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四]根脉(2)

河西走廊——[四]根脉(2)

00:00
05:12
郭荷,今天的甘肃秦安人,出身儒学世家,他的家族在东汉时期就以经学得名。据《晋书·本传》记载,郭荷“明究群籍,特善史书”。当郭荷带领众弟子穿过武威,来到张掖郡马蹄山下的临松薤谷时,他们停了下来。千里风尘,艰辛辗转,望见这里的青山翠谷,郭荷感到内心宁静,这正是他心中所期望的安居之地。和郭荷一样,那些西迁的家族在这里扎下根脉,不再东返。渐渐地,他们成为当地著名的大姓,史称“河西望族”。
郭荷来到临松薤谷的消息,迅速在河西士林间传开了,对于崇尚学问的河西子弟来说,这是天大的喜讯。年轻的学子纷纷慕名而来。郭瑀就是其中之一。郭荷恰好也喜欢这个有悟性的年轻人,于是,郭瑀成为郭荷的入室弟子。郭荷的声望渐渐引起了当地执政者的注意。某个晴朗的上午,一队阵势豪华的车马来到郭荷门前。此时,河西走廊已经归于前凉王张祚的统治,张祚的使者带着贵重礼物面见郭荷,希望郭荷出山去做前凉主管教育的“博士祭酒”。郭荷婉言谢绝了。身处乱世,他只想专心做学问,而拒绝做官也是他们家族的家训。尽管使者表示理解,但前凉王的意志同样很坚定。他不断派使者登门拜访。郭荷无奈之下只得答应了使者的要求,他来到了前凉的首府武威,拜会了前凉王张祚。张祚是曾任凉州刺史的张轨的曾孙,此时张氏家族已经在河西走廊割据一方,建立了史称“前凉”的政权。虽然张氏子孙继承了张轨的崇文举措,广泛征求儒学名士的支持。但是,这位刚刚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了王位的前凉王张祚并不是发自内心地真正尊崇学问。当年已八旬的郭荷一路颠簸到达武威后,并没有担任官学主管,而是被雪藏到前凉王宫内,成了陪太子读书的宾客。与他一起成为宾客的,还有另一位被迫出山的大学者宋纤。宋纤,敦煌效谷人。他在酒泉南山中刻苦钻研儒家经典。开馆讲学。据说,他教授的学生多达三千余人,规模堪比孔子。
年迈的宋纤被逼出山后,曾多次请辞皆被张祚阻拦,最终他选择以绝食自尽的方式保全学者的自由与声名。郭荷对前凉政权的热情因为宋纤的悲剧,和张祚的无为,被熄灭了。他向张祚请辞,张祚没有阻拦。张祚派人护送郭荷返回临松薤谷。不久。84岁的郭荷辞世。郭瑀将老师郭荷葬在了书院的旁边,那里安静至极,只有流水与鸟鸣。他素孝裹身,冬寒夏暑,为老师守孝,一守就是三年。对于这一越过规制的行为,他解释说:“我虽由父母所生养,却是由老师教导培育,古人不为老师服丧,不过是因为圣人谦虚。”除了师徒之情。儒家的处世准则早已浸润到郭瑀的血液中。
三年期满后,郭瑀向临松薤谷的深处走去,他希望更加远离世间的纷争。外面的世界越来越遥远。在这里,他把郭荷传授给自己的思想融会贯通,写下了《春秋墨说》和《孝经错纬》,希望这些著作可以为后世所用。随着汉朝的覆灭。中原的动荡与杀戮使得作为汉朝官学的儒学遭受了重大打击。但河西儒学却独树一帜,异常繁荣。————根脉 2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