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余明锋,欢迎来到《你好尼采》。从今天开始我们正式进入课程,我们会花24讲的时间来穿越尼采。在整个的思想旅程中,我们要带着自身的疑惑打开尼采的著作,我们密切关注的问题是尼采如何诊断我们时代的病症,又如何开启了一种可能的救治?
有关我们时代的病症,我想大家都有所感受,我们似乎陷入了史无前例的匆忙,好像大家每天都在努力,都在“卷”,同时又陷入了一种深刻的意义危机。一回头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忙。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但是要完成一次尼采阅读,而且是要进行一次自我解剖。通过尼采来完成一次自我认识,甚至于自我的再造。
可从一开始,我们就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因为一提到尼采,我想大家脑海里会冒出的第一个词语就是“疯子”。我们如何能够通过一个疯子的话,来完成自我认识呢?事实上,尼采不但在他的生命终点处是一个“疯子”,而且几乎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病人”。那我们又如何能像一个病人寻求救治,我想这是一开始我们要给自己抛出的问题。
那么首先我们得说,尼采确实是“一疯成名”的,那之后“疯狂”的形象就一直是尼采身上最惹人注目的标签。大家即便不知道尼采到底写过什么,说过什么,也很可能听说过尼采在都灵发疯的故事。他看到一匹倔强的马,被车夫抽打,于是他跑上去抱着马的脑袋痛哭流涕,从此之后发疯。
匈牙利有一位大导演叫贝拉·塔尔,他甚至受这个故事的触动,拍了一部非常有名的片子叫《都灵之马》。有趣的是,他在这部片子里面关注的不是疯掉的尼采如何住进疯人院,而是那匹马后来怎么样了?很有意思的视角。当然他其实是要通过这匹马的命运,来关注、来探讨尼采思想的基本问题。他是在用电影的语言,来诠释尼采那句最为著名的话“上帝死了”。“上帝死了”这句话我想大家可能也听说过,但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想绝大多数的朋友们不一定会知道的,有关于此,我们在后面会有专门的一两讲来讲解。在这里,我首先得告诉大家这个故事很可能只是一个传说,无论如何有关尼采的疯狂,我首先要给大家做一点澄清,然后引申开来做一点解释。最后,我们就尼采的疾病,做两方面的简要介绍。这也就是我们这一讲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澄清的是,我们现在能读到的尼采著作,都是他在精神正常的时候写成的。哪怕在尼采精神濒临崩溃的1888年年底,当他对自己的自传体著作《瞧,这个人》做修改的时候,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他的思路仍然是非常清晰的。
当然,尼采最后写的明信片和一些简短的信件里面,确实包含了一些疯言疯语的。比如1889年1月3号,我们知道的他的疯狂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那么这一天,他在一封信里面写到:“世界焕发荣光,因为上帝就在地上,您没有看见纵天如何欢欣雀跃吗?我刚刚夺取了我的帝国宝座,把教皇扔进了监牢,让威尔海姆、俾斯麦和斯托克丢了性命。”那么写完之后,尼采署了一个名字叫“被钉十字架上的人”。
事实上,人类文明史上的奇异之人常有疯癫之相。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济公,我们从小知道这么一个形象,他就是一个疯疯癫癫,但是好像有着一种神奇的智慧的这么一个人物。
再比如,和尼采差不多时间发疯的还有一个名人叫梵高,他们俩的命运非常的相似,他们在发疯之前,除了在学者和艺术家的小圈子之外,几乎没有人看他们的作品,甚至于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但是因为他们的疯狂,当然也因为他们的作品饱含生命的激情,而他们的生命又以一种悲剧性的方式落幕了,所以他们就被看作现代文化的殉道士。他们的肉身的疯癫和神圣的疯癫,在这个时候被看作一回事儿,他们的生理性的疯癫在这个时候也就获得了一种精神的典范的意义。
尼采和梵高在这个意义上,不但因为他们的作品而伟大,而且因为他们在西方文明的一个危机时刻、没落时期,成了这样的文化殉道士。因为这样的文化殉道士的形象,而占据着一个极为独特的地位。
所以我们说,梵高的意义不只是艺术史上的,尼采的意义同样不只是哲学史上的。而是像西方文明奠基时刻的苏格拉底、耶稣一样,因为他们的受难而获得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超越性的意义。并且因为这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超越性的意义,而奠定了后来文明的一种基调。我们知道苏格拉底被雅典人判了死刑,耶稣被钉十字架,他们的死亡不只是对他们的个体的生命,对他们周围的门徒有意义,而是因此奠定了西方文明的某种基调。
那么尼采和梵高在19世纪末同样如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了解尼采,也是了解19世纪末的精神气息,并且这种精神气息直到今天,它没有真的过去。我们的时代和那个时代,仍然根本上的精神气息相通。我在这里不展开解释,我想了解尼采,是了解我们时代精神气息的一个重要路口。
好,那么关于尼采的“疯癫”,我们就交代这两点。接下来有关尼采的“疾病”,我们做两方面简要的介绍,来帮助朋友们对尼采的思想特征和著作全貌有一个概览。
首先,“疯子”尼采我们大概还能接受,对吧?因为疯癫具有超级力量的一面,有超越性的一面。可是一个病殃殃的尼采,和我们心目中的尼采形象恐怕是大相径庭的。因为尼采在他的文字中总是激扬生命的力量,鼓舞存在的勇气,他总是无比热烈地赞颂健康。
但是另一方面,疾病在尼采一生当中事实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我们了解尼采其人,了解他一生轨迹的方便入手点。
所以,我们又分两方面来做简要的介绍。首先,在尼采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突然患病去世了,一年后他的弟弟就夭折了。这就让童年尼采很早就看见了生命的疾病,甚至于更准确地说是生命之为疾病。尼采自己也从10岁左右开始头疼,所以他是很早就喜爱文学、音乐、哲学这些东西。
我们的听众朋友们可能有不少也是家长,我们可能一方面也喜欢我们的孩子喜欢上这些东西是吧?我们总想着他早点开窍,早慧一点。早点开始喜欢上这些古典的文学音乐,我们会很开心,但另一方面恐怕你也会担忧。因为如果在童年的时候就喜欢这些东西,一定意味着他比较早地就感受了生命本身的某些隐藏的要素。比如说生命本身的疾病特征,在童年的时候一般人是感受不到的。
而尼采是在生命比较早的时候,就被命运打开了思想的阀门。14岁左右他就开始写自传,大家想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10岁左右开始成天脑袋疼,14岁左右开始写自传,并且不是写一篇自传,但是不断地在写自传,写了好多。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得说哲学它不是一个学科的事情,不是一个大学哲学系的事情,它是一个生命的事情。如果我们没有看到生命之为疾病,没有去直面生命的本身的状况。那么哲学家的这些思想,对我们来说恐怕还只是一些自私的游戏。那么讲到这里可能大家又担心了,我是不是还要接着往下听,如果哲学和生命的疾病有关,我是不是特别要担心我的孩子,别在边上偷听是吧?别把他带坏了。
我想强调的是这个意义上的生命之为疾病,是我们每一个人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人,都必须去面对的,只不过是早或晚的事情,只不过是面对是虚弱的还是有力量的问题。我们逃不掉的,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生命的终结,每一个人都要经历亲人的离世。我们逃不开的,哲学的学习,与其说它给我们带来的这些问题,不如说它可以给我们打一些预防针。无论如何对于尼采来说,疾病就是思想的阀门,不管是至亲的疾病和死亡,还是他自己遭受的疾病,而尼采的阀门无非是比寻常人打开的更早了一些。好,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尼采在1869年的时候,当时25岁还不满的时候,就当了巴塞尔大学的古典语文学的教授。那么在当时可以说,他是被寄予厚望的一颗学术新星,春风得意,可是在1879年35岁的时候尼采就退休了,那么这个原因也是疾病。然后也正是因为疾病,尼采才得以从学术的规范和束缚中解脱出来,才成为了漫游阿尔卑斯山间的尼采,并且只有尼采才可能写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样的哲理诗篇。
尼采对《如是说》曾经有一个自己的很得意的描绘,他说这本书散发着高空的气息。这不是一个学者被行政事务切割了他的日常的时间,被各种教学的任务压榨了他的生命的能量,被各种考核所裹挟的这样的一个大学教授能够写出来的东西,他需要某种生命的境界,某种自由的状态的。总的来说,只有经过这两道解脱,也就是解脱于学术的束缚和权威的束缚,尼采才成为真正的尼采。
所以我们看尼采思想是有一个演变的,演变当中疾病至关重要的一环,是让尼采成为尼采的要素。
尼采从自身生命的经验出发去理解疾病,他后来有句名言“杀不死我的,让我变得更强大”,这句话我相信大家听过,这就是他经历了各种疾病的折磨所得到的一个体会,这不只是一句鸡汤式的格言,而且蕴含着尼采对于个体生命的基本看法。
我们要真实地去经历生命,就要经历一个从疾病到健康的过程。如果没有经历过生理和心理的疾病,那么哲学的问题恐怕就还没有真的被提出来。像前面说的那样,因为哲学家的那些基本问题,他是触动个体生命的。如果没有这个维度,那么哲学就还只是智力游戏,我们最终当然逃不过衰老和死亡,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从疾病的经历走向一个健康的生命态度,从对疾病的面对当中再造一个强大的自我,然后以这样的自我和生命态度来面对衰老和死亡,我想这是尼采哲学的一个基本精神。
第二点,文化整体的角度来说,也有一个疾病的问题。在尼采看来,现代世界看似物质丰富,经济繁荣、科技进步,但是我们的生命是贫乏的,是萎缩的。那么相比之下,作为古典学家尼采在希腊人那里看到了一种强健的生命,并且是一种看透了生命的真相,而仍然强健的生命。尼采的哲学在这个意义上就运行于疾病和健康这两端之间,他这个人个体从疾病走向健康,而他的哲学也意在解释西方2000年的疾病,并探寻如何将人类重新带向强健生命的文化道路,这是如何可能的呢?
我们不妨先用一个极为粗糙的讲法给大家指示一条我们将要走过的道路,这是一条从科学走向艺术的道路。
之所以说这样的一个讲法极为粗糙,是因为单单这么讲,大家是容易混淆或者说误解的。因为这里所谈的科学和艺术是什么意思,我们要以后再去慢慢展开,在一开始我想强调一点就足够了。就是在尼采看来,我们现代人在生命上的病弱,根本在于我们低估乃至遗忘了生命的艺术。生命不是单纯的事实,而是一个需要自我超越自我塑造的过程。
我们今天会有人常常问生命的意义的问题,可是我们很少会反过来想一下这么问的时候,这个问题本身有什么问题。事实上这里面常常有一个思维的陷阱,就是当我们这么问的时候,往往预设了我们以为生命是一个既成的事实,然后去问,它在事实上有什么意义可言是吧?其实生命的意义,首先就在于它的有待完成。在于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由此锻炼自己的生命的手艺,这个意义上它还需要发生,而不是已经完成。
而尼采作为病人,这个意义上恰恰使得他不得不去锻炼生命的手艺。因为作为病人,他不能单单地把自己的生命作为现实来接受,而是要去完成一次自我的转化,这也就是他这一句名言,“杀不死我的,让我变得更强大。”
这个意义上的疾病,才让尼采有了自我医治的经验,让他成为自己的医生。他曾经说过,“一个人要成为别人的哲学家,首先就得成为自己的哲学家。”这句话就可以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当然了,尼采所谓的“疾病”不只是他个人的生理疾病,而且更重要、更根本的是时代的文化疾病。哲学家尼采也把自己理解为一位文化医生,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医生。可医生关心的是身体上的健康,我们是不是也需要一位文化医生来关心我们的精神健康的尼采,就是这样一位文化医生。
好,那么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在这一讲我们对尼采的疯癫做了一点澄清和一点解释,然后对尼采的疾病做了两方面的简要介绍。我想在二十四讲思想旅程的开端处,大家可以由此对尼采其人,对尼采的思想问题有一个概括的了解。那么尼采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究竟如何体现出一种神圣的疯癫?他又如何在其中诊断现代的病症的,我们下回再来分解。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是的总感觉每天都在卷,一天下来好像也不知道都忙啥。
这位大神,是被共情于人类世界,寻找解脱之道。
非常喜欢主播讲自己专研的东西,真实自然,信手拈来,再加上一点点口音,更觉亲切,如同亲临课堂听讲般,堪称完美!
去年曾自驾去往sils湖畔的尼采故居,出门见山,小溪潺潺,他的门前绿草如茵,sils湖水蓝得不像是人间的颜色。
尼采,你好!老师,你好!
尼采有追求美好人生意义的热情,可惜他没有看见人生的光,他的人生是可悲的!
1359929hghp 回复 @泉源_fc: 他一生都是向光而行啊!幸与悲要看你自设的价值观哟!
讲的不错,有启发
正付不发工资不如一传销,折学与天主基督吃饱了空想,饿7的我还得种田
如果上帝真的死了,你就更没有活的必要和意义了,终归你是要死的。
讲的真好,工作不枯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