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讲一个著名的大众心理学实验。那就是斯坦福监狱实验。这次实验为什么用斯坦福来命名呢?因为那是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的地下室进行的。
这场实验是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进行的。实验计划模拟监狱内的情况。所以科学家就把心理学系空置的地下室,改装成了监狱的样子。
实验原本的目标呢,是研究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本来计划实验要持续14天时间。所以说呢,是一项心理学的学术研究。
为了进行这样一次实验,科学家们就从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中间招募了一些志愿者。这在全世界的心理实验中也是非常常见的做法,一般要志愿者的同意,还会付他一些报酬。当时支付的大约是每天15美元。而且这些人在参与实验之前,要通过一些基本的测试,证明他们身体和心理健康。
最终,津巴多从90多个报名的人当中,挑选出了24个人来参与实验。其中9个人扮演狱卒,也就是监狱的看守,9个人扮演囚犯,还有6个人后补。
为了让实验更为逼真,狱卒要穿上类似警服一样的制服;而囚犯也要穿上囚服。
本来大家都认为,所有志愿者都是为了那点微不足道的钱来的。唯一需要担心的可能是,14天时间有点长。监狱里没有什么娱乐可以打发时间,实在太无聊了。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实验持续到第2天就已经出乱子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来,囚犯们从一开始就不安于现状。他们撕掉缝制于衣服身上的编号,把自己锁在牢房内,并取笑看守。这样的不合作,和对抗行为,当然也会激发看守们的情绪。
狱卒也开始想办法来压制囚犯。有些属于还算温柔的惩罚。例如,没收囚犯的枕头和被褥,取消囚犯的进餐的时间。有些就有些人身侮辱和心理威胁的性质了。比如说,脱光囚犯的衣服,把囚犯关几个小时的禁闭。甚至强迫囚犯用手清洗马桶,或者不让他睡觉。
结果到了实验开始后的36个小时的时候,已经有一名囚犯因受到极度精神压力,精神崩溃,而被迫退出了实验。后来陆续有人退出实验。到了第六天晚上实验已经无法继续,否则就要出人命了。所以,津巴多叫停了整个实验。
后来大家复盘真个实验过程。发现里面最为凶残的一个看守叫John Wayne。但其实这个人在参与实验之前是一个好好先生,从来没有任何冒犯人,或者暴力的行为。但他在实验中极为粗暴,经常对囚犯大喊大叫。他还把犯人用脚镣锁成一列,给每个人都戴上头套,像牵牲口一样,把他们带到淋浴房。
后来津巴多根据实验观察,撰写了《路西法效应》一书。路西法是神话中的天使,本来是个正面人物,但堕落为魔鬼,而且做恶能力非常之大。
“路西法效应”借用这一比喻,来指平时的好人、平庸的人,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变成一个大坏人,做出一些连意想不到的恶行。
其实,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发现,可以解释和说明人类历史上的很多恶行。在集体心理学看来,人性是善还是恶,并不重要。关键是不要给人作恶的任何机会。否则即便是天使,也会迅速堕落为恶魔的。
如果大家有时间和兴趣,还可以去看3部根据斯坦福监狱实验改编的电影:
一部是2001年的德国电影《死亡实验》(Das Experiment)。
2010年,导演保罗·舒尔灵将这一实验再次搬上了荧幕,拍摄了《死亡实验》(TheExperiment)。
2015年,美国导演凯尔·奥瓦内兹拍摄了影片《斯坦福监狱实验》(The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更加原汁原味地还原了实验的过程。但这两部电影的影响力均不及德国版大。
最后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自己有没有经历过,或者目睹过“路西法事件”呢?
也就是一个好人做出了意想不到的坏事呢?
看看网路上那些疯狂骂人的键盘侠,生活中其实就是一老实人,这就是路西法效应了。人性的邪恶面受到社会道德的压制,就必然会在不受压制时爆发出来。
俺有从軍八年经歷,里面很多事情其實就是因為自己的角色而不得不去絕對服從的。。其中比如夏天站在廁所边上练軍姿,让蚊子咬,不能動,這还被指揮訓練的區队長叫做練習定力
复旦郁喆隽 回复 @杨希yanglook5678: 经历丰富啊,军队以纪律为魂
网络游戏就是一个特别好的例子。游戏上的那些虚拟人物,很多时候和玩家本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和行为表现。
一个班里或者一个团体中,总有一个或者几个人会被欺负,或者是言语上或者是行为上。尤其是小学生和中学生中很常见。最可怕的是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恶,尤其是小孩子之间的欺负,更能体现这一点。我不认为世上有真正的好人,人性有善恶,世间善恶、好坏的标准也会因为社会和时代的不同而不同。 路西法事件也有可能是自我暗示起的效果,当分配完角色,人们会不自觉地暗示自己该角色应如何做,但如果分配的角色是从来不曾存在且没有形成固有观念,或者是向对这些角色不了解的人分配呢?
路西法效应 了解一下
就像我们班干部一样
有部电影就是根据这个改编的
把人类当做实验小白鼠,想到了《黑太阳7.31》这部影片,这是残忍且没有人性的行为,切不可为!
人类不能反其道而为之!
看过这本书。一开始狱卒是想管理好囚犯,慢慢的就开始享受掌握权力的甜头,津巴多本人也差点就失控了。我觉得这其中有一种心理隔离的参与,当狱卒觉得自己和囚犯是截然不同的群体并渐渐将之去人格化,他们对囚犯的同情心和自己的共情能力就消失了。实验中也有一两个始终对犯人温和的狱卒,也许,道德力量还是可以唤醒人的良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