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谭其骧:历代行政区划略说(2)

1.2 谭其骧:历代行政区划略说(2)

00:00
17:40

现在我们讲第二个阶段。第二阶段就是经过五代隋、唐、宋、辽、金,到南宋灭亡,具体说起来就是公元583年到1276年,这么一个时期。

在隋文帝废郡之后,以州统县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因为全国是那么大,要想实行二级制,在开发程度比较低的秦汉还时代行得通,到了隋朝就不适应了,要想有一个中央政府直接来管200来个州是很困难的。所以到了隋炀帝的时候,又把所有的州都改成叫郡,模仿汉武帝时候的制度,设置了若干监察吏治的官,来把全国分成若干个部,分部巡察。但是汉朝的司隶校尉部刺史部的制度我们是清楚的,而隋朝的分部巡察的制度,由于历史上缺少明确详细的史料,具体的情况现在已经搞不清楚了。隋朝的寿命很短,不久就亡了。

唐朝初年又把郡改成叫州,这个时候全国已经有三百几十个州了,当然中央难以直接管这么多的州,因此到了唐太宗贞观元年,就将全国分成10个道,什么关内道、河南道、河北道等等。每一道在唐太宗的时候还有时候置官,有时候不置官,所置的官也是监察性质的。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又把10道改划成15道,道开始置采访处置使,他的职权就相当于汉武帝时候的刺史,这才成为固定的监察区域。

但是这种制度到了安史之乱以后又变了。安史之乱以后,全国形成了以掌兵权的节度使,作为地方行政长官的制度。一个节度使管几个州,节度使的辖区也叫道,这种道跟安史以前的10道、15道是不同的。节度使的辖区也叫道,这种道就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单位了,从此以后就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制度。全国分成了40~50个道,每一个道少的是管两三个州,多的管到十多个州。安史以前15个道的采访处置使,这个时候已经撤销了,但是作为一种地理区划的名称一直沿用下来,安史以后的10道、15道不是一种行政区划,也不是一种监察区划,而是一种地理区划。五代的情况基本上同于唐同期。

到了北宋初年,宋太祖、宋太宗例行中央集权政策取消了节度使的实权,让所有的州都只属于中央,但是历史发展到唐宋时期,两级制、两级政区制,基本上是无法行得通的,所以宋太宗的时候又在州之上设置了所谓路。宋朝的路既不同于唐朝采访使的道,也不同于唐朝节度使的道,一路不是归一个机构一个长官来管的,而是分属于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等等为首的好几个机构。转运使的机构转运使司掌管财赋;提点刑狱的机构叫提点刑狱司,提点刑狱司管司法;安抚司的机构叫做安抚使司,管兵政。除了主要的三司之外,还有提举常平、提举茶盐、提取坑冶等司,分管一路的粮储、官营的各种的专利企业、原料茶等等。

所以在宋朝的时候,各路都有或者多一点或者少一点好几个机构,在州县之上各有所司,但是他们虽然在州县之上管事,都只能够在他的所掌管的业务范围之内举劾地方官。所以在宋朝,路并没有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机构,州的长官有事情还是可以直达中央,宋朝路的性质只能够说是介乎行政区和监察区之间的一种区划。宋朝的行政区划到底是两级制还是三级制呢?我们说它说两级制也不合适,说它三级制也不合适,好像是介乎两级、三级之间的。不过路毕竟不同于唐朝的州和元明清时候的省,而是接近于唐朝的道,所以我们把隋唐、两宋这个时期叫做大路时期。至于大路以下的行政区划,简单说就是州和县,州管县。

隋唐五代两宋这700年,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拿州来管县,但也有短时间的例外。曾经出现过两次改州为郡,第一次是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州为郡,把全国的州都改成叫郡。再次改州为郡是隋炀帝大业三年。隔了11年,到了唐高祖武德元年又改回头,又把郡改回叫州了。第二次是唐玄宗天宝元年改州为郡。到了肃宗乾元元年又改郡为州,又改回头了,这个16年。所以两次合计只有27年。在隋唐两代有两次都改州为郡,但时间很短,合起来只有27年。《隋书·地理志》和《两唐·地理志》把两次改制都记下来了,但是《隋书·地理志》根据大业三年以后的制度为准,它的标都是叫什么郡什么郡的,不叫什么州,而只在京兆郡底下交代了一下,原来这是叫雍州,大业三年改为京兆郡,其他各郡底下都没有明白交代。所以读《隋书·地理志》的人就不免要误会认为隋朝一代都叫某某郡,因为它的标题就叫某某郡,或者搞不清楚到底哪一年才叫某某郡的。《旧唐书·地理志》在各州下面都写上隋某某郡,武德元年改为某州,天宝元年改为某某郡,乾元元年复为某州,读起来比较轻松明白。但是《新唐书·地理志》为了节省文字,每个州都只用某州某某郡或者某州某郡四五个字,只在同州冯翊郡这一条下头,说明这五个字的具体的意义,是这个州在隋朝和天宝元年到乾元元年之间,叫做冯翊郡。除此之外,唐朝一代都叫同州。一般读者看《新唐书·地理志》,都未必看到同州底下这一条,又不去对比《旧唐书》来看,因而就有很多人搞错了。误认为唐朝的制度就是一州管一郡,同州管冯翊郡,有人就误认为唐朝的一个政区是使用两个名称,好像同州同时又叫冯翊郡,这都是搞错的。其实唐朝的一州就是一郡,不过唐朝一代290年,有274年是叫州的,中间另有16年叫郡,有州就没有郡,有郡者就没有州,州就是郡,郡就是州。而《新唐书·地理志》所谓某州某某郡,某州某郡,前面的某州是指的一代的经常的制度,后头的某某郡就是指天宝到乾元这16年中间的变称,如此而已。

唐朝一代还有16年改州为郡,至于两宋320年始终只有州,从来没有叫过郡,但是在《元丰九域志》、《宋史·地理志》这些书里头,每一个州名之下都要挂上一个郡名某州某某郡。那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宋朝每个州都有一个郡名,这是什么玩意儿呢?这就像旧社会里头每个人都既有一个名又有一个字一样的。州名就是这个州的正名,正名就等于这个州的别名,等于是人的字一样的,跟旧社会里头人的字一样的。宋朝的郡名绝大多数都是沿续唐朝的郡名,改用新郡名的很少。一些新置的州,朝廷往往还要赐它一个郡名,但是也有一些新置州没有郡名的,宋朝的州没有郡名的是极少数。

州一级的绝大多数都叫州之外,唐宋还把有一些有特殊地位的州改称叫府,府这个东西唐朝开始的。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始把京都所在的三个州改称为府,那个时候有一个首都两个陪都,首都在长安,长安所在的州本来叫雍州,改称叫京兆府。东都,洛阳所在的州本来叫洛州,改称叫河南府。还有个北都,晋阳所在的并州,改称叫太原府。那个时候把三都所在的州都改成叫府,最早就是这三个府。

安史之乱以后,又陆续把几个皇帝待过的州升成府,譬如说唐玄宗安史之乱时一逃逃到成都,成都这儿就叫皇帝驻跸过的地方,就是把皇帝待过的州都升成府,因此到唐朝末年一共有十来个府。到了北宋,又把一些重要的州升成府,所以到北宋的末年就有三十多个府。到了南宋和金对峙的时期,宋金双方合起来一共有五十多个府,约占当时的州级政区总数的七分之一强。唐代的州治政区只有府、州两种,宋朝增加到府、州、军、监四种,军、监的地位比州稍微低一点,但是跟州是一级的,稍微低一点。辽朝在它的境内分成五道,州一级有府、州、军、城四种。金朝在它的境内分成二十来个路,州一级初期有府、州、军三种,后来把十多个军都升成州,只有府、州两种。总的说来,唐宋辽金时代的行政区划,是以道路统辖州县的时代。

秦朝因为有四十多个郡,它比较复杂,我们就不讲了。我们先介绍一下西汉时候的14个部。司隶校尉部是京都附近的,除此之外,还有兖、豫、青、徐、冀、幽、并、凉、朔方,这九个刺史部是在北方的,在长江流域有益州刺史部、荆州刺史部、扬州刺史部,在岭南有交州刺史部,一共13个刺史部。

东汉三国我们不讲了,讲西晋。西晋19个州,西晋这19个州是这样19个州,分两汉时候的幽州为平州,多了一个州。分两汉时候的益州为梁州、宁州,又多了两个。分司隶为雍州,又多了一个。分凉州为秦州,又多了一个。分交州为广州又多了一个,这就一共19个,这是西晋之后十九州。

现在我们再简单介绍一下唐朝十五道。唐朝的十五道就是长安附近的京畿道叫关内道,洛阳附近叫都畿道,黄河以南叫河南道。另外河东道、河北道、陇右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淮南道、剑南道、黔中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岭南道,这就十五道。

宋朝北宋一代的分路也经常在变动着,比较重要的是宋神宗元丰之后分成二十三路,这个应该知道的。到了宋徽宗崇宁的时候就分成二十四路,我们现在就介绍一下二十四路的名目。京都开封附近的叫京畿路,京畿以东叫京东路,京东路分成两路、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京畿以西的也分成两路,叫京西南路、京西北路。黄河以北,今天的山西的河东路,河北一带分成河北东、河北西。陕西方面的分成两路,叫永兴军、秦凤。淮河以南的分成淮河东、西两路。秦岭以南,今天的陕南四川分成四路,成都路、梓州路、夔州路、利州路,合起来就叫四川路。在湖南湖北一带叫荆湖南北路,荆湖南、荆湖北。江苏的太湖流域到浙江就叫两浙路,江苏的南京附近到江西就叫江南路,分成两路,叫江南东路、江南西路。福建就叫福建路,岭南就叫发广南东路、广南西路,一共就是二十路。南宋之后还保留十六七个路,其他的北方的都丢给金朝了。金朝之后,金世宗大定时候有二十个路,泰和以后就是十九个路,这主要就是第一期、第二期分划大概是如此。

穿越时空的对话
与大师一起探寻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和思想肌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