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倭寇 :倭寇都是日本人吗

抗击倭寇 :倭寇都是日本人吗

00:00
10:51

大家好,欢迎收听本节课程,我是杨早。


这一讲,我们来讲讲倭寇的故事。


你听到倭寇这个词,会想到什么?是不是会想到一群粗野的日本人,梳着发髻,穿着和服,光着脚,腰佩大刀,横行海上,进行掠夺?大部分人都会这么想,但这种想象,其实和历史的真实差距很大。


日本学者把倭寇分为两类,一类活跃于元末明初的前期,另一类活跃在16世纪中叶,也就是明嘉靖年间后期。像我们比较熟悉的戚继光、俞大猷,他们抗击倭寇的故事,指的主要是后期倭寇。

▲《明人抗倭图卷》(局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前期倭寇主要是由日本人构成,他们主要攻击朝鲜半岛,掠夺那里的粮食和奴隶。而且因为元朝和明朝都跟朝鲜有同盟关系,所以这些前期倭寇跟中国也会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冲突。


▲《倭寇图卷》(局部)

东京大史料编纂所藏

我们上一讲谈到破坏元朝的海运体系的两个起义者,一个叫方国珍,一个叫张士诚,这两个人虽然后来败在了朱元璋手里,但他们的余部仍然在海上肆虐。所以海盗的构成当中有张士诚和方国珍的残留部下,也有日本和朝鲜的海盗,还有中国违法的亡命之徒逃到海上成为海盗的。后期倭寇最主要是中国的走私商人集团。


为什么中国走私商人集团,或者说,中国海盗要冒充倭寇呢?


大规模的倭寇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明朝的海禁政策。明朝的禁海政策从朱元璋时期就开始了,到了嘉靖年间特别严厉。当时的史书记载:“凡违禁私贩出入海上者,官府皆以海盗视之,严予剿除。”(转引自陈文石《明嘉靖年间浙福沿海倭乱与私贩贸易的关系》,载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6本)。意思就是:你即使是个走私商人,只要出入海上,那么官府都把你看成海盗。商人不能够在海上立足,就只好跟海盗合作,通过这种违法的形式来经商。所以当时统计倭寇里面只有30%的人,是“真倭”——也就是日本人,70%的人是“假”倭——是中国人冒充的。


▲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7)画像,明世宗或称嘉靖帝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这些中国的走私商人(或海盗)为什么要冒充倭寇呢?因为倭寇对于沿海的城市和百姓来说都是很可怕的一个存在。


我们举个例子,古代笔记里写道,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发生过这么一个事儿,就是有一座海边的城市,突然有一天白天时,有一个报事的人冲进城门,他有什么急事呢?大家都不知道,可就看到跑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然后就问他说:你怎么了?是什么事?


然后这个人就一边喘气一边说:我来了,我来了。这句话让旁边人听错了,大家听成:倭来了。其实就是倭寇来了,整个城市就炸裂了,举市鼎沸,争相奔逃,父亲找不到儿子了,母亲找不到女儿了,各个商铺根本来不及关门,全部的商人都逃散,各种金银财物丢了满地,所有人都往外逃,不光是这些百姓往外逃,就连那些看守城门的士兵也都全跑走。

▲《倭寇图卷》(弘治四年)

日本东京大史料编纂所藏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倭寇在东南沿海一带是多么可怕的一个存在,那么中国的走私商也会去冒充倭寇,或者雇佣这些日本的浪人或海盗,来恐吓沿海的士兵和百姓,这样他们在走私和抢掠的时候就会更顺利。


正是因为倭寇来自于海禁,所以海禁越厉害的时候,倭寇也就越厉害。


比如说嘉靖朝的海禁特别厉害,连从唐朝以来就有的市舶司(即,海关管理),他们都废除了,因此嘉靖朝倭寇为害也最猛烈。


其中最大的一个倭寇叫汪直(1501—1559,今安徽歙县人,本名锃,号五峰船主,明代海上贸易商人,著名海盗)。这个人本来就是一个徽商(即,当时安徽的商人),但是由于海禁的缘故,他的生意做不下去了,他就慢慢地跟倭寇合谋,自己也变成了倭寇,以至于后来汪直的根据地就安在了日本,而且跟日本的诸侯关系特别好。

▲1567年,戚继光应召北上,在福建武夷山留下的摩崖题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