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伏尔泰《哲学通信》下:如果好人有好报,为什么老实人总是受伤?

20.2伏尔泰《哲学通信》下:如果好人有好报,为什么老实人总是受伤?

00:00
20:32


伏尔泰《哲学通信》下:如果好人有好报,为什么老实人总是受伤?


一.   引子


我们一般都有一种朴实的观点,好人有好报。反过来说呢,恶人有恶报。有时候还会补充一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反例:那就是好人过得不好,但恶人却很开心。


比如电影《芳华》里的刘峰,就是这样一个老实人。他平时一直在帮助周围的人,最终却被所有人指责,遭受了命运的不公。所以,这个问题就可以被转化为,好人为什么会获得好报呢?有什么东西,可以保证好人获得好报呢?


这样的问题以及疑惑,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最终都会归结到上帝那里。也就是说,让上帝成为好人的好报的保障。


在神学上,这个问题就被称为神正论,或者神义论。


不过作为启蒙思想家的伏尔泰会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呢?


上一次课程我们介绍了伏尔泰的《哲学通信》。今天我们要来介绍一部伏尔泰的小说:《老实人》。这可能是我们这个系列课程里的一个特例。因为介绍一种哲学思想,不一定需要通过写论文或者专著的方式。


我们在上一次的课程里就说过,伏尔泰是一个启蒙时代的作家,非常擅长用通俗的方式,来向大众介绍一些抽象的思想。伏尔泰就非常擅长用文学的方式,来表达一个思想。有时候,其影响力和战斗力,往往要比论文和专著来的更大。


今天的课程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我们首先来简要介绍一下,《老实人》这部小说的内容;


然后,我们来了解伏尔泰对莱布尼茨前定和谐论的批评;


紧接着,我们来大致介绍一下法国启蒙运动,以及伏尔泰在其中的作用;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卢梭和伏尔泰两个人之间的爱恨情仇。


二.   《老实人》


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下《老实人》这本书。《老实人》出版于1759年,是一部伏尔泰在66岁时写的小说。据说,伏尔泰花了三天时间就写出了《老实人》。


1753年柏林科学院宣布了1755年的征文题目:关于蒲伯和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伏尔泰为了参加这次征文,就写了《老实人》一书。这本书集中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好人一定有好报吗?但3天就写出来,说明他对其中涉及的问题,已经深思熟虑很久了。


伏尔泰为了躲避当时的出版审查制度,并没有在书上署上自己的名字。而是用了一个假造的名字:德国拉尔夫博士。但是出版后,该书立即受到了欢迎,很快就被列为禁书。


那个时代法国的书报禁令就是如此可爱,被禁止的书,往往后来成为千古名篇。 


《老实人》的笔调是充满幽默的,但是幽默之中带有深刻的悲观。这也正是悲剧的最高形式:笑出泪之后,发现原来是如此悲哀。这时候,还需要流一滴悲伤的泪,但已经欲哭无泪了。


小说的主人公老实人,又有翻译为“戅第德”。“戆”也即是傻乎乎、脑子不转弯,认死理的意思。


他本来住在威斯特伐利亚一个男爵的城堡里。他偷偷地喜欢男爵如花似玉的女儿居内贡。家庭教师邦葛罗斯在小说里就是这哲学家莱布尼茨的化身。


他相信,现存世界是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而且他也相信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律,即认为,一切事情的存在和发生都有其理由。但是老实人因为偷偷吻了男爵的女儿,而被赶出了城堡。之后,他被拉壮丁加入了军队,一开始就被抽了4000下马鞭,差点死掉。而这个时候,男爵的城堡也被外国军队洗劫。男爵全家被杀,小姐居内贡被强奸后,生死不明。


但是这个时候,老实人还认为这“一切是绝对必要的,因为私人的灾难才形成一般的福利,所以私人的灾难越多,一般的福利也就越大。”这毫无疑问是伏尔泰在进行反讽。


老实人逃离军队后,辗转到了里斯本,刚好遇上里斯本大地震。


我们在介绍卢梭的时候说过, 1755年发生的里斯本大地震,达到了8.5级。


当场就造成了3万多人死亡。伏尔泰小说里的里斯本大地震无疑也是指这次地震。


阴差阳错,老实人在里斯本竟然遇到了九死一生的小姐居内贡。他们远走高飞,逃到了南美洲。老实人误打误撞来到了传说中的黄金国。他虽然用一百头羊——有可能是指羊驼——装满了黄金和珠宝,但最终都被骗走。自己则流落到了伊斯坦布尔。


在那里老实人和人老色衰的居内贡与邦葛罗斯重逢。 而哲学教师邦葛罗斯染上了梅毒,烂掉了鼻子。后来,他在里斯本被当做宗教异端,差点被施以火刑。


而小说里还有一个人物,那就是居内贡身边的那个老太婆。她经历就更惨了。她是教皇的女儿,在海上被海盗劫走。被当做妓女在欧洲大陆被辗转买卖。有一次被围城的时候,士兵饿得只好吃女人的肉,割下了她的半个屁股。


大家看,《老实人》里的几个主要角色,不论是老实人,还是男爵的小姐居内宫,还是邦葛罗斯,都不是坏人。他们几乎都是人畜无害的好人。但是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中,却饱受人间的各种摧残,流离失所。


伏尔泰接着其中主人公的话说:“几百次想自杀,却始终丢不下人生。这个可笑的弱点,大概就是我们的致命伤:时时刻刻要扔掉的枷锁,偏偏要继续背下去,一面痛恨自己的生命,一面又死抓不放,把咬你的毒蛇搂在怀里抚摸,直到它吃掉你的心肝为止:这不是愚不可及是什么?”


所以,伏尔泰对好人是否一定有好报这个问题的回答,一定是否定的。好人不一定有好报。伏尔泰在自己的另一本小说《天真汉》里写道:“历史只不过是一副罪恶与灾难的图景。”


三. 对莱布尼茨的批评


那么,伏尔泰为什么要通过《老实人》这部小说,来否定好人有好报这个说法呢?


伏尔泰曾经写信给青年人,这个青年人支持莱布尼茨的哲学观点。他认为,现存世界是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


伏尔泰在信中写道:“先生,我乐于听说你写了一本小书反对我。你太抬举我了。当你证明,不论以诗,或别的什么形式,在这个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里,何以竟有那么多的人抹脖子时,那时我会分外感激你。我恭候你的辩驳,你的诗或你的辱骂;我从内心深处确确实实告诉你,对这个问题我们两人谁都一无所知。”


1755年11月,伏尔泰收到了里斯本大地震的消息。发生地震的那一天恰好是万圣节。


按照考证当时地震等级大约有8.5-9级,是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强的地震。教堂里挤满了虔诚的信徒。因此死伤特别严重。地震当时就有3万人死亡。整个城市的四分之三被毁。伏尔泰写了一首诗来表达他的愤怒和情绪。


显然,历史上的战争和各种人祸,可能还能归结到人自己头上。但是,自然灾害就只能怪罪自然了。当时人就只能怪罪到上帝头上了。所以,伏尔泰绝对不会认为,现有世界是可能世界中最好的。


上一次课程已经讲到,在《哲学通信》中,伏尔泰表达了一个基本观点:现有的世界可以更好。但是这种更好的状态,不是单纯依靠相信上帝可以达到的。


伏尔泰对里斯本大地震的回应,还引发了卢梭的反应。卢梭当时写了一篇文章来答复伏尔泰的诗。


卢梭认为,在地震中应该受到谴责的是人类本身。因为如果我们住在自然中,而不是住在城市里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死伤;如果我们住在野外,而不住在房屋里的话,房屋就不会倒在我们的身上。显然,卢梭依然借此提出,自然状态是好的,而社会状态是恶的根源。


据说,伏尔泰对卢梭的说法很愤怒。因为,卢梭的观点要把人恢复到自然状态中。在伏尔泰看来,也就是与文明为敌,回到禽兽状态。


四.   法国启蒙运动


我们介绍过,卢梭和伏尔泰两个人的思想虽然差异很大,都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那么,我们现在就来了解一下法国的启蒙运动。


路易十四时代法国巴黎成为了欧洲的大都会。当时欧洲的贵族和上层社会都以讲法语为荣。巴黎的市民阶层迅速崛起,成为了一个拥有财富、追求时尚和知识的新阶层。


整个18世纪,在欧洲正在发生一场潜移默化的社会变革,它为之后的社会革命做好了准备。这场社会变革就是“启蒙运动”。因此18世纪的欧洲,又被称为“理性的世纪”。要理解启蒙运动,就要从这一点开始谈起。


enlightenment,词根是enlighten,就是“点亮”的意思。法语中称启蒙时代为leSiècle des Lumières,字面的含义就是“光亮的时代”。德语称启蒙运动为Aufklärung,有打开、开启的含义。


法国启蒙运动的核心无疑就是巴黎。而启蒙运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并不是在学院里发生的,而是在城市的各种角落里发生的。其中最为主要的有两个载体,一个是印刷业,主要就是在街头巷尾流传的各种小册子和小说。第二个载体是剧院。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点在伏尔泰一个人身上也是完美结合的。他写作了大量深受市民阶层喜爱的小说,比如说《老实人》;他还写作了大量剧本,演出后也掀起了一阵一阵的热潮,不仅带来名誉也带来了大量的财富。


法国启蒙运动的另一个主要团体就是“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派几乎都对当时的宗教采取了激烈的批判态度。


宗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而是是和整个统治阶层绑定在一起的。宗教不仅为当时的统治进行辩护,而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而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观点之上:那就是,上帝是善的,每个人在世上遭受的一切痛苦都是他应得的。 这也正是神正论的核心。


当时的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和霍尔巴哈都直接批评这一点。他们认为,如果不直击要害,法国人民就会一直沉浸在那种宗教氛围中,自欺欺人,不愿变革。


狄德罗说得最为清楚而彻底:“在最后的君王被最后的神父的肚肠绞死之前,人是永远不会自由的。“


所以从1752年开始,狄德罗和达朗贝一起编纂和出版《百科全书》,来传播这些思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百科全书。卢梭和伏尔泰都参加过百科全书的编写。虽然他们对理想社会的设想不同,但为了对抗法国的专制王权,而走到了一起。


五.   伏尔泰和卢梭的爱恨情仇


 俄国思想家赫尔岑写过这样一段话来描述伏尔泰和卢梭之间的差异:“伏尔泰和卢梭几乎是同时代的人,然而他们之间存在多么大的距离啊!当伏尔泰还在为了文明同愚昧无知作斗争的时候,卢梭已经把这种最人为的文明痛斥为耻辱了。伏尔泰是旧时代的贵族,他是从打开洒满香水的蚌壳式大厅的大门进入新时代的;当路易十五走过,典礼官用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的名字称呼伏尔泰的时候,他穿着金银饰边的衣服,是个内侍官,站在大门口;在门的另一边,站着平民卢梭。”(《自然研究通信》)


伏尔泰和卢梭的观点截然不同,而且都直言不讳地表达出来。但是两个人在现实中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对立和冲突,基本上属于立场之争。


简单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伏尔泰成名很早,虽然有过流亡生活,但一辈子生活可以说锦衣玉食,交往的基本上都是王公贵族;而卢梭呢,从小就没人疼爱,经济上比较拮据,一直在苦苦挣扎努力。卢梭希望一种不切实际的自然状态,而且相信通过群众运动可以达到平等。


而伏尔泰呢,对大众持有怀疑:伏尔泰虽然也反对阶级特权,但对他来说,自由的价值要远远高于平等。


伏尔泰成名较早,卢梭在他面前属于晚辈。1755年,卢梭把他的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寄给了伏尔泰。 伏尔泰收到书后给卢梭回了一封信。


伏尔泰在信中写道:“先生,我收到了您的反人类的新著,谨表感谢。”他说:“从来没有人用这么多的才智来让我们变得愚蠢;读您的大作让人想爬在地上四足行走。不过,由于我丢掉这个习惯已有六十多年,我遗憾地意识到要重操旧习在我是不可能的了……”


后来,两个人彻底决裂。伏尔泰认为卢梭对自然状态的假定,几乎可以说是反人类的。他们的根本差异在于,卢梭认为社会毁坏了自然的人,因此希望人能够回到自然状态。而伏尔泰则全面拥抱文明与社会的,认为人只有在社会中才会成为文明人,但又对人性本身持有深刻的怀疑。


如果不对自然的人性加以约束的话,爆发出来的恶将更为可怕。所以伏尔泰认为,必须通过制度来教育人,才能缓慢的改变人。而卢梭非常激进,认为可以绕开一切社会制度,从头开始,或者说通过激情来建立自由平等。这些哲学上的差异都在未来的法国大革命中结出不同的果实来。


1760年,卢梭给伏尔泰写了最后一封信。卢梭在信里说:“先生,我一点也不喜欢您,我是您的门徒,又是热烈的拥护者,您却给我造成了最痛心的苦难。日内瓦收留了您,您的报答便是断送了这个城市;我在我的同胞中极力为您捧场,您的报答便是挑拨离间:是您使我在自己的家乡无法立足,是您使我将客死他乡……”信是这样结束的:“总之,我恨您,这是您自找的……别了,先生。”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伏尔泰和卢梭死后都被埋入了巴黎的先贤祠中。而且两个的棺椁面对面。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虽然他们的意见和立场差异很大,但都推动了法国的启蒙运动。


六.   结尾


伏尔泰一辈子都面临专制君主对他的追捕,所以一辈子都在寻找一处世外桃源之地,可以暂时安生。


1754年3月,伏尔泰在日内瓦郊区买下了一处庄园,安心种植一些植物。


1758年,他在瑞士靠近法国的菲尔涅找到了一处乐园,终于结束了自己的流亡岁月,可以安顿下来了。当时伏尔泰已经64岁了。


或许,正如伏尔泰在《老实人》末尾处写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要种植自己的园地。”


1778年5月30日,伏尔泰与世长辞。临死前,他拒绝向教会派来的神父忏悔。


他在遗嘱中说:“当我离开人间时,我热爱上帝,热爱我的朋友,也不嫉恨我的敌人,但憎恶迷信。”33天后卢梭也逝世了。


1791年,伏尔泰的灵柩被移入先贤祠的时候,沿途有60万巴黎市民参加。灵车上写着:“他是人类心灵的引擎,他是我们自由的航灯。”而他的墓碑上只写着:伏尔泰。


好,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我们首先来简要介绍了一下《老实人》这部小说的内容;


然后,我们来了解伏尔泰对莱布尼茨前定和谐论的批评;


紧接着,我们来大致介绍了一下法国启蒙运动,以及伏尔泰在其中的作用;


最后,我们来看了一下,卢梭和伏尔泰两个人之间的爱恨情仇。

 

好,现在我想提出本周课程的问题,你有没有做好人却没有好报的经历?你是如何来理解这样的事情的?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打卡,并回答问题。我将在本周日对大家的回答做出点评。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在本周的课程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半赢

    向同学分享哲学(休謨的怀疑论)时,却被一群人围着嘲笑。想不通到底是谁在笑谁。

    复旦郁喆隽 回复 @半赢: 没事的,说明要找对人分享

  • sssnemo

    老师好博学啊!难怪伏尔泰和卢梭会闹矛盾呢,可能是成长环境不同,伏尔泰对人类还算乐观,觉得可以改进,而卢梭则偏于悲观,干脆放弃社会回归自然。 好人没好报,比如,你觉得可以开导别人,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委婉告知,然并卵,还不如让其直面现实来得有效,当然你也少了一个朋友,但因此而离开的也算不得真朋友吧。可能是你好意但他人不理解,也可能是你自以为是的好意,还可能确实是好意但结果就是不佳等等。既然选择当一个好人,那一定是好到不会去计较有没有回报吧。做好人的出发点如果是要好报,那只能算是某种交换,这就不是真正的好人。无论是否好人,做事但求无愧于心即可,寻求回报会很累。

    复旦郁喆隽 回复 @sssnemo: 不是我博学,而是这两个人一看传记就差异很大,从文字上也能感觉出气质差异来。

  • 潇湘Jean

    好人是否有好报,取决于怎样定义“好”以及谁来做判断。不同的人对“好”人之好与“好”报之好有不同的认识。甲眼中的好人、好报,其他人可能并不认同。就一般意义上的好人或好报而言,二者也没有必然联系。它有自我慰藉和道德劝导的效果。相信它也许你我会更快乐更高尚、社会会更美好。遗憾的是,.......不知道哪里违禁了,评论三次被和。

    1590918migk 回复 @潇湘Jean: 老师讲的很好,谢谢您,我觉得绝大部分的问题都可以讨论,只有接受不了的人,能接受的人也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

  • Cherry_49e

    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听郁老师的哲学课,更加勇敢~

  • 放射性热带水果

    当然遇到过,串班碰到大检查、借钱不还,都是些好人没好报的小事情。好在我本来就不相信好人有好报,只能说做好人是心安的,做好人这件事在我而言跟其他人无关,也跟反馈结果无关。

    夏虫语冰Y 回复 @放射性热带水果: 借钱不还+1

  • 简昉

    做好人就是准备吃亏

  • 小葫芦书屋

    如果没有这些不回报的人,就没法突出你是个好人了。我并不相信好人有好报。因为这里的两个好范畴是不同的。应该是,理智的人,会有自己想要的回报。

  • 听友330820437

    好人是按好人的方式行事 但好报自有自己的法则

  • Pearl魏_v2

    反复听,挺好的!

  • 人间至味是清欢yy

    老实人也可称纯静的灵魂者,如世间的旁观者,看着世间舞台剧,表演者演着演着就变成了另一个,再难以回到纯静的灵魂,以至于永远站在舞台的中心,把自己给弄丢了。恰恰纯静的灵魂归于心,能敏感的觉知自然的力量与美,不需要通过表演获取他人的掌声与认可,灵魂的感知力很强,往往能感知远虑近忧(如:为了社会发展而破坏个人善化体系的发展这是对社会进步的最大伤害),旁观者清这句话是乎表达了灵魂的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