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余明锋,欢迎来到《你好,尼采》。上一讲我们谈了叔本华的审美救赎,那么这一讲我们接着来谈尼采。尼采虽然深受叔本华的启发,他在《悲剧的诞生》当中分享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底色。可是尼采的哲学,有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甚至于可以说是有某种相反的精神气质。
哲学在尼采这里又恢复了雄壮的音调,叔本华哲学最终是要以一种全然静观的姿态来面对世界,而尼采的哲学是要投入到生命的抗争当中去的。
我想这是尼采的哲学之所以吸引很多青年的原因,一种直面世界之无目的乃至混沌的哲学,如何还能够发出雄壮的音调呢?这是我们面对尼采哲学的时候会有的一个疑问。
尼采首先求教于希腊人,他说我们现代人活得平庸烦闷,可是我们不妨看看希腊人是怎么活的,他们怎么活出生命的光彩?审美救赎在尼采这里,于是被转化为强健的文化生命如何完成自我塑造的问题。有关于此,我们可以首先浓缩为一个判断,叫“人人都是艺术家”。
有关这个判断的含义,我们在这一讲当中分以下三个方面来谈。首先这句宣言般的格言,我们一般是把它归于20世纪最著名的艺术家博伊斯名下,可其实几乎相同的表述已经出现在《悲剧的诞生》当中。
尼采说,“在梦境的创造方面,每个人都是完全的艺术家。”这一句话如果加了尼采说的前半句,在梦境的创造方面,听起来似乎一下子就显得平淡无奇了。因为这似乎是说每个人都会做梦,做梦的时候我们在编各种奇奇怪怪的故事,设想奇奇怪怪的场景,这个意义上就像艺术家的创造一样,生活中我们不会觉得这有什么稀奇。但是,如果我们像尼采那样扩展来看,这就意味着人生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包含了一种艺术化的构造的。“人生如梦”,这句俗语在这个意义上就有了深刻的哲学含义。
我们不妨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我在天热的时候吃一口草莓味的冰淇淋,这有可能会让我想起多年前的一段往事。那时候我在慕尼黑留学,我们几个原本并不熟识,但是因为一起留学海外而经常聚会的朋友,有一次就相约去摘草莓。这个时候我有一闪念就会想起,其中有一位学化学的博士,他经常在家做饭,他说那和他做化学实验其实是一回事。事实上,他叫什么长什么样,我已经全忘了,但是我就记得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做饭和做实验是一回事。然后这个时候,我脑子又一闪念,我又想起昨天的红烧肉口感不太好,它不够软,所以那家饭店下次不去了,等等。那么当然,这样的思绪随时会被打断。我刚才随便举一个例子,我想生活中大家有类似的例子,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有的体验,这样瞬间的、不太有道理的联想,它不就像是做梦一样吗?我们不但在夜晚做梦,而且我们的意识本身其实就有着白日梦的性质,只不过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太注意这一方面,或者在工作当中,我们会尽量避免这一方面。我们会说,你这个人怎么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对?
但是事实上,我们并不能动手术一般地“剪掉”这些白日梦。假如一个人被工作强迫着“剪掉”所有这些白日梦,那会是非常可怕的,这个人会变得呆板、木讷。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和我们自己的工作都有这方面的问题,我们都比较强调注意力的集中,最好每天都扑在上面,因为这样才能够更有效率地“卷”,对不对?可是一个单单效率思维的人生和一个单单效率思维的社会都是非常可怕的,甚至可以说是“非人的”。不得不说我们今天的社会就有这样的危险,其实无论在教育还是在工作当中有着突出白日梦性质的人,往往才是更有创造力。当然了,我们也得强调注意力的养成,对于学习、工作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不是主动地投入,而是被动地被要求注意力的集中,往往就只是在机械地执行命令,而非创造性的工作。
我们的意识的白日梦性质,还表现在比如当我们享受草莓味的冰淇淋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看一眼配料表,发现各种添加剂,各种看不懂的化学名称。然后再想一想,我这么一口下去,我的味蕾是如何受到刺激,我的肠胃如何蠕动?那么这时候这一口冰淇淋的快感,恐怕就要消失殆尽了。至少草莓味,这个时候就会觉得它不是真的草莓了,是一个香料的味道。
事实上,我们并不活在赤裸裸的“真相”或“事实”当中,真正的人性的生命,在这个意义上是需要幻想的。如果我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一切,都把它分析为一张一张的配料表,那么我们的人性的经验,运行于其上的经验的层面就会被解构掉。我们吃不到草莓,我们吃到的只是各种的元素,各种的物质,这种科学崇拜会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会导致生命的虚无、乏味。
进一步来说,所谓真相或事实也是一个有待商榷的概念。我们刚才说好像科学着眼于真相、事实,而我们要为人性的经验辩护,人性的经验似乎少不了幻想。但是我们紧接着要说,其实所谓的真相和事实,也是有待商榷的。
回到冰淇淋的例子来说,那些配料表和身体的刺激反应机制,果真已经是真相了吗?事实上它们仍然可以往下分解,对不对?这个意义上,科学同样有自己的预设,也有自己根据人类和机器的观测能力所做的限定。因为这样的限定而呈现出来的现象的领域。以恰当的眼光来看待的话,那么科学在这个意义上也是生命艺术的一种,只不过它是其中有严格规范性的一种。也因为有这种严格的规范性,所以科学有公共性,它会成为我们生活当中最有客观稳定性的一个知识的区域。但是我们千万不要以为知识的区域,它就等于事实本身。
我们今天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经济和科技对人类其他领域的这种僭越性的影响。这两个领域的力量过于膨胀之后,我们要么会忽视其他领域的意义,要么会以科学和经济的逻辑来理解其他领域。比如我们以爱情为例,不论我们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还是从生物学角度来理解爱情,爱情事实上都会被消解掉。好,讲了这么多,这是我们要谈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的人性经验本身,它其实是有一种艺术性质的。
第二点,我们不妨借着刚才的例子来进一步追问,我们的记忆难道不是同时意味着遗忘吗?我们的记忆也有一种艺术的性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生活是充满了构造或者造型的,我们的意识本身就已经在剪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很多东西我们其实是视而不见的,我们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才能够继续。比如我通常在我吃草莓味的冰淇淋的时候,我是不会去看配料表的,对不对?
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也不会去想去了解,边上一个吃巧克力味的冰淇淋的人,他为什么会喜欢吃巧克力味的冰淇淋,而不是草莓味的冰淇淋。是不是?这是一个知识的问题,这可能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是一个社会调查的问题,但是我的日常的经验可能只是一块吃一块冰淇淋罢了,我不会去担心这些方面。所以我的意识已经有了剪裁,才能够让我进行我的生活。
那么进一步我们的记忆和思考,又进行了一道剪裁。就像我刚才举的这个例子,其实通常我的记忆里面完全遗忘了,当时有那么一次采草莓的活动,也遗忘了当时认识的这一位同学,那么后来其实已经没有联系,我生活中绝大多数时候不会想起他。
假如我经历过的一切,我都能够记住的话,大家想这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尼采甚至强调说,这对人的精神健康会有重大的损害。大家可以试着想一想,如果一个人什么都记得,那会怎么样?他会崩溃的,他会丧失行为能力,甚至会丧失恰当的思维能力。因为他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如果每天经历的一切,他都历历在目的话,这样的一个人估计他是睡不着觉的,他是没有办法行为的。这个意义上,大家看我们的思维和行为都基于我们意识经验本身的,我们的记忆当中本身的一种剪裁和构造,实际上它已经有艺术性的构造在里头。
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一大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就在于信息的爆炸。我们关于世界上的各种琐碎,知道的太多了,哪里又发生爆炸了,哪个明星又离婚了,又有谁在社交平台上突然爆红了,如此等等。我们当然要关心世界,我们人的生活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离不开和周围世界的这种关联,和其他人的关联,对吧?可是,如果我们的注意力完全被信息占据的话,那么我们的生命就会被肢解,我们就会成为一个信息洪流的过道。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艺术性的对于意识,对于经验的这样的一种剪裁和构造,我们的造型能力,对于我们的生命来说就变得至关重要。我们要在这个意义上成为自身生命的艺术家,这样一种意识,甚至关乎我们的精神健康。大家想今天这么多的精神疾病,是不是和这样的一种能力的忽视有关系?我们通常会强调记忆,而忽视“遗忘”对于生命的意义,是不是?事实上,我们的生活里面这一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大家想想我们生活中所谓的好朋友,恐怕就是可以经常坐在一起闲聊的人。而闲聊它之所以具有重要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它在唤起某些记忆、评价某些记忆的同时,也让另外更多的记忆遁入背景之中。这个意义上的闲聊,它是一种生命的艺术。和一个20年前的朋友坐在一起来聊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成长,很多事情是被我们在聊的过程中以记忆的名义遗忘的,而这样的遗忘仿佛一种话语的相互的剪裁。而我们通过话语的相互的剪裁,来形成、来确立我们的意识的,来形成我们个体的生命的叙事的。好,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我们谈了两方面,一方面是我们的日常经验,另一方面是我们的记忆,它还只是我们“人人之为艺术家”的两个日常的表现、日常的实例。仅从这两个日常实例,已经可以说明艺术不只是艺术家的事情,而且是人之为人的事情。当然了,我们要说这是在扩展的意义上对艺术的谈论,我们不妨区分广义上的艺术和狭义上的艺术。我们在这里谈的是广义上的艺术,广义上的艺术就是生命的构造能力、构造需要和构造方式。
“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话在尼采那里,主要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尼采在他的各式的论述当中,从不同的角度来实验他的根本看法,他由此在哲学上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因为他把艺术作为一个基本的范式,用来理解人类的方方面面的基本经验。尼采在哲学上的重要地位,和这一点是大有关联的。他由此得出了一系列惊人的哲学结论。比如我举一个尼采的名言叫“没有事实,只有解释”,这话听起来很雷人,是吧?我们都会说有基本的事实,但尼采说没有事实,只有解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以后再来解释。我这里只是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要强调尼采是以艺术为基本范式,来理解人类的经验,来处理哲学的一些永恒的命题的。
好,那么最后我们来做一个总结,在这一讲,我们最后要强调的是,在尼采看来,希腊人就是生命艺术的大师,尼采也在书中用一个希腊神话中主管艺术的神灵叫阿波罗,来为艺术的造型的意义命名,他把它称之为“阿波罗要素”。
我们前面谈到我们时代的诸多病症,就和我们单单讲求效率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关,而当我们意识到“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在一个讲求效率和科学的时代,革新我们的自我理解吗?如果我们能做到的话,这是否能够给我们带来生活方式上的真正变革?有关于此,我们下一讲再来谈论。好,今天就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讲的不错!重温经典,获益匪浅!
一边听课一边描画敦煌纹样,这生活艺术性极了!
没有事实,只有解释。太对了,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看法,都是基于自己经验的视角以及所处的位置,就如盲人摸象。
以前我说喜欢“发呆”,喜欢一个人静静发呆,脑子里一片空白似乎又不是空白的一瞬间,但是现如今竟然失去了这个体验
不是,为什么没人听啊?
太对了,生活就是这样,不断地尝试,才能有美味的佳肴。
受益匪浅,让人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