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 怎么理解“有教无类”?

091| 怎么理解“有教无类”?

00:00
13:35

本集知识卡片 

点击图片,跳转后点击左下角即可分享:

本集引文 

子曰:有教无类

子贡:君子正身以候,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朱熹: 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本集文稿 

我们上次讲,“束脩”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十条干肉,一种解释是十五岁以后。这两种解释都有来历,也都有支持者,所以我们也不容易判定哪一个是孔子的原意。以致我们现在编的《论语辞典》只能把两种解释都列上,还加了一句,不管是哪种解释,都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这样的做法是很通达的,这最后一句话说得也是很正确的。


那么什么是有教无类呢?这四个字见于《卫灵公》篇的记载:

子曰:“有教无类。”


这也是《论语》里最简短的一节。除去“子曰”,只有四个字,但这四个字,注译、解释也不容易。“教”是教育。“类”是类别,指人的地位、职业、地域、年龄等等的差别。这是大家都公认的。但合起来组合成“有教无类”之后,解释就不一致了。


比如,有一种书的翻译是这样的,孔子说,只要有了教育,人们就不会有因为地位、职业、地域、贫富等因素而产生的人格差异了。并由此而阐发说,由于地位、职业、地域、贫富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会在文化素养、品行习惯等方面产生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层级。


在古代,大夫以上的人算一个类别,其下则是士、农、工、商,虽然是四种不同的职业类别,却是被当作四种等级类别来看待的。教育虽然不能直接改变人们的地位、职业、地域、贫富等类别,却可以提升人们的素质,直接改变人们的学识和品行的类别,使人们实现从低层级向高层级的进步,这就是有教无类的道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孔子提倡对全民进行教育,从而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而另一种书的翻译是这样的,孔子说,我对愿意受教育的人都加以教诲,不论贫富、贵贱、贤愚、等级的区别。并由此而阐发说,古时学在官府,只有贵族能接受教育,孔子开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不问出身、地位都可入学,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突破了教育只限于贵族阶层的传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有重大意义的突破。实际上孔子的学生许多都出身贫贱,教育方面的这种变化,其意义不只限于教育领域,私学的兴起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实施,对于中国社会士阶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上面这两种解释,也是自古就有,也各有支持者。所以,有的学者索性一并接受,说这句话有两个意义,一是不限类别,任何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二是教育可以消除类别差异,不论人好人坏,不论职业异同,都可以通过教育,使他们懂得仁义礼智,从而有健全的人格与合宜的行为。大多数人比较倾向于不分什么人都可以有受教育的权利的解释,因为这更符合孔子从事教学活动的事实。我们也许可以说,不分国籍,不分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孔子已经身体力行了的事实。受到好的教育,就可以消除人的类别差异,这也许只能算是孔子的教育理想。


我们在讲“束脩”的时候,已经说过,上古时期,学校分为两种,八岁以上的儿童上小学,教他们识字、算数等知识,十五岁以上的孩子上大学,教授礼乐等知识,但这些能上学的孩子,主要是少数贵族的后代,而平民的孩子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西周灭亡之后,一些以前的官吏不再有过去的地位,成了民间人士,对私学的兴起提供了可能,到孔子则彻底打破了官方的教育垄断,大规模地招收学生。而他招收学生确实是不分地域、不论贵贱、不问年龄的。


比如,他的学生当中就有父子一起来学习的,比如颜回和他的父亲、曾子和他的父亲,就都是孔子的学生。在一本叫《尚书大传》的古书里记载,有人问孔子的学生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意思是你老师门下的学生,也太多太杂了,什么人他都收啊。子贡回答:“君子正身以候,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这意思是,君子把教学看成自己的责任,有愿来的都不拒绝,有愿走的都不强留,何况越是好的医生,门下等着救治的病人就越多,就像矫正歪斜的工具边上等着的歪木头就一定多一样。


这个事实,从《论语》到《史记》,都是记载得明明白白的。有这样的事实背景,所以我们也就很容易把有教无类理解成为人人都可以有受教育的权利。而现在多数《论语》的译注者,也是这么理解的,如杨伯峻先生把这一句译为“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别”,钱穆先生把这一句译为“人只该有教化,不再分类别”。


也正因为这是多数人普遍接受的解释,所以我们上次提到的,那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论语辞典》才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束脩”无论是作十条干肉讲,还是作十五岁讲,这句话都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而把有教无类解释为受到教育的人们就会没有类别差异,恐怕只能说是孔子的教育理想,或者说是解释者的教育理想。比如宋代理学家朱熹说,“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和恶的不同,这主要是由于习染不同,受的教育不同,“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清代的理学家吕留良说,“类”就是流品、种类,“无类”就是要通过教育,使之依于善。这个意思非常之好,但我们看《论语》,孔子学生来源众多,出身不同,年龄不一、贤愚各异,但他都招进来了,所以不论类别,未尝无诲,他是做到了的。但招收的学生当中,哪怕是最杰出的学生当中,经过孔子的教育,他们的品类仍然各异,贤愚仍然不一,这也是明明白白的事实,所以,我们说后一种解释恐怕只能算是孔子的教育理想,或朱子等阐释者的教育理想,所以它不如前一种解释更为流行,接受者也更多。


现代的大学者胡适特别表彰说:“孔子认定了教育可以打破一切阶级与界限,所以曾有这样最大胆的宣言:有教无类。这四个字在今日好像很平常,但在两千五百年前,这样平等的教育观必定是很震动社会的一个革命学说。因为‘有教无类’,所以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所以他的门下有鲁国的公孙,有货殖的商人,有极贫的原宪,有在缧绁之中的公冶长。


因为孔子深信教育可以推破一切阶级的畛域,所以他终身‘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而一位已故的教育家傅任敢先生更阐释说:“孔子的意思是说,不要只收某一类学生,不收另一类学生,而要一视同仁,不加歧视;要扩大教育面,而不要限制教育面;要扩散知识,而不要垄断知识。所以,他又说过,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去向他求教,他就没有不教的。孔子的教育活动也证实了‘有教无类’的本意,他的学生里面,可以说是形形色色、无所不有。他并不按贫富、贵贱、特长、态度、老少、远近种种类别而有所偏向或歧视。


至于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把学在官府的文化知识从官府垄断下解放出来,扩散到官府以外,那就更从根本上说明‘有教无类’这句话的真意了。”胡适和傅任敢都一致认为,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口号,也是一种了不起的行为,这是一点都不夸张的,就算我们今天是不是真正能做到有教无类,我想也还是很困难的。


孔子有教无类,收了那么多的学生,而他具体主要教些学生什么,我们下一次再接着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魏大鱼

    emmmm,胡适不是大学者,他就是一个大公知,他是历史虚无主义,他曾经写文章为奸臣秦桧洗白,现在许多学者都鄙视他

  • 蓦然回首裕兴

    老师 一路听来,您推荐的书陆续买了回来,也读了起来!特别感恩听您的课!现在我和我儿子每天一起诵读论语,同时我看论语译注。我还想看道德经和黄帝内经的译注,想请您给我推荐好的译注版本!谢谢老师!

  • 快乐音符321

    在那样一个混乱的、黑暗的前民主时代,孔子的一声“有教无类”简直就是一声呐喊!真不愧为至圣先师!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听友119759941

    有教无类,体现孔子的伟大

  • 冬之雪_d0

    今天晚正好读到卫灵公篇!

  • 津菲阅读

    谢谢老师

  • Lal妮儿

    常听常新

  • NOVO子俊

    pt

  • Carolshimeinv

    P I. Ppi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