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三]驿站(3)

河西走廊——[三]驿站(3)

00:00
07:25
公元前72年,常惠第一次出使西域,那一年,常惠应该有 50 岁了,但思维敏锐,气度不凡。他一路西行,来到了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悬泉置,那也是置啬夫第一次见到这位传奇英雄。接到了驿站递来的信函,解忧公主早早地就做好了迎接的准备。一别几十年,曾经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早已一去不返,如今两人都已饱经岁月,并且每个人的肩上都担着一份重重的国家使命。形势紧逼,来不及细细道说这些年彼此的故事,常惠、解忧公主及乌孙首领开始商讨对付匈奴的对策,乌孙首领迫切表达了要发国内精兵,与汉朝共同打击匈奴的愿望。随即,常惠辞别了解忧公主,与乌孙使者一起踏上了东返长安的路途。公元前 71 年正月,汉宣帝下达了对匈奴的攻击命令。五员大将兵分五路率领十五万骑兵向西开去。但,熟悉西域事务的常惠并未出现在兴师动众的远征军中。事实上,在这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展开之前,常惠就以校尉头衔带领十余名侍从经过了悬泉置。这看上去仅仅是一次例行出访,但,常惠的真正使命却是向乌孙通报汉帝国征讨匈奴的作战计划和部署。协调双方在军事上的联合行动。因匈奴提前逃遁,汉帝国西进的五路大军无功而返,而常惠担任参谋长协调指挥的乌孙五万骑兵却意外地大获全胜。这次军事合作,标志着汉帝国终于实现了自汉武帝以来在西域寻求军事同盟东西夹击匈奴的夙愿。公元前 70年,回到京城的常惠被帝国嘉奖,晋封"长罗侯"。与此同时,汉宣帝希望常惠能立即再次出使乌孙,代表汉帝国答谢乌孙征伐匈奴的战绩。临行前,常惠向汉宣帝提及了一件旧事:七年前,汉昭帝时期,西域龟兹王下令偷袭并杀死了汉帝国派往轮台进行屯田的校尉赖丹并驱赶汉帝国派出的屯田士兵。屯垦戍边,在当时是汉帝国巩固河西走廊这条战略通道与经略西域的重中之重。张骞出使西域时,汉武帝就已经意识到河西走廊的军事与经济价值,要确保走廊的安全,首要目标是实现军事移民。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后,汉帝国随即启动了屯垦移民。设置河西四郡后,陆续征调前往河西走廊屯田的官兵高达 18万人。大批部队沿着河西走廊布防,他们"无事则耕,有事则战",确保这条战略通道的稳定通畅。在茫茫戈壁滩上,士卒们一边守卫边疆,一边开荒种地,修渠筑坝,把沉睡的土地唤醒,让绿洲充满生机。两千年以后,在酒泉果园乡丁家闸魏晋墓和嘉峪关新城乡魏晋墓中发现的画像砖上,摹写了汉帝国河西走廊戍边士卒的屯垦画面。这被当代文物工作者命名为《屯垦图》。图中,士卒们持农具将谷物扬起,紧接着就是士卒扶犁耕地的画面,充分显示出当时屯垦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渐渐地,在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上,环绕着绿洲出现了村庄,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开垦出来,人工灌溉系统出现了。大规模屯垦成边很快得到了报偿,河西走廊率先成为新兴的农业区,中原发达的农业技术发挥着积极作用,从中原来的士兵将祁连山两侧的绿洲打理得欣欣向荣、井井有条。《汉书·匈奴传》记载:到汉宣帝时期,河西走廊一带已是"人民炽盛,牛马布野",成为了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有效地支援了从这里出发的中原王朝的部队。从悬泉置一路向西,到达敦煌后再向西北行约 90 公里,在茫茫无边的戈壁上,经过千百年的风蚀,仍屹立着一座汉朝储备粮草的军需仓库遗址。这座仓库大约百一个足球场的长度,因北临疏勒河,被称为河仓城。古人用船将酒泉、敦煌郡的粮草运到这里存储,以供玉门关、阳关一带的守卫军马食用。但汉帝国的西部屯田政策仍旧不断遭遇挑战,随着汉帝国与西域往来的日益频繁,屯田戍边的范围也渐渐沿着河西走廊延伸到西域一带。公元前78年,汉昭帝任命赖丹为校尉将军屯田轮台。随后,汉帝国的垦区拓展到车师一带。汉帝国的西部屯田计划令匈奴王朝感到恐慌,他们怂恿龟兹、车师等国与汉帝国对抗,杀死了校尉将军赖丹,试图迫使汉帝国取消屯田计划。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但当时因鞭长莫及,汉朝未能及时讨伐。此次出使前,常惠向汉宣帝提起这件往事,并建议:汉朝在西域的势力已今非昔比,可以借助乌孙等盟国,让龟兹为杀死汉帝国屯田官员付出代价。但汉宣帝不想扩大事端,拒绝了常惠的请求。公元前70年,刚刚被封为长罗侯的常惠开始了他第三次西域之行。在置啬夫眼中,常惠这次西域之行变化最明显的是随行人员的数量,上次只有 10 多人随行,而这次却是一支 500 人规模的精锐部队。常惠到达乌孙,例行封赏后,在随后的密谈中,他将自已此行的计划向解忧公主和盘托出。———驿站 3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