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严经论》讲解06 ▏第一卷释义3

《新华严经论》讲解06 ▏第一卷释义3

00:00
12:23

继续学习《新华严经论》第一卷总序部分,前面讲到“智凡不碍,状多镜以纳众形;彼此无妨,若千灯而共一室。”语言境界非常优美,一是表述了自性智慧,另外也是对华严境界、佛果境界的表述。以上是总论,紧接着就从八十卷《华严经》内容的角度阐述这样的道理。此经总有四十品之胜典,玄开果德之法门;百万亿之妙言,咸举佛华之行海。《华严经》是有四十品的胜典,“玄开果德之法门”,我们在学习圆顿教的时候,一定要知道果德这个词。果德,代表在没有证到那个究竟圆满的东西之前,必须信佛,只能是以信而入。当信圆满的时候,一刹那智慧就现前。比如十信位的满心,十信位的顶峰,一刹那翻过去,一跃而上,就达到十住位的初住。从初住到十住,位位可以圆满成佛,初住圆满可以成佛,二住圆满可以成佛,一直到十住圆满,之后的十行、十回向、十地,每一个层次都可以圆满成佛,这是圆教的特点。你可能会觉得初住似乎很低,但圆教初住的境界,在其他体系里很多听都没听过,这是非常非常不一样的,因为初住就有化身,可以八相成道。所以圆教初住位是非常非常高的一个次第,圆顿教的判位非常非常不一样。《新华严经论》后面会有详细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差别。所以说圆教是什么,很重要。《华严经》主要讲果德、果地境界。其实《华严经》和《法华经》是一体的,华严就像是整个大院子,法华就是通入大院子的门,叫做会三归一,开权显实,法华就是通入华严的大门,《法华经》就是这种方便。华严显示这个宅子里种种的奇珍异宝、物产人物,法华相当于这个宅子的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从这些门都可以进到宅内。会三归一,开权显实。《法华经》里面有一个大富长者的譬喻,大富长者的功德智慧就代表《华严经》,代表毗卢遮那佛的根本境界。所以严格来讲,天台宗和华严宗两个宗派没必要争论,因为细枝末节地争论,实际上并不符合经论本义和佛的本怀。八十卷《华严经》主要描述佛果地之境界,“百万亿之妙言,咸举佛华之行海”。佛华三昧实际上就是普贤三昧,也就是华严三昧。自心清净的圆明体,有体有用,偏重于显体的是海印三昧,偏重于显用的是华严三昧,所以咸举佛华之行海。十身十会,阐十十之法门;十处十方,启十通而疏十辩。出现品内,示因果以结始终;给孤独园,利人天而明法界。目连鹙子,隔视听于对颜;六千比丘,启十明于路上。<出现品>即<如来出现品>,是修因成果以结始终。<世主妙严品>是本成果,从《华严经》来讲,最初一开始的<世主妙严品>显的就是本成果。从<世主妙严品>往后一直到<如来出现品>,代表的是修所成果。比如<世主妙严品>,就像建造一座城市,先把这个城市的原貌展示给大家,最终的结果就是这座城市。那么这座城市是怎么修建成的呢?从一开始的道路规划、市政建设、人口等各方面的管理一点点进行,修了十年,最后修成这座城市。怎么修,就是在<世主妙严品>之后的部分来告诉你,一直到了<如来出现品>,就是修所成就。所以<如来出现品>和<世主妙严品>是相应的,<世主妙严品>是直接显果,<如来出现品>是显修,经过修行以后成就的果,这两个实际上是一模一样的。但是这个中间需要一个历程,如果用教理理解的话相当于顿悟渐修。比如<入法界品>显示的重重无尽,那就进入了现实,进入每个众生实际的世界中了。佛在给孤独园讲<入法界品>,利人天而明法界。“目连鹙子,隔视听于对颜”,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等大声闻弟子,与佛面对面但他们听不到看不到。佛就在那里讲大法,但是他们在当面如聋如盲。“六千比丘,启十明于路上”,这是<入法界品>刚开始的一个场景。觉城东际,五众咸臻;古佛庙前,同登十智。善财发明导首,用彰来众齐然。又成五位法门,具德行,其轨范,令使启蒙易达解行无疑。“咸臻”,都已通达开悟、悟入法界。善财代表众行之首,作为<入法界品>里修行者的代表,用来彰显前来参会的大众也都是如此。善财童子次第修行的五十三参,实际上对应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的修行阶位。他是一种实修实证,重重无碍的圆融境界和行持。善财童子见到文殊开了根本智,差别智是通过后面参访善知识,始终始本不二,到最后一刹那,他又见到文殊菩萨遥伸右手,过一百一十由旬距离摩其顶。就讲始本不二,始觉合于本觉,本觉始觉不二。“五位法门”代表善财童子参访的次第,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等五位。“具德行,其轨范,令使启蒙易达、解行无疑”,善财童子树立了一个榜样,一个轨范,展示出真正开发智慧、开了圆解之人历别修行,信解行证,解行相资,达到解行无疑的圆满的过程。遂信首文殊之前,正证妙峰之顶。经过五众,成一百一十之法门。至慈氏之园,结会一生之佛果。善财见到文殊菩萨,等于是说开发了智慧,产生了圆教的信心,正证妙峰之顶。善财游历一百一十城,历别五十三位善知识,经历五位的进修,最后到达弥勒菩萨这里。“至慈氏之园,结会一生之佛果”,一生成佛,这个佛是圆教最根本的佛,也就是说善财自己证到了毗卢遮那佛的终极境界,已经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高,达到了终极圆满境界。一生成佛,从理论上也可以理解为一念不生而成佛,或者一刹那成佛,或者说虽然历遍千年万年,但是始终不离刹那际三昧,也是一念成佛。那最终成就个什么?就是无佛无众生,整个法界一际本然,然后重重无碍,无边大用。就像太阳滋养万物,遍照宇宙的时候,它的热,它的光,只是我们众生的感知。对于太阳来讲无所谓光和热,也没有光和热这样的语言,只是像人类这样的众生感知到它,把它叫光明,叫温暖,叫太阳。对于那些无言的众生,大地草木,它们只是直接吸收、成长,将阳光变成自己的能量就是了。对太阳本身来讲,没有这些东西。所以从终极意义上来讲,对太阳而言,没有太阳的概念,没有光热的概念,同样的从佛的终极来讲,是无佛无众生。返示文殊之初友,明以果同因。后入普贤之身,彰体用圆极。善财童子最终见到弥勒佛,他再去回找最初参访的文殊菩萨,文殊以手遥摩其顶,“明以果同因”,阐明因果不二的道理。因为文殊是启信,发生十信,发生智慧。所以信是智慧的开先、开端,并不是盲目的迷信。你的信是有欣喜的,有理解,有智慧的。所以圆教之信,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迷信。他知道有这回事,虽然做不到,但是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当信到一定时间就代表观行,慢慢信圆满就代表初发心住,信就会发心,发心的同时也会强化信心。善财童子见到弥勒,结会一生之果。然后“返示文殊之初友,明以果同因”,因果不二。回到初心,始终不离初心,始终不忘初心,最终完善初心,圆满初心。文殊菩萨代表初心。“后入普贤之身,彰体用圆极。”最后善财童子入普贤法界,以显示体用圆极,体和用都已经达到了终极圆满。最终入普贤之法界,然后普贤菩萨不断地赞佛。如果我们结合后面将《普贤行愿品》加进来,那就不只是理上如此,在事上也是无穷无尽的行愿。这是理事不二、因果不二,无穷无尽的法界大愿、法界大行。体用的圆满,就是到“入普贤身”这里,这都是对<入法界品>里几段内容所讲原理的解释。此经名《大方广佛华严经》者,大以无方为义,方以理智为功,广即毫刹相含,佛乃体用无作,华喻行门可乐、能敷理事之功,严即依正庄严,经即贯穿缝缀。为什么此经叫《大方广佛华严经》呢?大代表无方,就是没有东西南北、六合上下,无边无际,没有局限。“方以理智为功”,理是本有之理,法身之理,是佛性的本然,智代表对理的体证和觉悟。或者说理代表体,智代表用。理是文殊,智和行是普贤。当然大也可以代表平等,方代表理智之功用。“广即毫刹相含”,广不仅仅是无边无际,也是小中有无量,大也可以在小中显现。这是即广即毫,毫毛和无边的刹境、刹海世界、尘刹世界,含容无碍。什么是佛?“佛乃体用无作。”从天台宗的圆教来讲,体用无作代表无作四谛。天台宗讲四谛法有四种,生灭四谛、不生灭四谛、无量四谛、无作四谛。圆教就是无作四谛。天台宗讲十二因缘也是四种,生灭十二因缘、不生灭十二因缘、无量十二因缘、无作十二因缘。这里讲佛是体用无作,就代表无作四谛,我们可以和天台宗圆教的无作四谛会通。体用无作就像上面讲的太阳,对太阳来讲无所谓光热,无所谓照不照,无所谓谁受益谁不受益。太阳就是光和热,它就是它,没有分别。有你没你,有众生没众生,有世界没世界,太阳照样发光;热能热死,冷能冷死,开心能开心死,但对太阳来讲,它就是如此一直照。你看不到太阳是因为你自己眼睛闭着,或你躲在黑暗中,所以你看不到,但它一直是这样照着。佛体用无作,可以用这个意象来理解。“华喻行门可乐、能敷理事之功”,华,开花,比喻行门,代表菩萨喜悦无尽的行持,能够展示理事的功用。严,是依正庄严,是美妙的意思,所谓装点法王宫等等,比如我们常说的“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个庄严是个动词,也可以做形容词。作动词时,代表严饰、修饰,令它更加光明灿烂,令它更加华丽。所以,“严即依正庄严”,正报是身体形象,依报是环境、外境。比如西方净土就是个样板。当然,在佛境之中,华藏世界本身就是依正庄严。“经即贯穿缝缀”,经有很多意,有一以贯之的意思,有涌泉的意思,有贯穿的意思,也有契理契机的意思等等。<世主妙严品>者,菩萨示生、皆为世主,同臻海会,故号妙严。品者,类会同流、法门均隔为品。此经总有四十品之胜典,此品建初,故称第一。是故言《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第一品叫<世主妙严品>,指的是菩萨示现化生,皆为世主。比如该品中的主风神、主河神、忉利天、夜摩天、他化自在天等天主,都是菩萨化现的。菩萨们共同来到华严海会上,所以叫妙严。品就是同类的东西汇在一起,法门均隔。同类的法会,一段一段的就代表品。上面逐字解释了“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这部经总共有40品,<世主妙严品>是最开始的一品,所以称为“世主妙严品第一”。上面的内容,虽然是对<世主妙严品>的一个概述,同时也是对《华严经》核心内容的总括,包括对其中品类的总括,即40卷40品的总括。开讲看起来是讲<世主妙严品>,但实际上是讲整体华严经的总体特点。后面还有很多内容,至前十二卷都是类似于总论的部分。我们主要讲总论部分,后面讲到随文解义的地方,我们就停下来,因为实在是讲课的时间不够,之后会继续学习李长者的《修行次第决疑论》,内容比较简约,我觉得还是要得其大要,否则时间确实不够。下面开始进入非常正式的、核心的内容学习,所谓“十门分别”,十门分别确实是高度体现、凝练了李通玄李长者对《华严经》、华严宗的理解,也体现了李长者自己在华严三昧中的观照境界,他从根本智中流出差别,把《华严经》与其他经的经义,从各方面、各角度进行了比较。释:此一部之经,总作十门分别第一,明依教分宗;第二,明依宗教别;第三,明教义差别;第四,明成佛同别;第五,明见佛差别;第六,明说教时分;第七,明净土权实;第八,明摄化境界;第九,明因果延促;第十,明会教始终。李长者首先作了一个非常概括的表述,从十个角度,十个专题阐释《华严经》的独特之处。其中包含了李长者对于全体佛法的总摄。要对不同的经进行比较,就必须对这些经都非常熟悉,他要这样判教,就必须对别人的判教非常熟悉。李长者对很多经都有非常清晰的认知,他的认知来自于他对《华严经》的体验和感悟。也就是他在华严三昧的体验中,他会观照这些经的内容。具有总持智慧的人,每一部经,一两句话、一个词,就可以讲清楚,当然他也可以讲一百句一千句。他可以玄出玄入,从空入有,从有入空。当然他也可以击掌,可以像禅宗的祖师,一拳一掌、扬眉瞬目也可以讲完一部经。李长者从《华严经》的根本宗趣和境界来理解全体佛法,理解每一部经,理解他当时主要的大乘经典的核心内容及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显示《华严经》终极圆满的智慧和境界。十门差别的内容如下:“第一,明依教分宗”,分宗就是每部经的根本宗旨是什么。“第二,明依宗教别”,宗旨不同,教的内容就不同。“第三,明教义差别”,教的内容不同,教义就有细微的差异,将不同的经与《华严经》、华严宗作比较。“第四,明成佛同别”,成佛差别,在不同的经典里边,佛的长相与境界不同,《华严经》是终极的果德,所以所成的佛有所差别。不同经典里面的佛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在《阿含经》里面佛就是一位老比丘,就是一个普通人,其一生与我们普通人没有多大区别,在有形的世界,用肉眼看来佛就是这样。所以后来有人就将整个大乘佛教矮化,说佛就是凡夫,是个肉身,通过几年修行成就,佛所证的就是阿罗汉。这是非常非常狭隘的认知,从整个大乘佛法来看,经论里都不是这样,完全不一样。所以需要讲明成佛同别,不同经典描述的佛是不一样。“第五,明见佛差别”,众生见到的佛也不一样。“第六,明说教时分”,说法的时间,这里特别强调《华严经》的说法时就是无穷无尽,没有时间性,也可以说是遍法界,刹那刹那无量世界都有无量的法在显现。“第七,明净土权实”,特别讲到华藏净土和西方净土的区别。这里涉及到净土类的经典,涉及到《维摩诘经》《楞伽经》《方等经》《法华经》《涅槃经》等等。“第八,明摄化境界”,度化众生所显示的境界,让有缘的对机者所达到的境界。“第九,明因果延促”,延、促代表长时间和短时间。因和果在时间中的展现。“第十,明会教始终”,讲教的次第和历程。十门每个又分了十门,李长者分得很细,但从整体来讲又非常清晰和规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