取了一种被动争取的方式,去争取表达的机会;另外,还有可能是因为担心表达之后评价不好,别人会觉得我们讲得很无聊。但其实,我们表达的内容没有那么重要,参与表达这个行为本身很重要。
【表达的情商】怎样面对表达之后的“冷场”?
当冷场发生的时候,请记得以下原则:第一,如果你每一次表达,都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关注,这是一个妄想;第二,别人的没有反应,可能只是暂时没有反应,而不是永远没有反应;第三,没有反应,也是一种反应。我们能够遇到冷场,这表示别人是坦诚地面对我们。
你好,我是马东。当众表达课,今天是彩蛋,咱们来聊一聊“表达究竟是一种什么术?”
说到表达,好多人都告诉你说“表达是一种艺术”,嗯,这种看法,我不同意。
因为一说是艺术啊,咱们就没得聊了,大家都会觉得说“那他得有天分呐,得有才情啊,就不是摸摸脑袋,人人都行的。”
那这种印象就会让人觉得说“要成为一个好的表达者,努力其实没什么用,完全靠命。”
所以我说,说表达是一种艺术,听起来好像是对一个人的赞美,其实,在我看来,这是误导。
在我看来,与其说“表达是一种艺术”,远不如说“它是一门技术”更准确。
艺术靠的可能是天分,追求灵光乍现;而技术靠的是熟练,是稳定输出。
拿厨师来说,世界名厨高登·拉姆齐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各样电视上那种什么烹饪节目,指导厨师做菜。
在他的节目当中,就曾经说过一段非常耐人寻味的话。当时有厨师端出一道非常精美的菜,大家都赞叹不已,但是高登并没有夸奖他,反而在那泼凉水。
他说“这是业余厨师做的菜,不是职业厨师该做的菜。我们职业厨师做菜,讲的是生产产品,而不是雕刻艺术品。”
你像这样的一道菜,你做得过度精致了,你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出第二道一模一样的菜来吗?如果你做不到,那你是失败的,因为今天晚上,可能你得做70遍质量一致的菜端给客人,这才是餐厅的标准。
有很多人认为烹饪是一种艺术,但是对于高登来说,它必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一批、一批又一批的菜,来满足所有的餐厅里的客人。
这就不是艺术,而是一种技术,靠的不用灵感和天分,靠的是不断的练习。
同样的,我们以前在电视台做节目,那录制完之后,后期还有一批的流程,比如要粗剪啊、精剪啊、加字幕啊、包装啊等等等等。
我一个同事就是属于那种完美主义者,或者叫细节控,他有个习惯就是每次拿到片子,就甭管后面怎么样,先从前面开始,一点一点地修、一帧一帧地改、一块一块地调色。
那如果有哪个画面不顺眼,他就来来回回,改它个6、7、8、9遍。
那这时候,节目播出的时间其实已经很近了,他就是舍不得放手。
有一次我就跟他说,我说“你得狠下心来,允许80分的东西出手。”
那我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不是说咱们应该降低对编辑的要求,而是说做电视节目本身也是在做产品,产品的量足够大的时候,你是在做一个量产的产品,这跟做艺术品是不一样的。
做产品,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保证每一帧、每一个局部的画面,都平均能达到80分;而不是把某几帧画面修到100分,其他的不管了。
把某一个局部修到100分,可能是一种艺术,那靠的是你的审美;但是在规定时间里,把一个片子修到80分,这是一种技术。
我举这个例子是说,表达也是一样。你每天都要跟那么多人说那么多话,每一次都要保持80分的水准,这不是靠天分,不是靠灵感,不是靠哪天你心情好,而是靠日复一日的练习。
把表达当作艺术,还会产生另外一个误区,就是我们常说的,说“这个人过分追求完美”,俗称的叫“憋大招”。
拿写作来说,美国有位畅销书作家叫Jodi Picoult,有人问她说“写作的诀窍是什么?”
她说啊“赶紧写出来就对了。你如果写一篇烂文章,你后面有改的余地,你可以一遍一遍地把它改好;但是如果你不写,你就得到了一张白纸,而没有人能够把白纸改得更好。”
英国的小说家毛姆也有一句名言,有一次,记者采访毛姆,问他说“毛姆先生,你喜欢写作吗?”毛姆直接回答他说“我喜欢写完。”
你知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在想,我每一次健身的时候,我一点都不喜欢;但是我只喜欢,比如我健身一小时,在59到60分钟的那个过渡的瞬间,我最喜欢它那一块。
所以,意思是一样的。在写作过程当中,完成是第一目标,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所以你看,Jodi也好,毛姆也好,他们写作的诀窍那么简单,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出手当中,不断地练习提高,那当众表达就更是如此。
很多人不想开口,是因为觉得自己“我还没有准备到100分,我没有一鸣惊人的把握”,总是琢磨着憋大招,埋头苦练,等到哪天,有一个大的场合,语惊四座。
但是要命的是,生活当中的每一刻,从餐桌到办公室、从舞台到讲台,随时随地,你都需要表达。
而这些场合、这些表达的机会,它不会给你时间慢慢地准备。
实际上,不管是写作还是当众说话,你想要一步到位、一次性做到完美,根本上是不可能的。务实的方法应该是,先完成,再改进。
也因此,提高表达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生活当中,抓住每一次开口的机会,在每一次练习当中慢慢积累,逐渐进步。
接下来我想说,你不需要斤斤计较。
你刚才讲的那句话,你什么用字遣词够不够精妙啊?不用想,你多开口就对了。
因为在表达里面,最重要的不是具体的某个字啊、某句话呀,最重要的是给人留下的整体印象。
我举个例子哈。别人老跟我说,说“蔡康永老师,康永哥的表达呀,体贴周到。”
那我就经常想说“仔细想想,他哪个字特别周到?哪句话特别体贴呢?”时间长了我发现,都不是。
你绝不会因为模仿了康永哥,说出某一个字或者某一句话,你就变得体贴和周到了。
因为,康永哥的体贴和周到,这种表达的魅力是一个整体印象。
所以在表达的时候,不必太纠结这个字用的什么准不准呐,那个例子好不好啊,先说出来,积累经验,下次就可能会更好。
相反,如果你每一句话都琢磨半天、演练半天,那你忙活了一晚上,最后,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就是畏畏缩缩,有点欲言又止,不敢说话。
我们的表达课,也是希望能够陪伴大家,在每一次的开口当中不断地进步。
我是马东,表达课,咱们下期见!
马老师,我是奇葩说的忠实粉丝,总感觉你们都针对陈铭,人家说什么都要给人贴标签,“鸡汤王”,”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甚至你直接打断人家发言,这样真的好吗。我作为观众,没看到这一幕,心里总是特别别扭
其实口语也是这样的,我听了很多的口语课,我学了很多口语考试的技巧,但效果不佳。其实,我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开口练习,只有不断的说,你才能培养语感,才能流利的说英语。这让我想起了“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马老师版的鼓励大家多开口、多说话。这堂课的论点之所以发生争论,是因为和“少说多做”、“想清楚再说”常见说话观念没做区分和说明,不经大脑的说话肯定达不到80分,也达不到稳定输出,先想清楚,再多开口吧,没人独处的时候想,有人交流时说为主。平时练练手,关键时刻 才能过过招。
米未MeWe 回复 @留金AAA: 鼓励哦~
我不认为这堂课是废话。马老师在开头说的是:“与其说表达是一种艺术,远不如说它是一门技术更准确”,而并没有说表达一定不具备艺术的某些特征。我们来学习表达,肯定是来学习表达的技术的。马老师是想提醒我们给自己的表达目标做一个合理的定位:“熟练、稳定输出“、”80分的水准”、“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如果在一个人的认知里,强调表达艺术的那一面,那么他很可能就会陷入马老师所说的“过分追求完美”和“憋大招”的误区里,也就很难通过日常的练习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留金AAA 回复 @财经视界: 我理解马老师的意思,且和你一样,但确实这堂课前后观点矛盾了,先划重点格式化大脑🧠说:表达是技术不是艺术,后又说“与其说表达是一种艺术,远不如说表达是一门技术更准确”混乱的,如果是在奇葩说辩论,这段论证对我是完全信服没问题,但这里是花银子学习表达课,希望以后课程避免玩这种论点包含,理解太费劲。 最后,同学,你确定你看这堂课标题了吗?
如果这样理解呢:先练习技术,待技术娴熟了再思考与艺术结合,期待着灵光乍现与熟能生巧的匹配
技术不是艺术
艺术靠的可能是天分,追求灵光乍现;而技术靠的是熟练,是稳定输出。
欲言又止,是一种被动的争取 ,其实,我们表达的内容没有那么重要,参与表达这个行为本身很重要。
说话先是技术再才是艺术,说话的技术需要练习锻炼,坚持稳定的输出,而说话的艺术不应该锻炼,如果坚持每天说金句(听来的、或自创的),那肯定没法说话了、累,练习稳定的说话技术,自然而然成就了说话的艺术“滴水不漏”、“分寸、亲切、少年老练”。一开始不要追求成为牛人,而要学习牛人的思想,成为最好的自己。 所以不应该直接追求康永哥的说话效果,而是应该学习康永哥的说话原理,最后形成自己的说话特点…
抓住每一次可以表达的机会 在每一次表达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