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一]使者(5)

河西走廊——[一]使者(5)

00:00
06:28
为了避开匈奴控制区,张骞决定改变路线,通过青海羌人地区,以免遭到匈奴人的拦截。他们再次翻越帕米尔高原,沿昆仑山北麓,经莎车、于阗﹣﹣也就是今天的和田,迂回北上返回长安。意外的是,此时羌人也已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实在是时运不济,再次成为匈奴骑兵的俘虏。这一次,张骞认为自己必死无疑。但令人惊奇的是,匈奴首领再一次宽恕了这个逃跑的汉人使者。在匈奴人的营地里,张骞几经周折,回到了他的妻子﹣﹣那个善良的匈奴女身边。公元前126年春,匈奴军臣单于病逝,张骞抓住机会,再次出逃。这一次,匈奴妻子义无反顾地和他一起踏上了东归的行程。从甘泉宫出发那一刻算起,一个13年来杳无音信、几乎被遗忘的男人,突然像穿越时空一般活着回来了。当这个男人再次望见巍峨的长安城时,匍甸在地、长跪不起。公元前126年,张骞从遥远的西域神奇归来,京城为之轰动。此时的他,已经从一个英姿焕发的青年变成年近不惑、饱经风霜的中年人。当年出使的使团,今天回来的也只有他和堂邑父、匈奴妻子,还有他带回来的西域地图和从未见过的植物种子,以及他未曾泯灭的梦想。张骞将西域诸国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俗,以及山川地貌,向汉武帝和众大臣做了详细汇报。张骞的讲述,让包括汉武帝在内的所有人都听得入了迷。张骞13年起伏跌宕的出使经历,对于汉帝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地理大发现。这位探险家的独特经历及其一番域外奇谈立刻引起汉武帝的强烈兴趣,并被史官司马迁收录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成为后人了解西域最宝贵的资料。司马迁称赞张骞通西域的壮举有"凿空"之功,绝非妄言。张骞的所见所闻让地处亚洲东部的汉帝国视野大开,他们的目光已经可以越过巍峨的崇山峻岭,穿过河西走廊,看到了西域、中亚、南亚,一直到罗马帝国,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振奋。汉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但跟随张骞的匈奴妻子在历史典籍中鲜有提及。我们只知道,一年后,她染病故去。在漫长而艰辛的出使西域途中,因为这个女人,张骞不再孤独。两千年后,人们更有理由相信这一点。汉武帝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这将是汉帝国随后在西域开展军事和外交攻势的基础,也使汉武帝最终坚定了打败匈奴的信心。这些宝贵的情报使得汉帝国与匈奴人的决战不再是一场盲目的复仇。尽管距离分出胜负还为时尚早,但打通河西走廊这条通往西域的必经通道,斩断匈奴右翼,并且让它永远成为帝国的一部分,成为汉武帝的国家战略。三年后,公元前123年二月到四月,已经晋升为大将军的卫青率六路大军先后两次进攻匈奴。汉武帝命张骞以校尉军衔跟随卫青出击漠北。张骞利用他熟悉匈奴军队特点、具有沙漠行军经验和丰富地理知识的优势,为汉朝军队做向导,指点行军路线和扎营布阵的方案。司马迁在《史记》里写道,张骞"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确保了战役的胜利。战后论功行赏,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博望",是取其能"广博瞻望"的意思。张骞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河西走廊也因此记住了这个坚忍不拔的探路者。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这个星球的亚欧大陆上,几个国家的兴衰故事正在轮番上演。亚洲西部的恒河平原,古印度的孔雀王朝刚刚落下帷幕;波斯,生机勃勃的安息王朝正在崛起;而在欧洲南部,一个名叫"罗马"的伟大国家已经诞生。历史的巧合,让罗马的东征与地处欧亚大陆东端的汉帝国的西征,在几乎同一时期遥相呼应。此时,汉帝国与匈奴的对决已愈演愈烈。打通河西走廊、挺进更加广阔的世界,正成为这个中原帝国越来越清晰的宏阔梦想。———使者 5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