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为什么人会从众?从众究竟是好是坏?| 北师大陈宝国讲心理学

社会心理:为什么人会从众?从众究竟是好是坏?| 北师大陈宝国讲心理学

00:00
08:32

喜马拉雅的朋友您好,我是陈宝国,欢迎来到心理学通识课。

那么个体为什么要从众?这就涉及到从众的原因了。从众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我介绍一些主要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寻找行为的参照。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是谁,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在一些情境当中,个人不能凭靠自己的能力作出判断,那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其他人的行为就具有了很高的参照价值了。因为我们相信如果多数人都这样做,行为应该是合理的,应该是有理由的。
而从众所指向的就是大多数人的行为,众人的行为成了参照系统,例如有两口水井,你不知道哪口井的水能喝,你自然选择人们都喝的,那口井有两个餐馆,你不知道哪家好吃,自然选择人多的那家餐馆,疫情之间,别人都在超市抢菜,你不确定明天是不是有菜,所以也就跟着抢了。因此面对不确定的情境,个体为了做出正确的选择,选择他人的行为做参照是有道理的,这是从众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对偏离的恐惧。人是社会的人,要和他人结成各种社会关系,要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为了社会,人为了获得社会的支持,都希望被群体所接受,都不希望被孤立,而从众符合大多数人的行为,能够起到维持人际关系的作用,而不从众特立独行的人更容易受到群体的打击和排挤。正如中国俗语所说,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心理学当中也有很多的实证研究发现,群体成员更喜欢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对于偏离群体的成员,往往会厌恶拒绝和制裁,当群体出现不和谐状态时,首先要说服那些与群体意见不一致的人,如果说服不成功,则将其排挤在群体之外。例如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安排三名实验助手,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参与群体活动,但珍贝是不知道他们是实验的助手,三种方式分别是观点始终与群体的一致,开始不一致,但后来发生了改变,与群体的观点一致了。第三种就是观点始终不一致,结果发现在一个6人小组当中,群体成员会说服与他们观点不一致的实验助手,而怎么说服也顽固不化的实验助手,最后被孤立了,别人不再理睬他的观点。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也会发现学生有学生自己的小群体,职工也有职工自己的小群体,在这样的小群体当中,个体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的关系,例如不能干的太多,也不能干的太少,如果偏离了这种默契的关系,那么就可能受到排挤,被孤立。再如单位的人都为某位同事捐了款,如果自己不捐就会感到很大的压力,害怕被人议论而遭到社会拒绝,被人议论是令人痛苦的。所以从众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偏离的恐惧,人们不希望被孤立,不希望得到负面的评价,所以随大流在一定情境下就成为人们的行为选择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人际适应。刚才讲过人是社会的人,要和他人结成各种社会关系,无论一个人归属于哪个群体,都希望在这个群体当中获得认可,希望跟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你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不能太自我中心,就不能只考虑自己,因此在必要的时候就需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这样就能够跟大家保持一致了。正如英国的学者托马斯富勒所言,按照大多数人的想法去做,大家就会说你好。
总之从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众是为了寻求行为的参照,是为了克服对偏离的恐惧,希望被群体接纳,是为了人际适应等等。

最后我再想说一说如何认识从众谈到从众,人们不自觉地认为从众是不好的,但是心理现象不能简单地以好坏两分法作出评价,从众效应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于人们的工作生活有利有弊。从弊的角度来讲,从众会使人做出盲目的甚至错误的行为。例如一个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他人也跟着不遵守交通规则,别人逃课,自己也逃课,别人攀比,自己也跟着攀比等等。
从众也使人缺乏创新,妨碍创造性的发挥等等。但从利的角度来讲,从众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心理资源,有助于个体的人际适应,利用从众效应还可以增进人类的亲社会行为和公平行为等等。总之从众既有利也有弊。

好了,我们总结一下本讲的内容,从众体现了人的心理和行为,如何受他人的影响,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自从阿希的经典性的从众实验以来,心理学家对从众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人从众的程度受群体情境和个体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情境越不明确,人们越可能从众群体的一致性越高,人们就越容易从众,从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寻求他人行为的参照,克服对偏离的恐惧,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提供准确的信息。个人不盲从,坚持独立的判断都可以降低盲目从众对我们不利的影响。

好,这一讲就讲到这里,谢谢您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松有约

    从众是会让人缺乏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