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 A 原文 唯识 第九段

1.2.9 A 原文 唯识 第九段

00:00
05:44
原文:
易言之,即依作用以立心识之名,而与《明心》章以本体言心识者,涵义绝异。此等义理分际不同之处,学者务随文审择焉可也。又盖且者,不遍之词,本章所言识,乃对境之识,故且依作用而名之,非一往如此说,或有难言:“既云自动,疑有自体,若无自体,说谁自动?”不悟自动之言,但显此动势不从官体生,亦不从境界生。何以故?官境只是物质,不能以物质而产生非物质之作用故。若物质而能产生非物质的作用者,即物质便成神秘而不成为物质矣。故自动言,义兼遮表,不容立难。遮拨谬执此动的势用为从官境生者,而动的势用非物质之作用,即于此而表示明白,故云义兼遮表。
等无间缘者,谓识前为后缘,行相无间,等而开导,故立此缘。
云何前为后缘?识者动而不居,前念识方灭,后念识即生,故说前识望后为缘。
云何行相无间?识者动而趣境,虽体无封畛,而行相固殊。见色闻声,乃至了法,各别行相,不相间碍,前灭引后,是事恒然。行相者,识行于境之相,即识于境起解之相也。如见色与闻声不同,即识上行相之殊,非如旧说以眼等八识为各各独立之体。间者隔碍义。无量行相,容俱起故,故名无间,此亦与旧言无间者迥异其旨。
云何等而开导?导之为言,是招引义。开义有二:一避义,二与后处义。前法开避其处,招引后法令生,故成缘义。由具开与导之两义故,方成此缘。若两义中随缺一义者,即不名缘。此本旧说。复有难言:“前法开避,即是已灭。彼灭无体,云何招引?”应知前法正起位,即有望后招引之势,非彼灭已,方为招引。又前念灭时,即后念生时,生灭中间,更无时分可容间断。然则变化密移,畴觉之欤?旧说识亦有间断者,因依识之行相而剖析为各各独立之体,故妄计见色等行相不显现时,即是眼等识间断也。复言等者,即等流义,由前引后,平等而流,故置等言。
综前所说,则知等无间缘,开前导后,方灭方生。心识所以迁流不息,唯有新新,都无故故。其德之至健,几之至神者乎!设有不明开导,但计心识为由过去至现在复立趋未来者,则犹坠于常见而未闻胜义也。
所缘缘者,略有四义:一有体法,二为识所托,三为识所带,四为识所虑。
有体法者,为缘之法,必是有体,方有力用,能牵生识,如白色非空而无物,故能牵令眼识同时俱起。故成缘义。法若是无,何得为缘?世俗有计瓶等得为缘者,此倒见也。所谓顽然之瓶,世间本无此物,其以为有者,特妄情所执耳。今试问汝侪,所得于瓶者果何物?则必曰视之有白,乃至触之有坚等也。若尔,汝眼识但得于白,不曾得瓶,乃至汝身识但得于坚等,亦不曾得瓶。诚以汝感识现量灭谢,散意识方起,遂追忆白及坚等境,妄构为瓶等实物。散意识者,谓凡人意识散乱故。是故白及坚等境,诚有非无,方得为缘;妄情所执之瓶等,此非有体,缘义不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