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陈晓中:古代天文、历法与乐律知识(5)

1.3 陈晓中:古代天文、历法与乐律知识(5)

00:00
13:52

下面介绍《戊寅元历》。《戊寅元历》由唐朝的历法家傅仁均等人制定的。这个历法总共实行了45年,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朔由过去的平均朔改成定朔。“平均朔”不是月亮真正在朔的位置。当时由于傅仁均以前的历法家还没有办法准确地计算的朔的时间,所以只好采用平朔。平朔有什么缺点呢?它使得历法上到初一时,(对应的)天上的月亮不是真正的初一,有的发生在三十,有的发生在初二。只有采用定朔之后,准确的朔就可以知道了。这是历法上的一项大进步,所以也值得介绍,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历法。

下面再介绍一种科学意义更大的历法,《授时历》。《授时历》是元朝郭守敬等人制定的。郭守敬是元代一个卓越的天文学家,也是水利学家,当时他在元朝的太史院任职,跟王恂等历法家、数学家共同研究《授时历》的制定方案。经过这几位历法家的共同努力,《授时历》终于制定成功了。历史记载,元朝太史院的建筑比较雄伟,设备也比较好,还有附属的天文台,根据考证,太史院在现在的北京贡院这片地方,可惜原址已经没有了。郭守敬制定这个历法,有几个很值得咱们敬佩的地方。第一,是在全国设立了27个观测点,测定北极星的高度,北极星的高度就是地理纬度了。同时,他在河南登封设立了一个比较相近的登封天文台。

登封告成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

它的基本结构就是一个高台,高40尺,两个房子中间建了一根横梁,而在正南北方向有一个石槽,这个石条的目的就是衡量冬至、夏至,或者是24节气,太阳通过这个横梁投射出来的影子。这个石头条相当长,一长记录的准确度就可靠了,所以在这里连续测量几年,就可以准确得出回归年的长度。这个古天文台现在已经修理得很好,有很多中外的科学家都来这里参观访问,对于我国古代有这么一个优秀的卓越的天文建筑物感到惊讶,觉得很敬佩。

古天文台的测量的原理是这样的:高台垂直于地面;石头条叫石圭,垂直于这个高台,正南北方向,那么每年冬至、夏至,或者是任何一个节气,太阳正南的时候必定要投下一个影子。对冬至来说,冬至某一天太阳的影子,因为太阳最低,它的影子投射到这个石圭上就最长了;而每年夏至太阳高了,太阳光射过高台中间的横梁投影下来,压着一个影子,同样要靠在石圭里读数,读出来影子长多少。如果连续测试冬至的影长,取平均数,就会得到比较准确的回归年的长度。当时郭守敬就按照这种方法测得准确的回归年的长度,其他节气同样可以根据这个原理来进行测量。

讲到这里,咱们还得介绍《授时历》的主要数据。它的回归年是取365.2425天,这个数字跟现在咱们所用的公历时间是完全相等的。可是我们还得注意,咱们话说到这里还不是很严格:南宋有一个叫杨忠辅的历法家,制定了一部《统天历》,他那个时候已经采用365.2425天的回归年长度了。这样似乎郭守敬是继承前人,没有什么创造性了?其实不然。郭守敬集中大量的观测数据,而得出这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5天,跟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公历完全相同,但是时间已经早了几百年,这种成就是值得咱们骄傲的,咱们有前人的辛勤劳动,得出了这个宝贵的科学的结论,所以一直到现在《授时历》还有相当的价值。

到明朝的时候,明朝采用另外的历法,叫做《大统历》。实际上《大统历》的基本内容都是《授时历》,所以《授时历》实质上总共通行了364年,是时间最长的一种历法了。由此可以证明《授时历》是优点是比较多的,在天文学史或者历法史具有一定的地位的。

咱们第二讲的第一部分历法就介绍到这里。下面讲第二讲的第二部分,就是乐律,说的是祖国的古典音乐法则。古典的乐律跟天文学历法有关系,所以在这里做介绍。

根据书记载,皇帝曾经命令一个人叫泠纶的人,到古时候大夏的西边(大夏相当于现在阿富汗北边的一个区域)。昆仑之阴,就是昆仑的北边,有一个山谷叫做“解谷”,这个山谷生产的竹子很好,质量均匀,就取它一根竹,从两节的中间锯开,然后吹出的音调就叫做“黄钟”。东汉的天文学家、音乐家蔡邕,在《月令章句》里说:“黄钟之管长九寸,孔径三分,围九分。其余皆稍短,唯大小无增减。”其他的音律就逐渐降短了,但是大小不变。确定了黄钟管长之后,就可以按三分损益的法则来取得其他的音律:把黄钟这个管分成三份,如果是丢掉一份,取它的三分之二,就叫做“损”;如果音调增加一份,就是三分之四,叫做“益”。那么按照三分损益的法则,就可以连续地取得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后来还发展了变徵、变宫,总共有七个声。

有了七声之后,按三分损益的法则,照样做下去会得十二律,在《吕氏春秋》里就已经有详细记载十二律的资料了。十二律是不等间距的半音体系,里面有六个属于阳律,有六个属于阴律,过去的阴阳五行学说分“阳”跟“阴”,阳律的六个律叫做“律”,阴律的这六个律叫做“吕”,合称是“律吕”。

那么由此定出来的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这七声相当于近代的音乐,到底是哪个音节呢?科学家们的研究还没有一定的结论,大概就相当于现在音乐的C调,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七声就可以比方做现在音乐C调的Do、Re、Mi、Fa、Sol、La、Si。在《礼记·月令》这部书里就曾经记载了,黄钟林钟太簇,南吕,姑洗,蕤宾,等等总共十二个律。黄钟相当近代音乐的C调的Do,太簇就相当于现代音调的Re,姑洗就相当于现在C调的Mi,然后蕤宾就相当现在的Fa,这样七个音阶就形成了。这些音阶都是指管律,因为黄钟之管、太簇之管都是从竹子截取的,属于管律;古代音乐的发展还有弦律,慢慢发展了有弹拨乐,譬如琵琶、古琴、古筝。弦律的法则也是按三分损益来取得不同的音阶,有专门的著作,咱们就不去介绍了。古代音乐还跟五行联系起来。史书记载,黄钟的弦是由81长丝纺制而成,弹出来的声音低沉雄伟,黄钟之宫属于土,“金木水火土”的“土”。宫下面商,商是用72根长丝纺制而成,按五行来分是金。角属木,是64根长丝纺制而成;徵按五行属火,是用54根丝纺制而成;羽属水,用48根丝纺制而成。从开始的宫是81根丝,到商72根,到角64根,徵54根,羽48根,这些在《管子·地员篇》里面有它的数学意义,所以咱们祖国的管弦乐的法则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穿越时空的对话
与大师一起探寻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和思想肌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