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严经论》讲解10 ▏第一卷释义7

《新华严经论》讲解10 ▏第一卷释义7

00:00
18:47

(4)《解深密经》为不空不有为宗者:

前面小乘戒是情有宗,般若教是说空彰实为宗,这里《解深密经》是不空不有为宗。前面有空有有,‘有’是真实的,‘空’是真实的,有和空是相对待的,或者有和空都执着、都不执着,但其实还是有空有有的。

《解深密经》讲不空不有,非空非有,破除对空、有的执着。

如来说于有教空教之后,说此一部之教,和会有无二见为不空不有教。

如来在说了前面的有教和空教之后,在这个地方讲不空不有之教,融通了有无二见或者将其平等化,有不可执,无也不可执,有不真有,无不真无,非有非无。

说九识为纯净无染识,如暴水生多波浪,诸波浪等以水为依。

《解深密经》中说第九识为纯净无染识。但第九识依旧为方便说,不能执以为实。就像瀑布的水哗啦啦不断的流,日夜川流不息,产生了很多波浪,但是这些动态的波浪本质还都是水,以水为依,就像所有的云都是水蒸汽一样。

五、六、七、八等识皆以阿陀那识为依故。

五、六、七、八识都是以阿陀那识为依止。实际上按照唯识今学的说法,没有第九识,第八阿赖耶识是染净和合的,其清净之体就是第九识,第九识只是一个方便说法。但是李长者在这里讲八识都是以阿陀那识为依,就像大小等众波浪都是依止水而生一样。

如《深密经》云:“如净镜面,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非此镜面转变为影,亦无受用灭尽可得。”[1]

如《解深密经》里面讲的:“好像清净的镜面,如果有一个影子生缘现前,就只有一个影子显现”,生缘就是产生影子的因缘。如果两个或者多个影子产生的因缘同时现前时,镜子里就会产生多个影子。不是这个镜子转变为影,不是它变的,镜子本来是清净的,也没有受用和灭尽等等的法和境界可得。这个镜子比喻第九识。

此明五、六、七、八识所依第九净识处也。

这里是为了说明五、六、七、八识所依的是第九净识。用清净的镜子来譬喻第九识。

又云:如是菩萨,虽由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故,此经意欲令于识处,便明识体,本唯不离真智故。

又说:这些菩萨虽然是通过法而住,但从根本讲,种种的法也是以智为依止的。建立清净识以为依止。《解深密经》的目的,就是“令于识处,便明识体”。李长者讲智慧,智为依止,就是根本上是阿陀那识的设立,但是他必须有这个智慧,这个智慧是什么呢?就是无相慧,以这个智慧为依止。意思就是说这样的一个设立,是“令于识处,便明识体。”这句话非常重要,是李长者对于《解深密经》的一个关键点的解释。这里的识指五六七八识,但实际在现实中可能第六识最妙,前五识本质上没法去分别,他只能分别自己的所缘境,不具备第六识那样强大的分别性。

“令于识处,便明识体。”于根尘对境的当下,知道根尘识三者的清净性。这个智慧指的是清净智慧、法身智慧。虽然体现为八识的种种妄想染污面,但它的体性是清净的。所有的识,就像水浪,它都是湿性。或者说镜面上显各种相,有千山万水,但是触摸时这千山万水就是镜面,就是清净的,没有高下之感。用这个镜子来譬喻法性、智慧。这个触摸代表智慧现前,当触摸到时感觉千山万山不是千山万水,就是一个清净的镜面。这个触摸的一刹那的觉知,代表顿悟的智慧。

由识之当下明识之体,不离真智。其实禅宗也是这样,当下用一种方便,令你知道当下的清净心。

如彼暴流不离水体而生波浪。又如明镜依彼净体无所分别、含多影像,不碍有而常无故。

就像瀑布水流产生的波浪,其实本体都是水。又如明镜的体是平等的,没有分别,但这个镜子里边有太阳、有树、有天地人物,但对镜子而言这些都是平等的,这个平等性指什么呢?就是智慧之体。“不碍有而常无”,虽然有那么多影子,但实际上这些影子是空的。

如是自心所见识相,不离本体无作净智,所现影像都无自他内外等执。

同样的,我们日常对境,看到的一切,包括感知到的种种情绪、各种记忆、概念、冷热感等对境时的种种状态,这些就是自心的实相,“不离本体无作净智。”无作就是不生不灭的清净智慧,就是无为法、无分别智,没有偏离根本的东西。本体是什么?就是无作净智,不生不灭的清净智慧心。

镜子的譬喻非常容易理解,我们看到的影像其实没有自他,没有内外,但是我们会明显地觉得镜子里有,有我有他有内有外,这是我们凡夫的执着。当真智现前的时候冥合万相,万相齐冥,这指的是万相的当下。

如果从念头来讲,念念齐平,念念寂灭,前念不去,后念不来。念念当体寂灭是什么?这就是马祖所讲的海印三昧。

任用随智无所分别,以破空有二系为不空不有故。

“任用”,随着分别心在不断地分别,但是“随智”,智慧心也不妨碍他,“无所分别”。就是任运自然的、无为法的修行,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甚至该骂人骂人,但是内心没有嗔恨心,骂人也是知道骂这个人对他有好处。用这种智慧,“破空有二系为不空不有”,破除空和有的执着这两种系缚、束缚。用任运自然的无碍智慧,把空有变为不空不有,空不空有不有,非空非有。就像镜子上的影像,它是空吗?它明明有影像,它是有;它是有吗?触摸的时候镜子是平的,什么都没有。这里用镜子来做譬喻,其实我们看到的外境也是这样,从我们的真实心来看的话,假如说我们的真实心和智慧是清净的镜子、是阿陀那识,那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一切,就是镜中的影像。

《深密经》颂曰:“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解深密经》里有一个颂:“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如果从唯识学的角度来分析,我们这里的解释不一定准确,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偈颂想要说明什么问题。阿陀那识到底是第九识还是第八识?从“执持”看有人认为是第八识,这个很难去判别。我觉得这里基本意思的讲解应该是对的,然后李长者用圆教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在这里也可以把阿陀那识理解为如来藏

阿陀那识甚深细者,引彼凡流就识成智。

“阿陀那识甚深细”,李长者认为这是为了引导凡夫之流,就从流注之中认知不流注的体,或者从波浪之中认识水体。

不同二乘及渐始学菩萨破相反成空,不同凡夫系而实有。不同彼故,不空不有。何法不空?为智能随缘照机利物故。何法不有?为智正随缘时无性相故、无生住异灭故。以是义故,名不空不有。

《解深密经》的内容不同于对二乘、渐教初学菩萨所讲的破相观空,也不同于凡夫执着实有。《解深密经》讲不空不有,即相而成空。

“何法不空?”为智慧能随缘照机利物。他的智慧能够随缘照机利物,看到这里边无碍的东西,然后随机随缘应化,度化众生。“何法不有?”什么不有呢?智正随缘时无性相、无生住异灭。智体一方面可以鉴照,可以照到有、幻起幻灭这一方面,这叫不空;智本身无性无相、没有生住异灭。如果有生住异灭,你就被果挟在里面,没法鉴照它,只有自己不动才能看到动,所以这个叫不有,只有空掉才能看见有。

此经虽复如是于心识之处令知空有无二。《华严经》即不然。

《解深密经》令我们从心识的日常念想中知道空有无二,这是本经的宗旨。但是《华严经》就不一样,依教分宗主要是为了显示圆教,或者用圆教来比较不同的教和宗,以彰示圆教。

但彰本身法界一真之根本智佛体用故。

《华严经》是怎么回事呢?《华严经》的圆教但彰本身法界一真之根本智佛体用故。《华严经》纯粹是彰显本身法界,毗卢遮那佛自证的法界一真之根本,纯一无杂、处处皆真的根本智慧,佛的体用。显示圆满的佛境所证到的体用圆融无碍的境界,所以说《华严经》是彰显本身法界一真之根本,是证到根本智慧的佛由此而产生的体用。

混真性相法报之海,直为上根人顿示佛果德一真法界本智,以为开示悟入之门,不论随妄而生识等。

混就是含融无碍,把一真法界中性相法报无边的作用显示出来。这是直接为上根人顿示佛的果地功德,顿示果地之妙用,顿示一真法界的根本智慧。

为什么有的人与圆教不相应?可能确实与根性有关系,他可能不是圆顿教的根性。圆顿教就是一下子展示出来,全体展示出来,然后把这个作为开示悟入之门。《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顿现的就是佛之知见,这叫开圆解,开了佛之知见以后,然后就可以悟入,所以说开示悟入之门。这个法身见,根本的果德,它就是开示悟入之门。不会像前面那样讲随妄而生识,因为识心随妄随缘,产生种种分别。

《法华经》以佛智慧示悟众生,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故不为余乘,若二、若三。

《法华经》是用佛之知见来开显给众生,那这个肯定是我们自性本具、本有的,如果你没有,你开的是佛的,也不是你的;你自己没有,他也开不了示不了。“使得清净”,令众生得到清净。所以《法华经》说佛就是为了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间。这个不是余乘,比如二乘三乘。

又三乘之人,于佛性相之法,如来不许彼智解。故《法华经》云:“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三乘之人,对于佛的性相之法,如来不许以三乘之智来解他,来比拟佛性根本的智慧。所以《法华经》云:“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另外此经还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只有佛才能知道。为什么?因为三乘之人还是不到佛乘。这里有一个原因,因为大白牛车才是佛乘,界内牛车是界内三乘而不是佛乘,有这样一个区别。这里主要是为了显示佛乘。

舍利弗、辟支佛及不退诸菩萨,皆悉不能知。以《法华经》会三乘权学来归佛乘实法界故,门前三驾且受权乘,露地白牛方明实德。

舍利弗、辟支佛以及不退诸菩萨,都不能知道佛境,这是显示圆教之圆、高和妙。《法华经》会三乘权学来归于一佛乘的真实法界,三乘在《法华经》里的譬喻就是羊车、鹿车、牛车,这些叫三乘权学。界内牛车比喻界内菩萨乘,也是大乘,但还不是一佛乘的大白牛车。

《法华经》里的<譬喻品>讲,有一个大富长者,其家广大,堂阁腐朽年久失修等原因,歘然发生火灾,但他的几个孩子还在里面贪着嬉戏不思出离,他知道孩子各有所喜好的玩具,就用三车诱引诸子从火宅内安全出来。等孩子们要羊车、鹿车、牛车时,大富长者却给每个孩子的都是大白牛车,并没有羊车、鹿车、牛车。本来要羊、鹿、牛车的,一看到大白牛车就更喜欢,他就知道以前的想法是不全、不究竟的。这是讲佛乘和界内三乘的区别。

对于这段佛经,不同体系有不同的说法,在此我们就按李长者的说法来理解,主要目标就是显示圆融无碍的终极佛乘。三乘权学是羊车鹿车牛车,“实法界”佛乘是界外的大白牛车。羊车鹿车牛车是权乘、权教,会三归一,一就是露地大白牛,这才是“实德”,真实的佛的果地功德。

以是义故,于中有少分义意与《华严经》相扶。龙女所乘即是白牛之乘,又与善财同其所得。

所以,《法华经》所讲的也有少分义意是和《华严经》相互支持的。《法华经》里龙女所乘的车就是大白牛车,就是一念顿悟成佛,刹那成佛。在这个意义上,《法华经》和华严顿教是一样的,龙女证到的佛果和善财是一样的。


[1] 《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第三》世尊告广慧菩萨摩诃萨曰:“广慧!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若二、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然此瀑水自类恒流无断无尽。又如善净镜面,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非此镜面转变为影,亦无受用灭尽可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