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严经论》讲解09 ▏第一卷释义6

《新华严经论》讲解09 ▏第一卷释义6

00:00
29:02

(2)如《梵网经》菩萨戒为情有及真俱示为宗者:依教分宗的第二部分是《梵网经》菩萨戒。前面讲小乘戒,后面讲菩萨戒。《梵网经》菩萨戒的特点是“情有及真具示为宗”。其教化对象既包含《阿含经》所对机的有情众生,也包含了菩萨道的行人。“情有及真具示为宗”,有和空都会显示。这里以《梵网经》的菩萨戒为代表,显示了对很多问题的看法,通过与圆教的比较可以知道各自的特点。因为没有圆教,就无法定位。如来为凡夫之中,有大心众生,乐行慈悲,有忻求佛果者,谓毗卢遮那佛为本身,千百亿为化身,顿令识末还本。小乘戒主要是为小乘根机的众生讲的,其对象是不堪人世之苦,厌苦求乐,求生人天道、欣求涅槃的众生或一些作恶多端又无所畏惧的愚痴之人。《梵网经》菩萨戒的对象包含了心量大的大心众生和发了菩提心的初学菩萨。这些大心众生虽然乐行慈悲,心量很大,也有慈悲之心,但是他们有所求,“欣求佛果”,想要得到佛果,佛对这一类众生讲戒。告诉他们,毗卢遮那佛为根本佛,有千百亿化身佛,顿令这些人识末还本。顿,指不是一点点、慢慢地,而是当下。实际上经典的意旨、宗旨就是让人当下回到本源。顿,本来、当下,把所有的、非常玄妙的东西拉到当下一念心里。“顿令识末还本”,当下将一切还到本源,不要在细枝末节上纠结。故经言:如是千百亿,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1]所以《梵网经》里说:如毗卢遮那佛千百亿的化身,每一化身各各可以接引微尘量的众生,都到我这里来。又言: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2]《梵网经》又说受佛戒,可以入佛位,位同大觉,真是诸佛子。即为性戒故,即为真宗。上面讲的是性戒,也叫真宗。情有及真具示为宗,主要是偏重于显真。此乃为大心众生顿示法身性戒,下劣者得渐,一教应二根。这是为大心众生顿示法身性戒。顿示就是当下显示法身性戒。前面《华严经·梵行品》里讲性戒、法身、智慧三位一体,都是同一个。这里《梵网经》讲大心众生、根机好的众生,当下顿见佛性;根机下劣、不高的众生或者初学者会慢慢得到。所以“一教应二根”,《梵网经》菩萨戒的教法,对应两种根性的人,有顿得与渐得,一种是大心菩萨顿悟,另外一种是根性比较差一点的众生渐得。如是千百亿,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明舍权而就实,此为实有教。《梵网经》的这几句经文意思就是,舍权而就实。“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千百亿释迦,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听我诵佛戒。”顿见千叶宝莲,千丈身的毗卢遮那佛,顿见本来佛。经文的这个境界就表示舍权而就实,也就是说许多的妄想一下汇聚到当前,一下见到清净本然的心;当下心舍去妄念,万念归一,万法归一,一念现前。千百亿微尘众,代表我们许许多多的妄想分别。“至我所”,代表一念产生无分别智慧,勉强可以这样对应。这叫实有教。当教之内,顿示权实,故不同小乘前亦无常、后亦无常。《梵网经》的教法,当下显示权法和实法,显示常、根本的如如不动的本来。不同于小乘教,从前至后都讲无常,生于人天也是无常,《梵网经》菩萨戒就不一样,可以成佛。为但生人天故,虽然立实有宗,不同《华严经》毗卢遮那所说也。此经仍随化身所化方来至本身也。《梵网经》中释迦牟尼佛是从第四禅天擎接大众到莲华台藏世界见卢舍那佛听法,之后又从天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复述卢舍那佛所讲法。此经虽然也讲实有宗,但此经中释迦牟尼佛只是生于人中和天上,仍然是化身佛在化现的那个地方给众生讲法,众生听了化身佛讲法后从那个地方舍权就实而入本身、本体。另外此经还有权实的对待,不是权实不二,一多无碍,当体圆融,法法圆融;它还有根本智慧和种种妄想、因地和果地或者根本和差别的区别,还要万法归一,还有一个万法和一个一,所以不同于《华严经》法身毗卢遮那佛所说,即是万法又是一法,一法具足万法。圆教之宗,一下顿示本身,法界大智、报身因果,理事齐彰。《华严经》、华严宗的华严圆教宗旨是当下、一下顿示本身。没有千百亿佛,各接微尘众,回到一个地方来。当下即告诉你,你自己当下就圆满具足,顿示本身,没有来没有去,各个具足,法法具足。千百亿微尘的众生,你也不用度他,你也不用教他,各自坐微尘里转大法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当下就是这样。圆教之宗,一下、当下、一刹那、一念成佛。这个一念的内涵也很丰富,但其实并不难。“顿示本身”,顿显本来、诸法实相和自己的法体、法身。本身是什么?就是“法界大智”,圆满圆融法界终极的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对于佛来讲,整个法界就是他的报身,对于毗卢遮那佛来讲,华藏世界整个就是他的报身;各种分层次的作用就是他的化身;根本的、如如不动的、贯穿一切、贯穿始终的体就是他的法身。“法界大智、报身因果,理事齐彰。”因中有无量,从因就看到果。法法都显示出全体,理事齐彰,任何一微尘都可以显示全法界之理事,同时一微尘也是法界中的一事一理,同时又具足全法界之理事。这是圆教的境界。又《华严经》中世界量与《梵网经》中莲华形量亦不同,广狭全别,广如下文所说。另外《华严经》中是世界量,《梵网经》中仅仅是莲花形量,两者之间的形量、大小也都不一样,在论的后面会有详细的解释。(3)般若教为说空彰实为宗者:第三般若教,说空彰实为宗,就是空掉遍计执,显示圆成实、实相。我们很容易将遍计执认为是假,而将圆成实理解为某种有形有相的东西。实际上实相无相,也可以说实相就是万相。很多人会轻易把“实相或者空”变成另外一个有对象化的东西,这是我们遍计执中人的习惯。如来初为人天凡夫说二乘教,系著理事俱实,不能离障。为说空教,破所执著故。如来最初为人天乘凡夫讲二乘教。他们就认为理和事都是实有的,有理、有事或者理事分割,执以为实,所以不能离障。将理事执为实也可以理解为将凡圣执为实。所以,般若教既破斥了凡夫的执着,又破斥了凡夫对于佛的境界的执着、对佛国净土和佛的一切智智的执着。如《般若经》中说:若有一法过于涅槃,我亦说如梦如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执圣、执凡、执理、执事,其实都是执着,这种执着就是障碍。所以,为这一类众生说空教,令他“破所执着”,破将理事执以为实、实体化的执着。其实我们认为的实体化正是一种虚妄的东西,我们凡夫执以为实的东西实际上是虚妄的,所以用空来破。般若经中说十八种法,世间三宝、四谛、三世等一切皆空,空亦空,广如经说。《般若经》讲到十八空,十八种法。世间法,包括佛法僧三宝、四圣谛,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等等,这些全体都是空,所以说一切皆空,最终连空也空,实际上就是让凡夫要“自杀”,把你逼到墙角,不管你想什么最终全是空的,你简直走投无路了,你要“自杀”了。其实“自杀”也就好了,“自杀”就是把你执有的妄想杀掉,这个时候就显示实相。“逼你自杀”是个比喻,就是将我们凡夫妄想流转执着的心灭掉。把这个流转性灭掉,心性自然的空性智慧就会现前。“杀了”你的执着,并没有杀掉你的心,只是杀了你心中的执着,而令你心中的光明现前。把你逼到墙角,让你走投无路。“一切皆空,空亦空”,这个道理在《般若经》里有展开讲的内容,大家可以去看。此乃空却无明诸障等业,无明总尽,障业皆无,自性涅槃自然显著,此为真有,不空名宗。当你说空,谁在说空,空从哪里来,为什么空能空掉那些东西?因为空是“实”的,空是金刚,能断一切的无明障碍等业。这里面还有一个空和有的对待,还有破除的对象。破除的对象是什么?又要显示什么呢?逻辑上还有空和有的对待。这个空和圆教还不一样,它是有针对性的,针对执理事都为实的二乘人。当然,如果执空的人,其实也是执有,把空当成了有,也是执着。无明空尽,障和业全都没有的时候,自性涅槃自然就显现。说空彰实,说空是为了破有,然后显示自性涅槃。空掉无明障碍的时候,自性涅槃自然出现。所以,读般若经会令人开悟,会令人很快乐,很轻松,甚至流眼泪或者浑身震颤等等,会引起各种各样的反应。比如流眼泪或者身心有一种洗礼的感觉,那表示我们业障烦恼消除了。这是诵读般若经功德的一个方面,能破除内心的各种结,爆破埋在潜意识中的一个个地雷。如果你确实有这个因缘你去读经,到一定时候确实会有这种作用,这是一方面就是法喜。另一方面就是实相和光明,清净实相、慈悲自然会现前。所以说空彰实,说空是为了显示什么呢?是为了让你的自性涅槃心自然现前。自性涅槃自然显著,这个叫真有。“此为真有,不空名宗。”这个自性涅槃就是真正的有,就是实相是“实”的,涅槃是“实”的。所以,说实相无相,也是针对凡夫遍计所执而说,实相本身也是“实”的,这个实是什么?就是它的圆满、充实、光明,如如不动等。所以说这叫真有,“不空名宗”,般若教里面说空实际上是为了显示那个不空的东西,显示真有。虽然为真有,所说教门多有成坏,故未可为圆。虽然是真有,但是所说的教门多有成坏。虽然是显示自性涅槃,但是它有针对性,有破除的对象,还有成有坏,还不圆。所以,般若教和圆教还不一样。那什么是圆呢?李长者将《华严经》和前面九个教的宗旨和内容一一对应,以彰显圆教的不同。也只有将圆教作为参考,才能看出其他九教的特点、浅深和局限性。但是,当你说圆教最高明,其他不高明的时候,其实也错了。在圆教看来,都是一种方便,都可以显实。当自性涅槃显示以后,自然其他教也就圆了。但是从圆教来看,整体来看其他九教那个过程也是多余的,就是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对于悟入《金刚经》的人来说,什么叫善说《金刚经》、善于说法者?如如不动,无法可说,这才是真正善说《金刚经》、善说法的人。每天说法,说了很多,但就好像没说,如如不动,说的也是那个不可说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善于说法。如华严经,具实报相好庄严,能虚能实。这里将圆教和般若经进行比较,《华严经》是具实报相好庄严,实报又相好又庄严,能虚能实。当部之内、当品之中、十菩萨等,上下自相纶贯,空有之法不独孤行。《华严经》有很多品,每一品里有某一方,比如东方来了多少众,西方来了多少众,上方来了多少众,这一部类的众生或者每一品里,实际上都是全体法界,都是圆融无碍的。所以说“当部之内、当品之中”,菩萨、天、龙、鬼、神、乾闼婆等等这些,上下自相纶贯。纶贯的意思就是融会贯通,比如有一部非常好的短篇,叫《华严经纶贯》,它从禅宗角度来解释《华严经》。纶贯就是贯穿无碍,将其对穿起来,无碍圆融的融通连接在一起。“空有之法不独孤行”,空有无碍,不能把空和有割裂开来。又以普贤、文殊交参,理事相彻、互相交映。《华严经》又以文殊普贤交参,文殊代表理,普贤代表事,理事交参,理事相彻、互相交映。就是光光相照,理事无碍。理中全体有事,全体的理在任何一事之中,任何一事具有全体的理、事。这个讲得非常的圆融透彻。比如我们十个人在这里说太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太阳之相,实际上太阳只有一个,但是我的太阳,你的太阳,我们都说太阳的时候每个人心中是一模一样的,这就是无碍,就是相彻、交彻,相应融通无碍。比如我们说爱、愤怒、恶心等,这些词语本身是中性的东西,对我们每个人来讲它引发的故事不一样,但大家对它的感受是一样的,比如说都有喜悦感或者厌恶感,每个人都一样,或者同时十个人听了可能十个人都有很多共同的感觉,相互交彻,互相交映。《华严经》讲理事,讲全体法界的理事无碍。一部之典,品品相彻、句句相参。整部《华严经》的每一品都包含了其他的全体的内容。从一到十,第一个开始就有其他的九个,第三,第四,第五,每一个里边都有其他九个在自体里边。每一个都互相贯彻,每一个都包含了其他的九个,甚至可以说每一个就是其他九个,当然也包含了它自己。说“就是”就很难理解,说“包含”似乎容易理解,但它就是其他的九个,这就更难理解了。其实也不难理解,假如说家里每个人都有台电脑,都连了互联网,如果都开放的情况下,那我的网就是整个互联网,我家里有整体互联网的信息,那你家里、别人家里都是整个互联网。所以可以说我这里就是。“一部之典,品品相彻、句句相参。”每一句话和其他任何一句话都互相印照,每一句话都包含其他所有话的道理,每一个字都包含其他所有字的道理。同样的,脱落这个文字,法界也是这样。天台宗的圆教经典如《摩诃止观》就讲每一法、每一尘、一色、一香都是中道,每一法、每一尘里面都有八万四千法藏。所以说每一个字也都包含全体的道理。我们眼所见到,耳所闻到的,包括我们自己,每个地方都是全体的法。所以明白圆教就不会着急了,有什么焦虑的呢?没什么焦虑的。一部之中,四十品经同入一言之内。李长者对《华严经》有终极透彻的悟境之后,才能写出这样的语言。“一部之中,四十品经同入一言之内”,一句话里面所有的都在。比如说“始成正觉”,“正觉”这两个字就将整个《华严经》和全体法界包含在里面了。比如“正”,法者正也,法法不就是正吗?那就是把所有法都包含在内了。“觉”就是觉慧。“始”就是最初始的、空劫以前的自己,始就是所有万物的本源。“成”就是圆满,法法圆满。所以每个字都可以包含整体《华严经》,《华严经》就是讲始、讲成、讲正、讲觉。当然,离开“始成正觉”的文字以后,整个法界也是这样,毗卢遮那佛现证的法界也是这样。十万颂之齐麾,一成即一切成,一坏即一切坏。十万颂实际上都是平等的,每一颂都有全体的意思在里面。所以一成一切成,一坏一切坏。总以性齐、时齐故,如上等齐,说法亦齐。性齐是平等法,所以说文字就是寂灭相,法法寂灭。如果你得到寂灭相,你看《华严经》看了八十卷和没看一样,从第一个字就是寂灭相,你的心就是寂灭。你看完《华严经》和没看一样,但你也看的乐在其中。性齐,指的是本性如如不动。时齐是什么呢?就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它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整体。性齐、时齐就是没有远近,没有来去,没有动摇,没有成坏,没有成不成,没有持戒和破戒,没有这些种种的区别。“如上等齐,说法亦齐”,和上面所说的性齐、时齐一样,说法也是齐。如是齐故、如今成佛与三世佛齐成佛故、为无三世故、为无时故。“齐”,是等同、等一的意思。《庄子》里叫齐万物,万物平等,但这个平等实际上还有一种不齐的意思。用大比小,用平等来看不平等,潜在的还有一种区别在里面。《华严经》的平等不一样,《华严经》的平等是在法性的、法界的、更深层次的平等。因为是齐,所以说“如今成佛与三世佛齐成佛。”现在成佛,过去、未来、一切、一念全部成佛。也就是说,现在你成了佛,或者释迦摩尼佛一念成佛的时候,他发现不只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而且所有的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可惜众生蒙蔽了,但是未来的佛实际上也在当下一念,也展现在这个佛境之中;未来佛也在这个境界中,现在佛也在这个境界中,众生也在这个境界中,这叫齐。这个齐超越了时间,十方三世一切诸法,一切诸佛的本性平等,所以性齐、时齐。换句话说,这一刹那是这样,下一刹那,每个刹那都是这样,如果每个刹那都平等,实际上就没有刹那的差异了。“如今成佛与三世佛齐成佛”,因为没有三世,没有时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悟入、顿入华严圆教的机制或者原理之一,就是没有时间。所以经典常说“一时”,一时指的是永远都在当下,永远都是现在。既然永远都是现在,那实际上过去、未来不存在,现在也不存在。所以,一时就是无时,一念就是无念,就是没有分别之念。圆教的一念不生和工夫论讲的一念不生是两种情况。比如他打你一下或敲你一下,你就愣住了,这个就是你的清净心,你要延续它,这就是工夫论的一念不生。但《华严经》的一念不生不是这样,一念不生但不妨繁兴大用,一念顿现法界,本自寂然。功夫论的一念不生跟心性没有关系,它并不是真正的直指人心、见性的东西。当然,作为一种方便,可以令心清静一点,粗重的烦恼会少一些,有一点定境,这是它的一点作用。但是,功夫论的一念不生跟明心见性的性,跟华严圆教的性是不一样的,这个我们要搞清楚。“为无三世故、为无时故”,没有三世,没有时间,在这样的境界中,三世齐平。过去、未来、现在,等同一味。没有三世,没有时间,叫性齐时齐。一切的法都是一际本然,平等本然。不同此教,成坏别时故,因果前后。此教,指第三般若教。般若教还有成时和坏时的不同,因和果也有前有后,有时间的差别,还不齐。华严是当下,彻底的圆满和平等,圆教就是这样。所以圆教和般若教还是有区别的。什么叫开圆解?有人总是说开圆解,开圆解并不是说你知道圆教的文字,知道圆教长什么样,而是你知道所有的教都是圆教,让我来看是如此。当然,这仅仅是从文字方面来讲,开圆解应该有更多的,甚至有观行在里面。开圆解并不是说你把圆教的内容罗列在一起,讲这个圆,那个不圆,如果有圆和不圆的分别,你就还没有开圆解。如果真正开圆解,他肯定是有观行,一念顿现的,不只是教义、教理,肯定还有其他方面的作用。仅仅是记了一套知识体系不叫开圆解,知道圆解的文字相并不等于真正的开圆解,更不是大开圆解。即使把圆教的文字读上一万遍,可能还没有开圆解,只不过是对圆教的文字熟悉而已了。因为你骨子里还有不圆的,你追求圆或者你觉得我掌握了圆,这样的话还是不圆。


[1]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原经文:“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千百亿释迦,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听我诵佛戒。”[2]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原经文:“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