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 :永乐大帝图什么

郑和下西洋 :永乐大帝图什么

00:00
10:13

大家好,欢迎收听本节课程,我是杨早。


我们这一讲,说说郑和下西洋。我会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必要性可行性,这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一讲内容。


永乐皇帝派郑和带了两万多人的船队七次下西洋,永乐皇帝到底图什么呢?


▲明成祖像

托名为清姚文翰奉勅绘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明史·郑和传》里的说法是:永乐皇帝怀疑他的侄子建文帝流亡海外,同时,他也希望能够在海外宣扬大明王朝的军威,展示中国的富强,所以他派郑和下西洋。


这种说法靠谱吗?我们来分析一下。


第一,找建文帝这个说法不靠谱。我们知道,永乐皇帝叫朱棣,他并不是朱元璋选定的继承者,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元璋在大儿子太子朱标去世后,将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即,建文帝。


后来,朱棣通过战争夺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因为此皇位不是正常得来的,所以朱棣心虚,非常正常。如果说建文帝逃亡是在明朝的统治范围内,那么朱棣可能会担心建文帝在忠于他的臣子的辅佐下东山再起。但是,假如真的是建文帝自己跑到海外去了,那这不正好消除了这个祸患吗?为什么还要去找他?历史上传闻建文帝的躲藏地有许多,有的说是云南,有的说是福建,朱棣不放心,派人打听,这个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但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为了找一个逃往海外的前皇帝,这个听上去就不太靠谱,如果真的要找建文帝,怎么可能派两万多人大张旗鼓地去找?假如说建文帝在海外的话,这相当于告诉人家说:那我来找你了,你赶紧跑吧。这样的行事策略怎么可能找得到一个人?

所以从常理推断,寻找建文帝这个说法其实是不靠谱的。


第二,郑和要在海外张扬大明君威,展示中国的富强。这个说法怎么样呢?


我们先来看看郑和船队的规模有多大吧。


郑和船队,大小船舶200余艘,其中大的船叫做宝船,大型的宝船一共有62艘,史书上记载最大的宝船长120多米,宽50米。这是什么概念?一个世纪后,横渡大西洋的哥伦布乘坐的大船,大小仅为郑和宝船的五分之一。而郑和船队的官兵人数呢?每一次下西洋是在25000人到30000人之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了30多个国家,每次下西洋的花费估算,大概是600万两白银,几乎相当于明朝3年的财政收入之和。



▲金锭,原料由郑和在西洋购得

八成金,五十两重,梁庄王墓出土

湖北博物馆藏




那么郑和下西洋得到什么呢?


当然,郑和宝船从海外带回了不少的珍宝,还有很多海外各国的使节(的进贡)。但是,这些珍宝以及海外使节的进贡,比起郑和带出去的礼品,还有明王朝赏赐给海外使节的东西,价值差得太远了。也就是说,郑和七次下西洋,如果从财政上算的话,绝对是一个赔本的生意,即使是展示中国富强,宣扬大明军威,这个成本是不是太高了一点?因为海外这些国家根本不可能对大明构成威胁,如果派出那么大的船队,就好比元朝皇帝四处巡游,以震慑各个部族,有这个必要吗?


所以上面两种说法都不是很靠谱。


▲《朱瞻基行乐图》(局部)

明佚名绘,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宫廷绘画中有一类表现帝王生活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此幅为其中典型代表



那么,郑和到底为什么要下西洋呢?这里要讲两点。


一是,为什么可以下西洋?


二是,为什么必须下西洋?


为什么可以下西洋?因为经过了两宋和元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掘,阿拉伯商人和波斯商人已经开辟出了中国通往中亚、非洲甚至是欧洲的航路。而船舶的制造技术,也是从南宋开始,那时候已经能够造出承载五六百人的大船。所以,郑和下西洋,本身就是一个沿着已有的商路,利用已有的技术来完成的一次壮举,这就是郑和为什么可以下西洋。


那么,郑和为什么又必须下西洋呢?


郑和下西洋,重点不在于海外,重点是对国内的影响:是为了提高永乐皇帝的政治威望。我们刚才说了,永乐皇帝是靠不太正当的手段夺取天下的,所以他一直比较心虚,包括他一定会把首都从朱元璋定的南京迁移到自己的根据地北京。这样一种迁都的行为其实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就是需要回到自己熟悉的区域才能够安心。


永乐皇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即位后,包括定都北京、三次亲征蒙古、派郑和下西洋,这些举动其实都是在提高他自己的政治威望,都是在弥补他继位不太正当的这个短板。


这样一来,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对于郑和下西洋带回的成果,永乐皇帝最看重什么了。


▲《瑞应麒麟图》

明宫廷画师绘,明沈度跋《瑞应麒麟颂》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此为榜葛剌国(现今孟加拉地区)进献的贡物。官员沈度跋里认为出现这样的祥瑞,是高皇帝(朱元璋)洪基德化,当今圣人仁德“通于幽明”


比如说永乐十七年(1419年),郑和第五次远航返回的时候,带回的贡品就包括了海外的麒麟(注:麒麟可能就是现在我们知道的非洲长颈鹿),还有一种动物叫“花福禄”,就是斑马,这些都是中国人从来没见过的动物,所以被称为“瑞兽”(即,吉祥的野兽)。而且这些瑞兽是由大明从来没有联系过的海外国家进贡,这是多大的面子啊!这难道不是因为永乐大帝的英明神武,威名远播,才有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吗?所以永乐皇帝朱棣非常高兴,就命令皇家画师绘图记载,文武百官观赏这些瑞兽之后,也要再献上颂扬的诗文。


从这些举动,我们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永乐皇帝的政治威望。


郑和下西洋虽然是一件伟大的壮举,但是这么伟大的航海事业并没有继续下去,由于海盗猖獗,同时政府要打压商业,明朝颁布了特别严厉的海禁,严厉到什么程度呢?“片板不得下海”(《明史·朱纨传》),连一片木板都不能下海,连郑和当时下西洋的海船构造图,后来都被明朝政府的官员给烧掉了。


有意思的是,也正因为海禁特别严厉,所以郑和下西洋,就变成了明朝少见的海外传奇,明朝的人想象海外的时候,就很容易拿郑和下西洋作为素材。


▲《新刻全像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明刊本,私人收藏

此书以明代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七次出使“西洋”为史实,敷衍而成神魔小说



比如明朝晚期的作品《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这本书的作者不太清楚郑和下西洋的内情,于是此通俗演义,描述的是三宝(保)太监郑和,在佛家、道家诸多神佛的帮助下到海外去降妖除魔的故事。同时,这本书也记载了很多所谓海外奇闻异事,其实就是《山海经》的一个通俗版。所以从这个例子来看,郑和下西洋是当时明朝人海外想象的一个重要资源。

总结一下我们今天讲的内容。


第一,郑和下西洋不是为了找建文帝,也不是单纯的扬威海外。


第二,郑和下西洋带来的万国来朝的景象,主要是为了提高永乐皇帝在国内的政治威望。


第三,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在海禁非常严厉的明朝成了难得的想象海外的资源。


今天的思考题是这样的:明朝作为一个汉人王朝,它的海禁之严,为什么远远胜过了游牧民族建立的元朝?


这就是今天的内容,下一讲,我们来说说倭寇的故事。谢谢收听本节课程,我们下节课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