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余明锋,欢迎来到《你好,尼采》。上一讲我们从两个角度谈了现代人的病症,那么今天我们继续讲解《悲剧的诞生》,谈谈审美如何可能给我们带来救赎?
上一讲我们在开始的时候,曾经给大家提出过一个问题,如果可以完成一次穿越,那么你愿意去哪个时代?事实上,当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所指的不单是出于好奇心的一次冒险,一次精神旅行,而是想问面对时代的精神困境,我们进入哪个时代更可以革新我们自己的生命观念呢?《悲剧的诞生》相当程度上就是,尼采对这个问题的一次回答的尝试。《悲剧的诞生》所指示的道路,是从科学的态度和现实利益的态度,转向艺术的态度或审美的态度。
不过要理解尼采的转化路径,我们首先仍然要从叔本华开始谈。这不但是因为尼采在他的青年时期,是读了叔本华才走向哲学思考的道路的,而且因为尼采自己在《悲剧的诞生》当中的思想道路,就是从叔本华的审美救赎转化而来的。所以接下来,我们将从三个角度来讲解叔本华的审美救赎,作为我们解析《悲剧的诞生》的必要准备。
首先我们上一讲就谈到叔本华不只是悲观主义者,虽然我们经常这么称呼他,事实上他还指出了要完成一种主体的变形,我们才能摆脱欲求的姿态,才能给生命问题一个解决。
这里遇到一个哲学的专业词汇叫“主体的变形”,什么叫“主体的变形”?我们谈到叔本华的时候,总是会遇到这样的一个康德式的词汇叫“主体”,它指的是我们面对世界是有一种主客关系的,当这个主体性姿态不同的时候,世界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面相。这是什么意思?
我在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当我看到眼前有一条鱼,我起了食欲,然后我很喜欢吃鱼,这个时候起了食欲,那么这个时候这条鱼就呈现为食物;如果我不但吃了这条鱼,而且觉得味道好极了,然后一问这条鱼居然没什么人吃过,那么这个时候我就想着要进行养殖,通过养殖这条鱼我就可以盈利,那么这个时候它就不是单单呈现为我眼前的食物,而是呈现为商品了,是不是?所以这个时候我的主体性姿态,有一种变化。可能我一开始是个观赏的态度,然后变成一个食欲的态度,然后当我变成盈利的态度的时候,它就进一步转化为商品。
这是叔本华哲学里面很重要的一点,他不但讲主客关系(一个事物是什么样的,和主体性的姿态很有关系),并且主体性的姿态还会发生转化。但是在我们谈论的这个例子当中,不论是食欲还是盈利的欲望,我们只要在这个范围内,就都还保持为欲望的主体。我们要问的问题就是,有没有可能从欲望主体当中转化出来,这也就是我们这一讲的关键问题了。
从主体的变形的角度来看,审美于是就具有一种独特的意义,具有科学、经济、政治等等,我们所认为现实的领域所不具备的意义。我刚才提到的这些领域,我们一般认为它们比审美来得更加重要,对不对?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讨论,我们都认为这才是严肃的事情;而审美,我们大概周末会去看个展,疲劳的时候会听一下音乐,放松一下。我们会觉得那是生活的必要的点缀,但我们很少在叔本华的意义上来严肃地看待审美。但为什么说从叔本华的角度,审美具有一种独特的意义呢?甚至于对于深陷欲望洪流之中的现代人来说,具有一种救赎的意义?因为这里有一种全新类型的快乐,它不是欲望满足带来的快乐,不是我吃一条鱼,或者通过贩卖这条鱼赚了钱带来的快乐,而是从欲望中解脱出来所具有的快乐,这在美学上、在哲学上有一个专业的词汇,叫“无功利的愉悦”。
我给大家再举一个例子,比如当我傍晚的时候从办公室走出来,完成了一天的KPI,这一天我卷得很成功,完成了任务,但是我这个时候突然发现慵懒的夕阳铺在江面上,而江边上的花我很久没有看了,发现江边上的花开放了,这个时候我不由得停下脚步,好像一下子忘记了这一天的形形色色的追求、各种各样的任务,各种还有待我去完成的deadline。那这个时候,我会体会到一种愉悦,这种愉悦它不是因为我靠眼前的花儿能够卖钱,也不是因为我由此而能得到其他任何的世俗的功利,乃至于别人的羡慕等等,而只是因为眼前的花、眼前的景色、江面上的夕阳,这样的一种开放的景象,让我从欲求当中解脱了出来,这就是叔本华所谓的审美愉悦。这是一种不同类型的快乐,它不能被还原为前一种,它不是欲求的满足带来的快乐,而是欲求的解脱。这一天我卷得很成功,完成了任务,但是我这个时候突然发现慵懒的夕阳铺在江面所带来的快乐,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在这种审美状态当中,我们可以说我和花儿是一同开放的状态,这就前面讲的主体的转化,我经历了从欲求主体到审美主体的转变。还是拿前面谈的那条鱼来说,我很可能看到那条鱼就是一种快乐的心境,我觉得鱼自由自在,而当我看到鱼自由自在的时候,我好像也自由自在了起来,对不对?
我们生活中在家里面养一个鱼缸,事实上我们就是这样的态度,我们不想到去吃它,是吧?它在我的生命当中有另一种意义。这个意义上,当我面前的花儿开放的时候,不但我得自由,而且花儿在某种意义上也得到了它的自由,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个时候它不再商业盈利的对象,也不再是植物学研究的对象。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说,这个人不解风情,那是什么意思?就是他处处都是看到商业盈利的对象,或者他是个书呆子,处处都是看到知识的对象。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说这个人不解风情,他不知道这个时候我们谈论一个事物,或者我们看待一个事物是让这个事物作为它自身有一种显现,这个时候我们在给它得到它的自由的时候,我们也得到自由。
用叔本华的术语来说,这种状态的美妙就在于主体和客体一并得到了纯化,仿佛两座孤岛。为什么说是“孤岛”?因为一方面主体在生活中是位于欲望的洪流当中,而客体位于因果关系的洪流当中,而在审美状态当中,客体从因果关系的洪流抽离出来,主体从欲望的洪流抽离出来,一并得到了纯化。这个意义上在洪流当中形成了一座孤岛,这两者之间只是一个“观”和“显”的关系。我们只是在观照这个事物,而事物也只是向我们显现,别无其他,这样的一种关系是至为纯粹的。
这个意义上主体的转化,从欲望主体当中转离出来,事实上叔本华称之为“纯粹主体”。不但纯粹,而且我们遇而不得的幸福仿佛突然降临。只不过这个时候的幸福不是欲望的满足带来的,不是以欲望的满足的形态显现的,而是显现为内在的安宁,一种清净。
我们再回到旅行的比喻来说,在旅行当中大家想一想,我们得到的那一份幸福相当程度上就是这样一份内在的安宁清静,对吧?因为眼前所展现的一切,我们作为审美对象来看待,而不是作为欲求对象。如果我们在旅行的过程当中还满脑子想的是如何盈利的话,这一趟旅行也就成了商务的旅行,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行了。好,那么这个是第二点。对第一点事实上做了一次深化。
第三点,我们要谈审美救赎可能的问题。就是当我们前面谈到走在江边,看到花的开放,看到夕阳西下,可就在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马上起一个念头,要赶紧发个朋友圈来炫耀一下我此刻的洒脱,看看谁来给我点赞,是不是?看看平常跟我坐在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他是不是给我点赞,上司是不是给我点赞?那么这个时候我所有的社会关系的一些计算全都带进来了。或者这个时候突然想起晚上还有一个饭局,饭局很重要,我虽然完成了今天的KPI,但是这个饭局关系到我的未来的KPI,所以我马上要赶过去。
所以叔本华说,可惜的是审美并非真正的救赎,而只是短暂的慰藉。因为它只是在某一些瞬间把人从生活中解脱出来一会儿,它只是一时的安慰。紧接着我们又要回到生活的严肃中去了。我想还是可以通过旅行的比喻来谈这个事情,旅行大概3天、5天、1周、1个月,不能再长了是吧?那么这个时候我要回到生活的严肃中去了。
在叔本华看来,审美游戏毕竟解决不了人生的根本问题,所以他说要对峙人生的严肃,我们要转向严肃的生活方式,他称之为“禁欲解脱的宗教”。这是叔本华对人生问题给出的真正的解答,这个意义上禁欲解脱的宗教,也就是过上一种真正从欲望之海当中摆脱出来的生活。对此大家也不陌生,我们知道佛教徒的修行的生活,大约是这样的一个状态。
但是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事实上叔本华由此并不是告别了审美救赎,而只是深化了审美救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对禁欲解脱的描绘,大家如果去看他书中的描绘,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第四部分,他的描绘仍然是以审美状态为典范的。可以说我们通常所谓的审美,只是短暂的禁欲解脱。短暂地从欲望当中摆脱出来,而叔本华所谓的禁欲解脱,反过来来讲,只是长久的审美。叔本华对人生问题的回答,因此是不妨以这样一种审美的态度来概括的。
好,这就是关于审美救赎的三点解释,最后我们来对叔本华做一点总结和评价。
不论我们是否同意叔本华的观点,他的哲学确实直面了一种非目的论的世界状况,什么叫“非目的论的世界状况”呢?这就是个哲学的词汇,哲学的难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有这么一些概念、术语,是需要解释的。
简单来说,人生的意义和满足都依赖于这个世界本身有某种目的论的构造。可是这种目的论的构造,在现代世界的兴起之后被瓦解了,也就是说关于这个世界本身有何目的、这个世界本身和我们人的目的之间是何种关系?在今天,我们很难有一个真正的回答。之前人类的世界观,对这个问题都是有所回答的。
但在今天,在现代科学的兴起之后,这样的一个回答的方式被瓦解了。叔本华之前的哲学家都试图在现代知识的地基之上,我们不能够简单地抛弃现代知识的地基,之前的哲学家从康德到黑格尔,他们都试图在现代知识的地基之上重建某种形式的、目的论的架构来给生命的问题一个回答。而叔本华的不同,在于他没有去营造一个自然的秩序或者历史的进程,来给现代人一个安顿。在他看来这样的安顿,都是掩盖现代人的基本生存处境,是知识上的理智上的不够诚实。
叔本华也因为自己这样的思想路径、思想方向而感到特别的骄傲,他有一种自傲。他的自傲,他用它来解释他自己为什么得不到承认。叔本华在活着的时候,很长的一段时间,他都是得不到承认、不被重视的。他说为什么?因为我没有去说谎,因为我直面了当代人的生存的困境,而他们试图掩盖,因此他们的哲学得到欢迎,但是终有一天,人类不得不去面对他们的生存的现实,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开始重视我了。如他预言的那样,在他生命的晚期开始在欧洲风行。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哲学在这样一个并不能给人以安顿的世界,指出了一条审美救赎的路径。那么,尼采是如何转化叔本华的呢?尼采同样面对了某种意义上的非目的论的世界境况,我们会谈到这一点,但是他的解决从叔本华而来,但跟叔本华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下一讲再来解释。好,今天就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叔本华说:一个没有才华的人,谦虚是一种美德;一个月才华的人,谦虚就是可耻。
老师讲的很好,人往往就是求得一瞬间的满足和喜悦,那都是很短暂的,而过后呢,还是回归日常生活和工作,人生其实是痛苦的,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个人思想不是科学,没有唯~回答,与宗教类似没啥意义
太厉害了老师,说中了,我时而被音乐和文字暂时脱离世俗的苦恼,很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