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收听本节课程,我是杨早。
这一讲,我们来聊一聊大清帝国。
你一定听过或者看过一些汉语小说和电视剧的名字,比如像《康熙大帝》《雍正王朝》《乾隆大帝》等。那你是否知道,这些小说和电视剧,如果用蒙古语或藏语来描写康熙、雍正或乾隆皇帝的话,那他们会被叫作什么?
清朝的时候,蒙古人称清朝的皇帝,是叫作“博克多汗”。“博克多”在蒙古语里面是“圣人”的意思。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蒙古有部分的王公和活佛也策划独立,当时他们的政权就自称为“博克多汗国”。因此不管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皇帝,蒙古人一直称清朝皇帝为“博克多汗”。
而在清朝的西藏,这些统治者,不管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皇帝,他们都被西藏人描述成为代表聪慧的文殊菩萨(即,道场在五台山,骑着一匹狮子的文殊菩萨)。为什么蒙古或者西藏不把清朝皇帝叫成“皇帝”,而叫成“博克多汗”或者是“文殊菩萨”呢?这就涉及清朝对整个中国的统治方式。这也是这一讲我要说的内容。
▲五台山显通寺文殊菩萨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几乎所有的史学家都承认,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征服王朝。关于“征服王朝”的定义,我们在讲辽代的“一国两制”那一讲里面说过,征服王朝必须要同时横跨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
清朝为什么是最成功的征服王朝?清朝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善于根据不同民族和文化特点治理各个民族。比如说清朝治理人口最多的汉人地区,就沿袭了明朝的管理体制,我们比较熟悉的有比如像内阁、六部等这些明朝的体制。而且后来雍正皇帝设置了军机处,强化了明朝的中央集权体制。还包括用科举制来选拔人才,而且清朝比明朝更加重视各地区之间名额的平衡,比如说对西北、西南这些相对文化比较落后的地方,科举的时候会更加考虑倾斜一点。还包括像用程朱理学和文字狱来驯服汉族地区的人心,清朝这一点做得也比明朝彻底。
▲《平定台湾战图》册之《清音阁凯宴将士》
清佚名,故宫博物院藏
在汉族的地方统治上基本上是实行了官绅共治,就是官员主要依靠地方上的乡绅和吏员来治理,用道德力量和社会力量来弥补官府统治力的不足。而且雍正时期还实行了一个制度,叫做高薪养廉,就是给官员比较高的薪水,来促使他廉洁,这就避免了像明朝的时候,官员们由于收入太少而不得不贪污的这些弊病。
对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清朝的策略又各自不同。比如清朝和蒙古是结盟的关系,早在满洲夺取天下之前,清朝跟蒙古就结盟了。结盟的手段包括持续不断地用满洲的宗室和蒙古王公通婚,定期地授予蒙古这些统治者各种贵族头衔,同时也认可喇嘛教作为蒙古的官方宗教。对于西藏,清朝的统治策略又不一样。从康熙开始清朝政府就开始确认西藏的两位活佛——达赖和班禅的宗教领袖身份。
到了乾隆时期,清政府又推出了金奔巴瓶(又称为金瓶,外有五色锦缎制成的瓶衣,瓶口内插有签筒,筒内放置如意头象牙签五支,供寻找活佛和呼图克图灵童时用。清政府为防止蒙藏贵族操纵大活佛转世,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而特意颁发的,共两只,一只存北京雍和宫,一只存拉萨大昭寺),由政府派员监督抽签,来确定两位活佛的转世灵童。西藏的活佛都是一代一代转世产生的,西藏实行的是一种叫做政教合一的管理制度(即,政治和宗教合二为一),所以清朝通过对宗教领袖的支持,就完成了对西藏的政治管理。
▲西藏大昭寺进行金瓶掣签的金瓶和象牙签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西藏博物馆藏
雍正时期,清朝又完成了一个政策,叫作改土归流(土就是土司,流就是流官),也就是政府委派的官员,因为他们像流水一样来来去去,所以叫流官。这种政策主要是针对西南的少数民族,像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地区,这些少数民族的领袖都叫作土司。雍正就把这些土司的辖区改成了由中央政府委派的官员去治理,从此,这里的管理者就不再是世袭的土司,而变成了流动的官员。
清朝政府就通过这些不同的管理制度,管理各种不同的区域和文化。而清朝的这些皇帝却依然遵循他们祖先的习俗,每年都去承德,并在热河北部修建了巨大的木兰围场,每年集结蒙古和其他地方的盟友会猎。而且清朝皇帝还很有创造性地把巡游制度推广到了汉人地区,像康熙和乾隆曾经都有过六次下江南的经历,都是用巡游的方式来视察地方,同时也震慑了汉人地区。
▲《皇清职贡图》(局部),图为当时被称为“大西洋波罗泥亚国夫妇”的画像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清朝皇帝还在江南派设了像江宁织造、杭州织造和苏州织造这样的官职,织造的意思表面上是帮皇家去管理绸缎、衣物这些东西的进贡,但其实这些织造都是皇帝派出去的特务领袖。比如像《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经长时间担任江宁织造(从曹雪芹曾祖曹玺开始,到曹雪芹祖父曹寅,到曹雪芹父亲曹颙、曹雪芹叔父曹頫,三代四任江宁织造,深得康熙皇帝信任)。康熙下江南时,六次下江南,有五次住在他们家。
皇帝对汉人的官僚并不太放心,所以他们不但会派出特务去刺探各地情况,而且会利用各种机会来敲打手下的官员,包括文字狱,也包括《康熙字典》的编纂、《四库全书》的修订,包括清初实行的留辫子、留发不留头等这些政策,其实都是一种同化和渗透的姿态。从这些方面,我们能看出清朝其实灵活地结合了辽代以来的各种统治智慧。
除了针对不同地域的统治智慧,清朝还特别地强调大一统这个概念,康熙、雍正、乾隆皇帝都喜欢在诏书里面使用“大一统”这个词,这一点和明朝的强调华夷之防、元朝的人分四等都不一样。像雍正皇帝曾经再三说,自古中国号称一统,但其实占地面积不是太大,这个面积之外如果有不向着中央王朝的,就把他们称为夷狄(雍正《大义迷觉录》)。比如像现在的湖南、湖北,当时都叫夷狄,可是现在还能算夷狄吗?当然不算。而汉、唐、宋的时候有很多的边疆少数民族都没有臣服于中央王朝,所以才有这个疆界的划分。但是自从大清入主中原,君临天下,蒙古、西藏这些边远的部落都归入了版图,这是中国的疆土开拓,是中国臣民的大幸,怎么还能再区分华夷和中外呢?
▲ 《万树园赐宴图》
清郎世宁,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皇帝的这个说法当然是针对那些念念不忘反清复明的汉人,但他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有一定道理,很多史学家都认为,清代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基本确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我们看历史上,虽然说汉唐的时候曾经在西域设了都护府,蒙古帝国更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世界帝国,但是汉唐的统治比较短暂,而蒙古帝国的组织结构又过于松散,以至于都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多少的烙印。相反,只有清朝能够成功地制定各种不同的政策来统治中国,并且巩固了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
据统计,在中国历史上大部分统一的时期,中国有效的管辖地方也不到400万平方公里,只有现在美国的一半。但是即使到了清朝的末年,已经被俄国和日本割走了部分土地,它仍然拥有将近1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所以从中华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够从清朝一直继承那么大的一片疆土,远远超过了明朝的版图,这也跟清朝的大一统统治策略有莫大的关系。
我们来总结一下前面的内容。
第一,清朝是善于根据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特点来治理各个民族,因此清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最成功的征服王朝。
第二,清朝因为自身疆域广大,又管理多民族的文化,所以清朝反对宋明以来的华夷之防,而强调大一统的融合。
第三,清代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于它基本确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出一道思考题,清朝为了革除明朝的弊政,笼络人心,从康熙时候就规定了永不加赋的政策,你觉得这件事情是利大还是弊大?下一讲我们会涉及这个问题。
这就是今天的内容。谢谢收听本节课程,我们下节课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