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讲记第五讲
在讲经之前我们复习一下《圆觉经》前面有一段: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这句话是一个大总持门。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就是一真一切真的意思。从众生那里幻化出来的一切都有一个来源,那就是佛性。
我们一举手、一投足、起心动念、甚至打妄想、贪嗔痴、戒定慧、有情无情、草木瓦石、人、畜生,这一切的一切都能够显现出佛性的存在,佛性的作用。就算是无情之物,草、树木、花,它们会变化。这个变化的作用,就是佛性在起作用。
为什么说六祖大师说无常者,即佛性也。如果你执著一个死常,佛性就变成了一种定法。而佛性是活的,是不定的,变化即是佛性,十二因缘即是佛性,无明、贪嗔痴即佛性,烦恼即佛性。这个变化本身,就是因佛性的常而起的作用。只不过,我们总是用意识里的“常”来理解佛性的“常”。
在植物身上显现出来的变化性即是佛性。在人、在动物身上,动作、情绪,包括它的恐惧、它的本能,都是从佛性而有。离开这一切作用,找不到佛性,没办法见佛性。
比如说人在桥上走,很窄的一个桥,担着东西,可是人为什么掉不下去?就是你五蕴色身里隐藏着的佛性。说隐藏着,是因为你找不到它。但是它不是没有,它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隐藏在五蕴身中。你的本性,你的阿赖耶识,使你有一种天生保持平衡的能力,使你不会掉到河里,不会掉到桥下。
过去有人问祖师怎么见性?祖师说:到作用上去见。你不必走到大海面前才能知道大海的存在。离得很远,你闻到了海风的气息、海水的咸味,听到了海洋的声音,就已经见到大海了。当然,感受大海,也是一种见。这种见是知,是见地上的见。
我们看牛从篱笆下过,你看到牛角就看到牛了,没有必要看到牛的全身。见性从作用上就可以见,从一切法上可以见。但这种见只是一种顿悟,不是意识中思考出来的佛性。不是为了见法,而是为了见性。
大家记住了,这里有一个关键:如果把这种见当成一种知见,就不是见性了。见法即见性重点是见性,而不是着相,不是见法相。
修行最忌讳的是停留在这样的一个观念上,把意识知解的方式当成见性,那就错了。这样见佛性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总结出这样的一个概念来么?见一切法就是见佛性?不是的。是为了见到作用后面的真实。见性的目的是什么?意义是什么?是离一切相,是不再执着一切法,而不是执着一切法。
所以见性不是去思维、去总结一个东西叫佛性,然后把它变成一个观念、一个概念,那样你就错失了见性的作用。
见性的根本目的是离相,是不着一切法。
哦!师父,这个能动的就是佛性。当你这样想的时候,能动的已经变成了你的一个妄想和知见了,你的念头已经把佛性束缚住了。你已经忘了去动了。大家知道了吗?这就是为什么不能知解佛性。可是佛陀、祖师、开悟的人,他没办法形容他自证的智慧,他没办法直接告诉你,只能方便说,那是见性。但真正的见性是自证的,是离心意识,是超越语言的。佛性从来不会住,没有人能用意识和语言捕捉到它。他不讲,你又不知道那是佛性,一讲你又偏到了头脑里面去理解它。这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也是佛法最难修的地方。
其实所有见性的人都知道,佛性在作用上,佛性就在你的日用万行上,佛性在一切法上见。但是为什么祖师总是遮遮掩掩不给你讲出来?因为一讲出来你会跑到一个狭隘的观念里去,你会用头脑去思维它,去知解它,而错失了正嗑瓜子时那个瓜子的味道。瓜子壳本来是想扔到这个垃圾筐里的,扔到了外边,因为你一边打妄想一边嗑瓜子。所以正嗑瓜子时不做嗑瓜子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见性。
做什么而不做一切想,这才是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一切众生,一切万法,种种幻化,种种显现,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六祖大师开示末世众生想要见性,但识众生,即见佛性。这个众生是广义的。一切万法、一切的法相都生如来圆觉妙心。只是你要会见,你可以用肉眼见佛性。正见时不生见想,即是肉眼见佛性。
我们看到蝴蝶在那扑翅膀飞着,这就是见性。我们听到虫鸣,这就是见性。我们下床、穿衣、吃饭,这都是见性。没有佛性,就没有这一切的相,一切的作用。虽然有这么个影像,但是它并不真实,别迷在蝴蝶和它的舞动上,要看到它起作用的那个根本。看到万法即是佛性不是修行的目的,知道它是佛性也不是修行的目的。知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妙心,是让你去用,直接去默契。是让你去成为这个佛性,作为佛性而存在,这样的话你就解脱了。
不解脱是因为你进入了头脑、进入了妄念。从妄念出来,活在用上。直接作用就解脱,不管你做任何事情,只要你能直接作用就解脱。
我们打个比方,狮子捕兔子?它不会做杀生想,它也不会有愧疚想,它也不会有犯错误想。屠夫把猪杀了,猪临终被杀的时候非常痛苦,嗷嗷叫过去就完了。你拿鞭子抽马一下,马很疼,但是他不会想办法报复人。人不一样,别人打你,你心里会住着,会生嗔恨心,会生怨恨心和报复心。一切法只要不住,当下就解脱。经云: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只要不进入头脑,不进入意识就解脱。
我们不能说动物没有头脑、没有意识,但是他的分别心和人比较是很轻的,不像人那么执著,会记仇,会住著,会结恨。万物都在显现佛性的作用,没有佛性就显现不出一切相来。没有虚空就显现不出空花相来,没有圆觉妙心就显现不出身心世界来。
从种种幻化去见圆觉妙心,这个是一个总持。这个总持是要去用的,在哪儿用?在一切法上去用,在一切作用上见。我们要尊重万物、一切的存在。处处你都能够见佛性、听佛性、闻佛性、触佛性、受佛性、想佛性,处处都是你自己,要与自己和谐相处。
你静下心来,很多事情不去住着,自然就与本心相应。心清净了,就能够和实相默契,就不会迷到幻相上,不会迷到作用上,也不会迷到头脑和妄念里。
我们继续看下面的经文: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这个虚妄心其实就指我们的妄念、心意识,它是根尘和合而有的。识是假缘和合,是生灭法,有根有尘,才有一个识出生。
比如说眼识就需要众缘才能生起。只有眼,不一定起眼识的作用,还要有光,还要有空间,眼睛还得是健康的。识是真实的吗?它是假合的。事物只要是假合的,只要是和合的,它就不是真的,和合,就会散去。手机也好,桌椅板凳也好,房子也好,都是一个一个零件组合成的,能组合成,还能把它拆掉。那个不合和的、不是缘起、不是缘生的,那个才是常的,才是佛性,才是佛性的体。
而它显现的样子都是一种虚幻的作用,包括我们的身体,还有心识、意识,都是要有缘才能显现。耳识也是一样,耳识要有声音,要有耳根,耳根还要正常,还有空气的流通,如果用一个巨大的墙隔开了,也听不到。需要缘能够生起的,那就不是真的。
若无六尘,则不能有。这个虚妄心,若没有六尘相对,就不会产生。
四大分解。人死了,四大分散,六根坏掉,根尘不能和合,六识就没了。
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得。缘尘散灭,就是根、尘消失的时候,不再生起和合相,就再也找不到一个独立存在的心识。为什么说无常者是佛性,它不是一种死常,它是一种作用和变化,而这个作用和变化又是不间断的,是超意识的,是常的。
我们看花枯萎了,好像花灭去了,但是它那个作用,能现花的那个作用没有灭掉。所以说这朵花灭了,又开出另一朵花来。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虽无缘心可得,非是断灭空,法性是不灭的。这些缘,组成个体的条件和因缘灭尽,这些环节消失之后,心就没了。通达实相的人知道心识是没有体的,它的体就是真如性,无所有性。这个真如性只是假名而已,超越了意识、思惟,它不是个体。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通过如实观察,知身是幻化。身是幻故,心亦是幻。知心幻故,幻尘亦灭。根、尘、识都是虚妄的。不再执着根尘识,唯剩一心。
我们都知道木偶,还有皮影戏,它们都会动是吧?其实这个动是有一个机关在操作。动是建立在木偶的存在和后面机关的存在,它们是连在一起的,是一个整体。
有机关会起作用,木偶才会动。但是也要有木偶,它才会动。如果把这个木偶拆掉了,那个机关还有用吗?机关就不起用了。因为机关和木偶是连在一起的。机关和木偶是隐藏在一起的。身心世界也是这样,心和身是同时的,身坏掉了,意识也就没了。可是众生不懂,他把身当成自己,把识当成自己,把如来藏中起的作用当成了自己,著在了这个作用上。
觉悟的人,妄心不起,一念默契,就回到了本性中。其实不是回到,本来就是性。不再执着幻身、幻心、幻灭,惟是一心,更无别法。
我们通过学法,通过如理的观察,知道身体是假合的,心是假合的,见闻觉知的作用也是假合的。所有这些作用又不是断灭的,是从佛性起用,不可思议。只是你别执著它。不执著它,它从虚空来,到虚空去,本无生灭,即是解脱。执著自心,不认识这个真理,把那个作用当成自己,就轮回生死,在妄念中轮回。
幻身灭故,幻心亦灭。不再执着幻身了,根尘和合的识心也就不再执着了。
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六识不再执着,谁去给幻尘命名?
幻尘灭故,幻灭亦灭。所谓的尘、境、相都不执着了,唯剩寂灭之性。寂灭之性亦不可执着,是名幻灭亦灭。识心不起,谁去说生,谁去说灭?灭都不可得了,这叫幻灭亦灭。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不是说一切法寂灭了,佛性也没有了。当我们不再执迷一切的幻尘、幻境、幻相、幻我,真实性、真我、佛性就显现出来。像太阳一样,云雾散去,阳光就普照大地。不执幻心幻尘,佛性就显现出来。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好像磨镜一样,盖覆镜子的灰尘不见了,镜体就显现出来,就能照物了。
六祖大师云: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盖覆本性的妄念浮云一旦消失,慧日自然显现。
此处的“垢尽明现”与“时时勤拂拭,忽使惹尘埃”不是一个意思。垢尽明现,是把佛性的本体比喻明镜。而不是把幻化不实的心意识比喻为明镜。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楞伽经里讲,身心皆为名相,皆为妄计所执。金刚经里讲,身心者,即非身心,是名身心。楞严经里讲,五蕴、十八界、皆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金刚经》、《圆觉经》、《楞伽经》、《楞严经》,用四种方式讲的都是一个事情,讲的都是身心是幻化,是一种虚妄相,是从意识有,从心想生,从妄想来。起心即有,息心即无。如果真正息心,其实连无都没有。
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垢相永灭,即是妄心不起。若妄心不起,一切法无实无虚。
垢相永灭就是你对这一实相非常明确深刻地领悟了,不是这个相灭,是你的心不再分别自心境界。知道它是幻垢之相,妄想心不再起,即是垢相永灭。是你深刻领悟了实相,这叫垢相永灭。不再著在相上,幻相就永灭了。
十方清净。十方清净就是显现出一真法界来。
回到日常生活上来,还是居一切时不起妄心,没打妄想,正用六根而没起用想的时候,就是十方清净。这时候没有所谓的六根,也没有妄想,直用直行,就是解脱的状态,就是大涅槃的状态。
我们在屋子里打坐,一心不生的时候,虽然墙壁、画、灯、桌椅,人,都有,可是这些又没有。心生则种种法生。临终的时候,好的修行人不会起任何的心。对于他来讲,真没有生死,他非常清楚生死只是一个概念,动念即有生死。本性没有生灭,生灭是你的妄念。是对世间人来讲:人是无常的,说它是生灭,其实没有生灭。生灭是发生在众生的妄想里、妄念里的。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佛陀用清净的摩尼宝珠来比喻我们的本心。摩尼珠会发出各种颜色的光来,我们也看到过类似的水晶球,或者是圆形的球体,只要有一些光、有一定的条件,它就会折射出各种颜色的光来。迷的人就会认为这个球本身有那些颜色。其实这个摩尼宝珠是无色的,水晶球或者玻璃球是无色的,但是通过光照或在特殊的情况下,它会显出各种颜色来。其实没有这个颜色。
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愚痴的人,会认为这个摩尼珠有这五色。不知它是随缘显现各种颜色。你一动它,光一折射,就照出各种颜色来,其实它本身是没有色的。形容佛性本身没有任何的分别妄想,没有少法可得。只是遇缘就能起无量的妙用,就像摩尼珠能现出众色来一样,虽现众色,实无众色。佛性亦而,虽现诸法,实无诸法。唯有影像,而并无一实物可得。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
善男子,圆觉本性随缘起用,显现出各种虚幻的众生及一切万象。所现之相看似不同,实则皆是幻化。佛性现在每一个个体上,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特点、气质、形状、大小,一个个看上去都不一样。草木瓦石、昆虫、鱼、飞鸟、动物、人,包括山河大地,都是清净圆觉净性显现出来的影像,没有一个是真实的。
我们道场外面有一座山,看上去特别像一个佛头,看过的人都说非常逼真。有时候我们觉得真不可思议,怎么就显现出一个佛头来呢?其实是我们在打妄想。为什么打妄想?我们看它像个佛头,是在一定的角度和众多的条件下才能看到。稍微换一个角度,就看不到佛头了。或者一个三岁小孩,他没有被灌输过佛头的概念,他也不知道这是个佛头,最多觉得像个仰面的人头。你觉得是老天巧夺天工,可这全都是你的妄想。这个佛头几千年前可能就存在了,在中国,没有人知道它是个佛头,那个时候还没有佛的概念,还没有佛像的概念。人们站在适当的角度看它,最多看出一张脸来。它只是一张普通的脸。但是你要让羊、马看,它不会有这些想法,不会有这些分别。所以,我们的虚妄浮心,多诸巧见,是我们的意识在骗我们,把它形容成一个多么神奇、多么美好、多么巧合的一个事情。
但是我们意识里又被灌输这样的观念,认为这是佛菩萨显灵,才显现出一个佛头来。不明白人他就会生执著。哇!显灵了!有人看到这座佛头山会想,呀!这肯定是佛加持出来的。
其实诸法是无心的,诸法是无觉的,诸法是没有这种分别的。佛性如愚,它没有这么多的观念、分别。所有的观念都是人从他的意识里执著于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万法。人在自我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切法,一切法都跟自我有关。
世间一切法的建立都跟人有关,比如石头,比如蚂蚁,比如猪、牛、草,这些都是人的观念形成的,其实都是人心折射,都是从心建立。这即是“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在不同的幻影上显现出不同的样子,但它们的本质都是一个。
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
愚痴的众生、没有觉悟的人,就会著在这样一个身心的幻相上,认为这种相是实有的,是恒常的。就像他认为摩尼宝珠有这些颜色,其实没有。圆觉净性也一样,没有身、心的概念,亦无一切法。
六祖大师说: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
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
众生著在了幻法、幻相上,不能远离虚幻的概念和心识,把看到的影像当成了实有的东西。所以佛说身心皆为幻垢。
对离幻垢,说名菩萨。
对那些明白这一点而不着幻境的人,这样的人假名为菩萨。六祖大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就是对离幻垢,说名菩萨。
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离开了幻垢,法也没了。知道能离所离都是假的。如果执着有一个离幻,有一个离垢的人,有一个能离幻垢的菩萨,这还不是究竟。有垢才说离,有幻才说真。垢灭幻除,离垢除幻的主体也并不真实,除的法也不可得。这叫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一切修行,如火烧木,灰飞烟灭。以幻修幻,最后幻灭,真性不动。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
末世众生通过这样的观察和领悟,知一切法都是自心所现,都是从念、从心而有,并无实法。这叫证得诸幻灭影像故。
于一切境不生心或者不住于念,能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体清净。穿衣就是穿衣,吃饭就是吃饭,走路就是走路,待人接物都没有执迷,也没有恐惧,不即不离。即是证得诸幻灭影像故,这时就会显出本体的清净。
“无方”是指超越一切有为和诸数,离于方所,没有时间,亦非觉受,非法非非法。
灭影像故,不是把这个像灭了,而是不被影像所骗。证得也并不是多么神奇,只是直用直行。别在用上生挂碍,不要拖泥带水,畏首畏尾,瞻前顾后。
注意,这里的“无方清净”并不是觉受上的清净,也不是三昧境界,它是智慧上的一种觉悟,是对无所得深刻的领悟。
悟无所得,所有的心行默契于无所得,心中没有挂碍、没有执著。即是真正的“清净”。
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这个时候你看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一切法都清净,都那么好。悟道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肉眼即是佛眼。看什么都赏心悦目,不论跟谁在一起都特别的和气圆融,不会起争执,都会让着对方。有时候会示现嬉笑怒骂,但都不会较真。这就是觉性显发,不再被无明主宰。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
见到本性之后,虽然还使用六根六识,出入六门,于一切境不染不着。还是有八识,但是这时候的识全都是清净、无染、不住,全都是智慧。不会在任何一法上心生住着,也不会被任何法相所迷。
觉性上不再有障碍,所以本有般若之智即得显发。古人云: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心清净故,见尘清净。
本性的般若智慧显现出来,识就转成智了。智并不是知道什么,而是不再染于幻境。不染诸境,不住于相即是智,无别智也。
也就是说,你原来有所依的,依于尘、依于妄念、依于相,依于境,都变成无依了。这个时候眼根清净,见一切境,不再分别善恶好丑。不分别自心境界,即是见尘清净。
就好像眼睛看东西,以前是模糊的,现在再看一切都很清晰。这种清晰不是世俗谛物理意义上的清晰,而是对事物没有了疑惑和无明。能直接透过诸相看到本性。
看一切都干干净净,没有染污。什么东西都能入你眼了,没有见不得的事情,没有看不顺、看不惯的事情,全看得惯了,全能接受了。这是见尘清净。
见清净故,眼根清净。
当你的智慧显发出来了,不仅见尘清净,能见的眼根也清净了。其实就是见一切相不再分别,这是一种智慧,内在的功夫养成。并不是指看东西清晰。经云:善于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根清净故,眼识清净。
觉悟的时候,再观察世间现象,虽然该看什么看什么,但不会讨厌,不会生起嗔恨心。接受的越来越多,眼根也清净,六尘也清净,色尘也清净,眼识也清净。
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从眼识、见尘、眼根清净,到耳根、闻尘、耳识清净,再到六根、六尘、六识,皆得清净。
所谓清净,就是知一切法,并无实体,唯是妙明真心所现之物。
楞严经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又云: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从六尘清净,到四大清净。什么是四大清净?于四大不生四大想,不再着于四大。
这个清净,用《金刚经》里的话来讲,就是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四大只是一个客观的名相而已,一个概念,别著在这个名相上,那就是正知,就是清净,就是无染。
著在名相上,生出了分别心、取著心,那就变成了妄想。这个清净,就是我们正用见闻觉知时没做用想,我们说话、使用语言文字时处处都没有染著。
一旦烦恼来了,心里不舒服了,看到自己著在了名相上,着在妄想中。地水火风也都是这样,都是名相,都是概念。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
于四大不生四大想,同样,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皆是假名,从心想生,并无实质。
知一切法空无自性,即是清净。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因人的意识而有的,从识、从妄想、从心想出来。四大清净也好,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都是智慧,以智慧来观察,都没有实体,都是一个名相、概念。
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
明白了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都是假名,那么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道品,亦复如是,也都是假名,并没有实法。菩萨、罗汉、辟支佛、十方诸佛、大涅槃,也都是一样,都是假名,并无实法。
所以涅槃经云:善男子,菩萨不但因见三昧而见空也,般若波罗蜜亦空,禅波罗蜜亦空,毗梨耶波罗蜜亦空,羼提波罗蜜亦空,尸波罗蜜亦空,檀波罗蜜亦空,色亦空,眼亦空,识亦空,如来亦空,大般涅槃亦空,是故菩萨见一切法皆悉是空。
金刚经云: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有法,即是心经所云诸法空相。诸法空相,即是实相。
又云: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所以,这里所有的“清净”都是指没有实体,没有实法。
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如是通达八万四千诸佛智慧及总持门,皆是名相,并无实法,了不可得,故云一切清净。达摩祖师云:十方诸佛,并是众生妄想。维摩诘经云:诸佛国土,亦复皆空。
楞严经云: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了无所得,就是一切清净。
一切清净,就是一切法唯是圆觉妙心,实无少法可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感恩老师随喜功德
z自在z 回复 @1505281cif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