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中国 : 中国“人”是如何演变到今天的?

面孔中国 : 中国“人”是如何演变到今天的?

00:00
11:51

大家好,欢迎收听本节课程,我是杨早。



从这讲开始,我们开始一个新的系列,我们要从一个一个古人的身上来描述中国人的典型气质,用人物来理解“什么是中国”。



中国人的典型气质体现在哪里?是体现在长相上吗?你看黄皮肤、黑眼珠、黑头发,别的黄种人也会有,而且中国人里面北方蒙古人种的大脸盘、细眼睛,和南方马来人种的高颧骨、深眼窝,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高鼻子、蓝眼睛、黄头发,大家长相看上去也很不一样。



可是我们还是经常会听到别人说“中国人如何如何”,那中国人到底有什么样的典型气质,会让中国人跟别的国家人显得如此不同呢?



在日常经验里面,你一定也能感受到这样一些特质,比如说好面子、重视礼节、讲究尊卑,这些气质不仅在中国,在受儒家文化辐射的日本、韩国,这些国家也有类似的特质。但是中国人又经常表现出一种随便的豁达气质,比如教育儿女说要谦虚、要忍让,互相劝告说退后一步海阔天空等,又崇尚传统,重视教育,为了子女的学业特别舍得投入。林语堂在畅销西方的名著《中国人》里,就把消极避世、中庸主义、知足常乐、因循守旧等等,都列为了中国人的典型气质。


▲林语堂的《中国人》又译为《吾国与吾民》

图为1938年Halcyon House出版社首版封面



我在本次课程的发刊词里,把历史上的中国人系列,比喻成一座蜡像馆。那么,本次课程也是一座小小的蜡像馆,这个蜡像馆分为三个展厅。这三个展厅大致按照从远古到近代的线索摆放,但是,挑选哪些蜡像,摆放在哪个展厅,可不是随随便便的。


比如,三个展厅是根据什么时间点分隔的呢?两件大事,就像两堵墙,将三个展厅分隔开来。


一件是安史之乱;


一件是利玛窦来华。


我们在之前的课程里也讲过这两件事的重要性。


安史之乱让唐朝彻底失去了与西方崛起的阿拉伯帝国争雄的能力,甚至失去了中央对西域的控制。从那之后,原来从西周东周的中原文化,到秦汉南北朝的胡汉交融,总体来说是外向性的华夏文明,开始进入各种文化并立,主体文化日益封闭的时代,也就是说,从此之后,华夏文明再也没有从外扩张的机会。


▲宋 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局部)

此画显示出大唐帝国的强盛

故宫博物院藏


而明朝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第一次让中国人看到了比较确定的世界图景,《山海经》式的世界想象变成了真正的神话,不管中国人愿意还是不愿意,中国与西方的较量与交流都不可避免。以前中国人认为的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都有在新时代可能被新的标准颠覆。李鸿章形容这个时代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说出了这种动荡之巨大,怎么评估都不算过分。我们今天的价值观,也因此变得很复杂,传统与现代的成分混合在一起,就不是那么容易分清楚了。


▲利玛窦画像

游文辉(Emmanuel Pereira)绘,1610

该画像为利玛窦死后不久在北京所画。后由金尼阁带回罗马。现保存于罗马的耶稣会总部Chiesa di Gesu大教堂。图中利玛窦身穿中国士人的服装,金尼阁解释为“中国博士”的服饰


先来看第一个展厅,展厅的名字叫“建构的年代”,展出的人物蜡像包括孔子、庄子、秦始皇、项羽、曹操、石崇。这里面有中国思想的奠基者,有中国统一国家的开创者,最有名的失败英雄项羽,最有名的奸雄曹操,最出名的富人石崇。还有两个群体,一个群体叫“史官”,他们共同创造了中国人的民族记忆;另一个群体叫“竹林七贤”,他们共同创造了影响千古文人的名士风范。


▲秦始皇像,明王圻《三才图会》卷二十一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第二个展厅的名字叫“极端的年代”。在这个展厅里,我们将看到唐朝的武则天,中国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慧能,将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关键人物;还有李白与杜甫,中国诗歌的两座高峰;五代时候的冯道,一个经历了五个朝代,侍奉了十位皇帝的宰相;宋朝有王安石,苏轼,沈括与李清照,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变法者,身后毁誉参半,苏轼是将中国人儒道互补的文化性格表现得最充分的一位文人,沈括是古人难得的科学家,但也是为同时代人所不齿的小人;至于李清照,这位生命中多灾多难的女诗人堪称古代才女的代表人物。还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是拥有最极端农民思维的中国皇帝。你看,这个展厅里的各位人物,是不是都非常极端啊?


▲《唐后行从图》,传为唐代张萱画,私人藏


第三个展厅的名字叫“破局的年代”。在这个展厅里,明朝非常重要,除了上个展厅的最后一位朱元璋,这个展厅的王阳明,是第一个号称“立德,立功,立言”的代表人物,海瑞则跟包公一样,是古代清官的符号,这个清官在传说中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明朝还有两位,一位是徐光启,他是第一个受洗入教的高级官员,同时也是明代大臣中少见的科学家,他被称为四百多年来最杰出的上海人;一位是中国历史上最悲情的末代皇帝崇祯,后世普遍认为他怎么是亡国之君呢?清代唯一入选了一位皇帝是雍正,别看他的形象没有父亲康熙和儿子乾隆高大,其实雍正对于清代的格局定型贡献最大。


▲王守仁《行草手札》。

手迹。

经折装共14纸,上海图书馆藏




到了晚清,恭亲王奕訢大概是最应该当皇帝,而没能当上皇帝的满洲贵族;和他一起为清朝续命的,是被西方人认为可以代表整个中国的重臣李鸿章。跟上面二位作对的,差点儿颠覆了大清王朝的洪秀全,他为什么可以凭借外来的基督教占领半个中国?至于真正颠覆了大清的袁世凯,却鬼使神差地复辟帝制,被扣上了窃国大盗的帽子。这个展厅里的人,可以说都是打破旧传统,建立新传统的人物,由于他们的努力与遭遇,后世中国人的价值观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到今天,我们审视中西全面交流之后的中国人气质,这些人仍然是我们可以使用的标尺。


▲洋务运动中央代表恭亲王奕䜣

1860年由英国菲利斯·比托拍摄



总结一下:


第一,本次课程,我打算通过这些选择出的人物,被时间塑造出的形象,来描绘中国人的典型气质,以及这种典型气质的变化过程;


第二,重要的不是这些人物本身的生平事迹,而是后世对他们的定位与认知,还是那句话,蜡像比本人更重要;


第三,三个展厅,分别代表中国人气质的建构、固化与转型,分隔这三个展厅的两大事件,分别是安史之乱和利玛窦来华。


思考题:用你自己的认知说说在你心目中,典型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下一讲,我们会从孔子开始,讲述中国人的典型气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