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讲记第六讲
上节课我们学到: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其实这个就是从根本上修,心清净故一切清净。一空一切空。就是觉悟到修道的主体,身、心、世界,都不真实,如梦如幻。主体如果不真实,从主体这里产生的一切都不真实。身心尚不存,更有什么法与非法?所以一切都清净。
清净是了不可得的意思。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名字、是概念,是建立在虚妄的身心这个基础上。觉悟到身心是虚妄的,一切法相也就破了。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众生没有自体性,一人如是,多人如是。多人如是,乃至十方世界众生都是如此,虚妄不实。永嘉大师《证道歌》说: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坚如电拂。
一切实相性清净。一切法都是清净的,一切相都是清净的。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这叫一切实相性清净故。真正悟到自心,一切都是实相,一切都是佛法,一切都清净。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自心清净了,世界就清净了。一世界清净了,多世界就清净了。这里的世界,也是概念,名字,并无实体。楞严经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尽皆消陨。维摩诘经云:诸佛国土,亦复皆空。知道虚空也是假相,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不会再发这种虚妄心了。
所以见解出了问题,修行就会出问题。有些人说,开悟见性了都未必能往生西方,禅宗是狂禅。也不用和他们诤论。六祖大师说: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言下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争,争即失道义,执逆争法门,自性入生死。
娑婆也好,极乐也好,都是相对存在,相待而成。都是有为,生灭无常。秽从哪儿来?净从哪来?都是妄心分别出来的。净是儿子,秽是妈妈。从秽生出的净,没有秽哪来的净?
所以二法相因,成中道义。你要看到究竟生出净与秽、善与恶的那个。要看到那个不二的真性。不要一说净,就著净。著净和著秽是一样的。如果你执著一个净土,迷于一个方所,那还是在生灭法里,是在二法里,是在幻相里,其实你还没脱离秽土。
有无俱遣,净秽不立,两边不住,那才是真净土。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众生不是著秽就是著净,总是有取舍。永嘉大师云: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贪著西方净土,想求一个方所上的净土,和沉迷生死是一样的。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我们怎么领会觉性犹如虚空一样?虚空平等不动,觉性亦复如是。明暗有变,方所有变,但是虚空不动。西方也好,东方也好,都是相对的,对于虚空本身来讲,它没有东西方,没有高低,上下、左右、南北、长短、大小,都没有。佛性也是这样,它没有方所,没有对立,没有生灭,故言平等不动。这是从体上讲。从用上讲,正是因为体性平等不动,所以能生一切法,能成一切相。
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四大之性本来是空,故名不动。觉性也是如此,无有少法可得,故名平等不动。
佛说法如黄叶止啼、空拳哄小儿。我们不能对佛所说的法产生执著,如果你迷在文字上面,就错解了佛陀的本怀。这里的四大不动,是指觉悟后再看四大,即非四大,是名四大。
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一切法的实相都是平等不动。动的是我们的分别心,我们的妄想。风也未动,幡也未动,仁者心动。十方世界本来清净,一切诸法本来清净,以妄念故,覆盖真如。众生因为被识心所骗,分别自心境界,才有所谓的生灭、起落、有无。
善男子,觉性圆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
六根遍满法界,不要去想象,到处都是眼。六根者即非六根,是名六根。通达六根不再实有,这叫六根遍满法界。这是一种形容、一种比喻。古人说:整个大地是老僧一只眼,我一抬脚十方世界都震动。
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
六根是空,六尘亦是空。并没有实有的六尘,也没有实有的六根,这叫六尘遍满法界。
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圆觉经我们已经读了很多遍了。大家这些天一直在读《圆觉经》,为什么叫圆觉?一切圆满,一切觉悟,一切众生皆证圆觉,没有一法不圆,没有一法不觉。处处可见圆觉,圆觉处处显现。时时见性,不离自性,一切都是自心与自心的游戏,自心与自心的对话,自心与自心的作用。
庞蕴有一句诗叫:日用事无别,惟吾自偶偕。就是这个意思。你想甩开它都不行,喝水也好,眨眼睛也好,起一念疑心也好,或者陷入无记、打盹也好,都是它。
古人云:“未透时撞著铁壁相似,忽然一日觑得透后,方知自己便是铁壁。”
只要于一切法无住著心,自然相应。洞山云: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别再找它,就是它。一找它,反不是它了。
真如本性,广大无边,无微不至,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无时不显。它没有出生,没有死亡,没有恐惧,没有挂碍,没有拥有,也没有失去。悟得它,就是大富长者,源源不尽,用之不竭,不用再做穷人。
学法、悟道、入道、见性,随便哪一门都能见性。只要你会用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不是开悟,无不是见性。这即是八万四千陀罗尼门遍满法界。门门彰显本性,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
你的围巾从哪买的?大家得会听法、会学法,会从八万四千陀罗尼门随便一门里面入道。把你淘宝那网页推给我,我也要买一条这样的围巾。
夜来香这两天怎么样?好了是吧?你好了,我要犯病了。师父在说什么?有人又开始琢磨。不知最亲切。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
悟到根本,一真一切真。或者说无伪亦无真,无实无虚,假名为真。这叫根性尘性,无坏无杂。
由彼妙觉性遍满故,就是自性不分别自心的刹那,就是一真法界。从真这个角度讲,全都是真。所以根性尘性,无坏无杂。其实并没有变化。我们以肉眼以识心来看,万法都是变化的,其实没有这个变化,是不可思议的。
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这也是一种比喻、一种形容。一个开悟的人,他的心智对一切都清楚了达,无疑无惑,就像天亮一样,屋里全都是光。开悟见性的人,活在这样的一个觉醒、觉悟、无疑、无无明的状态中。
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灵云志勤禅师说“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为什么见了桃花就不疑了?桃花是不是尘?是尘。开悟后,尘清净,见桃花的眼根也清净。见到桃花的那一刹那,好美的桃花,眼识也清净。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这里的“觉成就”是指真正的见性、开悟,觉悟了本心,抓住了根本。不见性,所有的修行都不成为修行。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见性,就能离一切相。离一切相,自然见性。觉成就是见到真实性。见到真实性,于一切法就不会染着。见花、听声音、闻到气味,触到一些东西,都以智慧心不再染着,不迷在相里。
就像人,每天他会动,会说话、会笑、也会长、也会叫、也能够静下来,你要看是谁在起作用,是手和身体在起作用吗?是眼在起作用吗?不是。是真如自性在起用。你认识这个真正的本性之后,就不会再被任何的法相所束缚。
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菩萨是指当下这个修行人,所有的修行人,这个幻化的个体,一旦觉悟后,再修行就不会有法执,也不会有法的束缚,更不会求解脱。因为没有什么束缚,也没有人去需要去解脱。缚脱是二法,都是妄念。
因为著相,没见性,所以才求解脱。一旦见性,佛性对你没有了束缚,也不求解脱,性自解脱。如果我们迷于这个真实性,而著在了一个自体性、个体性,著在一个我上,我们就会自己被自己束缚住,然后还别找一个方法去求解脱。
不厌生死,不爱涅槃。生死涅槃只是一念分别。当你见性了,就不会被念所骗,知道念性空,念性即是佛性,你根本都看不到什么是生死,什么是涅槃。生死都找不到,都了不可得,更到哪里去找一个涅槃?通达这个是真正的涅槃。看不到生死,是真正的涅槃。
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你看到一个人持戒精严,这只是相上的持戒精严。真正的持戒是心地无非自性戒,是无相戒。于诸境上不起爱憎之心,是真持戒。所以,通达了自性真戒,自然不再高看持戒,视轻毁戒。有些人持戒特别精严,到了晚上不吃饭,一见到荤的就恶心要吐,闻到别人身上有一点小葱的味道,就用嫌弃的目光看着他。这都不是真正的持戒。
持戒是自己的事情,不是整天拿眼睛盯着别人。你觉得你吃素好,很清净,你很开心,你开心就好了。戒律是约束自己的,需要约束就约束,等你自在了,就不在关注这些细节了。
如果约束使一个人变得自在,那它就不叫戒律了。他因为持戒而得自在,这不叫戒律,这叫智慧。如果是一种被迫的、紧张的行为,这个不叫持戒,这叫自虐。
持戒也好,坐禅也好,读经也好,我们一切的修行都是自然而然的,不要觉得好像是被迫的或者是非常紧张地去做这个事情,我们学法本身是为了解脱,为了自在。没有得自在反而越来越紧,证明你学错了,你学到形式上去了,错用心了。
《诸法无行经》里有一个比丘叫有威仪,还有一个比丘叫净威仪。从表面上看,有威仪比丘一直住在寺院里边,跟大众在一起,依佛教而行,持戒精严。而净威仪,天天带着一帮居士在城里边四处游荡,居无定所,到处给人讲空法。过得很自在,很潇洒,看上去破了很多戒律。有威仪比丘知道后,总是诽谤净威仪,说他破戒,不是好僧人,不按照佛说的去做,到处去给别人讲空法,讲什么都没有。不持佛的戒律,他看不惯这个净威仪比丘。
净威仪是一个通达实相的人,他持的是心戒。他知道有威仪这样诽谤他,将来会堕恶道。为了让他少诽谤,净威仪就回到了寺院跟他一块住。住了一段时间,又离开了寺院。这一出去更坏了,有威仪诽谤的更历害了。经文里写,因为一念分别心,有威仪命终之后,堕落到地狱。
我们从外表上看这个有威仪有修行,持戒精严,又住寺院,完全都是如法的,符合佛陀的戒律。而净威仪处处都是跟佛戒对着干,但是他持的是第一义戒。所以,通达实相的人,不会着在是否持戒的戒相上,既不特别敬重持戒的人,也不轻视毁戒的人。
学习禅宗,从见地上讲,一念分别即是造业,即是破戒。一念嗔心起来,这个心一住著,是最大的破戒,是最大的恶。为什么?心地无非自性戒。无论你做了什么,只要能立刻放下,不生心,不住著,罪跟你没关系。罪从心起从心灭,心若亡时罪亦空。谁分别谁有罪,谁住著谁有罪。为什么一定要见性?性无善恶、无是非、无罪福、无持戒、无破戒。持戒、破戒是因人的根基而说,因众生在不同时期修行的状况而说。
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一个人学佛很久了,可能会被大家公认是有修行的,就会尊重他。但是久学未必真有修行,只是修行时间久了。我们都知道神秀大师,他在五祖座下当教授师很多年,是一个老修行,但是得法的却是刚来的六祖。
六祖刚到五祖会下的时候,他向童子打听偈子的事情,童子就说,你只是一个葛獠而已,会写什么偈子?还有别驾张日用,也对六祖说:“你也会作偈,其事希有?”这就是轻视初学。
一个有修行的人,他不会轻视初学,也不会因为对方学法时间久就推崇他。他对众生平等相待,普行恭敬。可是众生都会有这些习气,比如说到了一个寺院,对出家师就会更尊重些,而对居士就有一种轻视的心。对寺院的老人会尊重些,认为老人会有修行,而对刚来的人就不重视,这都是错误的心行。
有的出家人,言谈举址中会轻视在家人,对在家人指手画脚,这都不好。我们虽然出家了,要修平等心,对在家人和出家人都一样,见新来的和久住的都一样。就像常不轻菩萨一样,见所有的人,都心生尊重,不轻视对方。众生同一佛性,谁也不比谁更高贵。
万一道场新来的同修是六祖呢?一下就被你这双着相的眼睛给看错了,还以为他是初学,其实人家是六祖再来。所以,我们一定不要轻视初学,也不要过分高看久学。
有一次佛陀告诉舍利弗,众生有四种授记。其中有一种众生被佛陀授记了,而他自己却不知道。舍利弗听说之后,就发愿,以后再也不轻视任何一个人了。被佛陀授记,是说这个人是个大修行,而他自己却不知道。他平时看上去很普通,一点也不骄慢,但是却非常有善根,无量劫来久修佛道,很快就成佛了。
何以故?一切觉故。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妙圆觉心。佛性在每一个身上都时刻地显现着,每一个众生的本来面目都是佛。你能轻视吗?常不轻菩萨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是佛,我不敢轻视你。你将来一定做佛,我不敢轻视你。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就像我们看事物的时候,正看的时候我们其实是没有分别的,这是光啊,这是境啊,这是眼啊。都是一个,都是一心。眼和境,还有能看的作用,像一团光一样,没有内外分别,光体无二,无憎爱故。只是我们起了一念分别才有你我,才有彼此,才有憎爱。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
众生性即是佛性。众生只要不造作,不贪著,不住在妄念上,本来是佛。都是从一佛性起用,都是一佛性的显现,都印着诸佛的印记,都带着佛的记号,都带着本心的特点。
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一样,一滴水的味道一定和整个大海的味道是一样的。一切众生都带着佛性的印记,本来是佛,不需要修,只需要认识,只需要觉悟。
认识什么?觉悟什么?认识此心,觉悟真实的本性,而不迷在相上。一旦觉悟此心,才知此心离一切生灭有为,无能无所,无修无证。
一旦众生觉悟自性,就发现,本性圆满,非是修成。圆觉普照,没有能修所修,一切寂灭。
于实相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恒河沙诸佛世界,用现代的词讲就是宇宙。整个宇宙、整个大千世界中所有的星球和国土,从实相这个角度看,从无始的角度看,这些世界就像空花一样乱起乱灭。以意识心看,虚空中有世界、星球、有娑婆,有净土、有东方世界、西方世界、北方世界、上方世界、下方世界,有各种各样的星辰、有银河,有这个星系、那个星系,这些星系和世界都要经过无量劫才会坏灭。但是,于实相中,以圆觉普照的智慧去看,这些世界犹如空花,非有非无。在寂灭无二的觉性之中,再观这些世界,就像空花,乱起乱灭,不即不离,不生不灭。
从事物的成、住、坏、空来讲,一切都是虚妄相,都了无实性。于中没有缠缚,没有解脱,没有众生迷,也没有众生求解脱。因为众生性即是佛性,全都是一觉性的显现。到那时才知道,众生本来成佛,离此佛性之外,无别众生,亦无别佛。
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哪有什么生死和涅槃,哪有一个修道的人,哪有一个求解脱的人,哪有一个觉悟的人。这一切都是我们的妄想心分别出来的,是我们的心识产生的错觉。修行也好,涅槃也好,生死也好,烦恼也好,都是我们的妄念。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当觉悟之后,再看这个世界及一切法,就像昨日的梦境一样,生死和涅槃、起灭来去,都是梦中事。其能证和所证,也都是我们的妄想分别。假说为证。通达了这一点,就不再执着修证和得道。
实相中没有一个能证的人,也没有所证的法。毕竟无证,亦无证者。真实领悟这一点,才是唯一的修证和得道。悟道之时,发现所证的本性无得无失,无取无舍。能证的主体,没有任止作灭这些禅病。于此证中,没有能所,毕竟无证可得。一切法性,本来平等,无坏无杂。
讲这些义理, 还不如上淘宝买点东西。我们太容易掉进佛法的知解中去,本来是想让你出来的,又把你骗进去了。只能再把你喊出来。知道自己总奔里掉已经有进步了。最好是自己能给自己喊出来。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这就是世尊回答普眼菩萨的问题,以这样的思维、方便、住持,来修行,来解脱,来见性,才不会走错路,修错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