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卢梭《社会契约论》上:为何人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19.1卢梭《社会契约论》上:为何人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00:00
18:05

《社会契约论》

作者:(法)卢梭

推荐译本:何兆武 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卢梭《社会契约论》上:为何人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一.   引子:


如果大家到法国巴黎去旅游,除了看香榭丽舍大街,到老佛爷去买买买之外;当然也要看看凯旋门。除了在塞纳河泛舟,看看埃菲尔铁塔之外,也千万不要错过一个地方,那就是先贤祠。如果到了先贤祠,也一定要到地宫参观。先贤祠可以说是法兰西精神的安息之处。里面埋葬的都是在法国和欧洲历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地宫里有一对棺木最为引人注目:有一个棺木中伸出一只手,手中握着一支火焰浓烈的火把。棺木上只有一个简单的评语:自然与真理之子。那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的棺木。


卢梭后来被誉为“法兰西共和国的精神之父”。那只燃烧的火把,象征着卢梭的思想燃烧了法国乃至世界。


在卢梭的棺木正对面,是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棺木。虽然他们身前一度是好友,后来绝交。卢梭甚至写信给伏尔泰说:“我恨你。”


柏克后来在《法国革命论》一书里说:路易十六在监狱中阅读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后惊叹,“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摧毁了旧法国”。


所以卢梭和伏尔泰死后,被一同安葬在先贤祠里,面对面在一起。

 


卢梭曾经写过一句振聋发聩的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那么,人为何生而自由?人又为什么在枷锁之中,这种枷锁是什么?还有,人有可能挣脱枷锁,重新返回自由吗?


这次和下一次课程,我们就要来阅读卢梭的两本名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



18世纪对于欧洲来说,是一个大转折的时代。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里,出现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至今很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就来自于那个时代。


法国的第三等级崛起,但是却没有被赋予政治权利。老的贵族依靠旧有的政治制度来压榨人民的血汗钱。


卢梭毫无疑问是那个时代最为重要的一个变革者,虽然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思想的革命性后果。而且,他自己身上也集中了那个时代的内在冲突和悖论。



今天的课程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下,卢梭这个人在1750年发生的转折;


然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紧接着,我们来着重分析一下,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对自然状态的看法;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社会契约论》中关于公意的定义。


二. 1750年:卢梭的转折点


卢梭生于1712,死于1778年。纵观他的一生,卢梭可以说是一个生活中的浪子,但在思想上却是无比坚定。


1712年,卢梭出生在日内瓦。他的母亲在生下卢梭后几天就去世了。他的父亲是一个钟表匠。但是,卢梭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因为与人发生争执,而被迫离开了日内瓦。没有了父母的关爱,可能造成了卢梭日后敏感的性格。


当时的日内瓦是一个共和国,是一个新教城市。不过在文化上,主要受到了法国的影响。大约在16岁的时候,卢梭离开了日内瓦,但是之后他一直自称为“日内瓦公民”。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卢梭混迹于贵妇人的社交圈里。有一位年长卢梭十三岁的华伦夫人,让他痴迷。卢梭称她为“妈妈”,还成为了她的情人。


这段时间里,卢梭当过仆从,私人教师,还讲授音乐。不过这也为他自己找到了阅读哲学书籍的宝贵时间。


1741年卢梭离开华伦夫人,只身来到了巴黎。一开始他的生活非常拮据,只依靠帮助人抄写乐谱为生。卢梭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思想家不同。他几乎没有接受过一天的学校教育。也就是说,他的所有知识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而且他涉猎的领域极为广泛,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植物学、法律、教育学等等。


后来,卢梭结识了当时也还非常年轻的思想家狄德罗。1749年夏天,狄德罗被囚禁在樊尚的城堡中。卢梭去看望他的时候,偶然读到了《法兰西信使报》。报纸上刊登了一则第戎科学院的征文启事。这个瞬间成为了卢梭的人生转折点。那次论文大赛的题目是: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利于道德的净化?


卢梭撰写了《论科学与艺术》一文,来参加这个论文大赛。正因为参加了这次论文大赛并得奖,卢梭从此一举成名天下知。



对于征文的问题:卢梭的回答是否定的。他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的基本观点:科学与艺术的复兴将导致人的堕落。


这样观点他几乎坚持了一辈子。而这个观点恰好是和当时流行的百科全书派相反。百科全书派坚持理性,非常乐观,认为科学的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善人类社会。


卢梭就是这样一个人,一旦他认定了一个观点,他愿意和整个世界为敌。而且几乎不惧怕为此失去财富、个人声誉乃至是安全。那一年,卢梭已经38岁。


 

三.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


几年之后,1753年,第戎科学院再次发布了一个论文比赛的题目。这次的题目是:人类的不平等。


卢梭决定再次参赛,于是写下了《论人类不平等的基础和起源》一文。该书在1755年正式出版。


在这本书里,卢梭试图找出人类不平等的原因。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卢梭假设了一种“自然状态”。


自然状态这个词已经在我们的课程里出现过好几次了。欧洲近代思想家们都喜欢这个概念,不过各自对自然状态的理解却差异很大。卢梭对自然状态的理解,和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恰好截然相反。


我们在阅读霍布斯的《利维坦》一书的时候,谈到过霍布斯所认为的那种自然状态:人是肮脏、卑微,而且人与人处在狼与狼的状态之中。


相反,卢梭则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中,享有完全的自由、自足,人性是善良的。在这种自然状态中,几乎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不平等。


他的这个想法,当然可能也受到了当时在世界各地的欧洲传教士、商人和探险家的误导。


自然状态是否在现实中存在,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当时,欧洲人中流传着一个说法:“野蛮人是善良的”。


卢梭认为,由于私有财产的诞生,人就变得不单纯了。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平等。甚至,大多数人不得不承受“不断地劳作、奴役和苦难”。而且人身上那些勇猛和力量在逐渐丧失。


总之,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认为私有财产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本原因。这一思想,后来也对卡尔·马克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卢梭一直坚持一个基本观点:自然的个人是善良的,而社会状态中的众人是恶的


其实,第戎科学院在征集论文的时候,还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那种不平等是否被容许?


卢梭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否定的。也就是说,不平等不得被容许。


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文的致辞里,卢梭写道:我愿意自由地生,也愿意自由地死。


而他所说的自由,是指自愿地服从法律。他希望国家之中,没有人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国外也没有人能强迫一个国家屈从任何权威。52


卢梭所希望的国家,其统治者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那么如何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呢?


四.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1762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社会契约论,商务,4)这是卢梭的名著《社会契约论》的第一卷第一章的第一句话。


1743年,卢梭在担任法国驻威尼斯公使秘书一职的时候,曾经写过一本《政治机构论》。那本书是《社会契约论》的基础。


1755年,卢梭赢得了第戎科学院征文比赛之后,一夜成名。不过,他对巴黎的声色犬马逐渐感到厌倦。1758年之后,他在巴黎郊外蒙特莫朗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


从1761年到1762年,卢梭非常高产,他连续写作了三部传世之作:《新爱洛依丝》《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


1762年卢梭出版了《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两本书都对卢梭本人造成了不好的后果。


《爱弥儿》被法国最高法院列为禁书。巴黎大主教也公开反对卢梭。《社会契约论》也被禁止。甚至有传言说,卢梭会因为这两本书而被逮捕。卢梭只好逃离了巴黎。之后接受了休谟的邀请,辗转前往英国。


为什么说人生而自由呢?卢梭延续了他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文中的思路。在《社会契约论》中还是把“自然状态”,作为自己的论述的出发点。


前面已经说过,卢梭的自然状态和霍布斯恰好相反:卢梭认为,“自然生来是善的。”由于社会的腐败,人们才会变得自私和有害。或者说,社会的束缚,逐渐侵蚀了人们与生俱来的善良。换句话说,在自然人和社会人之间,卢梭一定更倾向于自然人。


卢梭相信,人的自然本性是善的。而且在自然之中,人具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也有同情心。因此,国家的作用就是让人们发挥“自然的善” 。

 


卢梭的根本想法是:人生来自由、自主。


在第四章里,卢梭总结了不自由状态的出现:也就是要回答枷锁从何而来的问题。
他认为,人对于自己的同类没有任何天然的权威。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能奴役另一个人;反过来,一个人也不能把自己的自由出让给另一个人。


在第六章里,卢梭写道:“人类曾达到过这样一种境地,当时自然状态中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种种障碍,在阻力上已经超过了每个个人在那种状态中为了自存所能运用的力量。于是,那种原始状态便不能继续维持,并且人类如果不改变生存方式,就会消灭。”18


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不可避免地消亡之后,每个人要把自己的一切权利转让给一个集体。19


请大家注意,这种转让还是和霍布斯不同:卢梭认为转让是全部权利,也就是毫无保留的转让;而霍布斯认为转让的仅仅是部分权利。大家把权利转让出去,最终就是为了要达成“公意”。

 


五.   公意vs众意


公意(general will/volunte generale),也就是公共的意志。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着重说明一下:公意不同于私人意志。一个个人的私人意志的总和被称为“众意”willof all。


在社会契约论第二卷的第三章里,卢梭就说,公意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只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众意是个别意志的总和。


这里就引出了一对非常相似,但完全不同的概念:公意和众意。在卢梭看来,公意绝对不同于众意。


我们举个例子来加以说明:比如,一个国家的正常运作必须依靠公民交税。但是,应该交多少税?每个人从私立出发,大概都想少缴税。这就是私人的个别意志。背后是私心在起作用。


但是,每一个理性的人都会发现,这样是行不通。如果每一个都不想交税,一个国家没有税收,那么一定没有能力来保障最基本的一些事情,例如国防、公共安全、健康等等。所以,公意就要求每个人交税。


这样公意和众意就形成了截然相反的要求。这要求个人运用理性来避免私欲。


只有当所有公民形成了某种公意,例如说确定了一个合理的税率,才能保证良好的公共服务,以及整个国家的正常运作。

 


卢梭还要求,每个人都要把公意当成自己的意志。当每个人服从自己的意志,也就谈不上任何奴役和压迫了。落实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可以这样表述:


如果有一项表决,我一开始对它投了反对票。但是一旦这个表决获得了大多数人的通过,那么我也要把它当做法律来遵守。也可以说,一切合法政治活动,最终必须要超越个人的观点和私欲。


卢梭在这里提出了两个突破性的观点:


第一,我们自己才是政府的规定和法律的最终来源,我们的意志变成了国家的法律。


反过来说,只有当国家服务于其统治的公民时,它才具有合法性。国家一旦不再为公民服务,公民们就有权利推翻政府。


第二,作为生活在国家中的个人,可以享受自由,但这种自由要求每个人都服从国家的法律。


在这个意义上,个人的自由和服从可以统一起来。


法律与自由的结合,在这一点上,卢梭对德国启蒙哲学家康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卢梭说:“遵从人类为自己制定的法律,这就是自由。”总之,人最终依靠自律,而不是他律,来管理自己,才会在社会状态里重新获得自由。这一点也将体现在康德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中。


人如何为自己立法,可以说是整个启蒙运动要处理的核心问题。


六.   结尾


好,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我们首先来了解了,卢梭这个人在1750年发生的转折;


然后,我们介绍了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本书;


紧接着,我们来着重分析了,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对自然状态的看法。


最后,我们来详细介绍了《社会契约论》中关于“公意”的定义,以及公意和众意的根本区别。


好,现在我想提出本周课程的问题,你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吗?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打卡,并回答问题。我将在本周日对大家的回答做出点评。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在本周的课程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hxsw

    强烈赞同,人如何为自己立法才是核心问题。如何确立公义,让之值得成为个人意志是很关键的。对于人是否生来自由,牵涉到自由的定义的问题。社会人的自由和自然人的自由应该是非常不同的,或者这里指的是实现自由意志的权利? 在社会里,按卢梭说法,服从法律就是自由的,也就是有约束的自由,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能实践自己合理的欲求。那么我认为人生来不是自由的,因为每个人先天禀赋和家庭环境都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实现欲求的能力。然而值得骄傲的是,我们一直努力在缓解这种不平等。

  • 路蔓休沅

    如果按进化论的学说来看,人类是从猿分化而来的,而任何的猿类社会也从来没有自由,都有阶级和分成,和成员之间粗糙的社会规则,由此可以粗略地推断原始人类并不是自由的,也不是卢梭想象中的高贵的野蛮人,而有极大的可能相反。并且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也从来不具有自由这一属性。

    Susanna88 回复 @路蔓休沅: 说的对。那是不是也不具有平等这个属性?

  • 艾睿思_虹

    上车一周,赶上进度了! 如果说自由是一种精神状态和行为界限,一种在自主意愿范围内行为的无阻碍,那么作为社会一员,绝对的自由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社会本身就是具备一定规范的群体组织,遵守规范则是毫无疑问的背景设定,苏格拉底不肯逃离雅典无非就是这个道理吧

    复旦郁喆隽 回复 @艾睿思_虹: 绝对自由是指什么呢?

  • 最爱大宝812

    卢梭不是很有名的渣男么?

  • 韩玉婷婷婷

    纠错:第四段最后一句文字编辑错了。 “请大家注意,这种转让还是和霍布斯不同:卢梭认为转让是全部权利,也就是毫无保留的转让;而霍布斯认为转让的仅仅是部分权利。大家把权利转让出去,最终就是为了要达成“公意”。” 霍布斯和卢梭的名字写反了哦~

  • 大道泛兮1

    人并非生而自 由。首先,人是食物链中的一环。 因此人必须受其的制约。 其次,人的 智力和体力各不相同。 因此,聪明的人往往能够拥有更大的自 由,体力强健的人亦然。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当中,人也不是生而自 由的。 人类社会大致分成四个阶段:蛮 族部落,封 建城邦,大众民 主和中央集 权。 而在这些几个不同的阶段中,人一出生就伴随着权利和义务而且这些权利与义务在四个社会阶段中呈增长趋势,因为兵役和税负日益增加使人的自由愈发减少。

  • liusun

    点个赞!

  • 谈勇_nb

    公意

  • 雷婷_lt

    人生而自由,但是枷锁要视需求而定,彼之蜜糖,乙之砒霜。

    复旦郁喆隽 回复 @雷婷_lt: 没错,同理心之外还要有多样性。

  • 孤云空山

    1.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是自由的代价就是自己要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没有什么借口去转嫁推脱。只要你自己够强大,没有什么能左右你。如果你不够强大,就得想办法变得强大;如果你不够强大却又无法变得强大,那么只能抱团取暖。抱团的时候总要有决策,七嘴八舌是无法行动的,所以无论是单人领导制还是少数服从多数,总要有人把自己的决策权让渡出去。从决策权到分配权,慢慢才有了社会和私有制,所以枷锁是自己给自己戴上的。2.在卢梭这里,枷锁是社会性的而且明显是贬义且让人反感的,那生死也是枷锁,为什么没有那么贬义让人反感?因为生死一视同仁绝对公平,而社会枷锁会因为强权、文化差异、道德观念而造成不公。

    孤云空山 回复 @孤云空山: 3.人们在讨论自然状态时很少把自然本身当做一个客观的奴役我们的对象讨论,我们难道不应该对自然这个枷锁的制造商产生反感吗?事实是否定的。因为自然是绝对公平公正的;自然是没有人类道德的善恶之分的;自然是不以人类意识为转移的;自然生养和回收我们,我们无法对自己的来处和归处产生什么忘恩负义的想法(特别是在人类的道德语境中);自然和人类就像鱼离不开水,而水中可以无鱼;最后自然太强大,毛毛虫对于踩死自己的大象无法反抗,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死于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