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

答司马谏议书的书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12-28 17:10
“书”在文言文中有多种解释,这里的释义是“信”的意思。
答司马谏议书是什么文体?
1个回答2022-10-15 15:50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叙述和陈情。

书即书信,可以抒情,可以写景,也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学过的《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

《答司马谏议书》赏析

这是一篇书信体的政论。一般地说,政论以逻辑思维为手段,不易见作者个性;但这篇文章却充分显现出作者刚毅果决的政治改革家的鲜明个性。

这既表现在作者对自己的政治主张高度自信,对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看得深透,面对司马光连篇累牍、气势汹汹的攻击,从容镇定,显示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概;更表现在对事理的分析论辩,要言不烦,一 两句话便能揭示问题的实质,而且态度坚决,斩钉截铁,不留余地。

文中有不少地方还流露出对于保守言论不屑置辩的轻蔑。实际上已经认定对方是鼓吹邪说的佞人,不准备申述如此判断的理由,也丝毫不容辩驳。这种由高度的自信.深刻的认识、简练的语言等因素构成的峭刻劲厉的文章风格,充分显示了作者的个性。

清吴汝纶评本篇说:“固由兀傲性成,究亦理足气盛,故劲悍廉厉无枝叶如此。”是抓到了痒处的。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1个回答2023-01-03 08:52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六月二十六日,韩愈禀告。
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翊足下:你的来信文辞很好,而且请教问题的态度多么谦虚恭敬。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能象这样,谁不想把那道理告诉你呢,道德的归真为期不会久了,何况它的外在形式(文章)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了孔子的门户和围墙但尚未登入堂室”的人,哪里能够知道是对还是错呢,虽然如此,还是不可不同你谈谈这方面的道理。
求答司马谏议书 里的所有特殊句式
1个回答2023-04-19 01:40
归去来兮词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逗皆地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将有事于西畴

农人告余以春及

问征夫以前路
2.宾语前置

复驾言兮焉求
(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乐夫天命复奚疑
(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皆口腹自役
(宾语前置句,代词逗自地作宾语前置)
(三)被动句

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

遂见用于小邑
(见,被)
(四)省略句

寓形(于)宇内复几时看(省介词逗于地)

稚子候(于)门
(省介词逗于地)
③(余)脱然有怀,(余)求之靡途
(省主语逗余地)

于是(余)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省主语逗余地)
⑤(余)或命巾车,(余)或棹孤舟
(省主语逗余地)
(五)固定句式
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又……又……)
答司马谏议书的字词翻译
1个回答2022-12-29 02:55
应当
已经明确
所用来
得到谅解
谅解
《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怎么解释?
1个回答2023-04-01 08:55
一整句是“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度:发音为“夺”,估计、考虑的意思.
义:合乎义理.
是:认为正确,认定做得对.
全句的意思是:考虑到这样做合理,然后采取行动,认定做得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缘故.
电影不可思议 是哪个公司拍的
1个回答2024-02-29 06:53
制片公司:Gigantic Movie
发行公司:European Film Partners
求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3-10 09:48
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朝著名人物,他们原来是朋友,二人身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品德、学识、性格等,治国理念却截然相反,耐人寻味。
司马光生于公元1019年;王安石生于1021年。
司马光于1038年中进士,时年19岁;王安石于1042年中进士,时年21岁。
司马光本官员子弟,父司马池曾为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属翰林学士),官居四品,入官场有庞籍提携,光尊籍为恩师;王安石则有欧阳修等人推荐。
王安石文采出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许多文章、诗词流传于世,著有《王文公文集》;司马光文采也极高,有《温国文正司马公集》,但更为著名的是他编纂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司马光少时就聪明,砸缸的故事千古流传,“警枕”表现了他读书刻苦用功,对后世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王安石入仕后,在地方为官,享有盛名,但中央征召几次,均坚辞不受,名声益彰。
司马光和王安石私生活都非常检点:王安石不纳妾,夫人背着他为他纳一妾,王发现后马上打发走了;司马夫人也像王夫人一样,给司马光纳了个妾,晚上姬妾去司马光房间,司马正颜说道:“夫人不在,你竟敢来此?速去!”
司马光不喜奢华,在朝廷宴请新科进士的闻喜宴上,司马光独不戴花,别人劝说是天子所赐,他才勉强戴了一支;二人都在群牧司供职时,群牧使包拯请客,司马光本来不大喝酒,觉得包拯劝酒、盛情难却,勉强喝了几杯,而王安石,不管包拯怎么劝,就是滴酒不沾。
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好朋友,政治上却不太一致。早年东坡先生反对变法,被王安石排斥,晚年东坡先生反对全盘否定变法,又遭到司马光不满。
王安石对变法坚决推行;司马光则极力反对。
王安石说:“善理财的人,可以使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司马光说:“天地间物产总有一个定数,不在民、便在官,你所谓的善理财只不过是盘剥百姓罢了”。
王马之争以前被冠以“儒法之争”,说司马是儒家,王是法家,其实二人都是儒家,王安石还一度配享孔庙,位列孔子孟子之后。
公元1086年,5月,王安石去世;10月,司马光去世。
王安石被封为“荆国公”,谥号“文”;朝廷追赠司马光为“太师”,封“温国公”,谥号“文正”。

关于二人成为正式的政敌的故事
公元1067年,因于朝廷将要举行的春季祭天 大典.本来,按照惯例,每次春季祭天大典完 成后,都要赏赐给文武百官银两绸缎,表示 皇家对诸位一年辛苦的一点意思,也包括了 对开春以后,新一年的拜托之意.事实上,这 可能已经成为一种类似今天的年底发放双 薪,或者年终奖金性质的一笔支出.不到实 在过不下去的地步,这笔钱的确不是可省则 省的.然而如今,国库已经到了真正空虚的地步,因此,皇帝下决心要免去这笔赏赐,把不好意思变成没有意思.以此为皇家节省一笔开支. 由此,引发了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在神宗皇帝面前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争论.
大概是在公元1068年年底前后.当时,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已经先后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王安石第一次没有推辞便接受了此项任命;而司马光则是在皇帝下令不许推辞的情况下,接受了任命. 这次争论针锋相对,将双方的基本分歧 大体表达清楚. 王安石认为:"国家财政状况不好,不是当务之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人." 司马光反对:"你所谓善于理财者,不过是巧立名目,在百姓头上增加捐税而已."王安石说:"不然.善于理财者,可以不增加捐税却使国库充盈." 司马光大不以为然:"天下哪里有这个道理 天地所生的钱财万物,不在民,就在官.设法从老百姓那里巧取豪夺,比增加捐税还坏.这实际上就是当年桑弘羊之流蒙骗汉武帝的那套说辞." 从后来发生的情况判断,皇帝很可能有过短暂的犹豫,但最终还是支持了王安石的变法主张.
《答司马谏议书》里面重点词解释有哪些
1个回答2022-05-30 01:13
膏泽斯民。卤莽。所以。事。事
《答司马谏议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见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08-01 19:57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中见是助词,表示被动。
  出处:北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原文: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译文: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