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讲记第一讲

圆觉经讲记第一讲

00:00
35:23
圆觉经讲记第一讲
《圆觉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禅宗经典,历代禅宗祖师都非常重视这部经。祖师们在讲经说法,开示法要时,经常引用这部经。如“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四种禅病”等。
《圆觉经》在中国流通的也很广泛,上上根基的人从此可以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经云: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又云: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历代修行者都会学习、读诵这部经。但经中义理深奥,三种禅那的修行变化多端,对一般人来讲较为困难,导致很多人不能真正受持此经、修习此经,不得利益。
不管我们坐禅,还是练习觉知,去经禅、行脚、独处、读经、诵经,都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你的世缘要少,心中牵挂少,这颗造作的心能够歇下来。如果你心中俗事太多,挂碍太多,就很难把经文读懂,行禅也不会安心,坐禅也静不下来。读经的时候也很难专注,会经常打妄想,读几行就不愿意读了。
《诸佛集》共收集了二十部大乘方等经,除了少数几部是节选,其余都是全文收录。大家有时间要把它通读一遍,这个跟你练习觉知、打坐是一样的,经典是一个工具。读诵经典是最好的修行方法之一。无数经典里都在写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当然最重要的是经典里记载了佛陀行道,证道、觉悟的经验。正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希望这些经典一直在修行路上陪伴着我们。读诵经典作为一个最方便的工具,把我们从对世间种种的贪着中转移过来,转移到法的智慧里来。
我们通过学习佛陀的经典也可以得到快乐、智慧、法喜。你放弃世间享受越多,学习经论的时间就越多。你越深入经论,越发现自己的无知和愚昧。佛陀的智慧广大深远,拿《华严经》来说,因为篇幅太长,八十一卷,大家很少能够真正静下心来把《华严经》细细地读一遍。因为你静不下来,你就看不到《华严经》里的智慧、美妙、重重无碍法界,看不到世界的广阔。
学习经典一直是很多修行人的一个瓶颈、一个障碍,大家不愿意去诵经,不愿意去学习经典。一是我们世间的缘太多,第二就是懒散,放逸,不愿意读。我们现在有了这样一个道场,一个共修的氛围,我会尽量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跟大家一起学习经典,一起读诵经典,希望有更多的同修发心学习和读诵大乘经典。
有师父带着大家诵经,大家只要坚持每天读诵,用不了多久,它就会变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在道场的每一堂功课,每一个修行环节,希望大家都能够认真对待,不要把它当成一个任务,当成一个被迫去做的事情,而是从心里认识到这是我们解脱的资粮和法码。师父安排的功课,一定是对你修行有帮助的,是对治我们散乱放逸的心,对治我们不愿意精进、总是贪玩的种种习气。
关于读诵和学习经典,我们就讲到这里,现在我们看圆觉经的正文。
文殊师利菩萨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过去《圆觉经》我也读过很多遍,每次读这一段的时候,都感觉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不知不觉用自己的意识、分别心去想象婆伽婆,佛陀三昧正受、大光明藏的境界。这就是凡夫的习惯,总是用识心看待圣人、看待实相、看待一切问题。总是进入头脑、进入分别,用自己狭隘的无明和轮回心来测佛的智慧。
“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婆伽婆是佛陀的别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在道场里面每天过简单、宁静、舒适、安闲、恬静的生活,就是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婆伽婆、神通、大光明藏并不是多么神奇和高妙的境界,它是最平常的境界,平常得我们都不以为然,平常得我们都会时时错过。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这样生活,在这样的境界中,只是被我们忽略和错过了。
我们在院子里走路、吃饭,坐那里面乘凉、晒太阳,跟同修聊天,去行脚,在路上看风景……我们正做一切事而不生想的时候,正“恁么”时,没生“恁么”想,没有烦恼和执着的当下,就是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
婆伽婆不是外在的佛陀,是你自心没有进入妄想,没有进入意识分别的状态;是你看到夕阳西下,听到溪水的声音,感受到细雨打在身上,一阵凉风吹来,直用见闻觉知,又不住见闻觉知的每一个清净心。每一刻你在用而又不住的心,那才是佛陀的真实含义。
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以一颗平常心过的生活,都是佛陀的生活。六祖大师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但用此心”就是直心生活的每一个当下,都是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
为什么讲正恁么时,没生恁么想的时候要加个引号呢?因为这个正“恁么”时也不可得,没生“恁么”想也不可得。曹山本寂有一首诗偈:莫行心处路,不挂本来衣,何须正恁么,切忌未生时。“何须”和“切忌”,是不需要的意思。作为佛陀和祖师给学人开示的时候要用语言文字,告诉我们有那么一个状态就是你的本心,你去悟这个。但这只是一种启发和引导,是方便说,不可执着。
何须正恁么?正恁么时就是你本来面目,但它已经过去了,你若认为有个“正恁么时”,就已经不是了。当你生正恁么想时,它已经进入了意识,已经变成一个定法了。所以说正恁么是带引号的,带引号的正恁么就是让你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时刻直接作用,而不是描绘那作用。
我们每一个作用是不间断的,都是本心在显现,只是因为我们加了住著心、贪著心、思维心,被念头缠绕了,就错过了自心佛的每一个作用,所以道:“古佛过去久矣。”
我们以前读《圆觉经》,读到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一看这句话,就想到是释迦牟尼佛入到了一个很殊胜、不可思议的境界。原来一切众生日用,最平常的穿衣吃饭的境界,就是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一切众生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什么时候会离开这个境界?进入妄想,进入烦恼,想是想非,分别自心境界的时候。说到究竟,无论你想什么,做什么,还是没离开这个大光明藏,只你自己不觉,枉受烦恼而已。
婆伽婆是指自心、本性、佛性,一切众生一切时一切处都是此心,不离此心。一切众生皆有神通,皆住大光明藏中。所以这个境界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个非常神秘、高不可攀的境界。古人云: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见桃花太简单了,开悟太简单了,佛陀不过是夜睹明星而悟道,香严智闲听瓦片击竹子声悟道,楼子和尚听一句歌词而悟道,香积佛国的众菩萨闻香而入道。我们天天看,天天听,天天嗅,我们天天在大光明藏里面,可是天天不安心、不安分、不安住,还是向外去五欲六尘。学了佛法,远离了六尘,又去找佛,找清净境界,找一个自性。
为什么说禅宗是见性成佛的法门?上哪里见性?终日见性却不知。被什么障碍了?被知上所立的知障碍了。肉眼就能见性,被什么障碍了?被见上立的见障碍了。见性成佛不是某一个人成佛,自性是佛,性本是道。但是,如果你不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总会离开这个日用的无相大光明藏,离开这个当下,别处寻佛,别处找大光明藏。
活在当下,言下见性,不费一功,就能入于神通大光明藏。把茶杯递给我,只此一句,胜于十方诸佛所说一切法。你一打妄想,回到觉知上来,回到见、闻、觉、知的作用上来,又不住这个作用,比你读三藏十二部更有意义。还有比这更简单的修行和证悟吗?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这就是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
大家会了吗?我平时给大家讲公案里的故事,有时候我们自己也练习,是不是?现在你明白什么是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了吗?我们每天都在干这些事情,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这不是模仿或者无聊,难道我抓一下脸,你就觉得我在做作吗?蚊子、苍蝇盯过来,小虫子爬过来,我抓下脸,很正常。不管我们转身的功夫养成没养成,至少这个见解你要知道,禅宗解脱、开悟都是言下的,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重要的是,你是否捕捉到它,你是否准备好。
这个见解要信受,知事般事便休。要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解脱,才是真正的修行,离此之外没有修行,离开抬头低头没有修行。
难道是因为你进入头脑、进入分别妄想才解脱的吗?正好相反。会了,无比简单。你一下子就出来了,就开悟了。至简,简单到你会吐舌头,你根本不相信。所有开悟的祖师在那个当下心里都会想:原来如此。开悟不代表你每次都能从妄念里出来,每时每刻都不打妄想。你明白解脱确实是这样发生的,对这个道理不再疑惑,这就是开悟。解脱和出离的程度,是需要练习和功夫的养成。怎么才能变成一种实实在在长久的觉悟?就是你要保持,你要保护,你要时常不进入妄念,或者是立刻从妄念里出来。没有人可以帮你,除非你不停地练习,不断地从头脑中出离,于一切境界不住,直到你拥有了不住的能力。
不是会知解不住的道理,而是行出不住来。不是用语言文字解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是能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才是修行最难的地方。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就是住在妄念中,就是随念生心,活在自心幻境里。生活中随时会出现无常,很多的境界突然之间就来了,如果你没做好准备,如果你的习气、无明、我执还在,你就会被自己的妄念所骗。
“三昧正受”。三昧正受,不是指狭义的禅定,而是指大涅槃、诸佛住处。有人问:什么是诸佛住处?三月杨柳,八月桂花,不可道西。三昧正受,在禅宗祖师那里就是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会了,就是老头戴草帽,不会就是假使满世间,皆是舍利弗。
三昧不仅仅是禅定,也是智慧,也是总持,也是无所住。以无住故,而得智慧,而得解脱。
三昧正受,就是安住,就是无所受。《涅槃经》云:“如来毕竟远离二十五有,永得涅槃安乐之处,不可动转,有无尽灭,断一切受,名无受乐。如是无受,名为常乐。若言如来有受乐者,无有是处。是故毕竟乐者,即是涅槃。”涅槃经的这段开示可以清楚地解释什么是“三昧正受。”可以解释什么是诸佛涅槃,什么是诸佛住处。
障蔽魔王领诸眷属一千年随金刚齐菩萨,觅起处不得。忽一日得见。乃问曰:“汝当依何而住?我一千年觅汝起处不得。”金刚齐菩萨曰:“我不依有住而住,不依无住而住,如是而住。”金刚齐所住即三昧正受,即诸佛住。
如果此理不通,我们会认为世尊入的三昧正受是多么深的禅定、多么殊胜的境界。其实我们每天每时都是在三昧正受中,你一念进入妄想,一念做众生,一念受生死,一念非正受。你一念出离妄想,一念出离问题,一念烦恼不生,就一念在三昧正受中。如果说还有一个正受可受,还有一个定可进入,那就不是真正的三昧正受。真正的三昧,真正的禅定,是不生禅想,离住禅寂,非受非不受。心无所住,离一切相。做一切事行云流水,当处出生,当处寂灭,也不生寂灭想,亦无正受之想,此名三昧正受。
修行领悟了这个最关键的地方,才能一通百通。明白了什么是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就知道什么是佛,什么是真正的禅定,什么是大涅槃。
这两天我一直在想,咱们禅堂要不要放一尊佛像?你看我在讲三昧正受,说了一尊佛像的事,这是为什么?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前面明白了,这几句也就明白了。都是在用不同的名相来讲同一件事,来形容心的自在和解脱。“如来光严住持”,住持于哪里?什么是光严?无所住,离心意识,才是如来光严住持。
佛陀为了引导众生,他把本来很平常的一个境界描绘得非常庄严神圣,让我们对这样的境界心生向往。 如果佛陀一上来就写,一时,婆伽婆在院子里喂鸡,与诸农夫,共相喝茶,谈论农事。还有人跟他学法吗?这都是啥玩意儿嘛?这还是佛经吗?还有人跟佛陀修行吗?还有人把这些话流传下来吗?不会了。所以佛陀有智慧。他这样写自有人将来明白真意,就会把它开示出来。最后就是坐在院子里看鸡,这儿溜达来,那儿溜达去,听鸡叫,闻鸡屎,偷鸡蛋。可是,如果将这么平常甚至让人鄙夷的事情,把它写成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是你的本来面目。还有人信吗?有人懂吗?有人明白吗?没有几个人真正明白。
你每天的生活,你每时每刻自然而然的样子,没有烦恼,没有妄想的时候,就是诸佛如来光严住持,就是一切众生清净觉地。
师父,我怎么不明白这就是一切众生清净觉地?你下次推开门的时候,麻烦您把它关一下,就进入了众生清净觉地了。走路做事,心不在焉,还想明白清净觉地。什么时候把眼前和手里的事做得认真些,做好了,就入了清净觉地了。
开悟也好,见性也好,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契机,有很多的机缘,就是你把握不住,你总是顺着惯性到意识中去找它,就错失了它。你转一个角度,突然间变换一下,就碰到它了。
平时就要练习心无所住,如行云流水,于一切境,不思不忆不着。那就是“身心寂灭。”“身心寂灭”并不是人灭度后叫寂灭,做一切事没有染着,就是身心寂灭。不分别自心境界,于一切不取不舍,就是“平等本际”。妄心不生,没有方所,即是“圆满十方”。虽知世间如幻,不违世间,随顺世间,即是“不二随顺”。随意示现世间,亦不染世间,即是“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今天我们学了两句诗,曹山禅师说:不行心处路,不挂本来衣。这是诸佛行处,诸佛住处,也就是“光严住持”、“身心寂灭”。什么叫心处路?心行有迹可寻,有所住,就是心处路。有心做什么事,以有所得心、有所求心、贪嗔痴慢疑心去做事,就是心处路。没有这些心,心就如虚空,如实相,了不可得。
修行就是泯除这些住着心,这就是莫行心处路。
不挂本来衣。什么叫不挂本来衣?就你脑子里从来没有想到什么是本心啊,什么是真我啊,佛性啊,你根本都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本来衣是形容真如衣、解脱衣、涅槃衣、无相衣。但是它一旦付诸名相,就变成了概念,就不再是“本来衣”。所以要“不挂本来衣。”还有个“本来衣”的概念,那就不是“本来衣”。
心里不再生起这些概念,做事没有任何执着,随时都处在解脱的境地,于三界不现身意,心念没有人能够捕捉到。就像慧忠国师,就算大耳三藏有他心通,也不知道慧忠国师在想什么,这才是真正的神通和本事。别说鬼神捉不到你的心识,十方诸佛也觅不到你的心识。这就是于不二境,现诸境土。
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于这个清净的不二本性上显现的一切自在生活,就是净土。这个净土就是自在解脱的生活。不是说东方西方或者是某一个环境,某一个方所。是指你现实解脱的生活,你清静安闲快乐的生活。一旦你能够觉了你的本来面目,了达清净觉地,你随时都是活在净土里面,活在自性的净土里。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了达了诸法唯心所现,唯是一心,妄心不起,不再执着任何名相,当下超脱一切妄念,即是“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即是“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这一段讲到的十二位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到贤善首菩萨,他们提出问题,佛陀来回答。作为不同的角色,来表不同的法,但都是代众生发问,佛陀就这些问题一一开示。
每一章依一个菩萨的名字来命名,共十二章。我们读诵《圆觉经》可以分成两部分来读,前六位菩萨是上半部分,剩下的六位菩萨是下半部分。一般三十分钟左右就能读半部,整部圆觉经一个小时基本能读完。一些长一点的经典,比如《六祖坛经》、《维摩结经》、《思益梵天所问经》,把它分成几个章节来读诵,就不会太有压力,可以慢慢放松地来读。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学佛要学佛和菩萨的用心、发心,慢慢也就跟佛心相应了。
这个时候文殊师利在大众中从坐而起,到了佛前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合掌,恭敬地对佛说。
为什么菩萨问法要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这是弟子请法时的恭敬心,表现了内心重视佛法,对法的尊重,对善知识的尊重。听经闻法需要具足因缘和福报。只有以恭敬心来问法才能得法,法不轻传。
过去我们给大家结缘法宝的时候,本来都是免费结缘的。可是有很多人经书结缘了,两三年从来都没打开过。后来收费五十元一本,他回去就会翻两页看看,不翻两页,就觉得自己亏了。
有不少人到禅院来见我,来求法。我不会轻易给你讲什么。你只有在这里待到一定时间,心静下来,我再讲什么,你才能听得进去,才知道什么意思。你急匆匆地来了,到这里就问一堆问题,待了二十分钟就走了,我给你讲的那些能有用吗?你不在这里待一段时间,是很难静下心来领悟到什么。
学法、请法、问法、求法,需要恭敬心,需要足够的耐心,需要对法有足够的尊重。所以菩萨们在经典里问法的时候,要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认认真真地对佛讲出他的问题。
文殊师利利代大众问: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您是在因地是怎么修行,怎么觉悟的?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并且讲说菩萨在修行过程中怎么发清净心,远离各种过失,能够使末世众生求大乘者,远离一切的禅病、修行病、知见病、烦恼病,不堕各种邪知邪见。
作是语已,五体投他,如是三请,终而复始。说完之后,文殊师利五体投地,连续三次做礼,郑重向佛请法。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圆觉经》里每一章都会有菩萨请法,可见请法的重要性。
菩萨们为了请法,都不急不躁,佛陀回答菩萨的问题也都非常有耐心,条理清晰,丝丝入扣。这样听法大众才都能安住当下,才能如理思惟。
其实生活也好,修行也好,就是回归平凡、回到当下。把每一个眼前的事做好,不管这件事多么微不足道,把它做好了,就是修行。以恭敬心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就是最好的修行。
六祖在五祖那里八个月舂米,他天天就干这点事情,心无旁骛。如果你一天天洗衣服,每天都能安心地洗三个小时衣服,不打妄想,你就成了。
我不爱洗衣服,我喜欢养花。那没关系,做什么都一样,只要你干什么时没有妄想烦恼,内心清静,简单,淡泊,恬静,那就是修行,而且是最上乘修行。有人爱洗衣服,有人爱去摘野菜,有人爱照相,虽然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这些都是修行。
这是文殊菩萨请法,世尊不紧不慢地嘱咐大众认真听。为了让大众能够听得特别清晰,佛陀又把文殊菩萨的问题又重复一遍。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就是问佛怎么修行开悟成佛的。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并且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能够正确地修行,不落邪见。得正住持,如法安心,如法安住。
汝今谛听,你要仔细听。当为汝说,我为你们讲说。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依佛所教,满心欢喜。大众都默然,专注听法。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