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讲记第七讲

圆觉经讲记第七讲

00:00
34:36
圆觉经讲记第七讲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不动遍法界。
圆觉经每一位菩萨问法后,佛陀都会在后面用偈颂的形式把前面的回答总结一遍,所以叫重宣此义。为什么要重宣此义?有时候可能有一些听法的人来晚了,或者有人前面的内容没有听清楚,佛陀用精练的语言把前面的大意再说一遍。利根、悟性高的人,听一遍就明白了。当然,偈颂最重要的是作用是重复前面所讲的内容,让大众对佛所说的义理有更深入的领会。
佛陀会不厌其烦地重复他所讲的内容,比如在金刚经中,佛陀其实很多次重复同样的义理,只是为了学人能够对实相加深理解,能够用如实的智慧来替换我们以前的无明和邪见。
在六百卷大般若经中,佛陀更是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重复着同样的义理,就像一部无数次循环和升华同一旋律的交响乐,一遍一遍地宣讲,就是为了把般若智慧植入听法者的内心。
普眼,你应当清楚一切众生身心都是幻化的。色身、肉身是四大组成,心意识是由根、尘和合而有。心性依六尘而有,并无实性,四大亦是从妄想生,并无实体。身心都是缘生缘灭,有聚有散,谁是和合者?其中除了无性的本性,并无实有的和合者。离开四大,没有所谓的根、尘、和合产生的心识。只是由一念错觉、一念执着,妄执于一个身心相,所以才产生虚妄的我和如幻的轮回。
本来没有一个实有的身,更没有一个真实的心。以这样的渐次和方便来修行、思惟、观察、住持、开悟。一切都会回归到清净法中,回归到本性中。不动妄念,便证菩提。
不动遍法界,就是不需要造作,也不需要修证,直下相应。

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
后面佛陀会讲到修行者易犯的四种禅病:作病、止病、任病和灭病。圆觉妙心中没有作、止、任、灭,没有能证,没有所证。

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
世界是从心意识生,心生则世界生,心灭则世界灭。没有心意识给世界定义,世界即非世界,假名世界。当你身心通达时,世界也不真实存在,都是影像,就如同空中花一样。

三世悉平等。
过去现在未来,是心意识分别才有。身心如幻,三世亦如幻。

毕竟无来去。
来去生灭之相也是自心分别才有,实相中无来去之相。

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
初发心的修行人想要入佛道,应这样思惟、观察和修习。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对境,生起了烦恼,这个时候就需要静下心来,用经上的义理,用善知识教授的法要,去思维、去观照。看看烦恼是从哪里来的,真实不真实,看看这个我到底是谁,有没有这个我。看看一切问题是因外境有的,还是因起心而有的。然后用实相照破烦恼,让自己回到清净中来。

金刚藏菩萨章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
我们看金刚藏菩萨的发问。他也从大众中出来,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合掌,而问佛陀。大慈大悲的世尊,你善为一切菩萨及众生说法,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修行方法,及其次第和方便,令众生去除蒙昧。与会的大众听您开示,都会心意豁然,法眼清净。
《圆觉经》里边经常会出现的词是随顺觉性,妙圆觉心,大光明藏等等,这些词都是形容我们的本心,自性。还有像开篇的清净觉地,平等本际,都是形容我们的觉性。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金刚藏的问题是,如果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又有无明和轮回呢?这个本来成佛是前面佛陀开示的“始知众生本来成佛”。他对这一句话有了疑惑,同时也是代大众来发问。可能也会有很多人心中有疑惑,既然众生本来成佛,众生的无明到底是从哪来的?
所有的问题都是从妄念而来,从分别而来,从意识而来,一切法从心想生。一旦你跳出意识的分别,一切名相和法相都消失了。用而不生用想的刹那,什么都没有。所有悟道者都在这里悟到无所得、无所有。始知众生本来成佛,不是分别出来的义理,而是妄心不生时默契的自证的实相。
佛法难就难在我们不知不觉进入意识和妄念的分别,在那里纠缠不清。我们总会落在概念上,落在对错上,会于法相生心住着。祖师禅的意义、作用就在这里,它是真正回避了所有的问题,实践出真正的解脱,而不是嘴上说解脱,不是嘴上讲有无俱遣。当佛陀说有无俱遣的时候,还落在了一个文字的俱遣上。这个俱遣,还不是真正的遣。这是文字和意识上的俱遣,是一种表述和形容,真正的俱遣是抬头看天。
当然明白人知道佛陀这样讲是方便说,可是不明白的人就会落在一个有无俱遣的概念和知解上,落在一个本来无一物的思惟上。所以有的人会误解禅宗,说本来无一物是断灭空。断灭空是你著在了祖师的本来无一物这句话上。是你著了一个空,祖师说本来无一物不是这个意思。祖师说这句话跟扭身走开是一样的,是破我们的执着。
会的人,用语言文字也能够表达实相,只不过我们看不懂。祖师说的话明明不是那个意思,我们非要穿凿成那个意思。因为那样就可以想通了,就可以理解了。我们认为想通的、理解的就是佛法,殊不知,理解了的,才让你进入轮回。
但对初学来说,你无法用不理解的东西引导它,它听不懂。你只能运用语言、文字、意识、知解来引导众生,最后舍一切法,直接默契实相。佛经起的正是这个引导的作用,而非是第一义。
祖师常用棒用喝的手段教授学人,就是为了让学人从思惟的惯性中出来,直接转身走掉,直接解脱。
什么是本来成佛?妄念未生的时候,法相未生的时候,即是本来成佛。可是众生偏不老老实实本来成佛,非要去造幻、逐幻、迷幻,非要起一个心去思惟什么是佛,什么是成佛?不能老老实实的居一切时不起妄念,非要来一个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你看,本来是没有无明的,他这一问无明就出来了。这个疑问本身才是无明,而实际上并没有他认为的无明。
金刚藏菩萨的这个问题会给我们一种认知,他著在了一个众生相,众生是实有的上,然后又有一个成佛相,又有一个无明相。他说,若诸众生,好像实有这个众生,本来成佛,好像真的成佛了。前面这些成立了,才会有成佛之前的无明是从哪来的这个问题?他著在了些法相上,不知道佛说的始知众生本来成佛是一种形容,是一种方便说,是没有众生成佛,也没有这一念无明,也没有迷,也没有觉。众生不真实,迷的主体就不存在了,迷的主体不存在了,也就没有人求觉了。
众生迷、众生觉、众生成佛、众生无明、众生修道、众生成就,这些都是就迷而说,依世俗而说。金刚藏的问题其实是一种与实相不相应的错误的问题,就是在迷中而问迷的问题。下面也是一样,如果无明是众生本有的,那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如果众生有无明怎么又能成佛呢?我们也经常会讲众生都有俱生我执,那既然说是俱生我执,这个我执怎么才能除去?我执除不去,又怎么能成佛呢?不知道我执也是虚幻的,是不实的,实相中并无我及我执。金刚经云: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如果认为有我执,就无法除去我执。只能洞察到没有实有的我,没有我执,我执才会消失。洞察到,其实就是觉。觉悟到没有我执,我执不除自灭。如果对治于我执,这个对治反而成了比我执更隐蔽、更难除的执着。本来这个我执是识心妄计出来的,对治一个没有的东西,这个对治反而变成了我们的烦恼,变成了一个无明。
有时候我们会有这样一种想法、一种疑惑,像六祖大师或者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间,他是怎么投胎来此世间的?他投胎后,会不会再迷?
我们看一个人修行的历程,都是从迷到觉。不管是佛,还是祖师,都不是生下来就大彻大悟的。肯定有一个迷的时期,然后通过修行而觉悟。但这都是从幻相上来讲,是从有为法上来讲。修行,是一个从迷到觉的过程,但这不是实相。这是一种方便说,是对众生而言。因为只有这样讲,我们才知道怎么从这个幻梦中醒来,才知道原来没有无明,没有众生,没有成佛。
如果你认为实有一尊佛出世,那你就会有这样的疑惑,你就会想:既然是佛出世,为什么他还需要修道,他怎么不一生下来,就是一个觉悟的人?他的无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为什么还有烦恼?他怎么还有生老病死?怎么还会跟外道去学法?还要受马麦之报,受头痛之报,怎么还要受果报?这些问题就都出来了。不知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因为自己的一念妄想。随着这念妄想而流转,就有了这无数的问题。
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也令末世一切众生,能够听闻修多罗教了义法门,能够永断疑悔。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金刚藏问的这个问题是为末世众生和与会的大菩萨们发问的,到底什么是无明?为什么说众生本来成佛?如果我们这个问题搞清楚,把无明的本质搞清楚,就见性了。因为无明和实性是不一不异的关系,把无明搞清楚自然就见性了。
佛陀说,你问的问题非常的关键,它是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是了义大乘的核心问题,是最重要的大乘义理,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佛陀讲法特别会渲染,菩萨问的问题也特别的恰到好处,都是学人很关心、大家都有的疑虑,又容易迷惑的地方。然后佛陀就会用一种特别明确、特别智慧的语言来给大众开示,让大家生信。
我们看经典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体会,像《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金刚经》,《大般涅槃经》,佛陀在这些经典里都会不遗余力地称赞这些经无比殊生,是经中之王,读诵这些经典都需要极大的福报和功德。会称赞这些经典是一切诸佛菩萨的眼目,是正法眼,看到的人都是生生世世供养诸佛,希有难得。自己读着这些就特别开心,就对自己升起了信心,觉得自己很有善根。佛在很多经典里都称那部经是经王。其实这样讲,就是为了让大家心生欢喜,产生信心,你好愿意学习和读诵。
佛陀说到: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我们看佛陀是怎么开示的?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如果你站在一个错误的角度,提了一个错误的问题,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答案。众生以轮回心去辨圆觉性,以妄想心去思惟实相,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佛陀直接指出了金刚藏菩萨和所有众生修行迷失的根本原因,就是一念妄心生起而不自觉。说白了,就是你根本就没有问对问题。你一问问题,就盖覆了真如本性。拟心即错,动念即乖。
佛陀说,一切世界,生灭变化之相,前后生起灭尽,聚散始终,因缘和合生灭,这些本来都是不存在的,都是因为妄念而生起。不出妄念,而去思惟实相,种种所想,皆是轮回。不离妄念,而欲思辨圆觉妙心,彼圆觉妙心,即在妄念中流转。妄念不停,想出轮回,那是不可能的。
比如人坐在岸边,看着水流动,时间长了,会错以为是岸在动,而不是水流在动。坐火车的时候,坐的这辆火车没有动,旁边有一辆火车动,然后我们会觉得是我们坐的火车动了。又比如动目,能摇湛水,水并没有动,但是你眼睛老动,好像就水在动。
又如定眼,由回转火。定眼看不到火轮,但是摇动火把,就会看到一个火圈。其实并不是火圈,而只是一个火把在动而已。这都是眼识造成的一种错觉。
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也是如此。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本来是云在动,月亮没有动,但是就会形成一种错觉,会觉得云没有动,是月亮在动。还有时候,你看到一个东西是顺时针转,但看着看着,会觉得它是逆时针转。顺时针、逆时针也是一种错觉。
佛陀说:你问的问题,就像你错误地以为是岸在动,舟没动一样,像云没动,月在动一样,你的问题本身就是错的,是一种错觉上升起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不成立的。
这里用湛水、定眼、月亮、岸,比喻不动的觉性,用动荡的水波、旋火轮、云动、舟行,比喻众生的妄见。比喻众生着在了不实的幻相上,而错失了不动的觉性。
金刚藏菩萨的问题就是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他是在用一种无明的心来思惟佛说的这句话。始知众生本来成佛,是见性开悟后,在觉悟的角所讲的境界,并没有众生,也无众生成佛。它的真实之义不是用意识心和妄想心所能理解的。
在《楞严经》里阿难一直在问佛真心是什么,佛给他种种开示,他都不能悟入,因为他都是以生死心、以意识心来理解真心。而佛所说的心不是意识心,不是思惟分别所能够解了。
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也都是这样的,都是以轮回心、虚妄心、意识心来问于实相,所以都不相应。你也无法得到正确答案。如果你请教的人自己也用生灭心来思惟你的问题,他会和你一起迷。
你问他的是相上的、虚妄的问题,他也用相上、虚妄的答案来给你解答,而你还认为他的回答是正确的,而他也以为自己回答的正确。古人讲,这叫“客看客。”双双皆迷。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老师和学生,他们各自迷在自己的问题和答案里而不知。所以只有见性才是真正的善知识,把你从妄念中拉回到实相中来,不在幻相里给你解答,那才是真正的善知识。
你一问问题,甚至你还没开口,真正明白的人一下就能看出来。他知道你的问题本身是有问题的。他可能会直接打断你的问题,让你自己去悟。也有可能方便给你指出这个问题是从妄想生。
佛陀说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就是我们活在这个所谓的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它都不是真实,都是从我们的念头、意识所生,念念相续,循环往复。我们的思维、动念、起心、造作,一切的一切,除非你觉悟了,不然的话都是轮回。
为什么说《地藏经》里面讲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众生起心动念都是在无明的驱动下进行的,都是带着取舍心,带着颠倒心,带着得失心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就是他迷在了幻化的身心相上,迷在了外在的世界表相上,看不到真实性。他觉得有世界、有虚空、有时间、有人、有物,一切都落在了有上。在这个有的基础上所动的念、所生的心、所做的一切,所想、所闻、所知、所见的一切,都是轮回。
没有出于轮回,想到什么就着什么。没有见到实相,没有真正觉悟,你的问题,你的思想行为方式,你的思考都没有意义,圆觉性也因你的思考而扭曲了。
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怎么流转?同什么流转,同于你的妄念流转。有时候我们会说法身堕入六道,你会问:法身怎么能堕六道?法身被你的妄念盖住了,就叫法身堕入六道。
你会问:诸佛既然都是觉悟了,为什么还要来此世间投胎受生?讲世谛就是大慈大悲、乘愿再来。就说假诸爱欲,而受生死。是为了众生解脱而来此世间示现受生,并非真实有生。这不是实相,实相根本就没有佛,没有这样一个再来的人。
如果以轮回心来测佛智,来测圆觉,首先这个圆觉性就被覆盖了,就即同无明和妄念一起流转。如果你以这样的心来发问,来修行,想免除轮回,那是不可能的。
从世谛上讲,岸没有动,是河水在动。而你的问题是为什么岸会动?这个问题就问错了,当然也就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除非你知道自己问错了,自然问题也就消失了。岸并没有动,是你看错了。如果非要说岸为什么会动?只能告诉你那是幻觉,岸没有动。
比如说我们在晚上看月亮,因为眼睛疲劳或被捏到,看到有两个月亮。你会问:这个第二月是从哪来的?我们看这个问题成立吗?第二月从哪来的?并没有第二个月,怎么能问第二个月从哪儿来的呢?这个问题成立的话,前提是有第二月,而事实上根本就没有这个第二月。第二个月是病眼所看见的。烦恼、无明、生死轮回、众生、六道、一切法,都是妄心所见,本来就没有。
你问我:怎么解脱,我们死了去哪?佛是怎么来这个世间的?众生从何时起的无明?这些问题就错了。实相中没有一法是实。我们怎么解脱?没有我们,谁求解脱?怎么出生死?没有生死,出又出到哪儿去?
你看,大家的问题全都是轮回、生灭里的问题。如果你不明白这点的话,就没办法给对方开示,你会随着他的迷也跟着去迷,两个迷迷在一起了,就更加的迷。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诸旋未息,就是上面看到的那些错误的现象,如湛水动了起来,月和岸也移动了,这些不纠正过来,是无法看到事实真相的。修行也是如此。众生处在无明中,以无明心来测佛智是不可能的。我们处在一种动荡的状态中,无法看清事实真相。你的眼还在动,怎么可能看清东西呢?妄心还没停下来,所见的幻相就不会消失。以无明心、轮转心、生死垢心、来观佛圆觉这个圆觉性,圆觉性就会随着你这个妄想而流转。真性就被遮蔽了,就显现不出来。在无明的心中,因不觉而产生三种困惑。
只能等你静下来,才发现原来一切都没动,只有自己的心在动,在分别。
你自己的妄心没歇下来,想让幻境停下来,它停不下来。得你先停下来,它才停下来。有时候我们去公园、游乐园坐飞机,坐的时候晕天晕地,自己没有定下来,天悬地转就停不下来。这就是诸旋未息,彼物就不会停下来。
很多人学法的目的并不是见性求解脱,而只是解决暂时遇到的困境,想通过学习佛法改变命运,让自己变得更有钱,更快乐,而不是明白实相。这说明了一种现象,就是我们还活在一种完全的颠倒、错觉之中,以这样的妄想心求佛法,来学佛法,其实是很难相应的。等你撞了南墙,苦吃到一定程度,彻底绝望了,哭天天不应,哭地地不灵,走投无路的时候,就老老实实修行了。
这就是众生以轮转生死垢心,以曾未清净的识心,观佛圆觉,肯定会产生困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