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讲记第九讲

圆觉经讲记第九讲

00:00
39:21
圆觉经讲记第九讲
修行最关键的一个问题,而且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向内看,不要看别人,不要评判别人,尤其不要看师父的过失。看师父也很正常,大家学法都是奔着师父来的,师父讲法也好,师父的形象也好,为人处事的风格也好,他有他的个性特点,但他一定有不符合众人意的地方。我们经常会迷在这个善知识外在的形象上,会看他的样子是否符合自己心中的形象。符合就特别崇拜,不符合就心生怨恨。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是通过他外在的形象来建立信心,这是一般学人对善知识的态度。但是修行和学法应该抓住最根本、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聆听法要,听他讲修行的关键,然后依教奉行,不要著善知识的外相,向内看自己的不是。如果你著善知识相,著师父相,首先你修行的方向就跑偏了,永远不能成就。其次你会生烦恼,你的信心会越来越弱,你会起疑惑,怎么师父还这样?怎么师父是这样的人?一个得道的、开悟的人怎么能这样?
我们打个比方,你吃水果蔬菜的时候都很香,但是你非要执著它是哪块地上生出来的,再扒拉扒拉,哎哟还有粪!这不行,它怎么能从粪地里生出来的?这个我不能吃。一朵漂亮的莲花,有智慧人欣赏莲花就可以了,你非得盯着那滩泥看,越看就越厌恶,根本没心思去看莲花。莲花再美,你也看不到,你的心思全盯在淤泥上了,那你就错失了莲花的芬芳和美丽。光盯淤泥,就生烦恼,光看善知识的过失,就什么都学不到。
我希望在座的各位,包括将来听《圆觉经》音频的所有同修都深深地明白这一点,不要著善知识相,不要著众生的外相,别关心别人做什么。关心别人做什么,永不成佛道。
别人做任何事情跟你没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家亲眷属,他天天不修行,他天天玩,他天天放逸,跟你有半点关系吗?没有。别盯着别人。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你觉得对方怎么样,那只是你觉得。对方正在他的道上以他特有的方式修行,你以为是造业,那只是你以为。所以盯着别人,是自寻烦恼。每天总是看别人,你在哪个道场也待不久,每天心里愤愤不平,总是想不通。你没法想通,你想错道了,想别人道上去了。
如果我们过度地去关心、关注一个人,近距离看他,没有一个人没毛病。要知道,好坏毛病,都是自己妄加分别的。都是人们从他的生活圈子里接受的认知和观念,不是绝对的。你看到的是毛病和缺点,在别人眼里可能是优点,非常可爱。但如果你执着自己的观念,你会看到很多不合你意的东西。人用放大镜看,都是屎尿组成的,谁不是屎尿组成的?谁不是担屎担尿的一个臭皮囊?谁不吃喝拉撒,谁不吃饭拉屎?谁能绝对的符合于、满意于你心里的圣人、开悟者的标准?你以为你心里的圣人多完美,那样的圣人指不定多吓人呢!所以圣人是最大的骗局。现实生活中永远不会存在你心目中的圣人,如果你想找到自己心里的圣人,你自己先去做一做,你试一试。你自己做不到那种完美,凭什么希望别人去做,你看你做得到吗?
释迦牟尼佛不是修出来的。修出的佛,是佛陀在给众生讲故事,在引导众生修行,那不是真佛。佛陀就是一个影像,是众生心中的一个妄想。法身在这么一个幻影上显现了佛的样子,只是看上去符合了你的妄想而已,你并没有近距离地去贴近佛陀的生活。他也会头疼,也会背疼,也有吃不着饭的时候,他儿子也不听话,甚至是特不听话。他也骂人,也发脾气。他的儿子一点点善根都没有,谤佛谤法谤僧,是一阐提。他的家族被毁灭了。你会想,佛陀无所不能,那是你心里想的佛。现实生活中的佛和你一样,有太多的不完美。
你对圣人和佛陀、还有觉悟者的认知都是你的妄想。其实真正的觉悟者就是一个平常人,他只是做他因缘所成的事,他愿意做的事情,他不会在乎别人怎么去看。但是作为一个善知识,作为一个师父,他会提醒学人、提醒弟子,你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成为一个不要被他人的言论和想法左右的人。而不是拿眼睛天天去关心别人。大家都关注师父,但是你要有度,你不能拿俩眼天天盯着师父看。
你到道场来学法、听法,吸取能让你解脱的那一部分,其他的事情不要去关注。如果你觉得这里没有对你有利的东西,离开就好了。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没必要互相诤论、批评和指责。大家都不要互相关注,而是各自反观内照,这才是修行。我也一样,如果我天天拿俩眼瞪着你们看,看时间长了,我也会看到一大堆不是,我也不舒服。有时候我早晨从大家呆着的地方走过去,就算你们聚在一起说得热火朝天,我也是低头噌噌噌就过去了,我也不愿意去探寻任何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那是大家的自由,在道场,只要不犯大错,这些小事,大家把自己管理好了,不生烦恼就好。如果我每件事都要过分,就会非常累。
大家都有各自的境界,怎么去过这个境界?一是了达实相,要有智慧,二是要时常练习转身和转念。遇到什么事,心里不舒服,绕开就行了。你别看不就得了吗!再说了,你看到的是真的吗?你根本不知道任何人做任何事的心行、动机,他的因缘,为什么那样做?这是大家在学法和修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我们都会盯着师父,师父也会盯着弟子看。互相看不是,这样就没办法共住。
有些人想,我就是奔师父来的,他的行为要不端或者知见错误怎么办,不是把我害了吗?遇到这样的师父,如果他让你产生怀疑了,你首先要反思的是,你怎么就遇到了这样的人?要知道,你根本就不会遇到跟你没缘的人。或者说,你无法遇到一个跟你不一样的人。如果你遇到的师父是个坏人,你也好不到哪儿去。你实在觉得这个师父不好,就去再找别人。
你去找下一个善知识,你天天盯着他看,你看你能不能看出问题来。你天天跟他这么近,天天盯着他,用你心里的那把尺子不停地量,你一定会找到问题。
希望大家都能用智慧来生活,不管在哪里,我们都做一个清净自在的,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就算是你很爱的人,好好享受你的喜爱就可以了,别去过多地探寻他的世界。不要忘了,你探寻的都是自己内在的世界。你探寻的越多,越失望。你都不知道,你看到的一切缺点过失,都是你自己这里出来的。
不管你多么尊重、爱戴一个人,别着魔,别著在那个相上。佛都是假的,更何况别人?大家都差不多,谁想得开,谁看得透,谁有功夫,谁就少烦恼,谁就真自在。所以大家一定养成只关注自己,不要看他人的习惯。
佛法第一座右铭:向内看,莫向外察。
我们天天看别人这不行,那不好,就是看不到自己数不过来的缺点。看别人不是,那是最愚痴的。自修心是佛,修别人就着魔了。看这个不对,看那个不对,这个有问题,那个有问题,这都是向外求。
只要我们心里对任何事物、对某一个人还有一点点执著,我们都会心向外驰,会著在外相上。只有我们内心真正干净了,没有挂碍了,通透了,满足了,不再缺失什么,能够安住在无依无得上,看得见自己的起心动念,时常能够回到自心上来,只有真正达到这个程度,才懂得什么是自悟自修、自成佛道。才会自性自度,才会悟后自度。
大家到超市买货,哟这东西真好!呀,这个蔬菜真新鲜!你要是看着那个农夫拿着一勺粪在那边灌溉,你就不买了。但是你没看见,回家炒着吃下去就觉得挺好,因为你没生心。
世间绝大多数烦恼都跟别人有关系。从别人那里回到自己这里来,烦恼就消失了一大半。把你自己照顾好,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没有烦恼,让自己安心,让自己觉悟实相。
我们继续学赠《圆觉经》。

尔时,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未曾有终始。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譬如销金矿,
  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
  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
  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如来寂灭性,未曾有终始。佛性没有生灭,没有开始和终结。生灭始终都是心识妄计出来的,一念不觉,就落入时间和生死相续中。
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如果你以轮回心来思惟、揣测、计度圆觉性,圆觉性所起的作用就会变成一种颠倒,变成了一种妄想。只能把你带到轮回里边,带到无明里面。
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你会因为这念颠倒心进入迷城幻境,而不能入于佛智慧海。佛海又称萨婆若海。
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就像提炼金子一样。金子虽然是本有的,非销故有,但最终还是要通过销炼才能成就的。只要把包裹它的石矿去除掉,金子就显露出来。金虽本有,没有智慧、没有善巧,不去掉它外围的这些石片,金子也显现不出来。修行也是如此,虽然众生本有佛性,但是不去除妄想无明的浮云,佛性又不能显现。
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一旦我们觉悟实相,不迷到幻相中去,就再也不会成为凡夫。金子一旦被提炼出来,再也不会成为矿石。生死、涅槃,凡夫、诸佛,凡、圣,包括迷与觉,轮回与解脱等等,都是空花相。迷时都有,悟后皆空。
人为什么会生烦恼,为什么会有疑惑?起心动念,关注的都是二法,心会有所住:有所住,就会生烦恼。关注吃素还是吃荤,关注在家还是出家,关注年轻还是年老,关注是女是男,关注是愚痴还是聪明。你关注的都不是根本,都是二法。修行不见性,永远不能成就。你关注的都是相对之法,是生灭法。 这一切二法,你能想象得到的,能进入思惟、语言、名字的,都是空花相。
思惟犹幻化。幻化就是不真实、空的、无常。何况诘虚妄。这个探究的心本身就是虚妄的。更何况以此虚妄心探究、反观另一个虚妄,只能离实相转加悬远。也就是你关注的对象本身是虚妄的,关注的作用也是虚妄的,关注的主体也是虚妄的。这就是以虚妄而诘虚妄。这个诘是质问、质疑的意思。那如何才能成就?
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了此心是了真实心,觉悟本有的佛性。一旦认识真心,就能看破一切虚妄。认识什么是真的了,就不会被假的所迷。或者说,认识到一切都是假的,自然就能了达真实的。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总有人问:师父,此心是真心还是妄心?别执著心这个名字。真心、妄心是一个心,没有两个心。分别和执着即是妄心,放下而不住即是真心。体是一个,用成无量。了此心,就是不迷到外相上去。认识真的了,就不再被假迷,识破假的了,自然就认得真了。是一个心,没有真心和妄心。迷时叫妄心,觉时真心亦不立,假名一心。

弥勒菩萨章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
这一章是弥勒菩萨代大众发问。他对佛说:大悲世尊,希望您能够为菩萨开示本性秘密之藏,令诸大众能够深悟轮回根本,分别邪正从何而生,布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究竟解脱生决定信,不再重复堕于轮回,起无量的烦恼,受苦无穷。
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大涅槃就是真实解脱,究竟自在。佛有时候用不同的词来形容一个东西,涅槃、般若、菩提,都是形容本觉心、觉性、解脱,从而不再堕于轮回的境界,起循环见、起虚妄见。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
这是他提的问题,怎么来断轮回?上面一章金刚藏菩萨的问题是:佛和众生什么时候起的无明?佛用方便智慧指出,你的问题本身就是无明,非为正问。这个无明从一念一而起,但并没有交代怎么断无明,怎么不起这个无明,也就是怎么才能不轮回。
这时候弥勒菩萨进一步发问,怎么断这个无明和轮回。

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
弥勒菩萨问,众生在轮回中有什么特点,有几种轮回性?修行要有什么样的方法和差别?诸佛来到众生中示现,教化利益众生,当施设什么样的教化和方便?

唯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曜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
希望世尊您能够不舍大悲心,令所有的菩萨和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曜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慧目肃清就是得正法眼,慧目就是法眼,也就是正知见,修行的见地。肃清就是清除过去的邪知邪见。照耀心镜,就是让自己本性的智慧显发出来,智慧的光能够照耀出来,以此来圆满觉悟如来的无上知见。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弥勒菩萨问完问题之后,五体投地,礼拜佛陀。这样三次礼拜,每次都是具大威仪,不急不慢,具足恭敬。这时,世尊告诉弥勒菩萨:你问的问题太好了。善男子,你能为诸菩萨和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最深妙的实相和义理,令诸菩萨法眼清净,及令末世一切众生,永断轮回,觉悟实相,具无生法忍。你认真听,我为你说。

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这时,弥勒菩萨依教而听,满心欢喜,大众全都静默无语,聆听佛陀说法。
这一段还是从众生能接受、能理解的角度来讲说轮回的根本。到祖师那里,如果你问祖师怎么断轮回根本?祖师才不会给你讲这一堆啰啰嗦嗦的:你带了多少钱来?先去把欠我的钱还了。听明白了吗?八月十五当正月十五过。
佛陀回答道:一切众生从无始际,因为有种种恩爱和贪欲,所以才有轮回。什么是轮回的根本?恩爱和贪欲。当然,所有的恩爱和贪欲都不出于无始的一念无明。但是只这一念,还不足以造成轮回,由于对这一念不的不觉,对自心所现境界产生了贪爱和取着,才导致轮回。一念的住着表现在什么地方?表现在恩爱和贪欲,表现在淫欲和情执上。
憨山大师说:无明有两种,一种是发业无明,一种是润生无明。一念无明不觉,迷失本心,是发业无明。于此念上复生住着,取着自心境界,而有恩爱和贪欲,故成五蕴,续诸生死,轮回业海,叫润生无明。
由有种种恩爱贪欲。因为种种的恩爱、贪欲,所以才有的轮回。我们见到可意的境界、可爱的事物,看到自己心爱的人,生起了一念贪心,以为实有我及我所。这念贪心一起,轮回就产生了。一念起,五蕴即生。一念住,就拔不出来了。无始以来这样用心,习惯了,当真了,念念住著,最后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惯性,强大的习气,见了就著,见了就贪,见了就爱,见了就取。佛把这种作用,把这种习性,叫做爱欲,叫做无明。
众生不知道自己贪的东西是自心所现的幻境,而把这个幻境当成了一个真实的客体,把能贪的当成主体我。虚妄的我面对虚妄的客体产生贪爱和取著,就形成了爱欲。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
不管是什么样的生命、生物,能动的生灵,我们把它叫做有情众生,有灵性的生物。这些生物都是因淫欲而有性命,而投胎,受这一期的报身。
当知轮回,爱为根本。怎么显现出这样的一个幻化的身体?是因为一念贪爱。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因为有了诸多贪欲,助发了爱欲的习性。爱欲,也就是淫欲之心,本来是佛性的一个作用,可是你不知道,你住在了这个作用上,认为有个自己,有个爱的对象,于此幻相起执着心,这叫助发爱性。住着住着就当成真的了,就变成一种根深蒂固,非常难以改变的习惯。人之所以投胎到这个世间,就是因为爱欲之心没断,所以才能够令生死相续。
我们看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动物,这个世界里面有太多的生命、生物,都是因为淫欲而生。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欲望是因一念无明而生,而性命又因欲望而有,所有的人都爱惜、贪爱自己的生命。贪爱自己的生命,就是因为那一念爱欲之心在支撑。
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爱欲是因,生命是果。因为有爱欲,所以才有生命的个体。众生因为爱欲而投胎,然后有了五蕴色身。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因为这一念贪爱之心,执境界为实,喜欢的就取着,讨厌的就憎恶。然后就起了违顺之心,有了喜爱心和憎恶心。有了憎恶心,就有了嗔心,就开始造业,所以才堕三恶道。
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境界违背了自己的心意,遇到不喜欢的境遇和人,就会心生憎恶和厌嫉。这个人长得漂亮,看着高兴,就心生欢喜;这个人长得丑,说话也不顺我意,就生起了憎恶之心。因为这种取舍、分别之心,对顺逆境界的执著,所以才造种种业,受生于三恶道。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知道贪爱、欲望给自己带来的苦,讨厌这种欲望。由于讨厌诸苦,开始修行,希望有更好的果报。爱厌业道。虽然讨厌恶道,但是心中还有贪爱的种子,还想有更好的果报。因为讨厌坏的业报,喜欢好的业报,开始舍恶乐善,修十善业道,故能感召天人的果报。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
有的人知道爱欲和恶道的轮回非常讨厌,就弃绝爱欲,乐舍一切世间享受,修于梵行。不知道弃爱舍乐,还是内在的贪爱在作祟。故云还滋爱本。
以离欲故,便能成就各种有为增上善果。但是因为真正的有心没有去除,贪爱的根本没有破掉,还在轮回里,不能成就圣道。
弃爱乐舍,放弃所有的贪爱和乐着。乐舍就是能够舍于一切的爱欲境界,而想达到另外的一个境界,虽舍了这个,却想得另外一个。有所得的心没有舍弃干净。不知道弃爱舍乐之心还是贪。
这些是指声闻乘人。四果罗汉都是弃爱舍乐,舍弃世间的五欲六尘,舍得干干净净,而别求圣道。离生死而觅涅槃,舍世间而求菩提,终无是处。
这些人一看到爱欲的境界就非常的恐怖,怕染污了自己,怕堕于轮回,一心渴望修于圣道而求解脱,渴望证得涅槃寂静,不再轮回世间。这个恐惧和渴望之心,还是生死根本。所以叫还滋爱本。这跟凡夫贪爱六尘境界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隐藏得更深。
凡夫贪爱五欲六尘,贪爱世间境界,只是粗的执着。而一旦众生执著于修行,深恶轮回,而渴望涅槃,渴望解脱,升起法执,那这个执著就不容易断了,也不容易看到。
为什么说声闻乘人于无上菩提不能复发?在《维摩结经》和《法华经》里讲,声闻乘人犹如焦芽败种。他著在了一个更大的幻境里,掉进了法的幻境里出不来了。被涅槃所缚。
凡夫有反复。凡夫虽然有对世界、五欲六尘的痴迷,但是他的心不定,没有被定型。他遇缘还可以发菩提心,修于大乘。但声闻人已经定型了,很难改变。
一旦修行人迷在了对法的执著上,就很难改变,所以才现有为增上善果。有为增上善果就是指声闻和缘觉果,都没有出轮回,不能够成就圣道。爱本很广泛,不像我们平时所说的,吃个荤呐,喜欢一个人,爱上一个物件儿,那者是最粗的爱。看上去是很深的执著,但是还是粗的,细的就是对法的执著,还有俱生我执,它会表现在其他很多隐藏的地方,如果我们不修行,根本就看不到这些执着。
比如有人提到你的名字,你就会起种种心,还没说你好坏,你就开始起心动念。发了篇文章,人家赞叹你就开心,只要有一个质疑、一个批评、一个否定,心里就不舒服,那个讨厌的习气就冒出来了,开始在那起心动念,甚至开始生嗔恨心。心里就不停地想,他怎么这么讨厌呢?真是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呀!这众生还能度吗?还让不让人家说话呀?就会起很多的念头。这都是无始以来我执的根本和习气,这个才是真正难断除的。
要想成就圣道,就得把这个最细的、潜伏最深的我执看破,不住。这个看破不是把它砍掉,你砍不掉,因为它就是佛性。砍不掉的,只能不被它所骗,不被它所转。通过修行,转所依,变为无所住。无明和我执是从佛性升起来的,只是别住着就行。起了这一念,赶紧离念,转身,该干嘛干嘛去。

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所以众生欲脱生死轮回,应当先断贪欲,并除爱渴。
我执主要表现在人我执和法我执上。人我执二乘人能断,断除了对身体的执着。人我执就是对生命的贪爱和执着。声闻人对世间贪爱的一些东西,粗的贪嗔痴,这种烦恼都已断了。不会起淫欲之心,能够远离世间一切欲望的境界。
但是他的法我执很难断。法我执也是一种贪欲和爱渴,只不过隐藏的更深。对法的执著是修行人最后要放下的,法执是最难除的。法执包括对佛法、对修行、对开悟、对善知识,对修的法门,对佛,对解脱,对这一切的执著。只要还有一念执著,都是无明,都是轮回的根本。
大珠和尚说,想证大涅槃,是最大的无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