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严经论》讲解03:前言(3)

《新华严经论》讲解03:前言(3)

00:00
16:28

唐玄宗大中年间福州开元寺的一个沙门志宁,他把李长者创作的《新华严经论》与实叉难陀翻译的八十卷《华严经》匹配在一起,形成了《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这种组合经论的方式也叫厘经合论。但将论匹配到原文里,也使得篇幅更加庞大。

李贽是明代一位非常著名和具有反叛精神的思想家。佛教对他的启发很大,从他一生的经历来看也是一直在学佛,著述很丰富,有《焚书》《续焚书》等,也有讲《金刚经》的内容以及住在庙里修行的经历等等。他有很多非常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在当时算是惊世骇俗的言行。其中有一点,就是非常尊重女性。他可以算得上是明代思想解放的先驱,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同时李贽也作了四卷的《华严经合论简要》,将他认为是《华严经合论》里的重点部分提炼了出来。

明代方泽著有《华严经合论纂要》,还有宋代的戒环大师,他比较中规中矩,作有《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主要参照了李长者的《新华严经论》。

学习资料后面也有几篇关于李长者生平的历史文献,大家可以看看。包括比丘照明的《华严经决疑论序》、沙门志宁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序》、张商英的《决疑论后记》。其中张商英写的后记里记载了一些非常神奇的事情以及他对《华严修行决疑论》的理解。由于篇幅太长,我们在此大体浏览一下《决疑论后记》中的一些记录。

因缘是各种各样的,前面讲了张商英是一个政府官员,当时在朝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受到关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他曾经祈雨成功,后来朝廷就派他到五台山去求雨,求天下太平。张商英到五台山有很多神奇的感应,在元祐三年(戊申)即公元1088年七月游五台山之际,这次他在中夜的时候到秘魔岩,见到金光,并在金光中看见了文殊师利菩萨显像。

我们知道《华严经》、华严宗都跟五台山、文殊菩萨有关系,文殊菩萨是两大菩萨之一,华严三圣就是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此时节因缘的当下,他自己也有很多感慨和体悟,誓言发心穷究、护持佛法。从秘魔岩回来之后他就阅读澄观大师的《华严经义疏》,但是“汗漫罔知统类”,内容太过于庞大,读起来摸不着门路,觉得很难真正地进入经典。

同年九月“出按寿阳”,公务去寿阳县巡查,听说在县东三十五里有一个方山昭化院,是李长者造论的地方,他就斋戒前往拜谒。古人很讲究,去一个地方,很是清静虔诚。到那一看原址已经很破败了,“破屋之下、散帙之间,得《华严修行决疑论》四卷。”可能原有的一些经卷散落在周边,他就发现了四卷的《华严修行决疑论》,快速地读了几页,对曾经学习《华严经》、华严宗时所存的疑情顿然销解了。

他询问当时管理昭化院的僧人说,圣贤游止之地,怎么破落到这个地步了呢?那个守院子的僧人就说,长者坐脱立亡于此山已经很久了。“神之所游,缘之所赴,年谷常熟,而物不疵疠”,虽然已经不在很久了,但是随缘应化,这个地方还是一片风调雨顺的样子。不过,周围的人很多就不相信了,他们以血肉之类的牲物去祭拜鬼神,没人来拜李长者,渐渐地昭化院自然就破败了。后来,张商英责令当地政府把当时的淫祀,即拜鬼神的小庙,基本上都毁掉了。然后安置李长者的塑像,为民众祈福,造福一方百姓。

十月七日奠基重修,在十月八日有白色的圆光瑞相现于山的南边。于是当地的父老叩头伤心地哭着说,我们才知道,原来保佑我们这个地方风调雨顺的是李长者啊!开始把周边的淫祠与昭化院的旧院子合并在一起,所有的人都开始布施,大家都发起了虔诚之心,不唱而和。这个感应非常神奇,最后大家都开始来祭拜李长者。所以,因缘时节成熟后,一个起心动念,一个因缘,周围的老百姓都有感应,都开始布施、建庙。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在于心的感通。

《华严修行决疑论》被埋没之后重新出世,也是非常妙的一个大事因缘。我们现在还能看到该论,可以说张商英对中国佛教是有很大的功劳。就像苏东坡的师友、前辈张方平,他在《楞伽经》失传200多年后重新找到了《楞伽经》,晚年以此经授苏东坡手书,并出资刻版流通。佛教在某一个时代忽然兴盛,和文本、某些人事的因缘都有非常大的关系。张商英经过各种因缘,在这个地方发掘出《华严修行决疑论》,同样的在当地也有了一个新的气象。

主僧伻圆上报了这件事,太师曾子宣听了这件事,就告诉张商英说,你为何不把李长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发扬光大并做一篇记录呢?记下这一大事因缘,好让学《华严经》的人更能生起大信心,从而能知道《华严经》的宗旨,你这样做相当于让李长者的论著重新放大光明,对你来讲也是一件功德。然后张商英后面有一段话,实际上也代表了他对华严宗的理解。他说:

夫华严之为教也,其佛与一乘菩萨之事乎!始终一念也,今昔一时也,因果一佛也,凡圣一性也,十方一刹也,三界一体也,正像末一法也,初中后一际也。当处现前,不涉情解。

“华严之为教也”,佛与一乘菩萨之事,其实一乘就是佛乘。“始终一念也”,即所谓的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今昔一时也”,今古一时,一刹那。“十方一刹也,三界一体也”,十方世界,就是一个平等佛刹,“正像末一法也”,正法、像法、末法都是一法。

“当处现前,不涉情解”,当下一刹那包含了一切。三界、无边国土、无边刹境,还有古往今来一切的时间都在当下,超越凡情的理解。

以十信为入佛之始,以十地为成佛之终。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谓之五位。六位具十者,以十波罗蜜为之主也。

“以十信为入佛之始,以十地为成佛之终”,从十信开始,然后到十地为终结,为完成。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谓之五位。(十一地指佛地,即等觉位)“六位具十者”,就是前面五位加上十信。六位具十,“以十波罗蜜为之主”,十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再加方便、愿、力、智四波罗蜜。其实每一位都行十波罗蜜,比如初信、初住、初行、初回向和初地,都是以布施波罗蜜为主,其他波罗蜜兼行。

所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每一位,都行十波罗蜜。十波罗蜜实际上贯穿于整个《华严经》,是《华严经》的核心框架。

凡五位之因果各五十,加本位之五因五果,为一百有十。所以成华严世界之佛刹、善财童子之法门。华严世界一百一十,而加一,何也?一者佛之位,万法之因也。

“五位之因果各五十”,五位中的每一位都有十个因对应十个果,意思是十住、十行等五位,各有十波罗蜜行,十波罗蜜行包含了成佛的因与果。五位即有五十个因对应五十个果,共一百。这是从圆融门而言,五位的每一层次都具足圆满成佛的因果。再加上本位也有五个因五个果。此处的本位可以理解为根本五位(住行向地十一地)。五因五果,指住、行、向、地、十一地之五位成佛因果。如十住整体属于一位,是一因一果;十地、十行等同理。五位共五因五果,为十。这是从依次层层进修的角度而言,总共合为一百一十。

“所以成华严世界之佛刹、善财童子之法门”,善财遍历一百一十城,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华严世界是一百一十,加一又是什么道理呢?这个一就是佛位,也就是万法之因。

五位者,所标之法也。善财者问法,而行之之人也。五十三胜友者,五十则五位也,三则文殊、普贤、弥勒也。

五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善财是行法之人。五十三位善知识,五十位善知识代表五位,三位指文殊、普贤、弥勒。

此经也以毗卢遮那为根本智体,文殊为妙慧,普贤为万行。

《华严经》是以毗卢遮那佛为“根本智体”,根本大智慧,也就是我们的佛性,本具的智慧。我们本心的智慧,即具备了三身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其实是在一念之中、在我们的本心之中具足,这个是最圆最顿的东西。三身四智在一心中,在自性中的说法,《六祖坛经》里面也有。

“此经以毗卢遮那为根本智体,文殊为妙慧,普贤为万行。”智慧之体,智慧之用。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文殊代表根本智,普贤代表差别智;文殊代表体,普贤代表用等等,都可以这样来匹配。

方其起信,而入五位也,则慧为体,行为用。及其行圆,而入法界也,则行为体,慧为用。体用互参,理事相彻,则无依无修,而佛果成矣,故归之于后佛弥勒。

一开始起信的时候就进入了五位,以慧为体,以行为用。但最终在行圆的时候,就进入法界,此时是行为体,慧为用。体用互参,理事相彻,则无依无修,而佛果成矣。“故归之于后佛弥勒”,所以最终归未来佛弥勒,

十信以色为国者,未离乎色尘也;十住以华为国者,理事开敷也;十行以慧为国者,定慧圆明也;十回向以妙为国者,妙用自在也。

十信时讲到佛国,是什么色什么色,没有离开色尘;十住时讲到佛国,是以华为国,十住品里面那些佛国的名字是什么华什么华。以华为国,代表理事开敷,就是通理通事的智慧开通。十行以慧为国,就是说这个佛国名号是以慧为名的,这就表示定慧圆明;十回向以妙为国,妙用自在,就是从体起用,凡圣不二等等。十回向时,是佛的双膝放光明。膝,代表回旋自在,体用无碍,凡圣无二。

种种名号者,智体之异名也,观其名则知所修之行矣。种种庄严者,性行之依果也,观其果则知所行之因矣。

种种名号,都是以毗卢遮那佛为代表的智慧之体的不同名称。

种种庄严,各种庄严佛国的文字境界等,都是“性行之依果”,就是本性、性海之行所产生的依报之果。

大悲广济谓之海,除热清凉谓之月,普雨法雨谓之云,包含万象谓之藏,严其上首谓之宝髻,因果同时、处世不染谓之莲华,摧邪见正而不动谓之幢,悲智中道谓之斋,性愿普薰谓之香。

“因果同时、处世不染谓之莲华”,在《华严经》里因果是同时的。比如《彻悟禅师语录》讲,念佛时就是成佛时,念佛时就是往生时。念佛时,那个东西在成长,成长到一定的时候,自然就成就了(花长莲存,花开莲现,花落莲成)。因果同时,这是从根本上来讲。

无为而成者天也,无方而应者神也,无外而大者王也,飞潜而雨者龙也,处生死海而不没者修罗也,搏根熟众生而至佛岸者迦楼罗也,凡乎圣乎、疑而不可知者紧那罗也,胸行匍匐谦恭利物者摩睺罗伽也,守护伺察者夜叉也,同乎恶趣而灭其贫苦者鸠槃荼也,法音娱乐者乾闼婆也。

这些天、神、王等,指的是《华严经·世主妙严品》中出现的那些眷属,这些眷属都是佛性的妙用,人格化的妙用。对于佛本体来讲,都是他本身的一个延伸,不同功用层次的表现。还有龙、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夜叉、鸠槃荼、乾闼婆等等,这些都是一种化现,都是在华严大法会上,佛一念成就圆满根本法界的时候,所出现的种种的眷属和庄严。

金为坚为刚、为黄为白,轮为圆为满,颇梨为莹彻,琉璃为明,净无垢谓之摩尼,漉沈拯溺谓之网,高显挺特谓之茎干,开敷覆荫谓之华叶,含育利生谓之宫殿,观照之根谓之楼阁,无畏谓之师子,超尘谓之台榭,出俗谓之比丘,入廛谓之居士长者,同乎外道谓之仙人婆罗门,慈而无染谓之女,以悲生智谓之母。此华严事相,表法之大旨也。

这里他解释每一个表法的意思。金、颇梨、琉璃、净无垢摩尼等,讲依正庄严,器世间的庄严之具。还有楼榭、狮子、宫殿、长者、婆罗门、童女等等,这些都是“华严事相,表法之大旨”,都是从事相上来表华严法界大法的妙用。

至于一字含万法而普遍一切,其汪洋浩博,非长者孰能判其教、抉其微乎?

从另一方面来讲,“一字含万法而普遍一切”。如果从修行方面来讲,六字洪名,万德齐彰,就是这个意思。一字乃至华严境界里面的任何一个东西,都是全体法界。所以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华严境界不是那种贫瘠的、空虚的、无所作为的,或者虚无缥缈的,他是非常圆满无碍、广大的、广阔的东西。

一字含万法而普遍一切,汪洋浩博,“非长者孰能判其教、抉其微乎?”赞叹李长者的判教。

《决疑论后记》最后,张商英记载说李长者名通玄,或者是唐宗室的血脉,“莫得而详,殆文殊普贤之幻有也”,具体也说不大清楚,大概属于文殊、普贤的化身之一。唐开元七年,李长者隐在方山土龛造论,开元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圆寂,垒石葬于山北。后来到了后唐清泰中期,村民在石头间,发现李长者的遗骸,“连珠金骨扣之如簧”,非常神异。

当时有很多传说,比如说李长者著书的时候,降伏老虎给他驮经卷,还有龙来拔树化出泉水。白天有天女给侍,晚上牙齿放光代替蜡烛照明。他临终的时候,飞禽走兽都发出悲哀的鸣叫,白虹冲天。

“此皆圣贤之余事,感应之常理。”这些都是圣末边事,对于凡夫来讲很神奇玄妙,但对于贤圣、化身来讲,这些都是很普遍很普通的一种现象而已。

上面是张商英的记载,还有很多更详细的内容,大家可以自己学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