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卢梭《社会契约论》下:是卢梭造成了断头台吗?

19.2卢梭《社会契约论》下:是卢梭造成了断头台吗?

00:00
16:27


卢梭《社会契约论》下:是卢梭造成了断头台吗?


一.   引子:


在上一次课程里,我初步介绍了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还有《社会契约论》这两本书。尤其着重分析了“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句话。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当中,就要回答三个问题:


第一,人为何生而自由?


第二,人为何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第三,人如何挣脱枷锁,重新获得自由。


卢梭回答的核心是,人要为自己立法,人遵守自己制定的法律,那就是自由。

 


《社会契约论》全书一共分为四卷:


第一卷主要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


第二卷阐述主权及其权利;


第三卷阐述政府及其运作形式;


第四卷讨论几种社会组织。


1762年这本书最初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之后很快就有了不少语言的译本。



我们在上一次课程里主要阅读了第一卷和第二卷的部分内容。


这本书也深刻影响了美国革命,其思想尤其体现在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 中。


今天,我们就要来看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到底引发了怎样的社会效应,以及这本书为何蕴含了如此巨大的力量。

 


今天的课程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我们首先再来深入介绍一下,公意这个概念;


然后,我们来着重分析一下卢梭所提出的“主权在民”思想;


紧接着,我们来介绍一下,卢梭对于教育的基本看法;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卢梭的晚年生涯。


二. 公意即大我


在上一次的课程里,我着重分析了公意和众意的差异。


卢梭认为,公意就是让每个人服从自己的意志。而且,人是不能出让自己的自由的:自由是卢梭一生追求的根本价值。


卢梭写道:“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至就是放弃自己的义务。对于一个放弃了一切的人,是无法加以任何补偿的。这样一种弃权是不合人性的,而且取消了自己意志的一切自由,也就是取消了自己行为的一切道德性。”(商务,16)


公意和自由如何协调一致呢?


卢梭说:“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


这个公意,卢梭又把它称之为一个“公共的大我”。也就是一个共和国,或者是政治体。它就是一个国家,组合起来的集体就是人民,其中的个别人就是公民。



不过,卢梭的公意也有另外一个面貌。公意具有极大的强制性。


卢梭写过这样一句话:“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24后来,在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党人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的这句话作为指导。可能,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过于强调爱国和主权者的绝对权力了。


据说法国大革命时期,罗伯斯皮尔直接受到了这句话的鼓舞。在“恐怖统治时期”,他为了实现革命的理想,不断把人送上断头台。以至于断头台的铡刀都卷刃了。而罗伯斯皮尔自己最终也被送上了断头台。


也有人认为,雅各宾党人的做法其实更符合马基雅维利的思想,而不是卢梭。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卢梭思想的矛盾在于,其中结合了极为自由和极为极权的两个极端。


三.   主权在民


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对这本书有这样一个评价:“曾有一个叫卢梭的人写了一本除了观念之外别无他物的书。它的第二版就是用那些对第一版不以为然者的皮肤装订而成的。”(米勒《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11)


为什么,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具有这样的革命性作用呢?我们就要来仔细分析一下:卢梭认为,既然认为国家的主权来源于人民之间缔结的契约,那么再把主权交给一个国王,那是无法接受的。


像霍布斯或者洛克那样,把主权交托给一个国王的做法,卢梭认为是不对的。


卢梭认为,“公意”是无法转让的,它只能属于人民整体。因为人民才是社会契约的缔约方。


哲学思想上的根本差异,也导致了法国和英国两个国家截然不同的政治命运。受到霍布斯和洛克的影响,英国走上了君主立宪的道路。而受到卢梭的影响,法国走上了革命与共和的道路。这样也就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基本想法了。


人民主权说的简明立场就是:主权在民,而不在君主,也不在议会。那么如何来体现主权在民呢?卢梭认为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立法。而且,人民要时刻提防主权被篡夺。


卢梭这里说的篡夺主权的人,并不是古典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担心的僭主。最容易篡夺主权的是政府!


为了避免主权被篡夺,卢梭在第三卷第18章里提出,人民必须要在没有召集人的情况下定期集会。如果没有这种机制,人民就会失去主权。失去主权,也就意味着失去自由。


而在集会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人民的投票权。有了投票权,人民就可以决定是否保留现有政府,以及是否让一些政府官员留任。在卢梭看来,政府是随时可以被替换和解散的。
不过,大家也可以看出来,卢梭的这些想法,可能只有对于“小国”来说,才是可行的。对于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可能是无法实现的。


在第二卷第九章里,卢梭就说,一个体制最良好的国家所能具有的幅员也有一个界限,为的是使他既不太大以至不能很好地加以治理,也不调小以至于不能维持自己。59


此外还要注意一些客观因素,例如一个国家的面积和人口的关系。人口不能太稠密,也不能太稀少。卢梭甚至提出,在国家之内不能允许有派系存在,每个公民只能表达自己的意见。36


简单来说,卢梭反对任何形式的代议制政府,而只赞同直接民主的形式。所以要为此限制任何政治团体的规模,一旦一个团体超出了全体成员可以定期开会的规模,就会出问题了。


不得不承认,卢梭关于人民直接参与立法的设想,后来几乎没有实现过。现代国家大多数采取了代议制的方式,来间接地体现人民主权。



卢梭的思想是超前的。他自己或许没有遇见他的《社会契约论》会引发一场疾风暴雨的革命,也就是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不仅如此,主权在民的思想,通过法国大革命传播到了欧洲各地。


目前的世界上,即便是最为独裁专制的国家,也几乎不敢否认“主权在民”这个基本思想。


 

四.   如何获得自由?


卢梭的哲学基点是自由。但是这里就有一点悖论了:一方面,卢梭所讲的自然状态下的自由一去不复返了。另一方面,卢梭又说,人是被迫自由的。那么真正的自由人从何而来呢?


“凡是生于奴隶制度之下的人,都是生来做奴隶的。这是再确凿不过的了。奴隶们在枷锁之下丧失了一切,甚至丧失了摆脱枷锁的愿望;他们爱自己的奴隶状态,犹如尤利塞斯的同伴们爱他们自己的牲畜状态一样,因而假如真有什么天然的奴隶的话,那只是因为已经先有违反了天然的奴隶。强力造出了最初的奴隶,他们的怯懦使他们永远当奴隶。”(商务,11)


那么如何造就自由的人呢,答案并不在卢梭的政治论著中,而在他的教育思想中。


如果大家对卢梭的教育思想感兴趣,可以阅读他的名著《爱弥儿》。在《爱弥儿》的一句话里,卢梭就写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但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爱弥儿》的核心思想就是:要让儿童尽可能远离社会的腐蚀。要让孩子尽可能多接触自然状态,回归自然。这样才能启发儿童的天性和良知。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理论灌输,而是事实和反复的试验。自由的环境才能让儿童充分成长。


卢梭要反对的是当时的那种强制性的教育风气。这对我们当下的教育应该也是有所启发的。从更深的角度来说,我们现在认为教育仅仅是获得职业技能,为日后的生活做好就业的准备,但是在卢梭看来,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


教育需要来培育一个国家的理想公民,也就是自然的人。



五.   悲惨的晚年


卢梭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1762年,卢梭因为写作了《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而被通缉。卢梭不得不逃离巴黎,回到了故乡日内瓦。但是没想到日内瓦当局却在焚烧《社会契约论》。他只好继续逃亡到普鲁士。


1766年,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邀请卢梭访问英国。卢梭访问伦敦期间,到drurylane 的剧院看戏。据说,卢梭的出现,结果造成围观事件,来看卢梭的人超过了看戏的人。


但是没想到,后来卢梭和休谟很快反目。理由有些令人匪夷所思,卢梭居然指责休谟密谋陷害他。在不断的流浪过程中,卢梭的受害妄想症发作了。

 


卢梭在私人感情和个人生活方面,几乎是一个不近人情的人。


我们在上一次课程里讲过,卢梭本人就是一个浪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外部环境恶劣,毫无根基的卢梭不得不做出妥协。例如,他在宗教上摇摆不定,简直就是墙头草。他从新教改宗到天主教,后来又从天主教改宗回到了新教。他和华伦夫人之间存在非常暧昧的关系。



卢梭有时候对人非常苛刻,而且看不得富人和贵族身上的虚伪。有一次,霍尔巴哈男爵问卢梭,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冷谈。卢梭回答说:因为您太有钱了。


在卢梭心中,有钱人就是虚伪做作、没有良心的代名词。在巴黎这个浮华的社交场里,卢梭似乎从来学会任何社交技巧、也不会溜须拍马,更不会隐瞒自己的真实看法。

 


卢梭早年在巴黎的时候,曾经和一个小姐瑟瑞斯有过一段感情。卢梭和瑟瑞斯一共生下5个小孩,但都被当做孤儿送到了芳德林医院。这一点可以说令人发指。瑟瑞斯和卢梭一直要到1768年才最终结婚,之前他们已经共处了将近30年之久。


对于这一切,一直到晚年写作《忏悔录》的时候,卢梭才表露出一点悔意。可见,卢梭对爱的设想超出了当时社会的一般认可,是非常离经叛道的。

 


1770年,流亡中的卢梭偷偷返回巴黎。


1776年10月24日,卢梭在巴黎街头被一条狗袭击,受了伤。


旁人以为卢梭会因此受到打击,没想到卢梭后来的回忆却写道:他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一个人躺在巴黎的街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极致宁静。甚至,所有振奋人生的欣喜,没有哪一次,比得上这一次。(哲学家死亡录,171)


由于卢梭在巴黎早已经声名狼藉,所以很快就有消息传出,说卢梭已经自杀,或者已经死了。甚至有报纸等出了卢梭的讣告。


卢梭可能是为数不多看到自己死后经历的人。但卢梭自己却写道:“上帝是公正的,他安排了我该遭受的一切苦难,他知道我是清白无辜的。”


两年后,1778年,7月2日,卢梭死于脑出血。他死时,身边只有瑟瑞斯陪伴,终年66岁。这时距离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还有11年。法国大革命之后,1794年,卢梭的遗骸革命政府被移往巴黎先贤祠。

 


卢梭心目中人类理想的面貌是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中,人类自由、平等,那就是人类的孩童状态。没有压迫、没有利益,也没有尔虞我诈,攻击征战。也可以说,卢梭自己的心灵也始终是一个孩子。


现代社会过于复杂,人们无力也无暇适应的时候,希望回到孩童状态,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却也意味着一种无奈和无所适从。


六.   结尾


好,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课程的内容。


我们首先再来进一步深入介绍了“公意”这个概念;


然后,我们来着重分析了一下卢梭所提出的“主权在民”思想;


紧接着,我们来介绍了,卢梭对于教育的基本看法;


最后,我们来了解了一下卢梭的晚年生涯。


好,现在我想提出本周课程的问题,你认为人生而自由吗?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打卡,并回答问题。我将在本周日对大家的回答做出点评。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在本周的课程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萨克斯唐州风

    卢梭忽视了人性的黑暗面,比如人民投票,人民是为了自己人民的集体利益吗?不,大多数人投票仅仅只是自己利益和想当然,可以被收买的被忽悠的,人是非常专注眼前的利益的,未来往往不是人首要考虑的。而集体利益受损往往是未来渐渐出现的。

  • 简昉

    取消竞争世界就会好吗?

  • Evaerest

    在春节假期结束返程的车上听到,还处在孩童状态的自又要回到社会枷锁中去了……对于为人犀利刻薄不近人情的哲学家一直十分有好感,所以听到卢梭十分感动。似乎对于儿童、学生大家都会更宽容,而一旦步入社会,那些可爱的童真和学生气一下子就成为了不成熟。真希望自己可以一辈子想卢梭一样,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面对冲突有勇气和全社会对立。

    复旦郁喆隽 回复 @Evaerest: 一个人作为孩童是可爱的;一群人都是孩童就可怕了😱

  • vef53nj8maelltyqf7na

    想知道老师每集开篇的音乐。。

    1777214nrcy 回复 @vef53nj8maelltyqf7na: 巴赫的

  • liusun

    人生而并不自由,但是应该是自由的。

  • 恶犬袭击后的宁静

    从动物到人类,从来不会有绝对的自由,自由只在梦中。

  • 贡斯当L

    卢梭创造了纳粹。

  • ASh宇

    如果按照说‘人’具有社会性的话,那么人是‘生而没有自由的。无论是约定俗成的习俗还是强制执行的法律都是对人的舒服。就是因为被束缚着,人们才渴望自由。人人们自己束缚了自己。

  • 萨克斯唐州风

    小国寡民的确是最理想的生存状态,但是只存在没有外敌的情况下。在地球上是不可能。自由和快乐是不可能挡住大刀的。抵御外敌需要集体团结,而团结必须抑制个体自由,个体过度自由就无法形成有效力量抵御外敌,人都死了,还自由?古希腊也只能在书本上自由了。

  • 静默儿

    教育需要培养理想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