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什么是大脑的自动驾驶模式?| 童慧琦正念冥想课

【讲解】什么是大脑的自动驾驶模式?| 童慧琦正念冥想课

00:00
08:18

自动驾驶一词是几乎所有正念体系课程中都会用到的。那么究竟什么是自动驾驶呢?它是好还是坏呢?

其实这个词也是心智科学从物理科学借来的词,如同压力这个词一般。查查wiki百科词条:自动驾驶系统是一种用于控制飞机、船舶或宇宙飞船路径的系统,它不需要人类操作员进行持续的手动控制。当然如今的自动驾驶也应用到汽车上来,或许你已经尝试过一些电车的自动驾驶功能了。

其实即便没有自动驾驶功能的车,如果开的路径比较熟悉,脑子照样可以落入自动驾驶模式。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曾经从硅谷的中半岛开车到旧金山的医院上班,一直是家和医院两点一线开车,这样开了10来年,对整个路径非常熟悉,有哪些路标也很清楚,哪里也一个 west lake,翻译成中文也叫西湖,还有叫天际线的那段路早晨雾气很浓,在哪个出口会开到海洋沙滩,沿着海洋沙滩有一个悬岩小屋。正因为太熟悉了,时常会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开着开着,我的大脑的警觉性降低,进入到自动驾驶状态。我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都错过了回家的那个出口。错过熟悉的出口,继续开着的时候,猛然发现这段路好像不是很熟悉,然后一个激灵,注意力重新聚焦到开车上来,就从自动驾驶中出来了。

当然,我们不仅在开车时有可能会在不自觉中行驶很远,在生活的其他事情上,我们可能也经常不真正地“在场”,是在心不在焉中渡过的。譬如,我们每天都要做的刷牙这件事。因为我们做这件事情做得很娴熟了,也常常是在自动导航的状态下完成的,不需要特别的留意就可以完成。如果我问你,你知道那只没有握着牙刷的手是放在干吗?我给你几秒钟想想看。是叉在腰间呢,还是搁在水台上,抑或是举着手机? 我听到有关这只手在做着的各种不同的事情。你的呢?

那么,自动驾驶究竟是好还是坏呢?

我们来看看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教授是怎么说的。这位卡尼曼教授其实在华人圈里还是有不少人了解的。他是一位以色列的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在斯坦福心理学系任教,后来去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明明是心理学家,却因为他对人类经济行为的展望理论,在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于2024327日去世了。


他的著作《思考,快与慢》介绍了人类的两种思维系统:“系统1”是一种自动、快速和无意识的思维方式——它就是我们的自动驾驶。这个系统适合基于少量信息作出快速决策,是自主和高效的,你也可以说我们的大脑很经济,有点懒,对于熟悉的重复的事情,它就进入到节能状态,但是这个系统也容易欺骗人。它更容易受到偏见和重复性错误的影响。

"系统2"是一种缓慢、有意识和需要努力的方式——它需要注意力和精力。它更加可靠,并且可以过滤系统1的错误判断。它适合处理更加复杂的心理活动,譬如逻辑推理,处理人际关系,学习新事物和养成习惯。当我们开始投入注意力的时候,自动驾驶模式也就关闭了。

生活在自动模式下意味着倾向于最舒适的思维方式。但既然人类漫长的进化留给了我们两套系统,两个模式,一定是有道理的,秘诀在于平衡地运用两者。

我们不需要记得回家路上转了几个弯,踩了几次刹车或油门,换了几次车道,我们的大脑在自动驾驶状态就替我们做到了。但是英国的研究人员发现,我们最常进入到自动驾驶状态的是在家里的时候。因为环境是熟悉的,人也是熟悉的,家务活也通常是重复和熟悉的。这样反而让我们与家人的彼此联结缺少了应该有的关注度和警醒力。所以如果自动驾驶一直开着,我们只是生存着,而不是生活在鲜活的当下。

如果我们正好有一些心理情感问题,那么自动驾驶会让我们落在习惯性的思维和情绪中,沿着曾经造成问题的“心理老路”前行。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从自动驾驶中跨出来,重新在场,重新进入到当下呢?我会在接下来的几节课中,带领你正念课程中常用的正念练习,来帮助你更好地与思维、情绪和身体感受联结,从每一个当下开始,给自己创造更多的自由和选择的可能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