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三]驿站(5)

河西走廊——[三]驿站(5)

00:00
06:50
地处河西走廊要冲的悬泉置始终车水马龙,这些来自西域的贡使沿途为汉帝国军纪严整、运行有序而赞叹不已。

此时此刻,从武帝开始,经昭帝、宣帝,三代皇帝,共历六十余年,汉帝国倾其国力,锐意进取,军事与外交齐头并进,屯垦与戍边相互支撑,最终开创了汉与西域和平共荣的新局面。

而河西走廊,此后一直扼控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孔道,作为中原向西的外交和政治通道,成为西北边陲重地。

公元前52年,在常惠的斡旋下,解忧公主的长子元贵靡成为乌孙国的大首领,乌孙也正式成为汉帝国的属国。

为辅助解忧公主和元贵靡,常惠再度出使乌孙。这段时间乌孙国内政局极其不稳定,担负着重大国家使命的常惠需要和汉朝保持及时顺畅的沟通。

就在此时,常惠被急召回京,后将军赵充国去世了。赵充国,陇西上邽人,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人,是汉帝国彪炳史册的将领之一,同朝多年,常惠对赵充国一直充满敬意。

而赵充国一直倡导的屯田戍边的理论,更是汉帝国经略西域的指导之策。

九年前,公元前61年,也就是常惠率使团前往西域迎取乌孙聘礼的同一年,76岁高龄的赵充国为守卫河西走廊,不顾年迈,主动领兵出征。征战期间,赵充国三上屯田奏,总结汉朝已实行了多年的屯田经验,提出了屯田“对内可节约经费,对外可防御守备”的战略方策。

这三封屯田奏将汉帝国的屯田措施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屯田政策得到了整个帝国的空前重视。

经历战争之后的士兵化剑为犁,在帮助当地恢复生产的同时,使战争双方化干戈为玉帛,保证了一个区域的长期稳定。

这不仅在当时具有战略意义,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匆忙回京的常惠又一次经过悬泉置,这次,常惠多待了一天,他也许不会知道,自己二十年奔波西域的日子从此画上了句号,此后他再也没有来过悬泉置。回京后,常惠接替了赵充国的右将军职位,同时继续掌管对西部各国的外交事务。

公元前51年,这是一个多事之秋。

刚刚册立不到三年的乌孙大首领、解忧公主的长子元贵靡病逝,此时,解忧公主已经70岁了,一封她写给汉帝国皇帝的信经过悬泉置,奔向长安,解忧公主希望可以落叶归根。

两年后,公元前49年,曾经为中国西部边疆呕心沥血的解忧公主终老长安,又过了两年,置啬夫得知:长罗侯常惠在长安去世。

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得知,那位没有留下名字的置啬夫,是在哪一年离开的悬泉置,更不知道,他最终葬在何地。

但我们知道,无论对于他,还是对于悬泉置,那都是一段生机勃勃的岁月。两千年后,人们通过持续的考古发掘,最终还原了悬泉置岁月演变的轨迹:

根据对悬泉置遗址的考证,由汉至魏晋,这里一直发挥着作用,魏晋时期废置后,唐王朝再度恢复建制为“悬泉驿”,在宋以后,悬泉驿渐次湮没在岁月长河中。

今天,当人们回望历史时,便会更深地体会到汉帝国打通河西走廊的战略是多么重要。

此时的汉帝国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沿着祁连山向西北发展的格局业已形成,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正式开通。

从中原出发,穿越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地,便进入广阔的西部地带,这条通道,不仅仅对于稳定与经营西域是至关重要的,更关乎中原帝国的生死存亡。

明末清初地缘政治学者顾祖禹对此总结道:“欲保秦陇,必稳固河西,欲固河西,必开拓西域。”

而历经两千年,数十个朝代更迭之后,通过河西走廊这条通道保障并形成的屯田戍边的汉帝国国策,再一次深刻影响了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在西北、东北、西南边疆部署了大量农垦部队,屯垦戍边再一次成为二十世纪中叶新中国的国策。

历史就这样构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重叠。

当面对河西走廊璀璨的星空,人们或许会被历史带来的回响深深震撼。

光阴流过,那个时空背景再也无从复制,但,汉帝国留在河西走廊的边关生活却依旧感动我们的心灵。

———驿站 5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