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海淀区委副书记、区长李俊杰做客新京报千龙网访谈间。李俊杰回顾2023年,海淀区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用好区域科技资源和人才智力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了一系列突破,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数连续三年全市第一。
未来,海淀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在人工智能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领域发力。
截至去年底,区内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万家,约占全市35%
新京报: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23年工作时,着重谈到了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海淀区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去年海淀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李俊杰: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海淀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和对中关村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抓紧抓实各项工作,各项工作都取得新成效。特别是我们坚持系统观念、狠抓创新发展,持续强化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数连续三年全市第一。
截至2023年底,区内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万家,约占全市35%。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289家,占全市31.9%;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6家,占全市39.7%。上市企业总数267家,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新京报:去年,海淀区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绩?
李俊杰: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和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2023年,海淀区着力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用好区域科技资源和人才智力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我们整合区域科研和高校资源,建设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布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比如2023年就有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夸父”、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3.0”、长安链3.0测试版本等一批重大成果面世。支持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发展,原创性、标志性、突破性科研成果捷报频传。
同时,构建并持续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我们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新机遇,积极构建集算力、算法、数据及应用场景于一体的人工智能生态,出台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支持政策,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揭牌,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优秀产业集群。
在医药健康产业方面,建设了6大医药健康公共技术平台,7家企业的创新药和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智能医疗应用场景建设稳步推进。
在智能制造、空天等产业方面,积极布局机器人产业,培育引进人形机器人整机和核心部件企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鼓励空天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开展卫星通信场景应用。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强化产业空间管理,新增产业空间130万平方米,东升科技园二期等园区投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4.2%。
新京报: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也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一件大事。海淀区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俊杰:去年,我们扎实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包括实施“海英计划”和“薪火共燃”计划,吸引和培养更多高精尖产业领军人才、企业高管。深化人才服务,成立高精尖产业人才服务站3家,中关村国际人才服务功能区揭牌运行。
今年,我们还将深入实施“海英计划”和“薪火共燃”计划,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提供更加精准的人才服务。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紧缺急需人才,强化靶向施策引才聚才。聚焦大信息、医药健康、智能制造等产业,鼓励领军企业、高成长企业和前沿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落实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措施,打造更多高品质示范园区
新京报:2024年,海淀区将重点布局和发展哪些产业?
李俊杰:今年,海淀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在人工智能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领域发力,加快建设现代化强区高品质海淀,奋力当好首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首先,要抢抓人工智能赛道。重点把握好人工智能技术新浪潮带来的重大机遇,服务建设北京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构建人工智能全栈技术体系,高标准建设北京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强化政策支撑,抓紧研究场景专项、揭榜挂帅等新政策,支持领先企业攻关深度学习框架、核心算法等关键技术。推动场景落地,以人工智能为底座,加快形成一批示范性强、影响力大、带动性广的大模型应用场景,计划先行启动建设7个标杆场景。
促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与医药健康、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加速融合发展。加强人才建设,在全球范围吸引、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持续强化人才梯队建设。持续推进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建设北京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园,为产业集群发展预留空间。
新京报:今年,海淀区在“优化创新生态”方面会有哪些新的改革措施推出?
李俊杰:2023年,海淀区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全链条”企业梯度培育机制、街镇全覆盖协同服务企业机制双向发力;区内179家孵化机构,为企业精准提供空间、培训、投资等优质服务。同时,我们还在服务企业上市、科技成长基金支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持续为企业提供服务。
今年,我们还将深入落实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措施。持续提升科技园区运营服务水平,打造更多高品质示范园区。着力引入多元创新主体,深化与创新孵化载体的对接合作。培育更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加快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强化科技金融特色化服务,举办“创融海淀”系列融资对接活动,推动更多优质企业上市。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强化科技场景应用,统筹推动场景建设。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