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政协委员提出这些建议

聚焦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政协委员提出这些建议

00:00
05:42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北京将聚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壮大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北京“两会”上,“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了代表和委员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

挖掘民族特色科创新赛道、建议在怀柔打造国际学术会议高地……1月22日,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举行界别联组会,市政协委员围绕联组会主题“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言献策。

建议1

挖掘民族特色科创新赛道

去年底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0强》中,北京位列第四,超越东京,比肩伦敦。“然而,北京正面临着国内其他上榜优秀城市的奋起直追。”北京市政协委员、民革北京市委副主委、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傅川说。

在他看来,国家级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高度汇聚,是北京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和最大优势。保持、提升北京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需要持续加大对这一优势资源的投入。

他建议,北京应时刻对齐科技创新前沿,建设一个与世界科技发展水平同步、同频的创新生态。“在进一步支持科研院所和高校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建设的同时,也应关注稳定的科技队伍,解决科研人员奋勇向前时的后顾之忧。”

“北京开展传统优秀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能更好体现中华文明内在的创新精神。”他建议,鼓励和支持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的中医、民族医药研究团队结合微生物、AI技术深挖传统医药资源。发挥北京在医药、信息、微生物等方面优势,加大对民族地区科创人才的培养力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议2

建立“人工智能人才特区”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北京市及中关村是全国人工智能人才、创新和产业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建议,发挥中关村科学城在人工智能领域产业资源密集、体系完备的优势,实施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建议设立“人工智能人才特区”,在海淀区对人才政策先行先试,助力人工智能领域重点企业及新型研究机构等单位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或特殊项目团队。采取“一事一议”进行个性化服务,通过“特事特办”促进人才引进,加快对海外人才聚集吸引。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出台了人才政策,在税收、落户、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推出很多吸引人才的措施。这些政策对引进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各地区政策差异影响了人才的合理流动,限制了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配置。”他建议,发挥北京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优势地位,组建人工智能人才联盟,推动和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对外有吸引力、对内可自由流动的人才体系,盘活人才存量。

同时,进一步放宽毕业生引进计划,将符合人工智能产业需求的优质高校纳入计划单列政策覆盖范畴。建立人工智能领域重点企业名单,每年给予名单内企业一定的引进落户自主名额。

建议3

加强安全防御,确保人工智能安全使用

北京市政协委员、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主席李惠光的建议同样关注“人工智能”。

“自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2022年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以来,其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他建议,适当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到教育体系中,作为增强教育和学习的工具。通过推广人工智能教育多场景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技能力,推动教育更加公平开放,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储备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

他认为,政府应加大投入,提供技术支持和法律法规的制定,维护算法安全、数据安全、 知识产权、伦理安全等。同时要加强安全防御,以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产生的新威胁,例如诈骗、数据泄露等。确保人工智能的安全使用,推动人工智能向善发展、造福人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