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陈晓中:古代天文、历法与乐律知识(4)

1.3 陈晓中:古代天文、历法与乐律知识(4)

00:00
19:56

刚才咱们已经讲完了第一部分,也就是咱们祖国的传统星座“三垣二十八宿”。现在进行第二部分,历法和乐律。

先讲历法这一部分。我们祖国的历法的历史很悠久,在古书《尚书·尧典》里面已经有这个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授敬民时。”它说的是当时的统治者命令羲跟和这两个人去进行天文的观测,观测太阳、月亮、星球来制定历法,提供生产、生活的需要。

书里还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作为生产的周期,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是劳动人民从长期实践当中得到的。至于“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是什么意思呢?咱们需要从天体的运行这方面开始(讲起)。地球是绕太阳旋转的,这个过程当中,产生了一年的春夏秋冬的变化。譬如说咱们从春分到下一年的春分,或者是夏至到下一年的夏至,这个周期就叫做一个回归年。那么这种回归年按现在总结的时间是365.2422天,不是一个整数,是一个零头。至于“月”,就是月亮绕地球的运动所产生的。在月亮绕地球运动的时候,咱们在地球上可以看得到月亮的发亮的那些部分,以不同的角度对着地球。

月球公转示意图

当月亮运动到一定位置时(上图9点位置),月亮本身不发光,被太阳照亮的半边向着这边,咱们地球上的人看起来什么也看不见,这个叫做“朔”。而过几天月亮运动到这(上图6点位置),照亮这半边,咱们地球上人看起来是叫做“上弦月”。而月亮运动到这(上图3点位置)的时候,被太阳照亮的半面对准着地球,所以咱们看起来是满月。当月亮运动到这(上图12点位置)来的时候,照亮的半边对着太阳,咱们看起来是下弦月,那么从朔到下一个的朔,或者是从望到下一个的望的周期,就叫做一个“朔望月”,朔望月是历法的主要的数据。

回归年跟朔望月周期都不是整数,带有零头。那么怎样制定历法?历法家就把两个周期协调起来,每个月的初一一定是朔,十五一定是望,而跟回归年搭配得很好。这种情况在春秋战国时候,已经是初步建立起来了。那么所谓“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又是什么意思呢?咱们从常识知道,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大小月相加那一年就是354天了,但是354天跟真正的回归年的周期还差11天多一点。那我们说用每三年设置一个闰月行不行?这也可以,不过比较粗糙,比较精密的是该怎么设置呢,《左传》这本书有记载,鲁僖公五年到鲁昭公二十年,有两次“日南至”,日南至就是冬至了,从鲁僖公到鲁昭公的这段间隔是133年,133年里面有49个闰月。那么133跟49用7来除一除,还不是19年里面7个闰月了吗?所以19年7个闰月有它的根据的,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19年就19个回归年了,一个回归年是365.2422天,如果咱们乘上19,那就等于6939.60天。如果算上19年,其中总共有235个朔望月,235个朔望月乘上29.5306,乘出来的数字是6939.69天,这两个数字不是很接近了吗?所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根据就是来源于这里。

我们国家的历法还采用干支的系统。所谓“干支”就是天干地支了,利用天干地支来计算记录一年或者是一月或者是一日或者一时。关于干支的历史已经很久了,传说夏代的时候,已经有干支记日的计算方法了,夏代的后代的一些帝王名字都有跟天干地支有关系,这可以证明。另外一个很确切的证明就是在1898年,河南省安阳县西北的小屯村,出土了一个甲骨,甲骨片里记载有六十甲子的甲文,这个就是记录当时的六十甲子表。有了干支记日,使得咱们历法记载某一件事情发生的时间方便多了。根据天文学家的考证,在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有一次日食,从那个时候起,干支记日连续不断,一直到现在,已经是持续了几千年的时间了。

殷墟出图的商代甲骨文干支表拓片

至于干支纪年,根据史书的记载,是在东汉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后来利用干支这种体制来记时,就变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了,有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等等,其他的就不一一介绍了。这些是咱们祖国历法的里面的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我国的历法,注重岁首和历元。岁首就是一年的开头的月份。比如说周历,周朝的历法是以每年11月份作为一年的第一个月,所谓仲冬之月就作为岁首,所谓“建子之月”。而殷历是殷代的历法,以12月份就是季冬之月作为一年的岁首,叫做“建丑”。夏历是以每年的正月开始,叫做孟春之月为一岁之首,当时叫做“建寅”。咱们现在的历法叫做夏历,有一定的道理的,就是一年以正月份为第一个月。春节不是第一月份了吗?就是跟夏历的体例一样。

讲到这里,咱们还必须回顾秦朝的历法。秦朝历法跟其他的不一样,秦朝的历法以每年10月份作为一岁之首,叫做“建亥之月”。这一点。下面咱们讲到音乐的律学的时候还得用它。

所谓历元是什么意思呢?历元就是历法计算的起算点。咱们现在已经知道了,甲子是干支记日或者是记月、记年的开始,而一年以冬至这一天为开始,一月是以朔的早晨就是“朔旦”开始,而一天的开始是以半夜开始。那么甲子、冬至、朔旦、夜半,这些就是历法计算的起算点了,就是所谓历法的历元。

我国的历法家致力于追求一个最理想的历元,冬至、朔旦、甲子、夜半,如果满足这个条件,那就很理想了,计算上就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此外还有些在追求“日月合璧,五星连珠”,“日月合璧”就是太阳、月亮同时升起来,或者是处在同一个宫。“五星连珠”是什么?就是水、木、金、火、土这5颗星出现了同一个方向,后来发展了5颗星各占一个宫,这个时候就是最理想的历元了。咱们祖国的历法家历来致力于追求这么一个理想的时间,朔旦、夜半、甲子、冬至,日月合璧,五星连珠,使得制定出来的历法更加完善。

历史上的历法从秦汉到清朝末年总共有102家,每一家历法各有它的优点和缺点。我想介绍几家比较著名的历法。

第一家是《太初历》。《太初历》是西汉时汉武帝命令历法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定的历法。这家历法的特点是回归年取365天1539分之385,朔望月取29天81分之43,回归年跟朔望月的天数取得比以前有进步了。当时落下闳跟邓平等人受命制定历法时,是经过一番考虑的,经过了精密的计算。而且它另外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把24节气的时间都计算进去了,这是第一家把24节气记录进去的历法。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时候有24个节气,譬如说是冬至,冬至过完小寒、大寒、立春、春分到夏至又到秋分,24个节气是什么时间交节气呢?是几点几分交节气呢?所以说要经过精密的测量。依靠什么仪器来测量?当时的圭表,用圭表就可以测量二十四节气的日影。冬至的时候太阳低,圭表投影下太阳影子长,夏至的时候太阳高,影子就短,所以每年测量冬至、夏至圭表的影子,就可以很准确地知道什么时候是冬至,什么时候夏至。同理,其他节气可以一一测量出来了。《太初历》里面还有一个特点,它发现了133年里面有23次日食月食的机会。那么《太初历》只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就开始使用了,一直用了188年。可见它在当时有积极的意义,对生产生活有一定的作用。

古代的圭表。平面上的为“圭”,立于平面上的为“表”

下一个要介绍的是《大明历》,制定者是南北朝的祖冲之。祖冲之是一个大名鼎鼎的数学家,圆周率π等于3.1416,这个最相近的值就是祖冲之得到的。祖冲之在天文学的造诣也很深,他制定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很有特色。第一个特点就是算出交点月是27.21223日,交点月是历法的专门的一个名称,跟朔望月有所不同,比朔望月稍微短一点。咱们现在的交点月的时间是27.21222日,而祖冲之在上千年以前,测量出的准确的值跟现在才差十万分之一,可见准确度很高的了。这个历法的第二个特点就是采用岁差。地球不是一个正圆球,赤道的部分有多余的物质,地球不停旋转的过程中,太阳、月亮对这两块多余的物质有吸引力,就使得地球的轴有不停摇摆的趋势,形成一个锥体(的轨迹),这个锥体的中心就是地球的中心。那么地轴的缓慢移动,以这儿为中心扫出一个锥体,这个锥体的周期得差不多26,000年。好了,产生岁差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这儿引起的,那么在历法上产生什么效果呢?地球的轴,由于太阳、月亮对地球赤道多余的物质吸引的结果,使得这个轴发生偏移转动,但让它相应地让赤道又保持跟天极的方向呈90度。天轴过一段时间又转到跟赤道保持90度,结果就使得头一年的春分秋分点,经过岁差的作用移动了。

回归年是什么意思?回归年是太阳从今年的春分出发,然后按一定的速度移动,移动到第二年,又回到春分,这个年的长度就叫回归年了。但是这个时候头一年的春分点已经移动改变,所以这一年好像太阳少走了一段路程,岁差的来源就是这里了。

讲到这里,咱们还得必须知道,近代的天文学观测春分点,我们祖国的历法家古时候测的是冬至点,但是它的基本原理都一样的。春分点的移动跟冬至点的同时也移动,性质是相同的。当时祖冲之的岁差,他取的值对当时来说准确度相当好,再有一个贡献是什么?他觉得19年7个闰月这种方法还不够精密,他提出一种方法,就391年是140个闰月,准确度更高,它有这么三个特点,使得《大明历》受到大家的推崇,被认为是一个优秀的历法。

穿越时空的对话
与大师一起探寻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和思想肌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