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知识卡片
点击图片,跳转后点击左下角即可分享
本集引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本集文稿
我们上一次讲了孔子的精神偶像是周公,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所以讲完了周公,还要接着讲一讲周文王和周武王,因为他们跟周公自然有密切的关系,也是了解孔子的时候所必须了解的历史人物。
在讲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候,有几个概念要先解释一下。第一是周,周本来是个古代的部族,因为在周这个地方,周就是现在的陕西岐山一带,因为这个部落在那里活动,就称为周。而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之后,周就成了一个朝代的名称,分为西周和东周,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都生活在西周,而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孔子生活在东周的春秋时期。
第二,周属姬姓,周文王叫姬昌(昌是昌盛的昌),周武王叫姬发(发是发现的发),周公叫姬旦(旦是元旦的旦),而文王、武王中的“文”和“武”,是他们的谥号,谥是言字旁加一个利益的益字,古代帝王、贵族、大臣以及其他一些有地位的人死了以后,会根据他们的品德与业绩等,给他们加一个带有表彰或批评意义的称号,这在中国历史悠久,比如《论语·公冶长》篇里有一句:“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这个季文子是鲁国的大夫,这个“文”就是他死后的谥号。《公冶长》篇里更记载:“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文子是卫国的大夫,跟孔子也有过接触,他为人不地道,有污点,子贡不能理解,问老师为什么他也可以用“文”的谥号,凭的什么。“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说,因为他聪明好学,而且不以向地位比他低的人请教为耻,所以他也得到了“文”的谥号。我们现在还在常用的成语不耻下问就是从这里来的。古人曾把各种谥号所表示的意义汇编在一起,编成了书,比如经天纬地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等等。
有经天纬地才能的领袖人物,可以得到“文”的谥号,学习努力不耻下问的人,可以得到“文”的谥号,有慈悲心,爱护人民的人可以得到“文”的谥号,所以,文帝、文公历代不少,周文王的“文”也是一个意思,周文王和周武王的谥号都是根据他们不同的业绩来说的。
周文王的父亲叫季历,祖父叫公亶父,是商末的诸侯。季历是公亶父的第三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他有两个哥哥,大哥叫泰伯,二哥叫仲雍,公亶父觉得小儿子的德和才超过了大哥哥,想传位给他。这个领袖的地位本来应该由长子继承,作为长子的秦伯一再谦让,最终为了实现父亲的愿望,他带弟弟离开周的势力范围陕西,来到了南方,创立了吴国。
《论语》二十篇里有一篇名字就叫《泰伯》,就是因为这一章的第一节,孔子表彰了泰伯: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这里的“三”跟“三省吾身”的“三”一样,泛指多次。泰伯的时代,周还没有取得天下,是商的诸侯,孔子说这话的时候已经是周的一统天下了,所以这里的天下是孔子的比喻性说法,可以理解为周的统治地区。“无得而称”是难以言表的意思,孔子说,泰伯这个人的品德真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再三把天下谦让给弟弟,人们简直找不出合适的语言来称颂他。
于是周文王的父亲季历继位,后来传位给了周文王。周文王推行仁政,礼贤下士,得到一批赫赫有名的大臣辅佐,迅速扩大了周的势力范围,占据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地盘。
商末代的纣王施行暴政,滥杀好人,周文王深至不满,被人打了小报告,纣王就把他关在一个叫羑里的地方,就是河南汤阴一代,据说文王在被囚的时候潜心研究卦象,完成了《周易》的主体部分。当然这是传说,像《周易》这样的著作,以及先秦时代的大部分著作,大多不可能是一人一时完成的,被释放以后,周文王向纣王献了一块地,请求他废除部分酷刑,被任命为西伯,就是西方诸侯中的老大。
纣王的暴虐日益厉害,而文王的德政则日益显现,很多诸侯都来归附于周,势力范围更加向东扩展。据说周文王在位有五十年,但他终身没有称王。在他的儿子周武王灭商之后,才追称他为文王。
所以,周武王才是周的第一代王。武王并不是文王的长子,但文王的长子、武王的哥哥被纣杀害,所以武王被立为太子,在文王死了之后继承了王位,他跟父亲一样,重用一批贤臣,包括周公在内,势力范围越来越大,在众诸侯的支持下,最终起兵伐纣,在商郊牧野,跟商展开了大决战,一来周的兵力强盛,二来纣王久已不得人心,在战斗前线的商军纷纷倒戈归降。纣以大势已去,最后自焚而死。
武王进入商都。这是武王一生最大的业绩,而他的一生称得上是戎马一生,因为从准备伐商到正式灭商耗去了他多年的时间,而在灭商之后,商朝各地还有残余势力,也需要他讨伐,另据记载,他之后还讨伐了九十九国,有六百五十二国臣服于他。大功告成之后,武王分封了一批宗室功臣,如我们以前说过的封周公于鲁,周公于是成为鲁国的始祖。
周文王、周武王父子建立了周朝,在这个基础上周公制礼作乐,才使礼乐文明在夏商的基础上发展到了完美的境地。不过文王和武王的谥号如此不同,他们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文王以文治著称,武王以杀伐著称。
对纣的评价,历史上的主流记载是他的荒淫残暴,尽管有人替他翻案,但基本的记载恐怕不容易推翻。而一来孔子对武力的兴趣一向低于对礼乐的兴趣,二来他对劝阻武王伐纣,而后誓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称赏有加,所以他对文王、武王在推崇中还有微妙的不同。《泰伯》篇里记载: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这里的“乱”不是乱臣贼子的“乱”的意思,相反是治的意思。这里的唐虞是指尧舜。“于斯为盛”有的解释是周武王时代的人才最盛,超过了尧舜时期,有的人说不对,是尧舜之际的人才最盛,超过了周武王时期,比如朱熹就是这样解释的,有可能朱熹的解释是对的,如果我们按照朱熹的解释,这段话的意思是,舜有五位贤臣而天下太平,周武王说,我有善于治国的大臣十位,孔子说,人才是很难得的,难道不是这样吗?
只有尧舜时代的人才才能超过武王时代的人才,而十位贤臣当中还有一位是女性,仅仅九个人而已,周文王占有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地盘,却还臣服于商,周人的品德大概可以说是最高的品德了。为什么我们认为朱熹的解释是对的。
因为第一,孔子心目中尧和舜是至高无上的,我们以前专门讲过;第二,孔子在这里的意思是更加推崇周文王占有三分之二地区的时候仍然臣服于商;第三,《八佾》篇里记载: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是舜的音乐,孔子认为其中体现了舜的美政,常常沉醉其中。武是武王的音乐,孔子认为很美,但没有到“尽善”的地步,尽善尽美这个成语也是从这里来的。学者公认这里孔子对音乐的评论不是艺术评论,而是政治评论,孔子认为周武王的政治不能与舜相比。
因此他以舜的时代贤臣只有五人却超过了武王时代的贤臣有十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管怎么说,周文王、周武王建立的周朝为礼乐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孔子是把继承文武之道中的精粹部分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的,孔子周游列国,在一个叫匡的地方被围困了,连生命都受到了威胁,但《子罕》篇里记载孔子的话说: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意思是周文王死了之后,文化的命脉就在我身上了,如果上天将要灭绝这些文化知识,那么就不必让我这个后来的人掌握这些文化知识,如果上天不想灭绝这些文化知识,那么匡地的人他们又能拿我怎么办呢?这可以算是孔子的自我安慰,但也体现了孔子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
除了尧舜,除了周公,除了周文王、周武王,得到孔子很高评价的还有政治家子产,我们下一次再讲。
老师 想了解夏商周的历史,看哪本书好呢?《东周列国志》怎么样?
Luna_4b1 回复 @蓦然回首裕兴: 东周列国志是小说,不过作为爱好者去了解那个时代足矣。专业一些的话,可以读读吕思勉先生的先秦史,资料非常详实,不过先生的书是文言写就,读起来较为费力。
周公叫“姬旦”……
彭永47 回复 @qzuser_ve2b: ,XC:BBN。V。
早上好😃😃😃
曾听过论语第一句一种解释,“学习了新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它,不是很愉快的事吗”不知老师怎么看
YY_2017 回复 @蒋杺员: !,"小儿......,多,,…,.:!.。
读论语,通史事,明文意,导人生
印象太深的封神榜电视剧
傅老师,这一讲的结束语说下一讲要讲子产,实际上下一讲讲的是商纣王,之后才是将子产的。
已读文稿
朝代的更迭,除了古代传说的禅让,以及后来被迫的禅让之外,又有哪个不是通过武力,即一方势力推翻另一方势力而实现的呢?无论孔子多么偏爱或者渴望,都无法改变这样朝代更迭的规律。因为,历史本身就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老师:把文字内容出书吧。以让没有听喜马拉雅的人也能看见。让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