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8.三个臭皮匠能顶诸葛亮吗?【群体思维】

058.三个臭皮匠能顶诸葛亮吗?【群体思维】

00:00
14:56


原文如下:


过完年,已经上班两天了,你和你的团队是不是已经大会小会开了不少了?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作“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是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一群人,会开来开去、方案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有什么都确定不下来。所以,又有 “乌合之众”、“一盘散沙”这样贬义的说法。因此,在群体中进行决策,究竟是更加高效、更加明智,还是效率低下、迷失自我?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群体的思维,以及群体决策的特点。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与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突然有了一个创业的灵感,然后一桌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就开始讨论起来。这个让你开拓手机端,那个让你找风投,这个教你如何击穿朋友圈,那个劝你要尽快动手,不然好创意就被别人抢先了。结果一顿饭下来,你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恨不能立刻施展拳脚,好好大干一场。


不过如果你真的就把现在的工作辞了去创业,或者按你朋友们给你的指点去做的话,你可能会遇到根本无法想像的困难与麻烦。原因当然不是你的朋友故意逗你玩儿,也不一定是他们的经验不够丰富,最有可能的是因为你们几个人一起讨论,往往会做出比较激进的决定。因为你们讨论的时候,大多数只是在思考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而很少去考虑负面的影响因素。


心理学的研究也发现,在群体进行讨论的时候,不同的看法最终会趋于一致,而得出的观点往往比原本群体成员的观点更加冒险,这就是群体心理中的“风险转移”理论。一个典型例子来自于对交通事故的调查:在有另外两名同伴的情况下,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开车出事故的概率是单独自己一个人时的两倍(Chen & others, 2000)。可见,在同伴的鼓动下,青少年常常会做出一些高风险的行为。


不过呢,社会心理学家经过反复的研究发现,“风险转移”理论也并不是绝对的。如果你有一个朋友,已经结了婚,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两个孩子正在读小学,现在他有两个工作的机会,一个薪水不高但比较稳定,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而另一个是家刚刚创业的公司,他们开发了一种新型产品,如果打开销路,那么一定大有可为,当然,如果打不开销路,那极有可能造成库存积压,资金周转不灵,引发后面一系列的麻烦。现在这位朋友来请教你的看法,你会有什么样的建议给他呢?


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在与他人讨论过后,都会建议这位父亲选择第一家公司,而不是更冒险的方案。虽然理由各不相同,但至少让我们发现,群体的决策并不一定只有让我们更加冒险一种可能性。


那么,群体讨论的结果到底是会让我们更加冒进,还是更加保守呢?其实,群体的讨论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加强了人们最初的看法,无论是冒险的还是谨慎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们最初的想法偏向于哪一个,群体讨论只是帮助我们加强了这种偏向。社会心理学家将这个称为“群体极化”,也就是说群体的决策会比个体更容易走向极端。


很多的心理学研究支持了这个观点,比如布劳尔等人(Brauer & others, 2001)发现,如果学生对某些人普遍持有消极的印象,经过讨论会更加讨厌这些人。而在矶崎(Isozaki, 1984)的研究里,他让大学生扮演陪审团成员,对一交通事故进行判决。结果发现,如果群体内的成员倾向于要求当事人赔偿损失,那么群体讨论出的赔偿数额,要普遍的高于陪审团成员单独提出的数额(Sunstein, 2007a)。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也到处都有“社会极化”的现象。我们通常总是与观点相似的人交往,形成一个群体,不信你可以翻翻你的微信,打开你的QQ,你会发现经常和你聊天的人,基本上也是和你三观相似的人。而这些人又会反过来强化你们共同认可的观点,比如你喜欢听我的课,而你的朋友只是偶尔听听,觉得还行,结果你们俩一交流,各自列举了一些课程的可取之处,估计你的朋友就会变成我课的粉丝,而你可能会变成死忠粉。现在各个明星粉丝团体的形成,基本也就是这个原理。当然,如果你和你朋友都不太喜欢的话,那么一讨论,估计就会对我的课程横眉冷对、嗤之以鼻了吧。经常在网上看到两个粉丝群体之间互撕,通常也是群体极化的结果。


当然,在如今这样一个互联网社会,网络更是这种“群体极化”现象的大舞台。回顾互联网上一个又一个的热点事件,你很容易发现绝大数的网友留言与评论都是一边倒的,大家相互之间发表类似的观点,越说越起劲,最后甚至群情激扬地喊打喊杀。偶尔来了一两个不同的声音,立刻就被无数人口诛笔伐,大有要用唾沫淹死你的架势。当然,不同的声音必然还是存在的,只是我们往往只会关注和自己最初观点相似的言论,并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不断增强这种偏向。


讲到这里,我猜你一定会问,为什么群体讨论反而会强化我们原本的观点,而不是给出更全面、更理性的建议呢?


通常会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信息的影响。虽然在群体讨论中可以产生一系列观点,但这些观点大多都和主导性观点相一致。当然,还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的观点,但我们并不是听到某种观点,就会发生态度的转变的。因为群体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比消极聆听更容易发生态度的加固或者转变。群体成员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某个观点时,他们就相当于在不断复述这个观点,就越有可能认同这个观点。所以,即使群体成员听到他人不同的观点,但他在进行反驳或者解释自己的观点时,其实是又一次加强了对自己观点的认同。


第二,是规范的影响。你和朋友们讨论去哪里玩儿的时候,是不是常常因为看到大家兴奋的样子,而把反对的意见咽回肚子里?我们为了和所属群体保持一致,往往遵从某些规范,不会轻易地提出不一致的观点。同时,如果我们发现其他人和自己有相同的观点,为了让他们喜欢我们,我们会将这种观点表达得更加强烈。于是,“群体极化”便轻易出现了。


当我们遇到问题或重大决策时,常常希望有一群人一起出谋划策,我们相信,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观点,会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是,当我们明白了群体极化的概念,再来看群体的决策,就会更容易理解很多奇怪的事情了。


比如珍珠港事件,美军司令部在此前,早就已经获得了日本可能偷袭美军太平洋军事基地的计划,可自以为是的美军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有任何防备。还有越南战争、古巴猪湾事件等等,很多人都认为,这些都是美国高层决策失误的结果。


社会学家贾尼斯就认为,酿成这些错误的原因,是由于在群体决策中,人们为了维护群体和睦而压制异议,他把这种现象称为“群体思维”。在群体工作中,同志式的友情可以提高生产率(Mullen & Copper, 1994),团队精神也有助于鼓舞士气。但在决策时,紧密团结的群体可能反而不利。比如友善、凝聚力强、容易对不同意见产生排斥的群体,都不利于做出最正确的决策,因为他们往往会为了维护群体和睦而压制不同的观点,在决策中显得十分顽固。


群体思维会阻止群体成员探寻和讨论相反的信息,以及其他的可能性。当领导者主张某种观点,而整个群体又排斥不同意见时,群体思维就会产生错误的决策(McCauley, 1989)。一个著名案例便是泰坦尼克号事件。在泰坦尼克号沉船前,有四条信息都显示前方可能有冰山,但爱德华·史密斯船长——一位受人尊敬的支配型领导,还是坚持让船在夜晚全速前进。这其中有无懈可击的错觉,因为很多人都认为这艘船是不可能沉没的;还有从众的压力,有很多船员都排斥那个主张不要仅凭肉眼进行观察的瞭望员,对他的警告置之不理;同时还有工作人员的疏忽,因为电报员没有把最完整的冰山报告交给船长,最终酿成了巨大的灾难。


那么该如何避免群体思维带来的弊端呢?

第一,要公正,不偏向任何立场。在群体讨论开始时不要让成员先表明自己的立场,分享信息就可以了。否则会产生偏向,影响决策质量。


第二,鼓励批评性的评价。只要有一个真正的反对者,就会刺激其他不同的声音,并且让群体对反对意见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


第三,还可以把一个比较大的群体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先让小组形成各自的观点,然后再组合在一起,表达不同的意见。


总之,在群体决策时,关键是让大家畅所欲言,把内心所有真实的想法都表达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头脑风暴”。


虽然在群体头脑风暴时,如果能提出好的想法,人们可能会更有成就感,但研究发现,单独工作的人通常比在团队工作中,能产生更多的点子(Nijstad & others. 2006),庞大的头脑风暴群体尤其缺乏效率。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懈怠”,庞大的群体中,会有某些人搭便车;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群体思维对个人的压制。当然,还可能仅仅是由于沟通方式上的缺陷,比如每个人说话时会相互打断,影响了原先的思路。


因此,心理学家布朗和保卢斯(Brown & Paulus. 2002)就提出了三种从形式上促进群体头脑风暴的方法:

第一,先进行群体头脑风暴,再进行个人头脑风暴。这样可以让个人在群体头脑风暴中产生新想法后,继续个人的思考,而不会被其他人的发言打断。


第二,可以让小组成员进行书写或是网络的沟通,代替原来的口头沟通。这样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而且可以避免口语交流时常常出现的相互打断和影响,保证每个人可以充分、顺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三,鼓励更多的想法,而不是“好想法”。当群体受到鼓励,提出更多想法,而不仅仅是好想法时,头脑风暴产生的想法会大量增加,而且好想法也会相应增加。所以,不管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想法,都把它们写下来。


当然,我们绝对不认为,每个群体决策都会受到群体思维的消极影响。在某些条件下,三个臭皮匠完全是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的。比如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各种灾难的提前预警,都要依靠群体的智慧。而且,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当你通过搜索引擎查找一些信息的时候,比如你想看看在附近什么东西好吃,通常参考APP里的排名总是不会错的。因为这些排列顺序是靠广大网友的意见评出来的,也就是说人民群众给予的积极评价越多,它的排序就越靠前,这就是群体智慧的巨大贡献哦!

总结 

今天,我们讲到了“群体极化”,也就是说群体的讨论会强化我们最初的观点,它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冒险,或者是更加保守。无论是在我们的真实生活,还是在互联网上,群体极化的例证比比皆是。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群体思维,又会让我们的群体决策出现失误。


因此,要想充分利用群体的力量,发挥集体的智慧,就需要营造一个开放与接纳的空间,让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有机会把所有的想法都表达出来,这样才能真正的集思广益,让群体的决策更加明智、更加理性,也更加准确。


现在你是不是已经开始在谋划明天的团队会议怎么开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66071913

    ”认识你自己”!应该贯穿在大中小学的引导教育中,润物细无声地帮助他们成长!普及心理知识太重要了。

  • 18912258ait

    京东提出,我请你来不是让你反对我的。是什么心里?

    陈昌凯 回复 @尉迟汐: 个体的差异总是巨大的!

  • 1853949nlds

    群体极化是因为个体孤独 成大事者不谋于众

  • 陈默_zz

    相反……我决定不浪费时间开毫无意义的群体会议了。

  • 微风_emv

    太贵了

  • 江小柔真漂亮

    这个试听语音有重复没法听啊,你们的是吗?

  • 1886252gikm

    对头脑风暴get到了新的技能!收益!

  • 木丶悠

    突然有很多问题都清楚了

  • 旭雪_37

  • 听友126649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