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 :社会平衡是怎么被打破的

鸦片战争 :社会平衡是怎么被打破的

00:00
11:34

大家好,欢迎收听本节课程,我是杨早。


我们这一讲来聊一聊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你肯定很熟悉,这一讲我们主要来说,鸦片战争里一个很小的事件——三元里抗英。


为什么说三元里抗英是个小事件呢?因为在这场战争里,英军的损失并不大,甚至英军司令都没有向国内报告这件事情。但是这件事对中国来说,意义却非常重大。往近了说,它是中英开战以来第一场,可以说是中方胜利的战斗,往远了说,三元里抗英开启了地方的团练运动(指中国古代地方民兵制度,也指官兵一起练的意思。出自孙鼎臣据《周礼》:“今之团练乡兵,其遗意也”,“无比闾族党则伍两卒旅为乌合之兵;无保甲则乡兵为乌合之民”),这个运动影响了整个晚清的政局。


▲雨中的三元里英军

约翰·奥克特洛尼绘,1844,馆藏不详




这一讲我们就来看看,三元里抗英这件小事,都带来了哪些重要的影响。


先简单说一下三元里抗英的过程。1841年5月30号,广州三元里和各乡的数千农民,手持武器包围了英军盘踞的四方炮台,而且将出击的英军引诱到了附近农村的某个地点,然后埋伏的七八千群众突然冲出来。正好天气大变,风雨交加,大雨倾盆,英军的火药被淋湿了,枪也打不响,广大农村群众手持刀矛,勇猛追杀,逼得侵略者撤回了炮台,这就是历史课本上讲述的三元里抗英。虽然三元里抗英,英军的损失并不大,所以英军司令官甚至都没有向国内报告这场失利,但是因为它是中英开战以来第一场可以称之为中方胜利的战斗,所以三元里抗英极大地鼓舞了中方的士气。


回过头来说说中国方面的形势。鸦片战争进行到这个阶段,表面上看起来是中英两国的交战,但事实上这场战争还远远没有对北京的朝廷造成震动,它只是改变了广州附近的力量对比。因为天高皇帝远,对外贸易占清朝财政收入的比例也不大,所以广州一直不是朝廷关注的重心。广东人其实也一直不太指望朝廷来保护他们,他们比较习惯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所以在朝廷的军队和英国人对抗失败之后,三元里抗英让广州附近的这些绅士看到了民众的力量,也看到一种可能,就是民间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保卫生命和财产,这种自己的力量被称为“团练”。这就是影响了整个晚清政局的团练运动的开端。


▲穿鼻海战图

爱德华·邓肯绘,1843

图片来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图片画廊

穿鼻海战是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之间在虎门南面穿鼻洋海面上的战斗。 道光十九年(1839年),清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军在广州虎门口外穿鼻洋战败英军挑衅,史称“穿鼻之战”



三元里抗英确实改变了广州附近的政治局势。民间的力量迅速壮大,比如南海县和番禺县的考生,他们可以指责广州政府卖国,最终逼迫广州知府辞职,从此朝廷又不断更换广州的官员。而广州的绅士、商人和民众则一直在摸索,怎么凝聚和壮大自己的力量,来跟朝廷和洋人这两种势力对抗。


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和英国在1842年8月底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广州应该向英国的商民和家眷开放。在此前的200年,英国的商人和家眷不能进入广州,他们只能停留在城外的一片区域等着交易。

我们可能还记得马戛尔尼使团向中国提出的六项条件里面,就有一条是在广州附近划定一片区域,允许英国商民自由来去,但是,这个要求没有得到同意。


英国人的要求在《南京条约》里面得到了认可。但是当广州官员向民众们宣布这个条约的时候,遭到了一系列的抵制活动,包括请愿、贴告示、举行集会等。广州人强烈地抵制英国商人进城,以至于广州官员也不得不跟英国公使协商,能否暂缓执行这个条款。英国方面也看到了广州民众的激烈情绪,所以也就默许了这个请求,整整三年英国人没有进入广州城。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在广州珠江岸边的一些欧洲工厂

威廉·丹尼尔绘,1804—1810

英国国家海洋博物馆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